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郭敬明之外,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的年轻人
2022-02-08 19:12

韩寒、郭敬明之外,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的年轻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事FM(ID:story_fm),讲述者:陈佳勇、陆俊文、陈志炜,主播:寇爱哲,制作人、文字整理:聂丽平,编辑:也卜,题图来自:《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


80 后和 90 后的听众,应该都看过郭敬明、韩寒的小说。作为青春文学的双子星,他们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和符号。而他俩,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新概念作文大赛。


1998 年,为了改革日渐僵化的中学语文教育,以及提高杂志销量,上海作协旗下的老牌青年文学刊物《萌芽》杂志社联合七所高校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这个比赛带着反叛应试作文的姿态横空出世,不仅捧出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 80 后作家,还推动了青春文学的热潮,可以说,它是一代人精神文化的注脚。


那么,这个红极一时的比赛,到底留下了些什么?那些从这个比赛走出来的人,到底是怎么回顾这个比赛的?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 1998 年 11 月 13 日《新民晚报》上的一篇报道讲起。


1. 咬掉一口的苹果


陈佳勇 40岁 第一届一等奖获得者


1998 年,上海的《萌芽》杂志要办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当时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上登了一整版文章,呼吁语文教学的改革,呼吁让更多年轻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写作。


应试作文是有套路和规矩的,你非常清楚这些文章应该怎么起承转合,它的主旨都是很明确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是没有框架来限制你的,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当时是高三的应届生,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这篇报道之后有点热血沸腾。每个人都有一个文学梦,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写文章。13 岁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之后,我觉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时我在《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上陆续发表文章之后,我觉得也许我是有一些些文学才华的。


过去我也给《萌芽》投过稿,但人家可能觉得我不够格。但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可以试试看。


那天放学后,我在学校边上一个报摊,花 6 块钱买了一本《萌芽》杂志。回到家后我非常激动地把大赛的前因后果阅读了一遍,它说得奖的也许有机会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些高校的诱惑力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那一刻我并不相信这件事情会是真的。


■ 《萌芽》杂志  图 / 豆瓣@俪辞


我就是有感而发。用 500 格的文稿纸,寒假里认认真真地把那篇文章写了下来——《来自沈庄的报告》,讲的是我生活了 18 年的家乡,上海郊区的一个老街上的故事。


凭借着《来自沈庄的报告》,陈佳勇从 4000 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复赛。1999 年 3 月 27 日,134 位参加复赛的学生坐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一幢名为敬信楼的旧教室里,等来了一道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很有新鲜感的考题。


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以为复赛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作文比赛,就像上海市教委举办的那种作文比赛,发考卷下来,写一篇 800 字的文章。


我们都在等待题目的时候,突然有一位老师,留着狮子头,胖胖的,走了进来。他拿出一个苹果对我们展示了一下,突然嘴巴张大一口咬下去,然后把这个咬掉一口的苹果放在讲台上,告诉我们,同学们,这是第一道作文题目,你们写。


我们都看傻了。这道题目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出题方式。事实上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这道题目。我想了想,如果我写这个题目的话,可能感触不会特别深。第二道材料作文讲的是两个人怎么做生意,我觉得更适合我的表达,所以我就选择了这道题目。


我印象当中是三个小时的时间在教室里面写文章,我写到一个半小时就交卷了。感觉被抽空了一样筋疲力尽,因为(处于)很兴奋的写作状态,又是高强度的写作,觉得很累很累。


第二天上午,我突然接到电话。《萌芽》杂志的编辑老师打电话给我,说陈佳勇恭喜你得了一等奖,北京大学想录取你,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我说我当然有兴趣。北大谁会拒绝呢?


