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编辑:范志辉,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Spotify深陷于其独家播客节目《Joe Rogan Experience》引发的持续争议和股价下跌引发的股东质疑之中。
1月24日,Neil Young为了抗议Joe Rogan在其播客节目《Joe Rogan Experience》中传播的关于COVID-19疫苗的误导性信息,在个人网站上向Spotify喊话,要求其在下架Joe Rogan的节目和删除自己的音乐中二选一。
遗憾的是,Spotify最终选择保留Joe Rogan的节目,这一做法引发了连锁反应,Joni Mitchell、Graham Nash等多位音乐人公开表示退出Spotify。与此同时,Apple Music等竞争对手顺势在主页推出Neil Young专题拉拢人心,Spotify股价也应声下跌。
事实上,Spotify一直试图在这件事上保持中立的态度,在面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Spotify用户可以使用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和音频内容,当然,平衡听众安全和创作者自由的也是一个巨大责任”,“我们对Neil Young决定从Spotify中删除他的音乐感到遗憾,但我们随时欢迎他回来。”
然而,很多情况下,没有选择A便会被视为选择B,Spotify的争议选择使得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对其进行公开抵制。
对于音乐平台而言,因为公共议题而非自身的业务能力被抵制似乎很无奈。但作为聚集海量用户的公众平台,音乐平台所面临的早已不只是曲库量、歌手、价格等自身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竞争,健康、人权、平等等公共议题上的立场也是用户在选择音乐平台时的重要考量。
要播客还是要音乐?
播客争议事态的扩大,源于Neil Young在个人网站上发布的一封现已删除的公开信。
他在公开信中提到,“在Spotify上听到不真实、误导和虚假的COVID- 19疫苗信息的大多数听众都是 24 岁,容易受到影响,并且很容易转向错误的一面。这些年轻人相信Spotify永远不会提供完全不真实的信息,不幸的是,他们错了。我知道,我必须尝试指出这一点。”
同时,“Spotify有责任减少在其平台上传播的错误信息,尽管该公司目前没有关于错误信息的处理政策。”Neil Young直指“Spotify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COVID错误信息的发源地”,并呼吁“其他艺人和唱片公司离开Spotify平台”。
事实上,早在1月13日,就有270名医疗专业人士联名写信要求Spotify对Joe Rogan播客节目中的误导性信息进行管理,阻止其进一步传播。但当时Spotify并未对此进行任何回应。
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这与平台的内容战略有关。
早在2020年5月,Spotify就以1亿美元的天价拿下播客《Joe Rogan Experience》的独家版权。数据显示,《Joe Rogan Experience》平均每集为Spotify带来1100万听众,近期Spotify在播客领域的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Joe Rogan这样的独家头部主播。
或是考虑到Joe Rogan在Spotify播客领域的强大号召力,又或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管理规则,Spotify在Joe Rogan和Neil Young之间选择了前者。
Spotify在这一事件上的争议性做法,让竞争对手有了机会。
1月27日,卫星广播平台SiriusXM迅速采取行动,重新启动了《Neil Young Radio》,当天SiriusXM股票上涨超过3%,Spotify股票下跌约1.2%。紧接着,Apple Music向用户发送关于Neil Young音乐歌单的消息推送,并称自己为“Home of Neil Young”,而Apple Music和Tidal都在他们的主页上突出显示了与Neil Young相关的歌单。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有大量网友加入了#ByeByeSpotify#,分享他们取消Spotify账户的截图。
竞争对手们在社交媒体上对Neil young的一系列声援,无疑笼络了不少在社交媒体上参加#ByeByeSpotify活动的人。
眼看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不利,1月30日,Spotify创始人Daniel Ek公开表示,“我们在支持创作者表达与用户安全之间有着重要责任,接下来将发布针对音频内容的长期平台规则,并为所有讨论COVID-19的播客中添加免责声明。”
对于Spotify的这一举措,白宫新闻秘书Jen Psaki表示,“免责声明是一个积极的步骤,但我们希望每个平台都能做更多的事情来指出错误和虚假的信息,提高信息准确度。”
而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Joe Rogan,也于1月30日在Spotify上发布的播客声明公开回应称自己只是想传递不同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对Neil Young和Joni Mitchell两位知名音乐人作品的热爱,以及对他们所做出的决定的理解,并承诺将尽最大努力在COVID-19观点的激烈度与主流接受度之间保持平衡。
不过,Joe Rogan的这一回应却遭到了Neil Young前乐队成员Graham Nash的抨击:“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持开放态度,跟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之间是有区别的。”
除了在播客中发表关于COVID-19的不当言论,Joe Rogan最近还因为使用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语言再次陷入争议。
