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听取音频,解放双眼
谁是未来十年A股市场的科技一哥?在2020年10月之前,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应该不是宁德时代,而是蚂蚁集团。
作为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集团在2020年10月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成功获批在科创板IPO,一度成为A股市场最让人期待的科技独角兽。根据当时的机构评估,蚂蚁集团上市后总市值将超过2万亿,成为A股市场上第一家市值过万亿的互联网公司,第一只可以对标世界级互联网科技龙头FFANG的高科技蓝筹股,甚至有望能够挑战茅台市值第一的地位。
经过16年的发展,“小蚂蚁”已经成长为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大象”。对于一般的科技公司来说,盈利是最大的一个槛。而蚂蚁集团不仅能赚,赚得还不少。根据招股说明书,2019年蚂蚁的净利润有180.72亿元,2020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19.2亿元。于是,这个稀缺的科技巨头受到了全世界资本的追逐,大家都已经迫不及待的计算又要出多少亿万富翁了。
但就是这样一场看似完美的资本狂欢,却在几天之后急转直下,草草收场。2020年10月24日,就在距离蚂蚁挂牌仅有10天的时候,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狂怼金融监管,一石激起千层浪。先是连续四部门约谈蚂蚁高管,然后上交所和港交所宣布暂停蚂蚁集团上市,进行业务调整。就这样,本应风光无限的金融科技巨头以这样一种形式创造了历史。
一、“蚂蚁”变“大象”背后的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戏剧的反转?其实一切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核心是关于金融科技这个新兴领域的争议。在蚂蚁的资本神话之下,大部分人都对它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津津乐道,但却忽视了它金融的本质,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蚂蚁集团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不是支付宝,也不是余额宝,而是花呗、借呗和微贷为代表的消费金融。2019年,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这一块的收入达到67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56%。虽然看起来很风光,但它的背后,却始终隐藏着一块巨大的风险。
在传统金融中,银行发放贷款是需要计提风险资本的,也就是发放一笔贷款需要占用一定的资本金,这样就会限制杠杆率,控制风险。然而,对于蚂蚁这类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在这一块基本能够完全摆脱资本约束,且借助交易所ABS市场,能获得比其他融资途径便宜得多的资金来源。
用黄奇帆市长的原话说:“30亿放贷,银行给了他五六十亿贷款,形成了90亿左右的资金。然后他去资本市场上发ABS。只要有90亿ABS资金进来,3天就发光了,发光又形成了90亿贷款,再去发个ABS。如此反复发了40次,就形成了3600亿”。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017年,花呗、借呗的ABS余额就达到了3909亿元的最高点。直到2017年12月141号文规定,不论是ABS和信贷资产转让都需要合并计算杠杆率。蚂蚁才又增资又降发行量,才把ABS余额降到了1724亿,这样杠杆率还至少在9-10倍。
大家看这个剧情是不是有点眼熟,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差不多就是这么发生的。蚂蚁集团的高杠杆还远不止如此。2018年-2020年,蚂蚁在ABS受限后又开始转战联合贷款业务,也是当时还处于监管模糊地带的业务。联合贷款主要是蚂蚁小贷和银行金融机构联合向客户放款。在实践中,蚂蚁小贷出资不到2%,以361亿的自有资金撬动约1.7-1.8万亿的联合贷款,这样杠杆率会更高。
这样一来结局其实不难预见。监管部门不可能一直容忍这种游离在监管外的操作。此前蚂蚁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而非金融公司,还把名字从蚂蚁金服改成了蚂蚁集团,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避开金融监管。但这些并没有改变其内部金融风险的本质,而马云的讲话也只不过是加速了监管出台的进程。
接下来的监管也直击蚂蚁的要害。央行推出《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的核心就是限制蚂蚁这类公司的信贷业务,严格控制杠杆率。根据金融监管研究院的测算,蚂蚁小贷最终杠杆率可能会控制在10-12倍,正好是目前大部分银行的信用风险杠杆的水平。也和其正在申请筹建的消费金融公司杠杆率持平。经过这样的监管整顿,蚂蚁的盈利能力将大幅下降,而市值必然也是大打折扣,很多机构预测蚂蚁的市值至少因此缩水50%。
二、金融科技赛道的机会与挑战
蚂蚁集团的故事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一个缩影。经历过前几年雨后春笋般的爆发,金融科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这其中也孕育着新一轮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讲讲这个新兴的热门赛道。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最早是花旗银行在1993年提出的。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由Finance(金融)和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来。金融科技本质上还是金融业,只不过是要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来进行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者产品的创新。金融科技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90年代,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初步融合,金融机构开始设立IT部门,银行卡、ATM机、证券交易无纸化等快速普及。
第二阶段是2000-2015年,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发展。金融服务围绕互联网拓客营销,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尤其是2013年-2015年,P2P、移动支付、网上开户遍地开花,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兴金融机构纷纷设立。