下午的颁奖典礼好像是 2:00 开始的,他们要求我提前一个小时到上海的青松城宾馆报到。我屁颠屁颠,很兴奋地就去了。用一个电影场景来说,就是淅淅沥沥的大雨中,一个少年背着书包走在潮湿的街面上,他的内心是无比欢愉的,甚至于他的脚步也夹杂着欢快的节奏。


事后我那篇作文由王蒙先生跟铁凝老师点评。铁凝老师说这篇作文满含历史沧桑感地娓娓道来,用超越作者年龄的文化批判目光,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的阅读视野,也拉近了我和这一代青年的距离:


对于沈庄我是有感情的。我留恋昔日的风光,但我更希望它能有一个美丽的明天。有时我们的观念的确需要注入一些时代的精神,让它充满活力地伴随历史的车轮跳跃,充满激情地在征程上高歌。对待变化中的事物,应该大度一点。就如同中国人前天喝了一罐可口可乐,吃了一顿“肯德基”,但他不会以为今天自己就美国化了;美国人也不会因为今天看了一场京剧,明天买了一套景德镇瓷器,便以为后天自己就中国化了!


事物总是在变的。为了获得更好的东西,应该付出一些代价。


2. “一篇作文上北大”


陈佳勇的这句话,仿佛一个隐喻,不仅预示着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参赛者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新旧世纪的交替中,充满变革的未来。


对于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涌现出来的新面孔和作品,评委们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作家王蒙甚至开玩笑说,这些没有应试束缚的文章里,放射着思想光辉,语言漂亮老辣,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而对于参赛者而言,一个直接的好处是,包括陈佳勇在内的七名一等奖获得者,被北大、南开等学校免试录取。


他们要求我周一把相应的成绩单、过去得过的各类比赛的获奖证书,统一用 EMS ,快递给北京大学。之后就是非常焦急地等待。后来北大招生办的老师再到上海市周浦中学来找我,是 5 月份的事情。我要参加保送生的招生考试,把语数外物理化学所有的学科都考一遍。我成绩也完全够格。


所以我是在 1999 年的 6 月份就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个通知书的编号是 004 号,就是在上海发出的第 4 张录取通知书。


我内心真的很激动。我原来的目标是考复旦中文系,平时总体的成绩还不错,但肯定是考不上北大的。


那年暑假我变成一个名人一样。全国的媒体,尤其是报纸,铺天盖地地(报道这件事),而且所有(报道)的标题都是《一篇作文进北大》。《北京青年报》登的一篇文章还请了很多专家来讨论,说陈佳勇因为这一次比赛能够进北大,但是也有可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以后被北大退学。


■ 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后部分媒体的报道  图 / 李其纲,《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看到这篇文章,心理压力很大。我还没进去呢,你凭什么认为我学不好要被退学呢?所以在 1999 年的暑假,我 18 岁,第一次尝到了出名的滋味,很开心很兴奋,随后就觉得很恐慌。我觉得我必须读书读得好,我进北大之后得学术优秀,社会活动能力也要强,否则对不起这个比赛。


一篇作文上北大的噱头让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炮而红,很多媒体报道了这场比赛。有报道将新概念作文大赛称作“中国语文奥林匹克”,还有报道说,这是 1999 年文学界最让人感到新鲜、最有冲击力、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


获奖者迅速被捧为文坛新星,最受关注的,毫无疑问,是韩寒。


事实上,韩寒与这个比赛的缘分也颇为玄妙。由于错过了初赛通知,他没能赶到教室参加复赛。对他初赛作品评价颇高的编辑部和评委们商量后,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专门为他设置了一道题目,那篇引起很多讨论的《杯中窥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获得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韩寒出版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引发轰动,而他“差生”和批判教育体制的叛逆愤青形象也与新概念反叛应试作文的姿态不谋而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对比赛的关注和讨论。


陈佳勇进北大后,踏踏实实上学,很快进了学生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韩寒的“又红又专”的路。而他和韩寒一样,也享受到了新概念光环带给他的便捷与荣耀。


