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畅销书的诞生,与罗永浩的创业遗迹
2022-02-25 22:36

一本畅销书的诞生,与罗永浩的创业遗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彭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从《一转念》到《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是最近一本畅销书的书名。“置身事内”也是一种近距离观察、主动参与所处环境的态度。就内容而言,本书作者兰小欢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这本书的标题,传达的是中国政府深度参与经济的模式。还有读者把这四个字的含义又向前推进了一点:推荐给每个置身中国事内的你。



一本经济学领域入门级、普及性质的作品,排在各种图书排行榜前列,在豆瓣上拿到9.0的高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疫情之后,越来越多普通人感到迷茫,开始关心所处国度背后的机制如何运作,希望从过去和当下发生的故事中寻求答案,以便把握未来,或许是《置身事内》大行其道的社会心理因素。


关于这本书如何打开了一扇窗、回答了某些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不再赘述。一条豆瓣短评为讨论这本书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那些牛博网的年轻人也都步入中年,并且开始成为 “主流”了。这条评论唤起了人们对已关闭近10年的牛博网的记忆。


牛博网是罗永浩创立于2006年的博客网站,那是博客的黄金时代,也是罗永浩的第一次创业,中间几经关停、更名又重启,最终于2013年宣布永久关闭。罗永浩否认了关停为外力所致,而是因为“已经没有人看博客了”。


这家博客网站并不平等地接纳写作者,而是采用邀请制,资格全凭罗永浩个人喜好而定,云集各路名人,例如张五常、李银河、刘瑜、方舟子、陈晓卿、梁文道……《置身事内》作者兰小欢当时以网名“都是骗银的”在牛博网上发文,但在众多大名在外的前辈面前,这个80后的晚辈并不起眼。


牛博网热衷探讨公共事件,例如厦门PX事件,还发起了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捐赠募资。因为其鲜明的公共表达,罗永浩成为那年《南方周末》的年度致敬人物。即使关停,一大批早期网民依然对牛博网念念不忘。


后来,罗永浩一脚踏进智能手机的蓝海,作者们散落各处,但在他们的个人简历上,“牛博网作者”还是值得书写的一笔。《置身事内》的封面上,你可以看到罗永浩的名字出现在推荐人之列。至少对于这本书而言,罗永浩并不仅仅作为一个用来撑场面的“网红”推荐人而存在。


兰小欢生于1980年,长在内蒙古的边陲小镇,在美国读书和生活过六七年,后来回国,任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如今重返学术界,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任教。兰小欢从疫情初期开始准备这本书,内容由他上课的讲稿“中国政府和经济”基础上写成。综合各种采访,作者提到的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兰小欢说,最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出的信息是:中国政府不是只通过政策来间接干预经济的,它亲自下场,通过信贷、土地等要素去参与,不是远远通过什么方式去调控,所以就当下的情况来说,政府就是经济运作的主体之一。选择“置身事内”作为书名,这是一个不加褒贬的、中性的词语,描绘政府深度参与经济的模式。


第二,另一些时候,兰小欢又采取“置身事外”的姿态,坚持经济学家不承担预测未来的任务。“好与不好大家冷暖自知,不需要经济学家来评价。”更重要的是,比起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兰小欢说自己在写作时更注重描述现实,解释“是什么”和“为什么”,当不得不涉及“怎么办”时,他特别明确地将重心放在政府的做法上——对读者来说,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做,远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做重要得多。


写这本书时,兰小欢为自己定下四个规矩:“不讲没根据的话,不说听不懂的话,不掉书袋,不抖机灵。”这跟他十年前在牛博网的风格已大不相同。


《置身事内》不是兰小欢的第一部作品,他的处女作《一转念》出版于2011年,由早期在牛博网上的文章集结而成,用经济学原理解读生活趣事、社会现象,语言风趣,话题无忌。兰小欢在这本十年前的书里也提到了罗永浩:感谢朋友罗永浩,没有牛博网这个平台,我不会写这些文章。


在牛博网,很多人都将王小波奉为偶像。如今这个探讨严肃问题的经济学者,当年也是个插科打诨的青年。


2010年后牛博网作者出书渐成风潮,源头是罗永浩当年出版的《我的奋斗》。兰小欢与网站另一位作者“小李匪盗”看了《我的奋斗》感叹,罗哥的成长经历太平凡了,一没逃过学,二没考过研——一个连政治都没考过的人怎么能算拥有完整的人生呢?心想自己也能出一本半自传体的书,吹吹牛,讲讲自己如何从一名高中险些退学的业余台球选手,成长为一名留美经济学博士的。书名都想好了,叫《小欢也奋斗》。《小欢也奋斗》后来成了《一转念》。


