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2021-11-26 07:01

如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有位答主说:自己之前玩游戏,认识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跑来找她诉苦,说:


他跟父母立下过一个约定,如果成功考上某某大学,父母就奖励给他三万块钱。结果他成功考上了,父母却反悔,说这笔钱就当成生活费给他。他瞬间炸了,控制不住情绪,跟父母大吵了一架,说要报警把父母抓走。他爸非常生气,动手给了他一巴掌。问,现在该怎么办。


安慰过后,这位答主给了这孩子一个建议:


先跟父母道歉,好好沟通,讲清楚:我生气并不是因为拿不到这三万块钱,而是因为你们欺骗了我的信任。这样会让我受到伤害,让我担心,以后是不是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我愿意为了你们去学习,但也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信任,站在我的角度看事情。


孩子并不情愿,但还是按这个建议去行动了。


最后呢,当然是皆大欢喜。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更进一步理解了父母的担忧,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这个故事给了我蛮多感慨,不过我并不想聊这个故事本身,而是想借此跟大家聊聊一个话题:


我发现,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冲突、解决冲突的,在这方面,我们有时甚至跟孩子无异,特别容易让原始冲动支配我们的理性。


因此,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如何才能化解和避免生活中的冲突。



生活中的冲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健康的冲突,以及不健康的冲突。


前者指的是:双方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需要捍卫的目标,冲突的目的是希望说服对方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占得上风。


而后者指的是:冲突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必要的程度,双方演变成了要“争一口气”,而不是聚焦在事情和问题本身。


前者我们一般叫做“争论”,而后者才是一般意义上的冲突。


如何分辨这两者呢?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一旦争论的焦点开始从眼前的问题游离开去,开始变成对于对方的人身攻击,翻旧账,顾左右而言他,或是用明显不合理的逻辑去狡辩,就变成了“对人不对事”,也就从争论变成了冲突。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呢?为什么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很容易演变成“对人不对事”呢?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造成冲突的双方,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个心理:你让我不舒服了,所以我也一定不能让你好过。


这种心态,我称之为“对等报复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我们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反应:


  • 你让我感到了不舒服,这是我的损失。如果整件事就这么过去了,那么我就吃亏了;


  • 为了不吃亏,你就必须给我对等的补偿:


  • 要么,给我一个台阶,让我感受到“我赢了”,从而挽回一些尊严;


  • 要么,你也必须经历跟我一样的“不舒服”,体会到我的感受,获得跟我对等的损失,这样我才能觉得公平。


说白了,对等报复心态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我们一个根深蒂固的假设:公平世界假设。


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也必须是公平的。我们付出什么就会有对应的收获,做对了事情就应该得到回报,没有做错什么就不应该遭遇损失。否则,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就会崩塌。


简而言之,这个假设是我们对于世界基本的“确定性”假设的其中一环。我们需要让自己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确定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意义和理由,否则,我们就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之中。


因此,基于公平世界假设,当我们认为自己遭受到损失时,我们是很难让自己不去在意它的 ——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心态:我必须“弥补”我的损失。


明白了这个原理,你就可以理解很多事情。


比如,为什么许多人总是喜欢抬杠?许多时候,抬杠的人并非真的认同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在索求一样东西:求求你闭嘴,让我获得一种“我赢过了你”的快感吧。


同样,为什么许多人在冲突中总是不喜欢道歉、不喜欢认错?因为道歉和认错,都会让他感受到:我白白遭受了损失,没有得到补偿,而现在我还要再次遭受损失(认错),因此我无法接受。


总而言之,对等报复心态,会造成一个结果:在争论中,我们会逐渐把目光从焦点和问题本身,转移到另一件事上:我要赢,不能输。


这就是造成冲突的根源。很多时候,冲突无关对错,只是在于输赢而已。



不过,仅仅只是公平世界假设,其实还不至于造成对等报复心态。这种心态要想成立,还需要另外一种东西:我在旧文中讲过的“自我特权意识”。


什么叫自我特权意识呢?它指的是这么一种心态: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是不平凡的,是出类拔萃的。我总是会比别人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作出更明智的决定。这样的我,怎么可能会遭受损失、会“输”?


