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丁旦,编辑:赵不通,题图来自:《雪中悍刀行》
《雪中悍刀行》剧集完结,成绩盖棺定论。网络播放量50多亿,依然能打;豆瓣评分不足6分,众怒难平。
武侠重打戏,是观众心中默认的评价标准,前期宣发中,“武侠”、“江湖”是《雪中悍刀行》使用的高频词,掩盖了原著浓厚的玄幻色彩。结果直到剧集收官,它依然没有摆脱“打戏像慢动作”的争议。
导演宋晓飞表示“级别越高越看不清招数”、希望用电影化的思维去塑造一部IP剧,一些剧评称《雪中悍刀行》明显在“写实”与“写意”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些解释都已经难以撼动该剧“武戏如儿戏”的评价。
被冒犯到的,除了武侠迷,还有《雪中悍刀行》的原著粉。400余万字的同名小说曾被捧为网文界里的“名著”,不少粉丝早就对跨界改编有所期待,剧版的主创班底、出品方与2019年的爆款剧《庆余年》相同则放大了这份期待。然而《雪中悍刀行》播出后,书粉的怒火蔓延到了各类讨论场合。
QQ阅读上原著的评论页里,常见“被电视剧恶心到了,回来复习一遍”之类的抱怨,原作者烽火戏诸侯的微博也是不满改编的读者们聚集的地方,早在播出不久,就有粉丝斥责作者:“你知道这一夜有多少江湖儿女被气得失眠吗!对得起我们这些真心喜欢雪中的书迷吗?”
原作者@烽火戏诸侯的微博评论
对于任何小说原著,选角总会最先触动读者的神经,剧版《雪中悍刀行》对一众人物的改动都令原著粉们不满,尤其女主角姜泥在剧里的外形、性格、行为与书中描绘相去甚远。动作招式、场景还原和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也会被认为丢失了原作神韵。
但如果在视频平台打开弹幕,有时能看到“不好意思,没看过原著,觉得挺好的”齐刷刷掠过屏幕,与原著粉针锋相对,持续数分钟。
网络小说与IP改编剧,本是同根生,没想到相煎来得这么快。
1. “不尊重原著”是原罪吗
除了直观的“打戏”和“选角”不适,原著粉们打出一星的理由还有很多。
作为“男频爽文”,《雪中悍刀行》依然设置了开篇“黄金三章”,从游历中落魄归来的主角疲惫喊出“小二上酒”,随后以世子身份享受万千追捧也可以归为网文常用的“扮猪吃虎”套路。但随后作者并没有继续按常见套路塑造主角徐凤年,他出口成“脏”,一系列言行粗鄙而嚣张,对侍女们态度轻浮,对父亲毫无敬意,读者的初见印象或许不是“代入”而是“厌恶”。
正因如此,后来担起北凉(剧中改为“北椋”)大任的转变,才让人物更加立体。小说最终章依然有两声“小二,上酒”,掩卷有种迷醉中的史诗感。但电视剧一开始就抹掉了主角的内在驱动力。
“徐凤年开始就是很自私的,绝没有胸怀大志,当个纨绔子弟纯粹是乐在其中,比贾宝玉还离谱。”读者小筱在和毒眸的对话中提到,“电视剧我看得很别扭,如果前面把人设拔得太高,后面圆起来就会很累,这样改他压根就没有人物弧光了,愿意接受北凉的动机也不够强,莫名其妙。”
