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以善为美(ID:Kingston_2006),作者:苏菲有路,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其实是求助者来敲门。
一个高大、憨厚,脸冻得红红的小伙子,午后来敲门。他左手一小瓶炒菜的油,右手举着“*团买菜”二维码,请求我下载买菜软件。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有买菜的某软件了。我甚至有点不耐烦:你怎么能上门来推销?
他的脸因为囧而更红了:我,我......对不起,这样打扰......我平时都是在外面的,本来是在路边,但是今天外面太冷了,而且路上没有人......
我手上在忙着,心里还惦着下午会议的发言。但是,我还是立即去拿了常用的手机,任他指挥:扫描他手上的二维码,下载那个应用,注册、短信验证......
可是,小伙子发现我这个手机号曾经用过一次这个软件。那个意思是,安装对他的业绩无效。那怎么办呢?我问他。他迟疑地低声说了一句:除非用别的手机号。
我便抓紧时间换了个号,再来扫一遍、注册、短信验证。之后还需要买一次东西(好像要20元),他向我推荐了鸡蛋,以及赠品——我说我不需要那些赠品,他就耐心地去翻、说您可以要这个、要那个,最后我说那就要一瓶水吧。
我急着帮他完成任务,也是为了自己节省时间。他欲转身、我要关门时,我顺手把桌上的有包装的橙子赠予了他。他瞬间就僵住了......然后他嘴里不停地念着“谢谢,谢谢”。
我追问了一句:你拉到一个客户有多少回报?
他说:5元。
我脱口而出:才5元?你还这么费劲?
我说完就后悔自己的冒失无礼了......他倒是认真地回答说:5元,没办法,现在活儿实在不好找…...
他走了,我心里却堵得慌。
等我头脑开始正常运转了,我懊悔得不行:
我为什么没给他打个红包?我为什么没问他有没有吃过午餐?我为什么没有多找点零食给他?
理性上,虽然我也知道对于他,小仁又有何补?
我心里埋怨起那个买菜App,但是,如果没有这个App,小伙子可能连5元也没地方挣吧?
我有时也疑惑自己的共情心是不是过于“高度共情”。但是,我日常中发现了许多跟我同类、甚至比我更“高度共情”者。比如,我的同事、一位资深的教授,在她退休前后常常收到一些陌生的求学者、甚至找工作者的邮件,她是每信必复、并努力有个答案。
有一次,她转给一位我“慕名”的考博生的信息,这位学生在信中说了如何希望做学术、如何努力、以及如何对教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很不巧的是,我也收到了这样一封同样的邮件、而且那时我还真是有功夫看所有的邮件,除了第一行的称谓,其它的内容一模一样!而我跟这位教授的研究领域,其实大不一样......
就在当天,我发了朋友圈说了自己的懊悔,很快就有相类的朋友留下信息。他们都还是男士。这位是复旦大学的教授:
这位是我的博士生同学,一位教授:
确实,当一个App的推销,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代理人的时候,情感模式就成了驱动力……也许对于App而言,这正是一种营销策略。
但是对我们而言,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个以此求生计的辛苦劳动者。
这位是我之前在北大任教时的研究生,如今他是位管理者:
微博上还有朋友留了个自己的故事:
特别是,湖南一所大学的同行,给我讲了一个同类故事,既令我揪心,又令我暖心:
去年这个时候,我的旧洗衣机淘汰了,叫了人上门回收,讨价还价半天,说好三十元成交。他来了,寒冬腊月,光着脚,没有穿袜子,带着一个男孩,很明显智力有问题。我觉得很羞愧,为之前的讨价还价。
我拿了桌上所有的糖果给孩子,孩子不要,爸爸希望他要,又不好意思直接来拿。我也不知所措。最后,还是爸爸接过去了。我后来一直在后悔,为什么要接下那三十元呢?当时脑子短路了。一直不知道如何弥补。
共情心既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是上天赋予了人类同情与爱;共情心也是一种后天的修炼,需要我们有耐心、胸怀,有悲悯心,有爱他人的能力。
希望下一次,我不要因为珍惜自己的一点时间,而留下太多的懊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以善为美(ID:Kingston_2006),作者:苏菲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