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死磕硬核直男的创业感悟(上)
2021-09-15 15:44

一位死磕硬核直男的创业感悟(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瞰学社(ID:gh_a43f58185aee),作者:有瞰编辑部,题图来自Unsplash


大卫是一个职业经历极其丰富的人。


他一路经历过500强公司Top Sale、餐饮创业者、中欧商学院MBA、知名教育公司CEO助理。


他也是一个喜欢死磕自己的人。


他会不断给自己设立看起来难以实现的目标,并且死磕到底。


比如大学用几个月时间,把六级从四百分不到提升到了 677 分。在两千分之一的录取率下,拿到了联合利华暑期实习的 offer。


现在他又开始死磕创业,希望做一家好公司。在上一段创业经历中,他管理一家30人左右的公司,核心业务是做爆一款“解酒糖”。但这段创业经历在三个月后就早早结束,现在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方向。


在整个创业探索过程中,他喜欢不定期对外输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于是乎,我们就邀请他来每天输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深度思考,比如怎样寻找创业方向,如何和合伙人相处等。


虽然还不知道大卫这次创业会取得多大的成绩,但我们相信,大卫在创业过程中毫无保留的反思和总结,会对你所有启发。也相信你看到他不断前行的过程,能从中受到鼓舞和感染。


本文摘取了大卫在创业探索过程中的部分所思所想,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21/07/09


我这次创业的合伙人,是一个50岁的大叔,身价大概十来个亿,手下有三家公司,N多地产,一家投资基金,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跟他协作的将近一个月里,有几个感受非常强烈。


1. 人生阶段不同,做事情的节奏完全不同:因为早已自由,所以他在推进事情,总是比较随性的状态,每天十点到公司,下午三点走。跟我聊的话题,更多是如何养生以及怎么吃东西才营养,每天雷打不动的拉着我去跑步,而不是开会。


我就很崩溃,毕竟我还没有自由,所以我总是push他,努力影响他。目测,如何影响他,改变现在这个几十人团队的工作风格,将是我未来半年最tough的工作。


2. 也许,我和他关系的结构,合伙人就是错的,他管着生产研发以及供应链,我管着销售运营,这是合伙人的关系,没错。可是我快他稳,这样做事情,就会很撕扯。


所以,更好的结构,就是他是董事长,然后找一个人来做CEO,要么是一个跟我一样想突破的人,我们节奏能一致;要么就是我。当然,我还需要做出业绩,获得整个团队的信任。


我始终相信,结构对了,事情才能对,这是从老黄身上学到的点。


3. 一代人有一代之体:我的合伙人身上留着他那个时代的烙印,极度关注产品。这是好事。但是,他们并不关注用户在想什么,在他打拼的那个时代(1993年-2010年),中国的商品还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好好做好产品,就能做的很好,他就是这么起来的。


可是,现在产品真的太丰富了,消费者始终挑花了眼,单纯的说“我我我”,用户是不听的。


4. 中国真的正在经历新老一代企业家交接的断层,老企业家有资本有供应链有社会资源,但是不懂用户,新一代企业家则正好反过来,如何促成这两拨人的合作,也许是一个时代性的机会。



2021/07/28


到底有没有做自己之说?


这两天在家照顾老妈,没管太多业务的事情,但是和合伙人电话聊的比较多。就聊到了“做自己”的问题。


我过去觉得做自己很重要,能发挥优势+装别人也装的不像+装起来成本还极高。


可是,在最近半年的创业过程当中,我越来越觉得,也许不应该做自己,而是环境需要你什么样,你就长成什么样。


起码,对于创业者来讲,没法只做自己。


大概几个原因:


1. 作为公司一号位,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解决全公司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本来就是很难的问题,结果一号位还死抱着“我要做自己,我不能XXXX”的执念,就有点太迂腐。


2. 太守着自己,会诱发自己把责任抛出去。我之前说过,我的合伙人很懂人,很能搞关系,我应该让他发挥优势。可是,这个过程当中,我好像感受一层潜意识:以后搞人的事情,就他去吧。


可是还是那句话,如果今天公司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搞定一个关键人,且我的合伙人不在,我咋办?死守么?该上就得上,而且脑袋时刻挂弦:这种局面很有可能发生。


