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面对的敌方火力有多强?
2021-09-30 17:36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面对的敌方火力有多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白孟宸,原文标题:《后勤与火力的双重考验: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面对的敌方火力有多强?》,头图来自:《长津湖》剧照


9月30日,电影《长津湖》上映,很多人提到这场战役,无不用“惨烈”来形容。71年前的那个极寒的冬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究竟如何凭借顽强的意志拿下这场战役的?


来源/电影《长津湖》片段


天公不作美


在《长津湖》预告片中,专门提到了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


事实上,令人意想不到的低温是造成长津湖参战各方伤亡惨重的关键之一。从历年气象资料来看,11月至12月,长津湖地区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27摄氏度,这一温度会对户外活动的军事人员造成极大影响。但英美军队在1950年长津湖战役期间测到的温度竟然低于负35摄氏度,其中最极端的记录由情报官裴林思记录,零下38.9摄氏度。


在《长津湖》电影预告片中,专门提到了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来源/电影《长津湖》预告片


日后,气象学专家们发现,在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之前的1950年11月14日,一股五十年一遇的寒流从西伯利亚吹向朝鲜,这只不过是1950年1月至1951年2月,历时超12个月的、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给朝鲜半岛送去的“小礼物”,足以让“朝鲜半岛的天气经常在雨夹雪、雪和晴天之间转换,可能一开始是雨夹雪的天气,后来变成下雪天,之后又突然放晴了,而放晴的天气可能更加寒冷。


很多西方士兵在从长津湖战场侥幸逃生后,认为自己是在绝对冰封的地狱之门走了一遭。那么,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否有机会了解战场瞬息万变的气象变化呢?


实际上,这也是中美间技术差距的一个体现。1949年以前,中国的气象学事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1942年,中央大学仅有4名气象专业学生毕业。


人民军队在战争中认识到气象对军事行动的决定性影响,1949年之后,人民军队尤其是新建立的人民空军开始培养气象专门人才。1949年12月17日,为了保证军用、民用航空及经济建设、农林水利需要,东北军区司令部在南京街哈尔滨大楼内成立了东北军区司令部气象管理处,简称东北军区气象处,统筹全东北地区的气象工作,原隶属于东北水利总局的东北气象台及大部分工作人员划归到了东北军区气象处。


抗美援朝期间,气象处主要承担气象信息汇总和分析的东北军区旅大军事气象台共设立7个小组,分别为观测组、通讯组(报务组)、机要组、填图组、预报组、警卫班和行政组。大批刚刚接受短期训练的东北青年从这里开始了几十年战天斗地的气象生涯。而正是长津湖战役,让各方关于气象对战争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举办全国气象工作会议,竺可桢、涂长望参加会议,东北军区气象处李敬、叶桂馨等出席。


竺可桢先生,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来源/网络


美军在军事气象以及被服卫勤保障方面有着很大优势。1950年11月,可怕的寒潮同样让美军陷入恐慌。二战期间,美军曾在阿登战役的巴斯托尼防御战中遭遇了低温环境,处于德军重围中的美军除了要应对德军,还得防范冻伤带来的非战斗减员,因此,美军自认为对如何在低温环境中生存和作战有着丰富的经验。更何况美国的工业化优势,使得美军在1950年已经拥有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冻伤救治机制。


但即使如此,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有大约7000多人出现冻伤,其中约有5300人单纯是因为冻伤导致的非战斗减员。这一数字明显超过了美军的事前估计。


1951年2月,美国《生活》杂志专门采访了在日本大阪和美国国内接受治疗的冻伤伤员。文章提到,美军在二战期间摸索出普鲁卡因止疼+肝素抗凝疗法,以及设在密歇根州巴特尔克里克的珀西琼斯综合医院,成功避免长津湖冻伤伤员遭受截肢的努力。应该说,当美军在1942年花费225万美元买下珀西琼斯综合医院并在其中设立美国陆军神经外科、截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时,并未考虑过将会应对朝鲜战场上出现的大量伤亡。


后勤大问题


无论如何,美军在长津湖具有完全的物质优势,只不过,当地恶劣的气候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惊人的战斗力让美军措手不及。除了被迫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在野外作战和行军,中美两军所使用的被服都不能应对极端低温也是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的关键。


