“社交NB症”正在泛滥,社交焦虑依旧难解
2021-09-09 14:32

“社交NB症”正在泛滥,社交焦虑依旧难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小奇佩猪,头图来自:pexels


“家人们,我好像有那个社交NB症。”


最近,“社交NB症”正在短视频平台上刮起新的潮流。


有人穿着奇装异服和广场舞阿姨斗舞,有人在海底捞跟服务员比谁更客气,有人在商场里和保安鞠躬握手敬礼,有人在餐厅吃饭时大喊“妈妈的味道”……


“社牛”短视频


这些在公共场所扮演所谓“丑角”来哗众取宠的行为,在被冠以“社交NB症”之名后,正在成为短视频平台上新的流量密码。


但相比之下,“社交NB症”一词比这些短视频更快出圈。


人们开始用“社交NB症”去形容那些能轻松自如地与人相处的一群人,他们不惧怕和不熟的人打照面,也能和陌生人搭上话,甚至在公共场所引人注目也不觉尴尬。


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那些善于交际、不怯场、自来熟、甚至人来疯的人。


因此,“社交NB症”所指的并非是全新事物,人们只不过是为早已存在的旧现象找到了一个“话糙理不糙”的描述。


“社交NB症”的定义


当“社交NB症”从一种举止异常的“病症”,转变为一个用来形容性格外向者的中性偏褒义词时,它也引来了一些“社恐”人士发自内心的羡慕。


不过,拨开“社交NB症”和“社交恐惧症”这样的二元表述,浮出水面的依然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老问题——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难题。 


街头表演“社交NB症”:打破社交规范的快闪挑战


我们先从让“社交NB症”走红的“社牛”短视频说起。


一个冷知识:“社牛”短视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前短视频时代”,它的鼻祖是一位人称“双喜哥”的初代网红。


b站上双喜哥相关视频的点击量高达百万


老北京人双喜哥早在十几年前就曾靠着恶趣味搞怪视频走红网络。在过往的视频中,他常常在公共场合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怪异行为。


他曾在地铁车厢内与乘客强行互动,猖狂地高喊:“你们知道我有多NB吗?我敢吃*!”


在饭馆里咆哮着感叹食物的美味:“啊!妈妈的味道!”


在公交车上不留情面地教育别人:“别在车里放屁!”


在地铁上追着陌生人说:“你是刘德华吧!给我签个名吧!”


……


双喜哥的视频


在“社交NB症”这个词语尚未被发明的年代,双喜哥的这些视频更可能被定位为哗众取宠、低俗审丑。


然而,当网友们开始重新回味这个古早网红的往期作品时,为他创造出了一个易于传播的新标签——“社交NB症”。


通过扮演“丑角”来吸引关注,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策略,但“社牛”类视频之所以能自成一派,也的确有着特别之处。


所谓“社交NB症”,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小型“社交场”。因此这类视频必须要有他人的在场,周围人的反应构成了整个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了“社交场”,“丑角”在其中要扮演的,就是一个破坏社交规范的人。


在公众场合不宜喧哗,那就偏要大喊大叫;陌生人出糗时最好默不作声,那就偏要说出来;对服务员不必过分客气,那就偏要比比谁更客气。


当“丑角”刻意破坏规则时,Ta也从规则的束缚中脱身,把周围的人留在秩序被打破的社交场中,感到紧张、尴尬甚至害怕。


双喜哥的视频


这就是所谓的: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社牛”短视频就是以这样的破坏性举动来吸睛,它们更像是打破社交规范的快闪挑战,是让周围人被迫参与其中的街头表演。


而在屏幕另一端的观众们,有的从中体会到了突破社交规范(甚至是打破社交禁忌)的刺激感,对此欲罢不能;也有人代入了“丑角”身旁的路人,产生的只有强烈的不适感。


一时泛滥的“社交NB症”:热潮底下无新事


由双喜哥早期视频掀起的“社牛”复兴潮,也引来了不少网友的模仿创作,但大部分“社牛”短视频都经过了无害化改良。


相比起双喜哥对社交规范的大尺度突破,现在的“社牛”多是在突破社交规范的边界上小心试探,比如穿着奇装异服出门、在大街上跳舞等,几乎不会给人带来不适感。


“社牛”短视频


不过,这类“社牛”短视频很容易就暴露出相似的套路,观看者也不难识别其中的表演痕迹和“蹭热度”的意图。


相比起新鲜感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社牛”短视频,“社交NB症”这一词语有着更强的传播力。


