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王什么都不想,头图来源:小红书
“铛——”一声脆响,敲打在家政阿姨的鼓膜上,如太阳穴边“砰砰”跳动的脉搏,回响不绝。饰有繁复纹路的松石绿瓷盘碎去一角,光滑的表面撕开一道触目惊心的裂痕。
近期,一名小红书博主晒出被家政阿姨打碎的奢侈品盘子,询问网友应如何解决问题,激发以上思考,引来网友热议。
有网友支持该博主索赔维权;有网友认为该博主索赔过多,应体谅家政阿姨生活艰辛,并告知其奢侈品物件所在;还有网友揣测博主发表该帖的心理动机,指责她伪善、作秀……
小红书原文截图
这道裂痕存在于盘子表面,也存在于人们心中,人们凝视它,如同凝视这世界的参差与沟壑。
拥有奢侈品瓷器的女主人,月收入2700元的家政阿姨,她们如何弥补瓷盘上的这道裂痕?而看似被这道裂痕割裂开的两个群体,又如何在情理的较量之间,实现沟通与理解,弥合横亘其间的沟壑?
一、赔或不赔,关怀与维权的情理较量
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热议,一个关键点在于1000多元的奢侈品盘子与2700元的月薪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
于理,女主人索赔是合理的。根据女主人提到的“公寓前台”和“经理”,可见该家政阿姨身后是有家政公司的,女主人应向家政公司索赔,并根据相关法规设置合理的赔偿金,而非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家政阿姨直接开口要价,这会使后者承担与自身收入不匹配的风险。
于情,女主人索赔则显得不近人情。她补充的关于家政阿姨的背景信息,如“家里条件不好”“丈夫在她40岁就去世了”“还要养30多岁的儿子”,描摹出一个处境艰难的家政阿姨形象,引起广大网友的共情。因此,许多声音一边倒向家政阿姨,认为女主人并不差钱、不应索赔,理应原谅家政阿姨的过失。
豆瓣投票
对事件中的女主人而言,索赔是权益,不索赔是自由。使用舆论的力量来迫使人们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是必须的,但是迫使人们做出超越自身义务的奉献,则会变成“道德绑架”。因此,要求女主人不索赔的言论存在着“道德绑架”之嫌。
伴随事件发酵,甚至出现“害人”“抠门”“恶心”等带有强烈情绪和道德谴责意味的斥责。激烈言辞让我们窥见那些隐匿在屏幕背后的“正义使者”,他们站在道德高地睥睨事件的主人公,向女主人施加道德压力,以道德为名剥夺其选择的自由。
豆瓣评论截图
殊不知,当道德通过暴烈、强权的方式传达,道德本身就发生了扭曲、变形,成了一种不道德。
诚如一些人所言,“有钱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论贫富贵贱,法律均赋予个体以维护自己物权的权益,这体现出人们对“平等”的普遍追求,它理应无差别地作用于每一个体。
豆瓣评论截图
然而,在这一事件中,平等的天平却倒向弱势一方,暗含了“谁弱谁有理”的逻辑,体现出刻板的道德观。
因为女主人处于强势地位,她就相对而言不值得道德关怀、不值得尊重。这种逻辑将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建立在对其社会地位的评判上。家政阿姨被标签化为“社会底层”,女主人则被标签化为“资本家”,500元、2700元,这一串暗示着社会地位的数字则如盘子上那道裂痕,将个体的矛盾激化为看似不可弥合的阶级差异。然而,他们仅仅是他们这两个个体,而非某个群体的“代表”。
豆瓣评论截图
许多网友在尊重、关怀家政阿姨的同时并没有试图去理解、尊重女主人。这种片面的道德关怀难道不也是一种伪善?“声讨”女主人的声音在不经意间暴露出自己的道德双重标准,这种道德关怀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
此外,无底线地同情弱势群体,还可能制造道德成本,助长个体以弱势地位为由逃避自己理应承担的义务,对所谓的势弱者也未必是一种妥善的帮助。
二、德不配位,崩塌的“慈善人设”
虽不应遵循“谁弱谁有理”的逻辑,我们生活其间的社会并非“谁哭就有糖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于女主人、家政阿姨两位事件主人公身后的、更宏观的社会结构。
这两个人物的“出厂设置”,存在着先置的不平等。女主人收到价格不菲的餐具作为礼物,家政阿姨则“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不敢相信会有这么贵的盘子。极具戏剧冲突的悬殊差异,令人唏嘘世界的参差,慨叹命运的不公。
Wedgwood官网相关产品价格信息截图