在极寒中作战的志愿军们。来源/电影《长津湖》截图


《长津湖》电影中不断突出志愿军九兵团指战员身穿夏装一面抵抗严寒、一面打击侵略者的艰难。实际上1950年,志愿军理论上的制式冬装应该包括匝道棉衣、栽绒棉帽和高腰棉皮鞋,这一搭配已经过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考验,是既符合严寒低温环境又符合我军作战行动特点的“经典款”。


入朝的志愿军中确有相当多的部队没能领到所需的棉衣、棉帽和棉皮鞋。1950年7月,我总后勤部从当时五大军区中的四个——中南、华东、华中和东北军区分工为志愿军赶制棉衣34万套,棉皮鞋36万双,棉帽、绒裤、棉背心、棉大衣各40万件(顶、条),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但相关被服尚未配齐,志愿军已经分两批入朝。


长津湖战役中,身着单衣作战的九兵团,原本是从华东前往山东驻训后,突然接到入朝命令。1950年11月6日,在沈阳车站,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见到第九兵团第20军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头戴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大为震惊,立即找到正在指挥部队运输的20军副军长廖政国,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从东北军区部队中调集厚棉衣和棉帽。


但军情十万火急,20军的58、59和89师基本没有停车而直接开往朝鲜的江界,只有军直属部队和后卫的60师在短暂的停车间隙里得到为数不多的厚棉衣和棉帽。


行军中的志愿军。来源/新华社《鏖战长津湖》片段


结果,长津湖的英美军队惊恐地看着身着单衣、脚穿胶鞋的志愿军奋勇杀来,还以为对手完全不畏寒冷。直到战后,西方军人才发现中国官兵完全是依靠意志和战斗热情在坚持作战。九兵团为此付出惨重代价,一线部队因为冻伤导致的非战斗减员超过四成,27军第一天便有700余人冻伤,还出现了3个呈战斗队形牺牲在阵地上的“冰雕连”。20军冻伤占伤员的60%以上,总数超过一万五千人。美军战后也承认,如果志愿军的冬装配发齐备,就不会有大批指战员在阻击美军的阵地上因为冻伤而牺牲,长津湖战役的结果完全有可能被改写。



国漫中的长津湖战役。来源/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片段


那么美军的被服保障情况如何?在《长津湖》电影中有几处出现美军的M1951式湿冷环境军服,现实中,这套军服正是长津湖战役的“副产品”。在此之前,美军装备的寒带作战军服是M1943式,虽然其羊毛汗衫、长袖法兰绒衬衫、毛衣三件套再搭配野战防风夹克的搭配十分经典,甚至影响了其后美国户外服装的发展。


但M-43作战服在面对长津湖零下38摄氏度的低温时仍显得力不从心。美军事后调查发现约90%的冻伤发生在足部,这主要是因为M-43配发了防水性很好的橡胶鞋垫,士兵长途跋涉后袜子完全被汗水浸透,反而更容易导致足部冻伤。


1951年美军紧急启动了湿冷环境军服的研制工作。为了达到安抚美军士兵和国内的目标,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当年还拍摄了对比中朝军队防寒服装和美军制式军服的宣传片,试图诋毁对手的被服过于落后。但M1951式军服专门设计的所谓“米老鼠”防寒鞋在设计中大量抄袭了志愿军的东北式高腰棉皮鞋。


1951年录制的美军冬装服装。来源/网络


志愿军方面在长津湖战役后也痛定思痛,由中央紧急成立东北军服厂,将大批在解放战争胜利后已经复原的被服生产单位再次转产。此时,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极为薄弱,虽然1927年上海已经生产出第一台国产缝纫机,但1949年,我国最大缝纫机企业协昌机器厂的年产量仅有1050台,扩大被服生产所需的工业缝纫机仍需进口,中央不得不调动上海的相关企业紧急进行技术攻关。


1952年,上海市缝纫机器同业公会会员工厂产品目录中已经有近120种品牌。至1957年底,上海缝纫机行业经过公私合营的经济改组后,企业变为194户,产量从1956年14.2万台(其中工业机470台)增加到1957年的17.64万台(其中工业机1495台),职工人数达6377人。由此可见,长津湖战役后为志愿军紧急生产缝纫机的努力,直接促进了上海缝纫机工业的发展。