比较这两本书,你会发现十年的时间和阅历在这位经济学者脑子里引起了多大的海啸。


在一次采访中兰小欢提到,2017-2018两年的经历改变了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当时他帮一个省级政府做招商引资的咨询工作,参与到其中的谈判过程,见的人、谈的事和做研究时截然不同,看到了复杂的工序,太多利益矛盾待解。“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年的经历,就不会有《置身事内》这本书。”


二、王老板:从文艺青年到霸道总裁


戏剧性的转变还发生在另一位从牛博网走出的作者身上。


2012年,博主“王老板”也将博文集结成书,取名《不愿说谢谢的人》。这本书不太有名。作者自称“小镇青年”,字里行间带着文艺青年身上常见的愤怒和拧巴,但还是在这本书自序的结尾寄托了美好的愿望:但愿每一个青年都能变得开阔和舒展。


《不愿说谢谢的人》于2017年再版,王老板在再版序里假装若无其事地写:这本书第一版的时候,我刚刚开始创业,这本书再版的时候,公司已经在美国上市了。


另外,与《置身事内》极其相似的那条短评也出现在这本书下面:这些人现在都慢慢成为了中坚。


短评里说的“这些人”,就是牛博网的“那些人”。


王老板真名叫王力,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他创业成功的上市公司叫陌陌,是中国最大的陌生人社交平台。当然,在一些人眼中,这款App的标签是“约会神器”,并不太优雅。陌陌2014年在美国上市,市值最高时100亿美元,如今只剩20亿出头,却是为数不多的“连续盈利26个季度”的互联网公司。


王力1983年出生于山西,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失恋的王力前往内蒙古,在一座城市的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做了一年志愿者,每日陪领导喝酒之余,用“王老板”这个ID开始写博客,后来受邀转向牛博网,小有名气,至今仍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沿用这个网名。2008年牛博网参与汶川捐赠时,罗永浩将负责记录和公布每一分钱进出明细的任务交给了王力。


在牛博泡了两年,王力觉得还是应该去做点别的事,因为“对议论的兴趣不大了。”后来他加入网易,2011年跟随网易总编辑唐岩一起另立门户,创业成立陌陌,赶上了社交网站的风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始发站。王力从首席运营官一路做到总裁,2020年,唐岩“退休”,王力接过CEO的棒。


他从当年那个愤怒拧巴的文艺青年,转身成为一家上市公司CEO,肩负起带领“步入中年”的陌陌继续前进的重任。


王力在书的再版序里提到自己这几年的改变:从物质角度来说,让我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财务自由;从精神角度来说,更加重要一些:我从一个非常封闭的人逐渐变得开阔。


物质角度的变化不用多说,关于“财务自由”王力已经算含蓄了。他的前任CEO唐岩对此更不加掩饰:财富让人自由,这有什么可质疑的吗?已经没有谁的电话是我必须要接的了。


精神角度来看,至少王力自己已经实现了5年前所希望的,“变得自信和舒展”。在他看来,这种变化正是创业带来的。“在我创业的时候,是个无产阶级,因此,当你没有什么可拥有,你也就没有什么可失去。创业的过程让我真正地感到了自由,身上的自我意识破壳而出,无拘无束地成长,因为创业本身就是对规则的反抗。”


谁说文艺青年不能创业呢?


成为“真老板”后的王力没有放弃自己擅长的表达领域,他在微博上妙语连珠,“会说话”的标签一度对其工作有所加持——“陌陌的那个老板还挺有趣的”。前两年,王力以对“霸道总裁”的解读登上过微博热搜。但不知何时起,跟大多数曾经活跃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一样,他将微博设置为仅半年可见,过去的佳句都已不可考。



创业前&创业后 图源:微博


三、罗永浩和他背后的男人


兰小欢那本《一转念》的豆瓣长评列表里,你还能看见一个熟悉的名字:“锤子科技001号员工”、罗永浩的老搭档朱萧木。那时候牛博网作者们着实无比团结,一人出书,众人捧场,洋溢着和衷共济、“苟富贵无相忘”的氛围。


朱萧木那篇长评标题也极为不正经:《这就是一本泡妞手册》,理由是:一般男人闲暇时看点《纽约时报》、经济学人、HBO纪录片,已经很高层次了,你(兰小欢)居然读论文,和你比,她们的前男友们都弱爆了。在如今的女权主义者眼里,这样的话无疑有不尊重女性之嫌,但当年很多文艺青年都有这种通病,总喜欢把姑娘挂在嘴边,写进文章里——哪怕他们真的见到姑娘时可能都不敢直视对方。