为了弥合这种先置的不平等,我们往往寄希望于位高权重者的“道德自觉”,期望收入更高的人应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道德操守,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因此,虽然女主人正确维权无可厚非,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女主人能够包容、谅解家政阿姨过失的美好故事,希望她在拥有精致昂贵的盘子的同时,也能有相称的开阔心胸、社会关怀。
然而,当今社会却存在着许多“德不配位”的现象,上述看似理所应当的诉求,却频频落空。孟美岐、霍尊、王力宏等一众明星相继塌房,直播头部网红薇娅逃偷税被彻底封杀……在这些负面事件的连续刺激下,不信任的氛围笼罩在社会上空。
微博截图
这种不信任状态在碎盘子事件中也清晰可见。许多争议围绕着女主人的人设展开,虽然在言语间,女主人称自己“觉得阿姨做这份工作不容易”“心软了”,似乎一定程度上包容、理解了家政阿姨的处境。但她隐匿在文本背后的性格、态度、动机仍为网友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甚至有网友试图通过她在社交平台分享的内容进行揣测。
豆瓣评论截图
人们不相信女主人大度心善的“慈善人设”,就如同女主人怀疑家政阿姨的身世是否捏造,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人们斥责她“惺惺作态”“矫情”“伪善”“搞得自己很大度一样”。
豆瓣评论截图
敏锐的网友从“我先生”“丈夫”的措辞差异中寻找偏见存在的蛛丝马迹。
豆瓣评论截图
还有人质疑该盘子的真假,指出也有可能是女主人的诓骗行为。
豆瓣评论截图
放眼望去,德不配位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地位与德行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对人的认识也被间接交往、媒体包装等因素罩上了层层薄纱。
在这样一个流动性极强的“陌生人社会”,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部分被基于网络的间接互动所取代;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连“善良”这一特质也可能为商业逻辑所用,转变为人设之一种来赚取流量甚至变现。我们愈发地希冀真实,希冀着能将自己的情感、价值投射在一些与之相匹配的人身上。
女主人一边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奢侈品,一边在面对贫困的家政阿姨时计较500元的得失,质疑家政阿姨言语的真实性,被指责为“钱和格局不成正比”。与此同时,她在言语间树立起来的大度心善的“慈善人设”,则遭到了人们的怀疑。一是德不配位,二是表达不真诚、人设崩塌,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三、弥补裂缝,从世界参差到世界多元
当三轮车把豪车撞了,有人说:“你那么有钱了还要人赔吗?”
当一个人遭到熊孩子的骚扰,有人劝说:“他还是个孩子,别计较。”
当有人没给公车上需要的人让座,他甚至会被指责为没有道德、缺乏教养。
……
微博截图
为什么类似的现象、论争层出不穷?
它反映出平等的价值观念与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张。我们希冀“平等”,但“不平等”又贯穿生活的始终。正如女主人和家政阿姨“出厂设置”的悬殊差距向我们展示的那样。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倘若人人各司其职,在各自所处的位置上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参差”就会变成“多元”,使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更为丰富、精彩。
盘子的裂缝并没有割裂开两个群体。虽然女主人、家政阿姨在收入上相去甚远,但他们都应承担起属于各自的那份社会责任、社会期许。家政阿姨能够恪尽职守,不以弱势地位为由逃避责任,而女主人也能够表现出所处的社会地位期许她理应具备的社会关怀,在盘子被不小心打碎时,给予家政阿姨以真诚的理解包容。
就像打牌,每个人都会拿到不一样的牌,但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所能把这副牌打好。
在实现各自价值的过程中,不存在孰高孰低,横亘在1000多元的盘子和2700的月薪之间看似不可弥合的沟壑自然也消失不见。
参考资料:
[1]王小章. "道德绑架"从哪来,何时休[J]. 人民论坛,2017(14):58-6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王什么都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