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
作者|周舟
设计|王楠楠
2021年,是全球金融科技融资、并购、IPO的“爆发之年”,也是各个国家金融科技领军企业的“收获之年”。
巴西的Nubank、美国的Coinbase去年刚上市,市值便双双超过500亿美元;“印度支付宝”Paytm、“韩国支付宝”Kakao Pay市值也都超过了200亿美元......区块链、加密货币等作为金融科技的新方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态势喜人,新的明星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反观国内的金融科技明星公司,要么如蚂蚁一样收缩业务、整改不停,要么如平安集团及其旗下金融科技公司一样经历转型阵痛、股价跌跌不休......和2020年上半年时的上市热潮,人人都在谈财富自由的情形截然不同。
明星公司,往往是一个行业的“晴雨表”,透过他们,可以看到未来。那么金融科技行业的明星公司们,都在去年做了哪些布局,他们又将在明年会在哪些领域有所突破?
蚂蚁集团:整改步入“倒计时”
去年上半年,所有人都给蚂蚁“捏了把汗”。
2020年10月蚂蚁集团暂停IPO,自此之后的大半年蚂蚁集团的宣传工作全部暂停,取而代之的是各项合规整改。
在重大人事变动上,蚂蚁集团在去年3月将主抓IPO工作的胡晓明换下,于去年7月将首席合规官李臣正式推向前台,此外“整改”也让蚂蚁集团放慢了业务拓展的脚步、收缩了部分和实际营收并不紧密的业务,11月蚂蚁集团首席科学家、AI团队领军人物漆远离开互联网行业。
在去年上半年,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蚂蚁集团的所有宣传活动“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布各项整改内容:花呗借呗纳入到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花呗借呗上征信、改名;合资成立国内第三家征信公司等。
而到了下半年,蚂蚁也终于渐渐“活跃起来”:在企业宣传活动上,举办云栖大会、绿色金融大会、ESG、助农等;在业务活动中,蚂蚁也开始尝试在区块链、NFT等领域开始新的业务拓展。
蚂蚁集团在2022年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仍是整改,让自己的业务符合各个监管部门的要求,从而开始新的发展。监管部门提到的五点整改要求,蚂蚁已经整改过半,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蚂蚁的整改会完成。
2022年,蚂蚁还剩两项整改工作要完成:
一: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
二: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
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蚂蚁集团整改,今年或许就将接近尾声,但它相关业务的调整还将进行很长时间。 目前蚂蚁的核心业务:花呗借呗,被纳入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这会影响到其业务高速增长。当一家公司业务增长放缓时,许多此前不存在的问题会渐渐浮现。
2022年,蚂蚁除了要积极主动完成监管的整改要求,还要在科技业务上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小贷业务之后,蚂蚁要孵化出一个真正能创造价值和利润的“科技业务”。
蚂蚁的选择不多,区块链或是它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重心。区块链是一系列技术的“结合体”,数字人民币和NFT都和其息息相关,也会成为它的机遇。
蚂蚁链之于蚂蚁集团,就如阿里云之于阿里巴巴。
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的NFT在国外已经被证明是一个“盈利可观”的业务,而蚂蚁集团在这一方面优势显然。在NFT业务中,蚂蚁仍是目前国内做得最好、也最盈利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仅半年蚂蚁链发布了近300万NFT,销售额就接近4000万元,这还是蚂蚁集团低调的结果。随着NFT在国内的普及,这项业务或许将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
招商银行:能保住1亿月活么?
如果说国内哪家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可以对标蚂蚁集团,业内人士往往想到的不是京东数科或是度小满,而是招商银行。
2021年,招商银行推出了APP10.0版本,从2010年到2021年,招商银行几乎每年都会对APP版本进行一次大升级。而到了去年,招商银行APP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完成。截至去年6月底,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达到1.58亿,月活跃用户数6140万。
然而,招商银行也有自己的流量焦虑。如何能持续保住每个月能超过1亿用户使用APP,成为招商银行2022年需要关注的问题。
招商银行有两大APP: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2020年末,招行两大APP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1.07亿,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其月活不增反降,变成1.05亿。
而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更是连续三年在月活跃用户数量和日活跃用户数峰值这两个指标上逐年下降。
在某种程度上,招行的APP就是招行本身。在金融机构纷纷推出自家APP,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时,招行如何保持自己的用户的忠诚度,将是一大问题。
为此,招商银行对标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自己的“招财号”,邀请基金公司入驻,帮助基金公司推广重点的理财产品,并为用户提供投研服务。通过构建大财富平台,让生态更加丰富从而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据悉,目前其招财号已发布了内容与活动5000多个,2021年第三季度便为400万客户提供服务。
东方财富:市值登顶,难敌招商蚂蚁
流量,本质上是以用户思维为导向,互为因果。
从单一角度分析,如果说平安集团败在了生态或者流量上,那么东方财富可以说赢在了流量。财经资讯网站的经历,使得东方财富有了传统券商十分羡慕的用户基础,它通过网站、APP等渠道积累了大量的注册用户。