协昌缝纫机厂生产的缝纫机。来源/网络


危险从天降


长津湖战役对志愿军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和意义,同样体现在对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军就曾在辽沈战役中后期,因为廖耀湘兵团占领彰武而导致铁路运输线被切断,攻锦州塔山一线部队甚至在被服和粮食补给方面出现巨大困难,部分坚守塔山的英雄部队是光着脚走下战场的,后来还是依靠后勤补给人员搜索到国民党军的被服仓库才解决了部分问题。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再次痛感机动手段落后所带来的诸多不便。电影中,志愿军九兵团乘坐火车抵达朝鲜,此时志愿军最主要的战场机动方式仍然是骡马化机动,相当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状态。少数志愿军汽车因敌军空袭以及朝鲜恶劣的自然环境出现严重损耗。理论上,九兵团应该能获得近千辆汽车的支援,但实际上,长津湖战役开始后,由于积雪等因素,九兵团的预备队26军甚至都无法按时抵达作战区域。


而对面的美军却开始在长津湖上空展示喷气式战机和航母空地支援、直升机和固定翼战术运输机配合空运给战争带来的革命性转变。美军对冻伤伤员的医疗体系,其基础是空运的快速后送能力。美国空军第21运输中队的C-47冒险降落在冰天雪地的跑道上,运进美国海军陆战队所需的各种物资,再将伤员运出。同时,第314运输大队的C-119不间断地在长津湖上空执行空投任务,在为期12天的战役最激烈阶段,美国空军飞机空投或空降了约 1,700 吨补给和弹药。仅在12月1日至6日,C-47便运送了4287名人员。


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曾一度考虑展开一场类似于1950年10月的永裕大空降行动。永裕战役中,美军动用75架 C-119和40架C-47,空投了3000名伞兵,C-119还为伞兵送来了吉普车、卡车、大炮和塞满一个个货盘的补给品。美英军队凭借大量运输机带来的机动性优势,包围了执行殿后任务的朝鲜人民军239团。


与美国空军的空运编队相比,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在长津湖战役中更为活跃。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海军、英国海军和澳大利亚海军共调动了23艘航母参与对地支援和支援任务。美军的17艘航母、英军的5艘航母和澳大利亚海军的一艘航母编组为日本海或者称为朝鲜半岛东海岸特混舰队和黄海或者称为西海岸特混舰队。


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的第77特混舰队的舰载机竟然到距离东北边境仅仅15英里的区域执行任务。11月28日,美国海军的“菲律宾海”号航母和“莱特湾”号航母开始为长津湖地区的美军提供空中支援,而美国陆战队的“巴登海峡”号和“西西里”号护航航母以及咸兴和元山的岸基航空兵也加入到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中。


为了达到最佳支援效果,美国海军航母开始逐渐接近到兴南港周边,相比之下,美国空军最近的基地距离长津湖大约200英里航程。美军航母舰载机飞行员驾驶二战时期的F4U战斗机、挂着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出动。他们发现志愿军前,通常保持在1500米高度在战场上空巡弋,当发现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后,就会给因大雪和低温几乎丧失机动能力的志愿军轻步兵造成可怕的伤害。美军士兵后来回忆,与轻武器、机枪甚至4.2英寸迫击炮相比, 海军舰载机才是真正能够“打断志愿军攻势”的武器。


在炮火下纹丝不动的志愿军们。来源/深圳卫视纪录片《抗美援朝战事纪实》截图


11月29日,在掩护美军第31团和32团撤退过程中,40架次美军舰载机从清晨开始攻击,至17:05撤离战场,共消耗了225枚火箭、18枚凝固汽油弹、近40枚航空炸弹。也在这一天,美国海军首次使用直升机从长津湖向包围圈外空运伤员。


11月30日,海军陆战队战机从00:15开始夜间空袭,至20:00最后一架飞机返回基地,总出动次数达到惊人的146架次。12月7日,美军将VMF-311舰载机中队派到韩国,该中队已经换装F9F“黑豹”喷气式战机,他们也成为第一支参加作战的美国海军喷气式战斗机部队。