剧版《雪中悍刀行》里,徐凤年更像个“暖男”,嘴上多次强调自己乃“天下第一纨绔”,实则“二十多个丫鬟一个没碰过”,这种反差使原有人物标签显得空洞又尴尬。不仅如此,电视剧还早早展现了他的心机,层层揭露暗杀自己的阴谋,外在表现是“为了藏拙”,而不像书中“为了保命”,这给部分观众带来一种距离感。
“找不到他人生的动机。”另一位读者小粉告诉毒眸,“比如讲他要挑战王仙芝(设定中的第一高手),我以为会如何辛苦练功,结果只有外挂。徐凤年的挣扎似乎是种‘凡尔赛’,后续的成长也就会显得无聊。”原著的关键情节没有被合理还原也让他感到不满,“比如老黄战死应该是一个英雄落幕的苍凉故事,但拍得太平淡。”
不过,影视改编的第一步往往就是重塑人物,背后缘由则往往是客观因素。“渣男”变“暖男”,也是众多男频小说不得不面临的改造。
常有读者将男频网文主角与韦小宝类比,徐凤年在书中一共“有6个女人”,且前期沉迷青楼花柳,这种形象放在剧集市场中相当“政治不正确”,2021年女性用户依然是观剧主力军,爱优腾芒四大视频平台的女性用户占比均在63%以上,古装剧通常也会默认女性观众更多。
《庆余年》作者猫腻曾总结,爽文的人物设定有两条不同走向:“一种让读者代入‘屌丝’,跟着主角逆袭。一种代入‘贵公子’,多爽。少年崛起和人生赢家,都比较受欢迎。”本质上徐凤年应该和《庆余年》里“有5个老婆”的范闲一样,“既对女性有吸引力,也让男性有代入快感”,《雪中悍刀行》依然在遵循过去的爆款成功公式,可惜这次没被观众买账。
另一方面,编剧王倦在剧作里惯用的反转结构也不被部分原著粉接受。一些1星豆瓣评论指出,连续的谜题反转加上插科打诨适用于悬疑剧,不适合《雪中悍刀行》,其主线本是围绕徐凤年继承王位守护北凉展开,套路化的改编削弱了原著格调。
而在更多地方,该剧的文戏收获了不少好评,《文汇报》将围绕《雪中悍刀行》的争议总结为“文戏在线,武戏坍塌”,澎湃新闻一篇评论直言“王倦仍然是男频IP改编的第一人选”……插科打诨和悬疑谜题,可以让电视剧在单集之内保持情节紧凑,依然是提升观剧体验的优秀手法。
男频小说改编剧本来就数量稀少,王倦这一次并没有马失前蹄。而原著粉的漫天讨伐让人们意识到,网络小说,站起来了。
2. 网络小说,爬出鄙视链
网络小说的社会风评,走出过一个“V”字型。
知名网文作家流浪的蛤蟆曾在知乎上回忆,最早并没有“网络小说”的叫法,只有“玄幻小说”,业内总结就叫《玄幻网站风云录》,起点的前身是“玄幻小说协会”,“大家也没有自己是网络作家的概念,当时很多作者其实都能出版。”
在那个“前网文时代”里,论坛、网站只是给作者们提供了发文新渠道,像是搭建在虚拟空间中的文学乌托邦。“网文”的内容本身仍和传统文学关联密切,早期代表榕树下曾有李寻欢、邢育森,蔡骏、安妮宝贝、郭敬明、韩寒、饶雪漫等日后走红的作家都汇聚在这里。
不沾染金钱气息的乌托邦延存时间很短,“因为不能实现收入,网络上培养的一批最好的作家,飞快地走掉,出书去了。”榕树下的前艺术总监陈村曾告诉媒体。他靠在传统文学界的人脉帮网站办了数届网络文学大赛,却不得不看到自己欣赏的年轻人们后来纷纷不承认“网络作家”这一身份。“我当时发了个帖子说,网络文学已经过了它最好的时期。赤子之心的时期消失得太快了!”