3. 太守着自己,也许是一种不敢改变的借口。一旦自己内心认定自己是个啥人,并且接受,我们就能心安理得的接受。不过我们自己能感受到,其实是我们害怕改变的痛苦。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来之前看到的一段李小龙的采访,他说:


清空你的思绪, 灵活,无形,像水一样。你把水倒进杯子,它就变成了杯子;你把水倒进瓶子,它就变成了瓶子;你把水倒进茶壶,它就成为了茶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这个像水一样的感觉,就是不执拗于做自己吧。



2021/08/11


复工第二天,又是信息密度很大的一天。


昨天说了,没有线上业务的加持去做线下的推广,效率极低。所以昨天一整天都在规划我们的抖音账号的基本逻辑,短期来讲,可能以“肠胃研究院”的定位来构建内容。


因为现在我们后端的供应链上,基本全是膳食纤维、益生菌这样调节肠胃的产品,所以从“内容-专业-信任-购买”的逻辑来看,讲一些有关肠胃健康的专业内容,可能是有价值的。


但是特别要注意的一点上,抖音这种娱乐平台上,专业的严肃的内容的完播等数据,一定很惨,所以要想办法说人话、找到关联场景,说好故事,用户才能扛过前三秒,才有可能做下去。


说到这里,其实就说到了这年头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说人话:能把人们束之高阁的内容,用好玩的,搞笑的,低消化成本的传递给用户,很重要。


从最早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用搞笑写法写正史、到混子曰用漫画讲历史讲经济、再到罗辑思维用口播讲社会问题,再到万维钢用通俗写法讲科普,其实都是将相同的内容,用人话的再次表达。


甚至,大家可以去看看郭德纲的《坑王驾到》以及《老郭有新番》,郭德纲摆脱了传统说书那种横眉冷眼的严肃表达,把相声的搞笑融到了“说书”里,让说书这种理解成本本已经很低的产品,进一步降低了阅读成本。


我猜,未来在科普类上,应该有一拨整体阅读成本降低的产品会出来,因为“降成本”这件事情,首先一定发生在本来就有“故事”的领域,也就是历史。


再然后,就是故事感没有那么强的学科,比如科学,再细分,比如肠胃健康学,就需要一拨人,把它说明白讲透。


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2021/08/11


新一代创业者和老一代创业者的区别。


这两天和我的合伙人吵得不可开交,之前说过,这是个老家伙,有钱、对人感觉特别好。


而且,他有老一代创业者——或者说已经成功的创业者——共有的特征:不听劝。


我天天和他打架,就是因为这个,你说你完全不懂互联网的东西,你也不懂新一代消费者,你连抖音B站都不看,你还在那指手画脚的干啥?


这是我过去的认知,这两天这种认知松动了:我发现,这种不听劝,也许并不完全来自于他过去的成功,而是来自于他对于产品效果的坚守。


要知道,过去七年里,他在这个产品上,花了将近4000万,研发、生产、供应链一溜够,但就是不往销售上靠。直到效果被验证了,他开始推进销售,力道更猛,更敢砸钱。


我就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是他,我能扛住七年里一直做一个事情,且一直亏钱吗?大概率够呛。


这也许反映了新一代创业者和老一代创业者的一个差异:


老一代创业者就是很朴实,不讲噱头,不讲概念,没有融资,看起来蠢的让人心疼,但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做一个有价值的产品。


而新一代的创业者,因为信息环境的浮躁,我们追风口、追概念、找趋势、做严格的计算、做事情浅尝辄止,碰到点问题就跑,还美其名曰是跑MVP测试没跑通。本质上,也许都是内心缺少一种热爱和信仰。


此时,我脑中蹦出来一个概念和一本书: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优秀的绵羊》。


借用朋友的一句话:all matter is love。一切,唯有热爱。


愿我们都找到内心的热爱。



2021/08/12


今天依旧快速在推进产品在抖音推广的事情,找了一位MCN的老板请教。我把我的基本思路带去给他,我本以为我还算认真准备了。


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突然醒过来:对标账号时,请做到对内容拆解到秒。我真是个愚蠢的人,还在那自high呢,这事再次确认了几个做事情的点:


  • 一个新手做一件事情,先别想着创新,先把基本功做到位,所谓到位,就是像素级的分解+模仿。这和华为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的思路高度重合: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 不要有内心戏:我在请教这位前辈之前,有过这么一段内心戏:他这么忙,是不是也没空搭理我?我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学?我自己学无非时间长一点,但是也能做好吧。


  • 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自己是个傻缺:直接一点,对方如果因为忙不想搭理你,那自然不会搭理你,不要给对方加戏。



2021/08/13


昨天和合伙人喝酒,算是非常坦诚的把我的“边界”展示了出来,虽然沟通的时候,双方还是有点火药味,但是我相信,明确的边界会让合作更顺利,即便对方不认可,但是在行事时,他也会有所考虑。


今天我就把我的两个重要边界说出来,也许你看了,也会感觉到这是你的边界,那咱就一块守好它,如果你还没找到,那也许可以找找看,认识自己的边界真的很重要。


1. 不允许目标侵蚀


在之前一篇讲结构化思维的日课里,我说道,我最常用的一个思考结构就是“what-why-how”, what说明白是个什么事,why说明白干这事的意义,how说明白怎么搞。思考是分模块的,一个模块(why)过去了,就不要再重新回来想这个why,就想怎么干好就行。


这么说太抽象,我举个例子。


我最近减掉了将近15斤,源头的那个why,是因为我有点脂肪肝,我想多活两年,那就确定要减肥,而且核心要减脂,而不是掉秤,进一步讲,是减内脏脂肪。这是why和what。


然后就是怎么做,那就上网查资料、看广告、读书、找朋友聊。确定how。然后就执行就好了。这是常规流程。中间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就行,反正我要把体脂率降下来。


但是,如果这个过程当中,我遇到了各种困难,比如低碳带来的不适感,不能出去胡吃海喝,需要一天喝3000毫升水,我因为不想面对这些困难(how的问题),于是开始质疑减脂这件事情的意义(why),开始想脂肪肝也许也没那么可怕,胖一点肉嘟嘟也许还挺可爱,那就是我碰到了底线:目标被侵蚀了。


工作中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遇到困难,然后解决困难,这是我要的方式,而是不是遇到困难后,跑去否定意义。


记得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哥们徐敏,他讲过一段话,他说:


大多数人都想要成功,但是他们无法放弃晚上刷剧的美好时光,无法放弃和朋友喝酒聊天,也无法放弃早上起床一泡尿之后的回笼觉,但是对于我来讲,我什么都能放弃,如果我做不成,等待我的,只有一条路——从楼上跳下去。


这样的价值观当然不可取,但是,放在今天讨论的语境里,徐敏其实就是在讲目标侵蚀:我不允许因为任何原因,侵蚀我想要做成事情这个目标。


记得很早之前看谢霆锋在港大的演讲,他问台下的观众了两个问题:


Who wanna succeed?


全场举手。


Who is lying?


全场沉默了。


2. 别老说“我知道”


在我的自我介绍里,我写到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这种好奇心并不光是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其实也包括对任何一个我正在做的事情的探究。


所以,跟我聊天的时候,你会发现我其实不太说话,更多是在问问题,因为我想知道,你现在在表达的所有,是怎么来的?历史脉络是啥样的。


可是,在这点上,我和合伙人就打的很凶,举个例子。(我不是吐槽我的合伙人,我也会直接把这篇日课发给我的合伙人,且昨天喝酒时,就已经在这点上打过一架了)


因为做消费品,所以我就会看很多奇奇怪怪的消费品案例,然后和合伙人聊,听听他的意见。可是,他的回答,大多如此开头:


  • 这不就是智商税么?


  • 这破玩意还有人买,我们的产品吊打他们。


  • 卖着多,肯定是刷单的。


我就很懵,我就问他,你之前用过这些产品咩?他说没有。


我很不爽,我知道,他碰着我的边界了。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一个做成的事情,背后都有无比复杂的设计考量以及碰壁后的调整,如果把这些东西单纯的归结到“这不就是那啥啥啥”,我们永远无法成长。


这不光是好奇心,而是一种对商业理解的追求,甚至如芒格徒弟李录所说:追求知识,是一种道德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瞰学社(ID:gh_a43f58185aee),作者:有瞰编辑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