不仅学校的老师都知道他,短短几年间,他的作品登上了一些他之前不可企及的文学杂志,连学术刊物的门也更容易向他敞开。


新概念作文大赛还为他敲开了出版社的大门,大学期间,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 韩寒(左一)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颁奖会上领奖  图 / 李其纲,《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所谓青年》是我人生第一本书,很坦率地说,如果不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得奖者这个身份,也许出版社不会出这本书。但是当时少年作家一批人都出来了,出版社觉得你也能卖个 3 万册 5 万册。


最大的冲击在于韩寒。韩寒的书也是作家出版社出的,我们的责编是同一位老师,叫袁敏。我的书写得太正统了,所以卖不好,卖了大概 1 万册。我第一次拿稿费的时候,他们给了我 7000 多块钱还是 1 万多块钱,我记不清楚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拿支票,出版社的财务老师告诉我,这张支票千万不要有折痕,否则银行不给钱。


那次韩寒好像是要买车,也要去拿稿费。袁敏老师给他开的那张支票是 20 万人民币。我们两个人各自拿了支票到北京商业银行,就是现在的北京银行。我们坐在银行的营业厅里面等着叫号。


我拿完钱之后先走了。我没拿过那么多巨款,还在犹豫,是坐公交回北大还是怎么着。后来想了想,还是打个的回学校。当时北京的街头有两种出租车,一种是 1 块 2 的夏利,一种是 1 块 6 的富康。我想了想还是打了个 1 块 2 的夏利,到北大西门。那边有一个中国银行,我再把我的稿费存到银行里面。


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是 400 块钱人民币,1 万块钱蛮多。再想想韩寒拿了二十万,更恐怖。


差距挺大的。羡慕当然也有。我还好,但是同样一批得奖的人里面,他们还是蛮羡慕韩寒。


所以才意识到我们做不了畅销书作家。我在当时就意识到写作是不可能为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韩寒和郭敬明。


2003 年,陈佳勇大学毕业,进入报社工作。不久后,他投身影视行业,很长时间没有再写作。


也是在他毕业那年,韩寒成为职业赛车手,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另一位双子星郭敬明在蝉联第三和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幻城》,这部小说一面世,就登上了图书畅销榜榜单。郭敬明迅速成为继韩寒之后的第二个现象级文学偶像。


他所创造的带有浓郁青春感伤气质的“新青春派小说”也推动“青春文学”成为热潮,到 2004 年,以 80 后作者为主体的青春文学类作品约占当年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 10 %,因此,2004 年也被称为“青春文学年”。


我们的第二位讲述人陆俊文,他就是在 2007 年读初中的时候,通过水泄不通的人群第一次知道了笔名为小四的作家郭敬明,也由此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


而那时候的《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已经成为青春文学的代名词。


■ 郭敬明(前排左二)在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颁奖大会上领奖。图/李其纲《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通过青春文学成名,是我最想要的


陆俊文 30岁 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一等奖获得者


我第一次知道郭敬明是因为一个同学。那时候郭敬明来南宁签售,那个同学大概排了 6 个小时还是 5 个小时才排到了郭敬明的签名。我大为震惊,才慢慢了解到原来那一批青春文学作家已经有这么多人喜欢。


青春文学肯定从《萌芽》时代开始算起。当时在《萌芽》上有很多青春小说表达青春期对于情感的向往,或者青春的迷茫和挣扎。《萌芽》之后,有很多青春文学的杂志,包括那会儿卖得最好的《最小说》,湖南那块的《花火》。


那个时候青春小说卖得很好,动辄几十万册上百万册。畅销书(作者)可以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一本杂志出来,如果你去晚了半天或者几个小时,根本就买不到了。如果班上同学有一本最新的《最小说》,大家会在晚自习的时候传阅。


对于上海的想象,对于都市的想象,好多同学都是从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 《最小说》 图/林枫


和同学们一样,陆俊文也早早建立起了对更大更远更繁华的大都市的想象和向往。他将青春期的这些情愫和期盼,写进了自己的文章里。


从初中时起,他就开始在校园刊物上发表文章,等到读高中时,写作更是成为他最大的乐趣。那时候,他就读于一所封闭式管理的重点高中,一周六天半住校,老师非常严苛,写小说就好像早恋一样偷偷摸摸,手写的笔记本正面是听课记录,背面是小说手稿。等到老师来视察,他就迅速翻页。