对于此时的Spotify而言,放弃Joe Rogan意味着播客用户量将受到影响,继续坚持又不得不面临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抵制和股东对其内容审核机制的质疑,甚至不得不在播客和音乐之间做选择。
音乐平台难逃公共议题
为什么音乐平台总是逃不了公共议题的拷问?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平台角色的多重性让其不得不面临来自组织和公众的更多监督。随着播客业务的发展,Spotify逐渐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公共信息分发渠道,当然更重要的是其庞大的用户量带来了大众更多的审视。
事实上,这也并非Spotify第一次因为自身的产品内容而遭到外界质疑。
2021年3月底,Spotify试图将一项可以通过分析听众的声音以及背景噪音,然后推荐相应曲目的专利技术应用于其软件。然而,数字权利非营利组织“为未来而战”(Fight for the Future)与音乐家和联合工人联盟(UMAW)很快在一项名为“停止Spotify监控”的运动要求Spotify公开放弃这项专利,并承诺不对听众使用侵入性监控技术。
反对者表示,“试想,当音乐是基于监视而不是艺术性来进行推广时,会对独立艺术家和创作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很可怕的。”迫于压力,Spotify全球事务主管在公开信中回应道:“Spotify从未在我们的任何产品中实施专利中描述的技术,我们也没有计划这样做。”
像这样因为产品可能威胁到用户隐私安全,平台被要求放弃使用某项技术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美国大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很高,参与方式也更为主动,经常以罢工、游行等有组织性的活动传达自己在公共议题中的立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平台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公共议题中。
比如,2020年6月,为了抗议警察暴力和种族主义,纪念死于白人警察之手的乔治·弗洛伊。国外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Black Out Tuesday”活动,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和YouTube Music等主要音乐流媒体服务都通过暂停媒体服务、设置默哀时刻、建立基金会等方式加入了这场抗议活动。
当时,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督促各平台赶紧表态,并对各音乐平台和唱片公司在活动期间做出的承诺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另外,虽然美国没有像中国这样专门设立对包括音乐流媒体在内的文娱行业监管部门,但并不代表相关从业者就能完全不受约束,其广泛设立的各类行业协会、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实质上代替了政府的监管职能。而音乐平台在公共议题上的不当举动,很快就会遭到各类协会和非营利组织的讨伐。
可见,如何适时地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和行动中,并自如应对大众的监督和审视,是所有音乐平台都绕不开的话题。
逃不掉的站队,音乐平台怎么办?
那么,面对公共议题时,怎么做才是音乐平台的“政治正确”?
毋庸置疑,保持中立是音乐平台面对公共议题讨论的最佳选择。但在现实中,平台往往不得不在主动和被动的站队中二选一。与其被动站错队后花费大量资源和精力进行公关,主动站队去表明态度以掌握主动权,才是平台在处理公共议题时的稳妥之策。
比如,在抗议警察暴力和种族主义的“Black Out Tuesday”活动中。Spotify将其Logo设置为灰色,为某些播客添加了8分46秒的沉默,并策划了“Black Lives Matter”歌单。数据显示,这个歌单的订阅用户在之后的两天内从45000飙升至450000,增长1000%。也就是说,音乐平台对于公共事件及时明确的表态,除了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也能有效获取用户的好感。
不过,就当下国内的音乐平台而言,因为公共议题而与用户产生争议的可能性要比国外的音乐平台小得多。
一方面,由于各自文化大环境的不同,国内网民更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的方式参与到公共议题讨论,线下宣传并不常见;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还是更乐于通过公众号、微博等渠道交流探讨公共议题,相比之下,音乐平台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参与度有限。
不过,这并不代表公共议题对于国内的音乐平台而言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首先,在用户信息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用户和平台双方之间都有着很大的自由讨论度,之前“网抑云”的梗引发热议的时候,网易云音乐后续在平台页面的细节调整还是在用户心里刷了一波好感。
其次,音乐作为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以音乐的方式参与到公共议题的方式一直存在,比如各大音乐平台上都能轻易找到不少关于抗击疫情、历史纪念日、奥运会等与公共议题直接相关的音乐歌单,在歌单下面的留言中也能感受到听众对这些议题的热切讨论。
在不同站队之间,音乐平台的细微选择,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要求音乐平台在公共事件上表态,似乎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一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即艺术究竟是否应该具有政治立场?艺术应该服务于道德还是独立于道德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