2004年盛大集团收购起点让网络文学进入新阶段,榕树下、晋江、红袖添香等一批网站随后相继被收购。资金的涌入在平台内部带来了月票榜、推荐榜等量化标准,也拓展了外部变现渠道。商业化的网文写作迅速吸引大批新人涌入这个行业,而要形成坚固的商业链条,传统文学那套依靠灵感、自由创作的思路也需要被改变。
“网络文学”逐渐专指在网络上连载的长篇类型小说,依照性别分男频、女频,依照题材分玄幻、都市、言情等等,而不再指“在网络上发布的文学作品”。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体质量滑坡,网文风评跌至谷底。
《中华读书报》做过一期“网络专版”,学者张颐武称“未来作家会越来越少,写手越来越多”,曾因网络发表而走向传统出版的作家宁肯甚至表示:“网络文学已倒退为地摊文学。”作家麦家则在“网络时代下的文学处境”座谈会上说:“现在的网络文学99.9%都是垃圾。”
和传统文学“走岔”的原因,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心知肚明——更新量。日更5000-10000字对网络作家而言并不稀奇,高强度下无法兼顾文本质量,对于“文本粗鄙化”,陈村有个直白的比喻:“比如你喜欢狗,但不能用狗的标准衡量兔子。一个人每天写这么多字,本身是不可以的。宿命规定了,网络文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原则在网文圈并不完全适用,这个行业呈严酷的金字塔结构。即便是其中佼佼者,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社会主流认可,第一批收入破万的作者血红曾向媒体分享,某作者的稿费达到百万依然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职业,另一位作者蝴蝶蓝大学期间每次写作都会刻意和别的同学隔开几个座位。
若干年后,“网文之王”奖评出了“五大至尊”、“十二主神”。功成名就时,已不太有人在意其中烽火戏诸侯、天蚕土豆、梦入神机曾挤在一间合租屋里,互相分析各自作品优缺点的日子。
文学不是造梦机,金钱才是,商业化运作慢慢改变了网络小说的地位。2008年网文界诞生了第一位年薪百万的网文作家,也卖出了第一个影视改编权,2015年起的IP改编热潮催生了《花千骨》《琅琊榜》等播放量突破100亿的剧集,头部IP的版权费逐渐从十几万涨到千万,十几年时间里翻了近100倍。
从付费订阅制被普遍采用开始,网络小说创作就被简化为“讲一个好看的故事”,而非追求大众眼中有些虚无缥缈的“文学性”,强情节、强套路的写法让它在改编时比传统文学更有优势。而从“IP”概念流行开始,网络小说就被看成重要的IP库,是下游若干文娱产品的源头。
大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地位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网络小说作为“文化快消品”的本质,作者竞争的生态、追求速度的方式相较十几年前并没有产生明显变化。只不过在时间沉淀下,最早脱颖而出的几批作品也成为了读者们记忆中的“经典”。
去年年底的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人民日报》询问麦家对网络文学的看法,麦家建议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互相取长补短,不能停留于靠爽文“取悦当代”,“在时间面前,它可能很容易丢失分量。”
3. 原著粉,虚假的对抗
烽火戏诸侯过去不太相信文学是青春饭,入行时把写文当成50年的事业看待,但动辄三四百万字的长篇过后,不得不面对精气神不如从前旺盛的事实,“再也达不到巅峰了,真的没有办法。”
即便在他的巅峰作品《雪中悍刀行》中,依然不乏网文这种文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勤更之下“注水”几乎不可避免,描述某样事物或某种性格后,紧跟一段十倍于本体的扩充描述,是若干网络作家的本能。比如写徐凤年有只“雪白矛隼”,便要加上三百字渲染这种鸟如何罕见,写拍了拍配角褚禄山的脸颊,就得追加一段这名角色如何官高、对拍脸不反感是多么奇怪,这些描述对情节推进、性格塑造并无实质作用,只是“按章订阅”培养出来的习惯。
《雪中悍刀行》完结不久,北大网络文学论坛公众号刊出的一篇评论称“笔力撑不起他心中那个繁华世界,常常是该收时放,一放不可收拾;又在该简时繁,该繁时更繁”,代表着一些网文“老白”读者们的观点。烽火戏诸侯曾表示他对“能出纸质书更在意”,但网络文学不会等待作者精雕细琢,“我认识的每一个作者都想写出更好的文字来……没有人是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的人生。”
其实很多“大神”级作者都对自己作品态度通透,为了保持思维的“锐利感”,以及急迫地想让读者看到,猫腻写《庆余年》全靠一口气撑:“不修。我知道一修就完蛋。连错字我都不改。”他在一场访谈中将“网络文学的价值”解读为:“就跟所有的电影、电视剧、综艺,和自己去KTV唱歌,去河边散步,和去看星星、谈恋爱、驾车兜风这些东西的价值一样——就是打发时间的东西而已。”
作者们在剥离意义的时候,只有原著粉在试图给它赋予更多意义。
剧集观众对一部改编作品的评判不会参照其原著精彩程度,无论是严肃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当它们被改编成剧,优劣只能看剧集的表现。而重情节和设定的网络文学,显然更有市场。如果从原著角度出发让改编背负骂名,多少有点悲哀。
《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全年改编为影视剧、动漫、游戏、纸质出版物的网文IP高达724部,这股趋势也延续到了2022年,《庆余年2》官宣立项,《开端》正在热播......
烽火戏诸的最新一条微博是“新版《雪中悍刀行》实体书已上市”,评论区中依然有感觉“错付”的大批读者,在不断发出注定不会得到回应的声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丁旦,编辑:赵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