陆俊文的第一篇完整小说,也是他高三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时投稿的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2010 年参加第 13 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投稿的文章叫做《新日》:


从我出生到我成年,一直住在这个南方的小城,我以为这是中国的最南端。这个城很小,从东至西步行不过一小时,城南城北的距离也才是五六里…… 


小城的人很杂,从东南沿海迁来,从江南小镇迁来。交汇了各种语言,本地壮族的方言,县城的官话,广东话香港话,福建那里的闽南语,桂柳话,偶尔来几个台湾人自说自话。从很小就得学会听各地方的人胡言乱语,偶尔不娴熟对上几句。我讨厌女人吵架,特别是在菜市场里为了几毛钱七嘴八舌吵起来,还有街坊邻居用自己家乡的话吵成一团。母亲从不在外边和人争吵,在家里却和父亲闹个不休。


是半虚构半写实成分写我和我家族的一个故事。我十几二十岁时候的好多写作都可以看到身边的影子和非常自我的表达,虚构的部分比较少。(有)非常充沛的情感。因为生活环境很封闭,又很渴望离开。当时全班的同学都铆足了劲,要离开广西,去北京上海。


所以有很多文本的寓意。新日,很想离开某个地方或者焕然一新,有新的生活。


新概念的截稿日期应该是 11 月 25 日,我的生日是 24 日,所以我用生日给自己鼓足勇气许下一个生日愿望,然后在我生日的时候把邮件寄出去。那时候还挺忐忑,如果能(进复赛)当然是最好的,不能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至少努力试了一次。


那天凌晨 1 点,我躺在宿舍里,想是不是最近要公布(复赛名单)。然后刷贴吧突然刷到了名单,看到我名字。我把睡在隔壁床的室友摇醒,我说你帮我确认一下这是我的名字吗?这写的是广西,然后我的名字对吗?他跟我说,对,是你。


后来我说它应该给我寄一个通知书。等了大概半个月,通知我在过年前的一周,去上海参加比赛。


2011 年初的冬天,18 岁的陆俊文从西南的小县城来到上海,他没有选择坐主办方可以报销的火车硬座,而是独自坐飞机飞到了上海。一下飞机,他就被这座向往已久的城市泼了一盆冷水——他没见过地铁,不会买票。最后,是在一位残障人士的帮助下,他才顺利坐上了地铁。


在一篇文章里,他回忆道,那天下了地铁后我一个人拖着行李走在旧时法国租界的洋房大马路上,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可悲,但又同时觉得这里对我而言是多么有吸引力。


那时候的他铆着一股劲儿,想要凭借这个比赛一炮而红,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一年复赛的题目照惯例是两道命题作文二选一,陆俊文选择了“翻墙”这道题目。


我应该选的是《翻墙》,但是写的具体内容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


我现在唯一的印象就是我应该是比较早写完出来,但是我没有抢到第一个交稿。第一个交稿的人,他应该做了攻略。因为第一个交稿的人冲出校门口的时候,有一排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和录像。他被人团团围住,大家对他各种采访。而我出来的时候,前面已经有几个人出来了,所以我当时没有被人采访。


我说为什么被采访的不是我,我也很早就写完了。后来我意识到别人永远只会记住第一个,哪怕第一个并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


那时候对被采访和年少成名非常有憧憬。因为那时候觉得文学写作好像突然打开了一扇窗,觉得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大部分参加新概念的人,在最开始的阶段肯定是被韩寒跟郭敬明所影响的。我那个时候虽然也看很多西方小说,看余华、苏童那批作家,但是他们的生活离我太远,他们文学成长的道路离我太远。他们基本上都是文革结束,中国文学期刊复苏,文学非常狂热的那个年代起来的作家。我感觉他们赶上那个时代很轻而易举就成为了文学大家。