朱萧木是“罗永浩背后的男人”。早年在美国学建筑,在牛博网上写写文章,后来受罗永浩感召回国,加入老罗的英语培训机构,后来又进了锤子。2011年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10月《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篇《近距离观察“占领华尔街”游行》的报道,朱萧木即为受访者。



十年来,朱萧木把自己的命运与罗永浩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信誓旦旦地说过,他要创业卖尿不湿,我就去卖尿不湿。


十年后朱萧木才意识到,flag不能随便立。锤子落幕后,朱萧木自创电子烟品牌,行情不好,跟老罗一样欠了债。疫情刚爆发的那个冬天,罗永浩找朱萧木吃饭,问他,“萧木,你有没有兴趣咱们再一块搞一把?”“搞什么?”“搞直播电商。你有没有看过?” “我从来不看直播电商。” 


电商直播入不了朱萧木的眼,他心想,我一个CEO,你让我去当网红,还是个助理网红——罗永浩是网红,自己给他当助理。老罗接着一通“忽悠”,勾画出直播电商背后产业链的宏大蓝图,“你说这个厉不厉害?”


朱萧木上了头。3月,便传出老罗签约抖音的消息。首播日定在愚人节,两人重聚在直播间。


当年做锤子,罗永浩在前台演讲,欢呼声汹涌,朱萧木就是老罗背后那个做PPT的人。现在,朱萧木又成了罗永浩的助理,直播间里的“灭火队员”,一次直播时真的卖起了尿不湿。这对难兄难弟,各还各的债,携手共同抵御生活的摧残,总比一个人更有勇气,也更豁得出去。


朱萧木在最近一次分享里说,“人生就是一场直播”,又对外输出经验:“如果你的品不够好,如果你的运营不够好,如果你不会卖,如果你不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你就是不行。”这种表达方式是当下年轻人吐槽的重灾区,最讨厌的那类老板就是这样说话的。


无论是兰小欢、王老板还是朱萧木,如果一定要找到那个改变他们的共同的东西,或许开头的书名就能概括: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常常让一个人从理想主义者变成某种程度上的实用主义者,解决当下问题的迫切性大概率会“驯服”一个人。


陌陌市值目前仅剩20亿美元,相比高点蒸发了8成。对于王力来说,为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维持26个季度的盈利惯性比什么都重要,这是身为CEO的责任和本分。他要为陌陌发掘“新的十年一些固若金汤的领域存在的见缝插针的机会”。


对于罗永浩来说,过去坚信不疑的商业道德标准必须作出让步——例如从不买水军到“被黑的时候允许稀释负面评论”。罗永浩形容自己,“这辈子没有做任何一件事,包括开公司,是把赚钱放到第一位的。”直到因为锤子背上6亿债务。欠债还钱,就是最大的商业道德。朱萧木同样如此。


对未来保持乐观,是兰小欢的朴素信念,这种信念竟然可以不出自严谨的学术论证。正如他在《置身事内》的序言里所说,“虽然见过的问题和麻烦可以再写几本书,但经历和见闻让我对中国悲观不起来。”在一次采访里他重申,“信心于经济而言很重要,它能把虚的点为实的。” 


作为一个专业学者,兰小欢意识到这种认知的局限性,但决定坦然接受。“它(此前的经历)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奇葩说》某一季决赛,以 “我们都终将变成我们讨厌的人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为辩题。年轻辩手们阅历不够,讨论始终围绕“好与不好”,“老油条”罗振宇另辟蹊径,重新定义“我们讨厌的人”,罗振宇说,这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所谓“我们讨厌的人”就是成长,而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这段近乎自白的演讲留下很大争议,有人说他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堕落”辩解。


但一旁的几个中年人——马东、蔡康永、张泉灵——无不目光闪动,深深点头。


参考资料:

[1]《兰小欢谈地方政府与经济发展》  来源:上海书评

[2]《专访经济学家兰小欢:不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工作收入,三次分配的作用有限》 来源:界面新闻

[3]《牛博往事,一种情怀的勃发与殆尽》 来源:博客天下

[4]《一刻talks x 抖音电商 | 朱萧木:人生就是一场直播,可以暂时离开,但不能停播》

[5]《罗永浩 最后一个倔强的人|百家故事》  来源:人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彭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