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这碗鸡汤,我不想再喝了
2022-01-31 08:33

“高情商”这碗鸡汤,我不想再喝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戈多,头图来自:《请回答1988》剧照


“情商修炼”,21世纪的灵丹妙药,疑难杂症的终极药方,幸福生活的超级宝典。


从职场晋升,到婚恋问题,没有“高情商”搞不定的难题。除了一锤定音的高考成绩与大学绩点,人生一切的不如意,都可以被鸡汤大师归因到“低情商”这个病症之下。


只要是情商问题,那么说明你还有救。


过年回家第一天,我妈就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向我投送一个网课链接“情商必修课:没有你驾驭不了的人”,售价699元。妈妈信誓旦旦地对我说,朋友家的孩子花了几万块钱学习这个系列课程,上完立马升职,和老公的关系也变好了,妈妈这就给你报一个?


我看了一眼页面,五毛钱设计的海报里,一个奥特曼尖头发型男人双臂交叉,圆润自信,气宇不凡,此时此刻,成功学神棍的警报已自动在我脑海里响起。他的个人介绍栏则写着:xx情绪管理营营长,xx卫视特约嘉宾,国际社会情绪能力训练认证导师。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情商课,是营销大师的重灾区。/海报截图


竟然连心理咨询的认证都没有,更离谱的是,购买课程之前还需要缴纳199元会员费。在网上搜索此专家的名字,只能看到几篇广告页面,上面密集堆砌着他的各种头衔。


原来早在五六年前被年轻人抛弃的粗制滥造的“情商网课”,如今沉渣泛起、下沉到了18线小城镇,并精准地拿捏父母辈的软肋。


一、一堂情商课,可以解决子女不婚问题


当下的知识付费大潮一浪接着一浪,但能被浪花轻易卷走的,不是求知若渴的年轻人,而是对知识付费十分陌生的中老年人。


拿年轻人来说,如何甄别网课质量并不困难,各个领域的KOL、专家,大家都有所耳闻,经济学入门大家会马上想到薛兆丰,心理学会想到武志红、王芳,就算不寻求网红大咖,大家也可以通过试听、看评论的方式,预估网课的注水含量。


但对于爸妈一辈的“互联网局外人”来说,一位耳熟能详的明星学者与一个籍籍无名的互联网神棍之间,并无太大差异。 


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群体中,熟人推荐、权威宣传永远是最有效的营销招式。


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高价“情绪智慧APP”,之所以能够渗透到我妈的圈子里,正是依靠她在某中老年活动群里遇见的“好姐妹”。


毕业两年,我妈和普天下的母亲们无异,最担心的无非两样:工作与婚恋。有焦虑,就有商机——职场和情场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两个字:情商。


由于我妈向姐妹们表达过对女儿不婚不育的忧虑,营销人员立刻抓住用户痛点,对症下药:“该课程可以改变子女不婚心态,解决他们的单身问题。讲师都是行业知名专家。”


就因为这句话,我妈破防了,下了不惜一切也要让我上课(幸福)的坚定决心。


“讲师都是行业知名专家。”/《拆弹专家》剧照


打开此APP,系列课程的标题震碎我的加厚镜片:《收服男人的六大绝学》《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情商必修课:没有你驾驭不了的人》《女性情商课:成为最受欢迎的女人》,无疑,此APP旨在套牢每一个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挣扎着的女性。


由于每个课程都需要付费解锁,我只能从10分钟试听中窥探一下课程的秘密。


最先点开的《女性情商课》,简直一个新时代女德班。“女人如水,要有海一样的浩瀚与包容,才能化解生活里的难题”“如水的女人会利用好自己的优势,独立但不强势,温柔中透露着智慧”,20年前的“知音体”都比这个有干货得多。


涉及亲子关系的课程,一位“金牌讲师”的眼里则自动屏蔽了爸爸,将人生一切的不幸都归结于母亲——“愤怒的妈妈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强势的妈妈让孩子没有主见和自信”“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吞噬孩子的生命力”“爱唠叨的妈妈剥夺了孩子成长的乐趣”,几个排比句下来,试问哪个母亲还能挺胸抬头、自信做人?


试听了课程精华,我相信,很多人已经急着要退出跑路了。 


相信我,以上的问题真不是妈妈的错。/海报截图


 二、“智商不够,情商来凑”


迷信情商,父母辈可能比我们陷得更深。但到底什么是高情商?一万个情商讲师,就有一万个“情商高”的定义。


如果用蔡康永的原话来说,“情商真正的意义在于愉快地做自己”,不迎合他人,让自己自在,他还有一句被人反复传颂的聪明话:“情商,从头到尾都是一件自己对自己的事。”


蔡康永说,在他眼里,比起“阉割自己情绪”的林志玲,性情中人小S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先别点头,要知道“做自己”在互联网一直都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废话文学,在具体的实践中,“自我”就是寄居在与外界关系的互动中,而“做自己”和“高情商”十有八九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


比如《女性情商课》教诲女人,需要“如水般柔和,不生急躁性”“如水之就下,能向下兼容”——那么,如果我身为女人却偏偏像男性一样阳刚、性格直率,对自己的欲望坦诚,那我到底是吸收了蔡老师高情商的精髓呢,还是体现了某卖课平台的情商缺乏,需要付费大补? 