但是我那个时候大家读的都是青春文学。参加新概念,在《萌芽》上发表(作品),在青春文学上写作,然后让别人因此而记住我,是我当时最想要的。


■ 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证书和奖杯 图/陆俊文


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陆俊文拿到了厦门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他如愿离开南宁,去了厦门大学中文系读书。之后,他又连续参加了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并蝉联一等奖。


然而,陆俊文的文学之路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尽管有着三届一等奖得主的光环,他的小说还是经常被退稿;出版的第一本书没有拿到任何稿酬,只收到了出版社寄给他的几箱废书。


事实上,从 2007 年开始,新概念作文大赛就逐渐走向下坡路。


“一篇作文上北大”“学文学有没有必要上大学”等等关于高考体制的讨论声渐渐远去,新概念作文大赛本身成为应试教育的一环和新的激烈考场,为了自主招生,有学校甚至会组织学生参加比赛。


关于参赛作品越来越趋同的批评也逐渐增多。第九届的评委阿来就表示,他对参赛作品感到审美疲劳,没有看到一篇抢眼的文章。


参赛人数和影响力也不复当年。


陆俊文很快将目光投向郭敬明举办的“文学之新”比赛。这个比赛将读者投票列入比赛机制,被称为文学界的“超男超女”,从 2008 年到 2013 年举办的三届比赛,都吸引了数万人参赛。文学之新已经超越新概念作文大赛,成为当年最火的青春文学造星工厂。


从几十万个里面选 36 个人来上海比赛,还挺幸运。


后来把 36 个人集训在上海的一个五星级酒店,进行为时 3 天还是 4 天的复赛。每天的赛制都不一样。早上的赛制可能是 4 个人为 1 个小组,接力写作,整组获胜,整组淘汰。之后又突然来个现场命题。


赛制搞得像娱乐选秀一样。整个过程会在杂志和网上同步出来,导师的点评,谁被淘汰了,谁晋级了,通过微博直播。有一种把文学创作娱乐化的时代趋势。


最后一轮之前必须签约,签完之后比赛,当天宣布 9 强。然后带我们去拍宣传照,把我们拉到小四家里。小四说你的衣服太土了,你要不要从衣橱里看有没有可以选的衣服。我说有点太小了,我穿不下,我还是穿自己的衣服拍。然后就拍了第一组照片,发在微博上。


然后继续比赛,同步在新浪阅读和百度贴吧进行长篇连载,根据贴吧和新浪阅读的投票,选出冠军。但百度贴吧不景气了,新浪阅读那一年又遇上扫黄打非,整个新浪平台出事,小说连到一半就撤了。只剩能在贴吧看,但贴吧不是一个有长阅读习惯的地方,所以当时也没有形成特别大的传播和影响。


■ 第三届文学之新九强投票 图/陆俊文


4. 投身狂热的影视行业


第三届“文学之新”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陆俊文还是没有收获想象中的知名度。他签约郭敬明的公司最世文化后,更是发现曾经被中学生争相传阅的《最小说》销量在不断下滑。


他慢慢意识到,靠写作吃饭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事实上,公司内部对出版的热情也越来越少,大家的心思都放在了影视上。甚至于“文学之新”本身也带有服务影视项目的目的,很多签约作者,都转型成为了编剧。


2015 ‍年,大学毕业一年后,陆俊文碰上郭敬明和影视公司筹备《幻城》的影视项目,于是他也加入到当时非常狂热的影视行业。


那个时候所有的资本都涌入了影视行业。当时一个头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基本上是几千万。


甚至像我们当时所处的头部影视公司,买版权还要靠抢。今天不买,明天别人就加价买了。处在一个非常疯狂、热闹,全是泡沫的阶段。


我进《幻城》剧组的时候,这个组已经拍了一个多月。这个戏很疯狂。前一年《花千骨》在湖南台播得特别好,所以想在第二年的暑假档,再做一个玄幻仙侠题材的大IP改编的作品,留了一个档期。而且投资三个多亿,算是那一年电视剧领域投资最大的一个戏。


当时接到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幻城》拍完之后要给这个剧再做一个番外。但是小说只有十几二十万字,编剧已经在 60 集的剧里,凭空架空很多东西出来了,再做一个番外,要怎么弄呢?


