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繁缕,编辑:夏天,头图来自:pixabay
前几天,闲鱼公布了 2021 年度“十大无用商品”,排名第一的闲置商品是空气炸锅,评价标语写道,“本想炸食物,没想炸厨房”。
有趣的是,豆瓣上有个专门的“炸(Zhà)厨房”小组。即使你不是小组成员,可能也或多或少看过一些出圈的热门帖子。这个带有几分亚文化气息的“自留地”里,收录了各种下厨翻车现场,也赋予了“炸厨房”一词特别的含义。
豆瓣人数排名第一的小组是“下厨房”,成立于 2016 年 4 月,目前有 140 多万组员;而炸厨房小组在 2020 年 3 月才成立,目前有 20 多万组员。尽管人数差距悬殊,但从留言回复数量、刷新频率及高赞点赞数来看,炸厨房小组的活跃度似乎更胜一筹。
如果说,下厨房小组的日常是正经的厨艺交流,那么炸厨房小组里则是各种天马行空的“搞破坏”。一道菜,复刻成功的模样大差不差,失败的姿势却是千差万别。或是烧焦煮干、爆炸变质,或是餐具破损、微波炉等家电连坐遭殃,甚至是整个厨房都惨不忍睹,这些状况,在几乎万物皆可炸的炸厨房小组里时常发生。
本来只是加热一下饼,结果一不小心碰瓷了《死灵之书》(右下角)。© 皮卡丘卡丘卡皮
但炸厨房,有那么让人开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要先了解下如今年轻人都怎么下厨房。
2021 年 6 月,DT 财经联合应物白发布了一份《2021 青年厨神修行实录》,约 1200 余份覆盖不同年龄段和城市的调研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现在年轻人下厨的场景和习惯。关于如何学习做饭,多数人表示“网上跟着看看”“随便,凭感觉来”;被问到做饭水平如何,大部分人自谦为“一般,糊口水平”。
从购置厨具、选购食材到做饭习惯,年轻人整体呈现出一种“能够让生活回归本质,让自己觉得开心就好”的态度。换句话说,能吃就好,尽兴就行。
这种心态的流行并不是新鲜事,从近几年不同风格美食博主受欢迎程度的变化中也能发现一些线索。早先大受好评的日食记、李子柒等,展现了一种缓慢、诗意的生活美学,而如今新涌现的热门美食博主中,接地气的越来越多,他们的下厨过程往往更为简洁干练,各种做饭的技巧干货也被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这实际上是一种彰示:年轻人对于美食视频的偏好不同,不只是出于对美学风格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如何下厨甚至如何生活的态度,早已悄然发生转变。
尽管如今的厨房越变越宽敞、美观,也开始承载一些除了做饭之外的功能和意义,但经常使用的厨房通常无法时刻保持整洁和条理。© 《饮食男女》
真正下过厨的人都知道,现实中的厨房大多是琐碎忙乱甚至脏兮兮的,也充满了各种“翻车”的可能。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炸厨房实际上是当代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缩影,其中隐含的是对于“精致美”的疲倦,对于同质化的反叛,以及对于真实与自我的追求和回归。
二手书平台多抓鱼 2021 年底公布的热门图书购买榜单中,有一本是大原扁理的《做二休五 : 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很多读者表示最期待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本书所奉行的“钱少事少”。书中,作者大原扁理呈现了一种低欲望却并不刻意追求禁欲的生活,而不再把“自己要和别人不一样”看得重要、减少对外表现欲并更多地回看自身,则是得以实现这种状态的关键。用他的话来说,“积极程度也就那样了,总之都是为了自己。”
同样,炸厨房也可以被理解为:年轻人不再为了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去做无意义的内耗 —— 譬如精致的摆盘、过于繁重的下厨步骤。当然,炸厨房并不是为了炸而炸,而是用一种“躺平”的姿态来做饭,将对于结果的期待放低,以一种“最低能耗”的状态维持生活。
精致的摆盘需要耗费时间和心力,对于只是想随便做口饭吃的年轻人来说,反而算是负担。© Delightin Dee
当年轻人可以更“松弛”地对待下厨甚至是失败时,炸厨房不再单纯是一件糟心事。而炸厨房小组里的一派火热,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豆瓣小组提供的去中心化的开放性讨论氛围。