2021年,东方财富月活跃用户数1500万左右,而根据易观千帆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5月超过500万月活用户的传统券商只有两家: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分别为816万、548万。东方财富的月活跃用户数比传统券商的前两家的数量加在一起都多。
互联网金融的属性,也让东方财富在A股中“如鱼得水”。2021年,东方财富超越中信证券,晋升为“券商新王”。截至12月27日,东方财富市值3800亿元,中信证券3350亿元,而在月活跃用户数上排名前二甲的传统券商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市值都在1500亿元左右。
如果和传统券商相比,东方财富的流量优势可以勉强称之为它的“护城河”,但是东方财富面临蚂蚁、招行这样的对手,流量优势将会被消弭。
券商,是一个周期性明显,牛熊市差距很大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常被人形容券商。然而东方财富在近几年的表现中穿越了牛熊周期,这和它在财富管理中的表现有关。天天基金这几年在基金代销行业稳坐前五,使得东方财富旱涝保收。
然而,天天基金的对手却不再是传统的券商行业,东方财富在财富管理这一领域将直接和蚂蚁集团、招商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大咖”争锋。事实证明,2016年“流量大户”蚂蚁集团在基金代销领域发力之后,很快超过了天天基金。
东方财富已经将宝押在了财富管理这块不断增大的蛋糕上,从财经资讯网站,转型到券商,目前已成为券商市值一哥的它,还将转型成为生态更加丰富的财富管理平台。这一次,它的对手是蚂蚁和招行,流量不再成为其优势,它只能在更多领域加强和开拓自己的护城河。
平安集团:没有生态,只能各自为战
和蚂蚁集团、招商银行“APP即生态”不同,平安集团的特点是:一个业务,就是一家公司,就是一个APP,但都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生态。
平安曾有四只科技独角兽:平安好医生、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以其市值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为例,它的核心业务是借贷和财富管理,这和支付宝相似。然而它的APP月活用户数只有200多万,而京东金融有2000多万,支付宝的月活则超过7亿。
十倍百倍的差距,让陆金所、金融壹账通根本没有一战之力,只能将目光投向TOB业务或者利润低的市场中。
陆金所和金融壹账通等科技公司都已经上市,各自形成独立的生态,难以和平安集团的其他公司融为一体。所以他们提供的线上服务(主要是APP)质量层次不齐,用户褒贬不一。
没有生态的平安集团,在互联网时代掉队了,没有一个聚合的APP,让他错失了流量生意、错过了让绝大多数消费者停留在它的生态里的机会。为此,它在2021年付出了很大代价,不但集团股价腰斩,旗下一众子公司都损失惨重。
在2020年,陆金所和金融壹账通这两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价值分别为2700亿、490亿,皆被胡润研究院评为2020年中国10强金融科技企业。如今,陆金所910亿元(约143亿美元),金融壹账通61亿元(约9.7亿美元)。一个股价缩水至三分之一,一个股价缩水到最高点的十分之一。
平安集团的愿景是成为“金融+科技”双轮驱动的公司,然而“科技”这只轮胎还没有充足气就上路了,这注定会在一段时间内行驶得跌跌荡荡。
2022年,平安集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如何通过科技,将自己生态大陆缝合拼接。
目前,平安好医生月活将近600万,平安银行APP月活超过4000万,而平安集团年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3亿。互联网时代的机遇虽然已经错过了,但是平安集团的科研力量、资金实力等“弹药充足”,当数据壁垒被逐一打破,特别是随着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平安依然有可能在金融科技领域重回第一梯队。
众安:互联网保险一哥,没有护城河
众安,是中国保险科技的一面镜子。
作为全球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有三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的加持,出生便自带光环。
截至2021年6月末,众安在线在互联网财产保险行业保费规模排名第一,占市场份额的21%。第二名、第三名则是泰康在线和人保财险,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2%和11%。
目前,互联网财产保险行业的主要增长点在于互联网非车险业务,即意外健康险、信用保证险等。这两大业务,也是众安增长点的重中之重,在去年上半年分别占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43%、12%。他在其财报中也提到打造健康生态和数字生活生态。
然而,众安在打造这两大生态时,既没有蚂蚁保险、微信保险那样有流量优势,也没有平安健康、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巨头在市场中的资金优势、平台规模优势。
加之,众安没有寿险牌照,目前只能做短险,无法介入重疾。而短险近两年被惠民保吃掉一大部分市场份额,这让其更是减少了收入来源。
如今,互联网保险行业也存在同质化产品竞争严重的问题,在互联网保险业务上,众安不仅需要与泰康、人保、平安、慧择直接竞争;在互联网医疗上,还与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品牌同台竞技,虽然众安在持续构建自己的品牌与渠道,但是面对这么多强大对手,没有足够深的护城河,是否始终能呆在第一梯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写在最后
2021年全球有139只金融科技独角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独角兽最多的行业。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亿万富豪的行业之一,也是最容易产生泡沫的行业之一。
从P2P、ICO、小贷,再到如今的Defi、NFT......许多概念被冠之以金融科技之名,它们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善用之则能成为利器,不善用则会反伤自己。中国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虽然众多,但是不论在国民金融教育、股市、金融监管,还是金融科技的底层设施建筑上,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不能完善金融领域的各个短板,即使有一个方向突出,那也是拔苗助长,对于整个生态于事无补。目前国内在新的金融科技领域再次落后,然而这急不得,也比不得。国内的金融科技只能与自己比较,自我突破。只有把整个生态和土壤培养好之后,才是金融科技国际比拼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