自我特权意识,通常来源于成长过程中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不匹配。这样的人,往往在成长过程里有一个比较丰富的内心世界,但却很少能在外在世界中得到反馈和肯定;久而久之,他就容易形成这么一种认知:


“我”是最正确的,但别人的水准和眼界有限,因此无法给我公正的反馈和认同。而你们都属于“别人”,因此必然是不如我的。


换言之,这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把自己代入进去主角的位置一样,认为其他人都是 NPC,自己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


你可能会发现,这种心态跟公平世界假设,其实是紧密相关的。


按照公平世界假设,外在世界给予我的反馈,应该跟我本身是匹配的;但现在发生了不匹配,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为了维护“我”的优越性,以及世界的公平性,那只能是别人出了问题了:他们不够优秀,因此无法合理地理解“我”。


因此,这样的人跟别人进行争论时,往往无法合理地把自己和对方摆到对等的位置上,认真地考虑“其实对方是很有道理的”“有没有可能是他对了、我错了?”而是从一开始就默认:


对的那个人一定是我,对方跟我不一样,一定是他错了,我要做的就是把他的错误给纠正过来。


在这个前提下,他会怎么样呢?会把“赢”当成一种默认的结果。也就是,在他看来,冲突是一个不必要的过程,我本来就是正确的,你为什么要违背我的意志呢?为什么要跟真理作对呢?


因此,当他遭遇到失败时,就会无限放大这种失败,把这种失败理解为自己的“损失”,从而无法接受这种损失,产生对应的“对等报复心态”。


这里要提醒一下:上面这部分叙述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认为自我特权意识是“有或无”的状态,其实不是的,它更多的是“高或低”的程度差别。


为什么呢?因为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特质,就是更加关注自己甚于他人,所以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下意识的、潜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我们会更加关注自己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反馈,更倾向于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解释外界信息。


只不过处理得当的人能够控制这种倾向,让它不会干扰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而已。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现象,关键只是看它的程度有多高,以及我们自己能否妥善地、理性地控制它,保持一个平衡而已。


程度低,控制得好,那么就是一个正常的、良好的高自尊状态,可以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程度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一个异质性高自尊,严重的话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恋,从而在人际交往上面产生一些障碍。


因此,你也可以思考一下:在过往跟别人争论的过程中,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觉得对方是对的,很可能比你自己更正确,但就是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退让?


又或者,在你争论的当下,你非常笃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在过后回想的时候,又模模糊糊感觉:好像对方的观点比自己更有道理?


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也许就是你需要去关注和调整的地方。



明白了冲突的原理,这对我们在生活中化解冲突,可以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可以如何去尽量避免无谓的冲突呢?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


1. 维护良好的讨论模式


我在很多文章里讲过一个理念:讨论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不是分出输赢。


一旦你开始在意输赢,开始感到“咽不下这口气”,开始产生“我要反击”“我要说得你哑口无言”的心态,争论就开始变质,向着冲突演变了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只会酿成不好的后果。


所以,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确这么几个要点:


  • 焦点:我们产生分歧的事情是什么?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上面,不要分散到别的地方上。


  • 目标:通过争论,我想让你去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有效讨论(或争论)的关键所在。


  • 进展:经过我们的争论,我们在哪些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在哪些问题上还存在分歧?这是在争论过程中需要时刻去思考和明确的。


随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时刻监控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一旦发现自己有下面这些征兆的时候,就及时提醒自己,不要把争论演变成冲突。


这些征兆包括:


  • 开始“翻旧账”,提及跟当下无关的其他往事;


  • 开始攻击对方的性格、特质、行为;


  • 开始下意识、不经大脑地反驳;


  • 说出一些自己都觉得站不住脚的话;


  • 开始抓对方话语里面的瑕疵和小毛病;


……


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出于“想赢”,而不是追求共识,不但于事无补,并且只会把事情向愈演愈烈的方向推。


因此,一个有效的技巧是:在讨论的时候,采取“自我抽离”的做法 —— 亦即让自己拔高视野,想象自己现在不是当事人,而是浮在空中,从第三方的角度,去“俯瞰”这两个人的争论。