如果说,“社牛”短视频中对社交规范的突破尺度过于夸张,以至于这一语境下的“社交NB症”更像是以戏谑的口吻指出了其中的“不正常”——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过度突破社交规范会造成社交失礼,因而是一种需要矫正的“病症”;


那么,当“社交NB症”出圈后,关于疾病与矫治的这层含义就削弱了许多,这一词语不再带有讽刺意味,变得更温和、中性,甚至带上了褒义的色彩。


含义泛化后的“社交NB症”,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人际交往(尤其是非熟人社交)中游刃有余的人。


它所指的“社交”,也回归了通常意义上双向的社会交往,而非以不寻常行为令人被迫作出反应的“单向社交”。


与此同时,这一词语也不再包含着破坏社交规范的意图,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交规范的适应和对良好关系的追求。


网友发帖


不难发现,“社交NB症”并非是对新生事物的描述,人们不过是为旧现象找到了一个新鲜且易于传播的词汇。


凡是善于交际、性格外向、不怕出丑、爱开玩笑、不在意旁人眼光的人,如今都能用“社交NB症”来概括。


如同“绝绝子”这种适用范围很广的网络梗一样,“社交NB症”也迅速成为新的社交货币和流量密码。


b站上的“社牛”相关视频


粉丝们会用这个词来夸赞自家明星活泼开朗的个性,但在以“社交NB症”为名的集锦中创作中,不少素材都是过去的。而那些将“社交NB症”放在标题中的文章,也往往和”社交NB症”并没有必要的关联。


这也恰恰说明了,看似新潮的“社交NB症”下,其实并没有什么新东西。


“社牛”与“社恐”:逃不过的社交难题


有意思的是,与“社交NB症”互为反义词的“社交恐惧症”,也经历了与前者类似的词义变化。


严肃地来说,“社交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类型,患者会对社交或公共场合感到严重焦虑和恐惧,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生活,是一种需要干预治疗的精神疾病。


但在传播过程中,“社交恐惧症”也逐渐从医学上的专业术语,演变为人人都可自我标榜的个性标签。


当人们说自己是“社恐”时,可能并不是说自己对社交的抗拒已经严重到需要医学介入的程度,更多时候,这只是为了表达在某些社交情境中不知如何应对的局促不安。


比如,过年时招待不熟的亲戚,和领导同乘一座电梯,和刚认识的人一起吃饭,被健身房的工作人员推销办卡……


在每个年轻人都爱自称“社恐”的当下,我们或许高估了年轻人恐惧社交的平均程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交焦虑的困扰:


天生性格内向,又缺乏足够的社交技能,总会面临令人手足无措的社交情境,进而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欲望。


一些“社恐”网友的求助帖


当“社交NB症”这一新词出现后,一些自称“社恐”者对此表达了羡慕。


但他们羡慕的,并非双喜哥那种“社牛”所拥有的哗众取宠的勇气,而是免于被社交问题困扰的轻松自在,以及从非熟人社交中也能收获快乐的能力。



网友表示羡慕“社交NB症”


在“社恐”者看来,“社牛”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想靠后天努力弥补,就不可避免地要克服性格内向的阻力,像习得一项技能一样,去学习为人处事的技巧。


表面上看,这是“社恐”人士对“社牛”的向往,但在这两个词语外壳下,包裹着的依然是老问题:内向者如何变得外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我们无意给出如何提升社交能力的有效建议,也无法完全解释群体性社交焦虑的原因,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变革,涉及到一代人的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以及社交媒体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替代性……


不过,从那些对“社牛”表示羡慕、主动学习社交技巧、进行社交能力复健的“社恐”人士身上,我们能够确认的是,人终究还是社会性动物,即便是宣称自己“社恐”的人们,也依然在渴望良好的交往状态和人际关系。


在“社牛”和“社恐”这两个词语不曾流行的过去和终将被遗忘的未来,这才是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资料:

[1]苏琦《13亿“社恐”,在抖音观摩“社交牛逼症”》-开菠萝财经团队

[2]仵静文《“社交牛逼症”血洗B站,看完我也牛逼了》-运营研究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小奇佩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