就只能每天在组里拽着编剧,我们 4 个人的团队,一块重新架构。跟着资方的指令和想法,等主剧播完之后,几个主角经过七世穿越来到了现代。给他们做了一个现代版的番外。


大概在组里待了三四个月的样子,很粗糙很赶工地完成了这个剧。戏拍完了,我到现在都没有去看。做的过程我就知道不会好。我怎么能相信一个自己都不觉得能好的东西,播出来之后观众会觉得好?所以我就没有去面对。


那几年都是荒谬的。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度过的,每一天你是没有时间思考我要不要做这件事情的,机会稍纵即逝。可能犹豫一下,这笔钱就投给别人了。


■ 图 / 《幻城》剧照


做完几个影视项目后,陆俊文感到有些迷失,他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2018 年,他开始创业,做文学 IP 的开发。也是在这一年,他出版了最后一本小说,之后,他没有再继续创作。


很多参赛者的人生路径,和陆俊文很像。他们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跳板,最终逐渐偏离自己设想的文学之路。


那么新概念作文大赛,到底和文学有什么关系?选手真的能通过比赛追求到自己的文学理想吗?


我们的第三位讲述人陈志炜从 2004 年到 2012 年,断断续续参加了四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并在第八届和第十四届获得二等奖。


对陈志炜来说,写作是一种疗愈方式,而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得奖,则给了他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


5. 尾巴上的辉煌


陈志炜 33岁 第八、第十四届二等奖获得者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大概是 04、05 年开始写作。因为我高中的时候有抑郁症,我觉得写作是一个疗愈方式。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觉得以后要走写作的道路。当时肯定不是很清楚写作这条道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只是想先找到一个我可以参加的比赛,尝试一下。


第一次新概念获奖的那篇东西是我在草稿纸上随便写的,叫《考试》,写的是一个考试不停地延期。真的是在一个可能已经写满公式的草稿本上面,在那些公式的间隙里写的一些句子。


也能反映出我写东西的缘起,是需要把很多感受记下来:


下雨的日子,是奇妙的日子。水打湿了五颜六色的空气,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雨;操场上会有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童话在蹦蹦跳跳:蹲在水洼边,可以穿过模糊的水面,摸到水中自己的脸。然后就长出了许多的风景。淋了雨回来,衣服变得清新可人,染满了雨的色彩;轻捉个童话回家,等待它在夜晚闯入梦乡----白兔或者灰狼;有人被水洼绊倒,鞋子掉入了另一个世界,再也捡不回来。


因为那场雨,考试被延期了。


2006 年,陈志炜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他的参赛作品也被收录进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获奖作品选里。这让他更加坚定要走写作的道路并且断断续续又参加了几次比赛。但他慢慢发现,新概念已经不是当年引起轰动的那个新概念了,这种变化首先在参赛者身上表现出来。


以前会有很多很夸张的(事情)。比如一个男生,他会穿着裙子来参赛。有的人在参赛的时候,拿了 7 种颜色的笔,每写一句话,就换一种颜色的笔来写复赛作文。他就是过来玩一下,并没有说我一定要拿一等奖。