这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避免情绪的困扰,避免陷入情绪失控之中。


纠结输赢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做有用的事。


2. 保持透明的沟通态度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


什么是透明的沟通态度?其实说白了就是“有话直说”:


你心里想什么,就坦率地说出来,让对方最大限度地明白你的想法。而不是找别的理由来搪塞,或是赌气说一些可能伤害到对方的话;


同样,你不妨先假定:对方是善意的、是有意愿跟你一起解决问题的。因此,对方说了什么样的话,不妨先按照他话里的意思去直接理解,而不是自作主张地进行曲解,去揣摩对方没有讲的“言外之意”。


以文章最开头的例子为例:一个透明的沟通态度是什么呢?孩子坦率地告诉父母:你们这样做,会破坏我对你们的信任,这样可能会使得我以后不敢再相信你们的承诺。而不是任由情绪失控,去指责和痛骂对方。


父母更好的沟通态度,是坦率地告诉孩子:我们不是不愿意给你钱,而是担心你乱花了,把钱都花在游戏上面。而不是用一副“我是为你好”的姿态,凌驾于孩子之上。


同样,在工作中,如果你对同事有不满,也请坦率地说出来,告诉对方:你上次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给了我不好的感受 —— 而不是憋在心里,让自己始终存在芥蒂。


生活中,如果你对家人有意见,也坦率地说出来,告诉对方你希望对方怎么做,同时保持对于对方的信任,预设对方是愿意沟通的、愿意解决问题的 —— 这才是一个好的相处模式。


一旦双方能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那势必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让问题得到解决,最少也能缓解。而不是把问题推向另一个极端,造成误解甚至怨恨。


《非暴力沟通》中提到过一个沟通的 NVC 框架,很有用,大家可以在生活中以它为基本原则去沟通和表达:


讲清楚别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给你造成了什么感受,这种感受使得你什么需求得不到满足,你希望别人怎样怎么做以满足你的需求。


举个例子:


“你上次在会议上开了一个玩笑,说我的PPT像临时赶工赶出来的,这个玩笑让我很不舒服,因为我感觉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否定了。所以我想跟你讲清楚我的感受,也希望你以后不要开这样的玩笑。”


“你说话的时候总是会用一种命令的口吻,这种口吻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从你的安排,所以我希望你以后能多跟我商量,而不是让我觉得什么都应该听你的指挥。”


不要去说会伤害到别人的话,我们要做有用的事。


3. 以终为始,平等相待


什么叫以终为始呢?就是问清楚对方的需求,明确对方想要什么,再从需求出发,把需求作为目标,通过沟通来实现双方的需求。


什么叫平等相待呢?就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接受对方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喜好、立场,我们要做的是交换意见,而不是强求一致。


简单来说,就是在讨论的时候,问清楚这三个问题:


  • 你的需求是什么?


  • 你希望我做些什么?


  • 你怎么看待和理解我的看法?


做好这些,可以解决生活中90%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绝大多数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生活中,许多人常犯的毛病,就是过度关注自己,而漠视了对方;一心想着“为你好”,但压根不知道对方究竟想要什么;总是认为“我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忽略了每个人的想法都可能是合理的。


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们要做有用的事。



最后,简单提一下:


虽然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如何化解和避免冲突”,但对于内向的人来说,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


不要害怕和回避争论。


许多内向的朋友一定都有同样的困扰:总是很难坚定自己的立场,害怕引起别人的不快,经常顺着别人的话去说,容易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担心引起争论和冲突。


不要这样。


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对的,那么就不妨坚定一点 —— 试着去捍卫自己的想法,并在良好“争论”的基础上,把你的想法传达出去,尽量试着去影响和说服别人,让别人愿意相信你,认可你,接受你。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内向者最容易缺乏的能力。


因此,不妨把每一次争论,都视为一种增加经验值的机会。我们要避免冲突,但不妨通过良性的争论,去捍卫自己的观点,提升表达自我、影响他人的能力。


这会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提升和历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