第三阶段是2016年之后,互联网金融进入整顿期,P2P全军覆没,金融科技的重点转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底层技术,与支付、融资、投资、保险、风控等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深刻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也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总的来说,在2015年之前的金融科技并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科技在金融中的应用还比较浅层。说是金融科技,其实基本那就是互联网金融,甚至很多人等同于P2P,不仅技术不成熟,而且模式也不规范。
其实金融科技本身并没有错,科技的确可以大幅提高金融的效率,只不过金融永远不能只追求效率而忘记了风险,只要加以合理的监管,科技和金融依然是最好的朋友。所以在2015年之后,我们能明显的看到事情正在起变化。随着监管的逐步完善,金融科技开始越来越接近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本质,科技在各个金融领域的应用都开始走向正轨,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来看,金融科技主要玩家包括三大类:一是传统金融机构;二是互联网企业;三是专业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已经逐步渗透到支付、借贷、投资、财富管理、保险等各种金融业态,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也因此发生了不少新变化。
不过,由于金融科技还是一个新事物,所以独立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还不多,布局金融科技的上市公司的相关业务占比也还不高,所以金融科技总体上和A股市场的关联还不大。但是,在股权以及港美股市场已经有一些相关的公司,而且未来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开放,像蚂蚁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A股市场上,所以我们还是要对这个赛道有所了解。
金融科技中的几大业态
目前,金融科技大赛道中的几个主要的业态。
第一个领域,当然是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主体的银行。一方面,商业银行纷纷发力布局金融科技子公司。2019年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的18家上市银行投资规模合计达到1079亿元。2019年大中型上市银行平均科技人员占比提升到4%以上,平均科技投入资金占营收比例约为2%。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已经深入到各个业务条线,尤其是信贷领域应用已经较为成熟。
截至2020年国有五大行及七家股份制银行已经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同时传统银行凭借牌照、资金和客户优势,与科技公司展开合作互补。五大行已经分别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苏宁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和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也触及到银行的相关业务,主要包括三块。
第一个业务是支付。移动支付可以说是金融科技领域最成功的业务模式,大家应该都有深刻的体会。2014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仅8万亿元,2019年便增长至204.9万亿元,五年时间交易规模增长了超过25倍。目前C端的移动支付市场双寡头已经形成,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占据了超 90%的市场份额。此外,大部分做金融科技的企业都布局了自己的支付,像度小满金融的百付宝/度小满支付,京东数科的网银在线/京东支付,平安壹钱包的平安付、苏宁金融的易付宝等等。
第二个业务是借贷。这一块主要是指消费金融,也就是对个人的信贷。2015年开始,消费金融发展势头非常迅猛。2019年,短期消费贷款规模已经达到9.9万亿,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仍然增长13%左右。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凭借对长尾人群的覆盖、便捷的贷款审批、深度的金融科技应用等优势,占据了21%左右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与具有先天牌照优势的传统银行和持牌消金公司分庭抗礼。最知名的就是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还有一些新兴的消金平台,比如趣店、乐信、融360等等。
第三个业务是征信。消费金融最大的难点就是客户多,征信量大,比较麻烦,而这恰恰是科技所擅长的,所以目前市场化的征信也越来越多。目前共有两家持牌的全国性个人征信机构,分别是蚂蚁集团、腾讯、银之杰、拉卡拉、平安集团等机构组建的百行征信,和京东、小米、旷视科技(背后有阿里)、北京金控共同组建的朴道征信。
不过,征信业务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保护问题,央行已经明确提出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个人征信首批试点机构全都被判定不达标,无缘个人征信牌照,多数征信公司都面临着监管收紧的隐忧。
以上就是金融科技在银行的三块主要应用,但其实科技对传统银行的改变不止如此。腾讯直接设立了首家互联网银行—— 微众银行,全部业务都可以在线上进行,专注于普惠金融服务。微信上的“微粒贷”就是微众银行的代表产品。微众银行的收入是惊人的,2019年净利润接近40亿,一年纳税近20亿。各大互联网巨头也都纷纷跟进,像阿里有网商银行,小米有新网银行,苏宁有苏宁银行,百度有百信银行。不过,互联网银行由于没有传统银行线下低息揽储的优势,也没有传统银行对公优质客户资源,只能靠高利率资产覆盖高成本负债。比如,微众银行之前踩雷蛋壳公寓的“租金贷”就是这种风险的爆发。
所以我们不太同意金融科技颠覆传统金融的说法,两者更多的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科技不能脱离金融的本质,也无法取代传统金融的核心职能。今天我们讲的蚂蚁案例和银行领域的一些其他应用都是如此。下节课,我们继续给大家梳理金融科技在其他金融领域的应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