豆瓣小组的主题,往往不只是划分到某个领域,有时甚至细分到某种具体的情绪,比如“985废物”“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这种主旨确切的分类,将关注特定视角的个体们聚集到一起。因为交流自由,组员们更容易因为共通的情感而展现出更为强烈的分享欲。一些细微的情绪和想法被捕捉、理解、放大,进而形成一种稳固的社区氛围。那些原本不好意思在朋友圈分享的做饭翻车经历,放在炸厨房小组里就是日常罢了。
扎了没熟的血肠,猪血四溢,厨房仿佛“凶案现场”;煮了 4 小时的玉米,竟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末日感……而组员们一边哈哈哈哈哈地调侃,也一边乐此不疲地沉迷于猜谜 ——“就算是天皇老子来了,这也绝对是红烧肉!”(但楼主做的其实是红糖珍珠)。
煮成灰烬的玉米,揭开锅盖的瞬间有一种进入微观宇宙的奇异感。© 裂口饺
一个又一个小组内心照不宣的梗,被创造并流行了起来。熟练运用反讽技能来“夸赞”解读各式黑暗料理是最基本的操作:“这温度、水温到底是咋设置的,一般人还整不出来”“好家伙,这做出了一种艺术效果”。根据网易数读的统计,“心疼”“以为”“厉害”“建议”,都是炸厨房小组里的高频词。
当然,更重要的,是组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和慰藉,“炸了也没关系,不过是重头再来”。尽管厨房一地狼藉,先发出来跟大家一起乐呵乐呵,厨房也算没白炸。而且评论中也时不时能看到一些一针见血的防二次翻车的建议,围观的人除了笑一笑,也同样能从中吸取教训。有些做得像模像样的菜品,还会被劝删:“家人,凡尔赛了”。
炸厨房小组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这些生活素材的真实感,和这个去中心化的角落所维护的共鸣感。喜欢下厨的人看到别人炸厨房,会觉得同理而真实;而不会做饭的人,大概也会为那些“别开生面”的场景啧啧称奇。
用烫菜的水煮水波蛋,煮出了小行星撞地球的效果。© 小李废品代购
有两位炸厨房小组的组员,如此谈及自己的感受:
@Leo ✨:“必须说,做饭是我工作流程梳理和复盘做的最好的一件工作了,做之前在脑海里演练整体流程,做完品尝之后反思哪里可以修改提升。多希望日常工作中也能这么对待,也许是因为做饭的直接受益者是自己,能够即时得到反馈吧。”
@咻。:“炸厨房的来了!之前沉迷葱油拌面,尝试自己炸葱油,跟着菜谱做,结果炸完葱油忘记关火直接放生抽,嘭的一下,感觉自己灵魂跟着葱油一起升天了。现在还是时不时会下厨,炸也不管了,下厨是真的百分百解压!”
许多年轻人,就这样沉迷在“下厨房 - 炸厨房”的循环之中。对于他们来说,做饭,是一件基本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并且就算失败也无伤大雅的事情。在日常生活被各种严密安排填满的现代社会里,想找回一些自主性并不容易,却很必要。
在被各种“合理选择”填满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是“失控”的,而做饭或者是简单地享受一餐饭,却是可以由自己选择和掌控的事。© 《凪的新生活》
社会学巨匠马克思 · 韦伯(Max Weber)曾就“现代生活”和“现代性”进行过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他看来,整个现代社会都处于一种方方面面极具“理性”的状态下,人们被促使着合理地、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一切也都是循环往复、固定出现的一套东西(Routine)。在这种情况下,人会进入到一种祛魅(Disenchanted)的状态。
既然外界环境让人感到无力和难以掌控,适时的犯傻和错误反而是一种突破,能带来波动的快乐。下厨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不需要那么理性、严谨、紧绷,而是尝试给自己多一点空间和乐趣。这种乐趣,就是韦伯所说的,可以对抗现代性的一种复魅(Reenchantment)。
因而,“炸厨房”恰恰是一种解压,是试着找回某种对生活的掌控,是走向同质化审美和虚假精致的反面。一边下厨房,一边炸厨房,一边看别人炸厨房,如此便可以在严密的理性安排当中,保留一些可支配的快乐份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作者:繁缕,编辑: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