长津湖战役期间,最能体现美军空中优势可怕的场景,应该是美军利用空投的预制桁架桥偷越志愿军把守的黄草岭山口。为了能够彻底阻止美军陆战一师逃亡兴南港,志愿军先后于12月1日、12月4日和12月7日三次将黄草岭山口关键桥梁炸断。第三次,志愿军将桥梁炸出约8米宽的缺口,并判断美军无法及时对桥梁进行修补。


但长津湖的美军却得到了第314空运大队空投的M-2预制便桥。美军地面部队申请了八套M-2便桥,此前这款便桥从未进行过空投试验。美军在12月6日在总重1300千克的便桥上连接了6顶7.3米直径的G-1型降落伞,交由一架C-119从243米高度上空进行空投试验。结果6顶降落伞仅有一顶张开了一半,便桥竟然在地面上砸出一个深1.8米的大坑。


长津湖战役形势图。来源/网络


不死心的美军又将8套便桥分别挂在直径14.6米的G-5型降落伞之下,在不进行试验的情况下由C-119搭载运往黄草岭山口,从243米投向美英军队开辟的着陆场。结果8套便桥中,除一套被志愿军缴获、一套摔坏外,其余都被美军回收,并装上英制罗克威卡车运往黄草岭山口大桥的断点。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地面英美军队没有罗克威卡车的话,即便空投成功,美军也无法完成桥梁修复行动。


根据指挥维修的美军陆战第一工兵营D连戴维·佩平中尉的回忆,便桥被运到架桥点后,他意外地发现志愿军炸出的缺口超过便桥的跨越能力上限。但佩平在现场发现了日军早年留下的4英寸木板,因陋就简制造了木质的桥墩。


即便有了桥墩和便桥,美军想要从8米的缺口上驶过桥梁仍是对驾驶员极大的考验,整个车队在便桥桥头排起长队。可惜志愿军此时在黄草岭山口已经基本没有作战兵力,只能利用轻迫击炮对大桥进行概略射击。即便如此,美军也不敢打开车灯通过桥梁,担心遭到攻击。最终,约30000名美英军人搭乘车辆通过便桥逃往兴南港。而志愿军因为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只能坐视美军跑掉。


历史需呈现


长津湖战役后,志愿军对美军的空中优势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美军也对志愿军的英勇顽强印象深刻。1950年12月7日,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向海军陆战队提出希望拍摄一部反映长津湖战役的电影。1951年8月影片获批,并开始在陆战队彭德尔顿营展开拍摄。1952年,这部名为《撤退,地狱!》的电影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撤退,地狱”的短语并非来自长津湖战役,而是一战期间美军的“典故”。好莱坞的影片审查人员最初反对用“地狱”描述长津湖战场,但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坚持下,最终同意了影片的名称,陆战队事后推测其对影片的支持大约可以折算为100万美元。有了陆战队的支持,《撤退,地狱!》成了一部充满美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电影”,多年后,黑人退伍军人唐纳德·H·伊顿还回忆正是这部电影让自己选择加入陆战队。


几十年过去了,美国再也没有反映长津湖战役的电影,甚至整个战争都成了“被遗忘的战争”。很多研究者认为,长津湖战役是被美军有意识“遗忘”。这场战役带给交战各方的伤害太过深刻。


这一次,电影《长津湖》作为军事题材作品,片中单兵装备在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还原了1950年一个步兵连里各职务各兵种的不同装具,除了常见的指挥员、指导员、战斗员和卫生员外还增加了理发员、文化教员和通信员等。


美军的装备道具和军事顾问方面也做了明显区分,比如陆军和陆战队的不同,直升机飞行员和运输机、战斗机飞行员装备造型上的区别,并严格按照正规的美军着装和装备组合去搭配。


影片中的枪械集合了国内四家老电影厂的库存,拼凑出来,因为严格限定了1950年我军万国牌武器和美军制式武器的种类,所以这次的枪械应该是近年来武器还原最准确的一部电影。大型装备上从全国各地借调甚至赶工制造加改造了大量的美军车辆,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原貌去还原,包括陆战队和陆军车辆上的编号颜色也做了区分。


如果单纯从道具角度,《长津湖》在国内现有资源基础上,最大程度按照真实情况作了还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作者:白孟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