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
2021-11-16 19:00

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李歪歪,责编:kuma,原文标题:《豆瓣评分8.9,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你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吗?那是怎样的?


豆瓣评分 8.9,第 81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最近重映。重映当日,导演泷田洋二郎在给中国观众的信里说,《入殓师》是他给自己布置的人生课题:


“大家对生离死别是敬而远之的,连想都不愿去想,当然也不愿去彩排和预演。但人既然生在了这个世上,内心都知道那一天早晚总会真正来临,所以会有种想偷偷窥视一下的心态。”


越来越多人的年轻人开始“预演死亡”了:据 2020 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在收到的近 7 万份微信遗嘱中,30 岁以下的遗嘱数占 66.1%,年轻人普遍认为“年轻时立遗嘱很正常”。


其实,“预演和彩排”死亡,它不仅仅代表一种勇气和思考,也能更好帮助我们应对现在的生活。


一、很多情绪和心理问题,背后都是死亡焦虑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描述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焦虑( Death anxiety )。死亡焦虑的表现形式不一定是“怕死”,很多困扰我们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背后都是死亡焦虑。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 60 岁的女强人因为儿子第三次进了戒毒所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在咨询的过程中,欧文亚隆发现她刚做了颈部拉皮手术,在 60 岁生日之后。


随着咨询的深入,亚隆发现她的痛苦跟儿子关系并不大——真正的问题是她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而把希望延续到下一代,让儿子符合自己的期待生活,其实是她对抗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


心理分析师罗伯特·约瑟夫·朗斯指出,死亡焦虑有三种形式:掠夺性死亡焦虑、捕食者死亡焦虑和存在性死亡焦虑。


其中,存在性死亡焦虑是人类特有的,也是影响最为持久的一种。


存在性死亡焦虑,就是一旦知道“我总有一天会死的”,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每一天。朗斯说它是“死亡焦虑最强大的形式”,这种对死亡的担忧几乎跟每一种情绪障碍都有重要关系( Langs,Robert,2003)


鸡娃的背后是死亡焦虑:


那些狂热“鸡娃”的家长,就像欧文亚隆的来访者一样,其实是为了处理自己的死亡焦虑——我要让我的生命在你的身上延续下去。


年龄焦虑是死亡焦虑,比如青年危机和中年危机:


欧文 · 亚隆指出,感到人生虚度跟死亡焦虑紧密相关。“我都这么大了,还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吗?”“开始走下坡路了,我真的实现人生价值了吗?”这种自我怀疑也是死亡焦虑。


卷到停不下来的“工作狂”也很可能是因为死亡焦虑:


研究者发现,人们会通过对权力和财富的极端追求找到控制感,从而感觉自己可以超越死亡的影响( Langs,1997,2003)


正如欧文 · 亚隆所说:死亡焦虑会引发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尽管它们看起来跟死亡毫无关系。


二、预演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大多数人面对死亡焦虑,本能的反应是回避,假装这个事儿不存在。


比如长辈跟你说:“等我死了以后……”,你赶紧打断:“瞎说啥呢,别说了。”


而回避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中,任由死亡焦虑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并很可能发展出一些心理症状。看似在远离,其实一直处在死亡的阴影中。


正如欧文·亚隆所说,死亡是骄阳,与其背过身活在它的阴影中,不如直面骄阳;只有看到死亡,才能去处理、超越它,找到和它共处的方式。


很多有濒死经历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觉醒体验” awakening experience ),这可能会带来情感、认知甚至价值观的重大变化(Taylor,2017 )


  • 更有利他精神;

  • 重新安排生活的重心,放弃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不做违背心意的事情;

  • 花更多时间和爱的人在一起;

  • 对季节的变化和大自然更加敏感;

  • 更有勇气去冒险,更少担心被拒绝。


这是“预演死亡”的意义:想清楚那个“结果”,你就能更加清晰,当下对自己更重要的是什么。


三、预演死亡的时机和方式


欧文·亚隆指出,一些重大事件或生命历程的转折点会触发“觉醒体验”:


  • 重要亲人的离世

  • 患上严重疾病

  • 遭遇重大创伤:如灾难、性侵……

  • 亲密关系破裂

  • 重要的生命里程碑:三十、四十生日……

  • 校友重聚

  • 子女离家后的空巢期

  • 失业或更换职业

  • 退休

  • 能够传达内心深处讯息的、有影响力的梦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些重大事件,不妨把它当成“直视骄阳”的一个机会,想一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什么事、哪些人对你是真正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主动去创造“觉醒体验”。ACT(接纳承诺疗法)就提供了通过预演死亡厘清价值观的方法。


ACT 疗法澄清价值观练习:


1. 想象你能参加自己的葬礼,而且对你来说重要的人都在场,你希望大家如何谈论你?在他们口中,你是个怎样的人,怎样的伴侣?怎样的家庭成员?怎样的同事和朋友?倒推回你现在的人生阶段,你希望你生命的这个部分是什么样子?你想怎么呈现生活中的不同身份?你打算怎么在生活里践行这种价值观?可以有那些具体的行动?接下来的三年、一年、一个月、一周,你可以为它做点什么?


2. 如果你只剩一年生命,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想做些什么事?


3. 假如你被困在一座倒塌的大楼中,知道自己只能再活几分钟,你会用手机给谁打电话,最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四、超越死亡焦虑的 6 个方法


1. 思考自己的“波动影响”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带来影响,即使我们死去,这些影响也依然会通过他人一层层传递出去,就像池塘上的涟漪一样。


思考“波动影响”其实就是思考:你希望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希望人们用怎样的方式记住你?


前面提到的价值观练习就是思考波动影响的一个好方法,知道自己想留下怎样的波动影响,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创造它。


2. 写感谢信


列出一个依然在世,你一直想感谢却从没表达过的人。花 10 分钟给他写封感谢信,表达他带给你的“波动影响”。找个时间把这封信当面交给他,读给他听。


3. 找个人聊聊你的死亡焦虑


跟朋友互相倾诉死亡焦虑、进行深入的情感表达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死亡焦虑。欧文亚隆说,因为咨询师一般倾向于情绪中立,在这一点上,能够敞开心扉的朋友可能比专业的咨询师更有帮助。


如果有人向你倾诉自己的死亡焦虑,不需要急着给出建议,只需要让对方感觉到你重视他的感受。“我跟你在一起”的感觉本身就能帮我们克服这种焦虑。


4. 遗憾练习


想象一年之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自己最大的遗憾可能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


5. 写遗嘱和墓志铭


你想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什么?它可能是你最看重的价值、特质,你最想传递给世界的声音,你最鲜明的性格体现,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深层自我探索的机会。


“中华遗嘱库”公众号里有微信遗嘱的功能,点击进入,就可以选择一个收件人写最多 3000 字的留言,可以自己设置递送日期和发送方式。


▷ 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页面


6. 找到自己的心流和天赋


“心流”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 · 契可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地做一件事,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完全忘记时间的流逝。这是一种“最优体验”。


不妨从今天就开始记录,有什么事是你忍不住想做、做了就停不下来、并且完全沉浸、忘记时间的?


这件事就是值得你认真对待、能够帮你超越死亡焦虑的事。因为越是活得尽兴的人,越不怕死。


香港中文大学的哲学教授陶国璋讲了 20 多年的《死亡与不朽》,他说过一句话:


关于死亡,我们没有正确答案。其实死亡没什么好教的,存在才值得教。我希望,在课上讨论了这些之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希望你能在“直视骄阳”的过程中,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参考文献

1. [美]欧文·亚隆著,张亚译,《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2015年3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0)

3. Robert Langs,Adaptive Insights into Death Anxiety,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2003,https://doi.org/10.1521/prev.90.4.565.23914

4.Steve Taylor,Exploring awakening experiences :  A study of awakening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their teiggers,characteristics ,duration and after- eff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Studies,January  2017,49(1):45-6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李歪歪,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