放眼日常生活,很少有人会把坦率、正直、求真的人等同于“情商高”,而八面玲珑、圆滑、练达的社交牛逼症,更会被看作高情商的代表。


高情商能不能表达负面情绪?一位名为Dan Moshavi 的美国心理学家就曾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会直面流露自己的愤怒。因为愤怒有助于帮他们实现目标,愤怒是一种“边界”的证明,有愤怒,才有他人的尊重。


这和很多情商课里“压制愤怒”“理性交流”的呼声一下子就撞车了。


而不同文化里,我们对情商的期待也差别很大。在一个有着集体主义倾向、强调大局意识、人际高度互依的文化环境里,独立自主显然不是高情商的表现。就比如,一个在丹麦职场上如鱼得水的年轻人,来了中国,可能一下子就成了团队孤立的对象。


如果要对“情商”追本溯源,我们发现,就是身为“情商之父”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才是高情商。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TED演讲截图


1996年,戈尔曼出版了传奇巨作《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此后,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词便乘着成功学的踏板,一路乘风破浪,成为风靡全球的火爆概念。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举例子,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如何把人生的好牌打得稀烂,情商高但智商普通的人们如何在生活里广结善缘、逆袭而上。


绕来绕去,情商可以简单粗暴地总结为“控制情绪的能力”,如果情绪过剩、失控,就会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并阻止我们迈向“更好的自己”。


放在上世纪,“情商”这一概念的确像是一枚重磅炸弹,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把事业成功挂钩在智商与努力程度上;但“情商”诞生之后,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慰藉:成功=80%的情商+20%的智商,就算不聪明,你也可以凭借其他赛道过上光芒四射的成功生活。


作为一种调节自己情绪、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商培养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情商”变身为一棵无所不能的摇钱树,成为泛心理学领域最容易变现的概念之一。 


“情商”变身为一棵无所不能的摇钱树,成为泛心理学领域最容易变现的概念之一。/《南辕北辙》剧照


情商的“功效”被不断夸大,一剂高情商解药,化解世间所有纷争——心态不乐观、缺乏自我激励,人脉关系不强、做事情没有全力以赴,都是因为情商“有待提升”。


更可怕的是,“高情商”演变成了一种新时代的赛博裹脚布,一个背负终身无法卸下的十字架。只要你的行为没有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又或是一个表情管理没有做对、传播了消极情绪,就可能被扣上“低情商”的标签。


而情商课里的很多要求,简直就是让人练习“反人性”的个性,高情商的人不能在痛苦中徘徊、不能在人际纠纷中摇摆不定,更不能让场面失控。这不是要人羽化成仙吗?


按照这个要求,历史上太多生性古怪的人物,都应该在还没出人头地的年岁里原地爆炸,比如爱找人辩论、喋喋不休的苏格拉底,绝对是低情商的典范。 


爱找人辩论、喋喋不休的苏格拉底,绝对是低情商的典范。/《苏格拉底》剧照


当然我不是反对所有的情绪管理,只是,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什么要完全驾驭它?要求人把自己从外界环境剥离,那么马克思的论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岂不是要被推翻了?


三、迷信情商,真的能让人更快乐吗?


“情商”一词爆火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庞大的经济产业——积极心理学。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围绕“自我提升”的积极心理学开始蠢蠢欲动,到本世纪,它早已创造了数千亿美元的利润,从针对个人的培训项目,到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无所不在。


尽管学术界对“情商论”背后的积极心理学质疑无数,但放在市场里,它就是比谁都吃香,因为没有哪个心理学流派,会保证你“释放潜能”“走向成功”。


这些年,积极心理学已经全方位无死角包围了我的生活,每当我发表异议,对新闻事件表达悲痛之情,总会被我妈喝住:“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只有傻瓜才会生气!” 


当时的我,只是把妈妈的这种“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看作父母辈的处事哲学,毕竟人到中年,经历过了生活的大风大浪,性格里的棱角被磨去大半,心灵鸡汤有助于减少他们和外界的摩擦。


不过,当初中老年公众号上批量生产的修心美文,如今已经进化成了收费不菲的情商大师课。明明鸡汤还是那碗鸡汤,但披上积极心理学的外衣以后,身价暴增。


我之所以对各类游走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灵鸡汤的“情商课”十分头大,原因很简单:


人的情感、情绪成了一个可以“量化”的刻度表,情商课要把人的七情六欲控制得规规矩矩,不容许你出什么差错,而这种量度的最终指向,实际是非常功利的——更快的职场晋升、更有效的自我成长、更丰富的人脉、更多的金钱与价值认可。


你会发现,这一切的终极目的,都是个人至上的,服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原则。 


明明鸡汤还是那碗鸡汤,但披上积极心理学的外衣以后,身价暴增。/图书截图


然而,要不要对周遭的公共生活投去更多的关怀?要不要对结构性社会问题保持适当的愤怒?要不要坚守诚实敢于得罪权力上位者?


情商论绝对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相反,它让我们转移注意力,从更大的时代困境、社会难题,转移到个体问题——你今天不快乐,没进步,都可以用情商扭转局面。


但想想困扰年轻人最普遍的问题:恋爱不顺、婚育意愿低下,职场过劳、工作动力低下,我们知道,这些大概率都不是情商能解决的。


因此,烂大街的情商课只是在给我们、爸妈们制造一个“更好生活”的海市蜃楼。 


爸妈们的“幸福焦虑” ,让情商课的市场如此庞大。/《小敏家》剧照


当然,我特别理解想要在情商课上舍得给我们一掷千金的爸妈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子女的幸福永远大过天。


但作为儿女,“幸福”自有其他的出路,还是希望妈妈们用这笔钱,为自己买瓶保健品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戈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