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上流(ID:heyupflow),作者:朗归,编辑:未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学开学一个月了,新生们是否真的过上了高中老师说的幸福生活——“上了大学你们想谈恋爱随便谈,想睡觉随便睡,想去哪儿玩去哪儿玩”,谈恋爱和睡觉倒还有可能,但想去哪儿玩去哪儿玩可真不一定。
当你以为要落脚大城市每天过起蹦迪、撸串、哈啤酒的小日子,没想到却被接站的学长学姐从火车站直接带进了山。诶?说好的“大学生活”呢?怎么就成了“郊区生活”?
只有更远没有最远
在到底哪所学校更偏远这件事上,上海“闵大荒”绝对有姓名。“闵大荒”,特指近些年搬到上海闵行区的一些高校校区,因为闵行区距市区较远,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相较缓慢,搬去的校区大多占地极广,周边设施却不如在市区方便,因此这里被特称为“闵大荒”。
在2013年某高校的军训中,学生们就曾为闵行校区创作过《闵大荒之歌》,以表对其爱之深切:
闵大荒啊你人杰又地灵,黄浦江的风儿最先吹到你……你是学习的圣地,大魔都的阳光它最先照耀这里,闵大荒,闵大荒!我们不会离开你,生是你的大学僧,死是你的小蜜蜂,除了这里我们哪儿都不想去……
大概生活在“闵大荒”都需要有这种积极而又乐观的“拓荒”精神吧,哪怕是一丝丝的改变,也值得奔走相告分享一下。
如果说“闵大荒”远,那还真有点冤枉,华东师范大学的主校区和闵行校区起码还有一条直通两校区的上海地铁5号线,车程只需1小时25分钟,睡一觉就过去了。
放在北京,别说学生,北京的社畜们都该羡慕了,“比我每天上班挤地铁的时间都短”。北京理工大学已经有一部分搬到了房山区的良乡大学城,他们走一趟也是一个半小时起步,但是要转三班地铁,从4号线到9号线再转房山线,光是想想一路上要盯着换乘站连个觉都不能睡,都觉得累死了。
不过有地铁直达就知足吧,北京电影学院也在今年开始搬迁到怀柔校区,那可就没有地铁可以直达了,最快的方式是转三趟公交车,全程要两个小时,万一遇上堵车,那就等着吧。北电正在搬家的小哥哥都急了,想见的朋友一定要多见,不然就隔得越来越远了。
北理和北电这架势,跨校区见一面可能都是一件无比隆重的事情了,毕竟一起生活在北京的朋友,要是每年都能见那么几面,那必定是爱得深沉的。
但至少这些学校还在同城,跨市区的校区更是心累。
渭南师范学院将部分专业从渭南市直接搬迁到了富平县,从一个校区到另一个校区是需要去客车站买票的。临沂大学还有费县和沂水两个县级校区,青岛理工大学也曾在费县办学,不过还是考虑对考生的吸引力问题,迁到了临沂办学。
山西大学城的实际位置在晋中市榆次区,太原理工大学因此有了虎峪校区(太原)和明向校区(榆次)两个跨市的校区,这可苦了两个校区之间的同学们,曾经还传出了软件学院从太原搬到榆次后又要搬回去的谣言,幸好没搬,否则对于学生又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但是,太原理工大学的软件学院是没搬,本校的其他专业倒是折腾了好多次,看着也是一把辛酸泪:
同省跨市的校区其实还不够远,更远的是双一流学校的异地校区,截止到教育部叫停之前,有一些学校已经在异地办了上百个校区。
不过还好,这些校区更多是与当地产业结合的研究院所,多为校地合作性质,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等,学生倒是不需要在两省之间来回折腾。
数据来源:《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张模式与区域走向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为啥校区越搬越远
实际上高校越搬越远有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国家的工业发展进入飞速时期,人才的需求量激增,高校从那时候开始大面积扩招。
同期,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也在快速上涨,本在城市边缘地区的高校渐渐成为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中关村在上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片荒地,但现在已经是北京重要的科技园区。
中关村的发展证实了“产业+高等教育”集聚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2016年以来,北京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扩建的高校都开始集体搬家。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一期已经建成。其实盘算一下怀柔区近些年在影视界的地位,就能知道北电这次搬校区的意义。
怀柔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中国影都,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怀柔区已集聚600多家影视及关联企业,累计拍摄制作3000多部影视作品,近年来国产票房过亿大片半数出自怀柔。据评估,北电怀柔校区两期全部建成后,将有4000余名影视高端人才长期在怀柔杨宋工作生活。
中影基地效果图
其他地区和高校也一样,一方面高校有着外拓的需求,另外,城市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有着人才的需求,哪怕最终产业发展没有带来多大影响,但高校的落地为地方或者郊区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闵大荒”作为上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自十年前各大高校陆续搬迁,已经从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工业区逐渐唤起生机和活力,城市环境也因此而更加美观。甚至,因为年轻人的存在,这里的老工业设施在滤镜的加持下充满了艺术气息。
据报道,上海新的科技产业园、金融集聚区也陆续在闵行区各大高校的周边相继落户并开工建设。
再比如山西大学城,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工地,在各个高校刚刚搬迁进去的时候,除了土地就是土地。然而到现在随着科技产业的进驻,万达、奥特莱斯等大型商场也开始入驻周边,崛起了一座榆次的“北部新城”的同时,还推动着太原和榆次两座城市之间的加速融合。
可以这样说,以搬迁来的高校为核心,用十年的时间再建了一座城。
从闹市到郊区
大学越搬越远,虽然是城市发展趋势,但从历史上看,不少中国古代的重要书院,如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基本上都坐落在荒郊野岭中。
如果翻民国时期的地图,也可以发现,那时的清华园、燕京大学等高校与北京城之间的距离也离得相当远。
1919年,燕京大学成立,时任校长的司徒雷登认为稳定且规模大的办学地点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选了乾隆赠送给和珅的淑春园,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如今北京大学的“燕园”。这个园子位于当时的北京西郊。
淑春园一瞥
由此看来,即便是在民国时地价如白菜价,在高校选址的时候除了地要便宜,还要有秀美的风景,并且有足够大的后期发展储备。海淀在建国后也长期是荒郊野地,《无问西东》里的黄晓明和章子怡奔跑穿过了清华园,仔细看其实不远处还有一片工地。
除了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的高校在选址最初也都在郊外,不是学校越搬越远,而是学校本来就很远。
而如今北京成为世界级别的特大型城市,15号地铁线怎么看都应该穿过整个城市的东西,但唯独在西端停在了清华东路西口,如果这条线穿清华而过,那些学校内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能不能经得起地铁一天到晚的震动还真说不准。
对于老师们来说,新校区放到郊区也有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地处安静,备课、搞科研都能踏实安心,在郊区置业买房,压力也会小很多。
而作为学生的你,每天醒来看着外面荒凉而广阔的风景,按捺住自己跑去市区灯红酒绿的心,不如先来三省吾身:实验完否?SCI发否?书读否?远归远,但少了热闹的喧嚣,学校安心,家长放心,除了偶尔没信号、外卖送不着,以及内心对花花世界的向往不能满足,再没有别的缺点了吧?
参考文献
[1] 老地图:民国北平前期地图(八幅).博客:陶然野佬
[2] 中国影都——北京怀柔.搜狐网
[3]“北拥龙城 南抱榆次”山西大学城不只是科创城 还有“硬商圈”.搜狐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上流(ID:heyupflow),作者:朗归,编辑: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