但是到了十四届的时候,更有那种商务的感觉:我就是来这里拿奖。甚至有的人可能已经出过书,已经有了上十万的读者,和他说话,他也是一个比较冷漠的状态,参赛完就走了。


而且现在新概念把自己做得更像是一个比应试作文更高阶一点的作文比赛。现在参赛的话,应该不会觉得自己能够出来写书。


不仅是比赛发生了变化,社会环境也在极速变化。


陈志炜现在是出版社的一名文学编辑。他感受到,当下,图片和视频攻占我们的视觉和时间,文学也不得不做出改变,才能被人看见。


现在原创文学的状况和以前不太一样。现在原创作者要出来太难了,已经不是说谁想扶一下,他就可以出来。因为现在影视、短视频等等能够成名的途径都比以前现代很多。


现在如果走非传统的文学渠道,有很多人会先让自己成为一个 KOL 。比如先做直播,有的作者会选择做一个 B 站的 up 主,可能会分享一些经典文学的阅读体验。比如普鲁斯特非常长,很多人可能没有办法完整阅读,他们觉得要看一些别人总结的干货,这些 up 主提供了这些东西,大家就会去关注他们。当他们有一定粉丝量之后,再去出书可能会容易很多。


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文学作品要冒出来挺难。


新概念作文大赛其实是在纸媒没落的尾巴,以及网络兴起的交界点燃了图书行业变革期的尾巴上的辉煌。很多年轻的人能出来,也是借到了临时的辉煌期的红利,但是这个辉煌期可能会很快过去。现在图书市场其实是回到了相对正常的落寞状态。


在陈志炜看来,就像从新概念走出来的作家蒋峰说的那样,得奖与成为作家有很大的距离。那些借到短暂辉煌期的年轻人,自己的写作生涯也常常是昙花一现。陈志炜觉得,或许,写作与比赛无关,甚至与获得多少读者也没有关系。


虽然各种媒体都会说青年作家,或者只要是一个女性就会说是美女作家,但是蒋峰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作者,他觉得得奖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是一个作家。


这个奖主要还是给了人阶段性的一个,可以说是慰藉也好,也可以说是你写到什么程度给你一个反馈也好,不是得奖就可以实现文学理想。


从新概念出来,要不可能一直只往快消品的方向写,要不可能就不写了。但是我(写作)(出于)心理上的追求,所以坚持这些年。可能也不叫坚持,只是在写。


很多年来我都不太想出自己的书。出一本书没有什么意义,我写就可以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取悦自己。


6. 被遮蔽的与被遗忘的


陈志炜面向自我的写作,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青年写作者的一种缩影。而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面镜子,见证了这些年,青年写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变化。


在过去的 20 多年间,有超过一百万个参赛者怀揣着各种想法参赛,他们可能是被韩寒、郭敬明等文学偶像所遮蔽的写作者,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走向了完全与写作无关的轨道。他们最终在时代的沉浮里,书写出了不同的人生。


林为攀:你最大的概念写作能赚钱,就是郭敬明跟韩寒,你从来不会想你可能会成为不赚钱的那一个,被人忘记的那一个。


毛尹航:文学是一个理想,但是我身边的人这么些年,我得先把他们养活好。我必须抓到我看到的最稳妥的东西,并且马上去实现它。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那么快不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原因。


陆俊文:我过去觉得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永恒的事情。书、杂志应该是很永恒的事情,没有想到那么快就被互联网阅读取代了,然后互联网阅读也没火几年。


只能说这个时代更新换代得太快了,快到你还没来得及稳稳站住的时候,大家就只能去怀念它了。


感谢本期节目的讲述人陈佳勇、陆俊文、陈志炜、林为攀、毛尹航以及桌婷、曹开玺等所有接受过采访的朋友!


参考资料

1、电视节目 东方卫视 《看东方·语录》,2013

2、电视节目 央视《对话韩寒》,2000

3、电视节目 上海广播电视台星尚频道《郭敬明签售 台前幕后两不误》,2010

4、电视节目 辽宁卫视《第一时间》栏目《郭敬明携新书来沈火爆签售》,2010

5、电视节目 1905电影网 《<小时代3>票房口碑双丰收 粉丝电影前景无限》,2014

6、电视节目 1905电影网《“小时代”开启宣传新模式》,2014

7、书籍 李其纲《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事FM(ID:story_fm),讲述者:陈佳勇、陆俊文、陈志炜,主播:寇爱哲,制作人、文字整理:聂丽平,编辑:也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