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赵婧,编辑:Anya,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周,“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开始打捞,它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沉船。古船目前正沉睡在上海崇明横沙的浅滩水下,有望在今年年底“破浪而出”。
初步的考古调查表明,“长江口二号”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距今约160年,已探明的31个舱室中堆满了景德镇瓷器等奇珍异宝。
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长江口二号”正是近代上海、东亚、乃至全世界贸易的实物见证。打捞工作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是全球最为领先的高科技水下考古方案。
随着考古打捞工作的开展,围绕着古船的种种谜题或许将逐一解开——“长江口二号”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它为什么发生了倾覆?船舱中满载的文物价值几何?清代商船的周围为何有元代和越南瓷器?生活舱中住的又是谁……
目前“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的部分文物。©新华社发,上海市文物局供
2021年“长江口二号”古船多波束声呐扫测合成图。©新华社发,上海市文物局供
在潜水和声纳技术的支持下,上世纪50年代,以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沉船与文物的“水下考古学”出现于法国。不是“出土”是“出水”,水下考古作为考古的一个分支,虽然起步晚于现代考古学,但是也是无比重要的一部分,毕竟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海洋覆盖。
国境内外,已有大量优秀水下博物馆与公园对外或即将对外开放。有的只需搭乘电梯,在短短几秒钟内,便可下到海底深处;有的则需要佩戴装备进行潜水游览;有的则是通过复杂耗费高昂的打捞技术,将海底的神秘沉船,打捞至陆地展示。
除了“长江口二号”,我国还有什么古船遗址?世界上著名的水下博物馆和公园怎样观展?本文将一一解答。
一、水下文化遗产极简史:从萌芽到发展
我国的水下遗产命名遵循这一个规律,前为地点,后为发现顺序。“长江口二号”之前,我国引起世界轰动的水下考古事件便是2007年,宋代古船“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2009年,展示“南海一号”和海上丝绸之路史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对外开放,同年,长江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也正式开放。这两座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水下遗产展示进入了发展期。
而在2009年之前,中国水下遗产展示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期。其中,标志性事件是1974年中国海军对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进行反击作战时,为宣示主权,当年国庆节在故宫开展的“西沙群岛出土文物”,同一天广东省文化局举办的“中国南海诸岛之西沙群岛出土文物”展在广东省博开幕。
南海海域的北礁灯塔与航道。©海南省博物馆
珊瑚岛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海南省博物馆
1979年,面积1300平米的古船陈列室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建成开放,这是为发现于泉州湾海滩的后渚沉船量身打造的主题展览空间。展馆分两层,一层是船体的实物展示;二层展示古船的发掘经过、船舶结构和复原模型,展示了舱内的多种香料、药材,以及50多件宋代瓷器。而二层展厅这种展览叙事模式,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被不同的博物馆反复借鉴使用。
2009年后,中国水下考古与展示蓬勃发展,围绕水下文化遗产的专题展览大幅增加,2013年至2016年我国有87项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西沙海域的“华光礁一号”、广东海域的“南澳一号”、“南海一号”、福建海域的“碗礁一号”、辽宁海域的“致远舰”等沉船,或是围绕它们制作的固定陈列,或是策划临时展览,在多个博物馆间巡展。
二、失落的水下宫殿:水下原址保护和展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中将水下文化遗产的“原址保护”作为首选原则,鼓励“人们以负责的非闯入方式观察或记录原址,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的确,原址保护、展示和建馆是一种对水下文物伤害最小的方式,不轻易改变它们的长期保存环境,也就避免了在打捞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的二次损害。此外,除常见的船只、飞行器、运输工具及其所载货物和物品,其他的水下文化遗产,如城市、建筑、房屋等是难以被整体打捞的,打捞难度大,造价高昂,因此就地保护不失为一种最实惠又安全的保护与展示方式。
重庆 长江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在重庆有这样一句说法:“石鱼出水,以兆丰年”。故事中的“石鱼”就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白鹤梁遗址。白鹤梁是一条长约1600米、宽约25米的江心石梁。其上刻有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的历代文字题刻165段,以及白鹤、观音等图案,记载了1200年间的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下碑林”的美誉。
白鹤梁水底碑文。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枯水季节“石鱼出水”,标志着丰收。于是,与他人一同登上石梁,一起围观石鱼出水,也成为了一种地方习俗和集体记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该段江水水位会升高掩埋石梁。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文物部门和专家提出为其专门建设一座水下博物馆的设想。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观众可以通过岸上的陈列馆,搭乘一道91米长的电梯,下到水下40米处的江心,再进入水下展厅参观廊,透过参观廊上的23个观察窗,借助水中照明系统,直接观赏白鹤梁水文题刻。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观察长廊。
如今,登梁观鱼已经成为了永久的历史记忆,但在水下与石鱼邂逅,不失为一种新的奇幻体验。
希腊 帕夫洛彼特里水下古城
帕夫洛彼特里(Pavlopetri)是希腊荷马时代的港口城市,它曾是铜器时代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如今已沉没于希腊最南端的一个海湾里,遗址位于水面4米以下,已考古探明的遗址占地约一万平米。其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遗址虽经历了5000余年海水的腐蚀,但古城的布局——建筑、街道、广场等依旧清晰可见,时间宛如停留在了5000年前。帕夫洛彼特里的地理位置,最适合作为中转站。当年,特洛伊战争中或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史诗中的勇士们登船远征的时候,或许就是从帕夫洛彼特里港口出发。
帕夫洛彼特里古城距离梵蒂冈湾的蓬塔海滩不远,从空中可以看到轮廓。
除了古城遗址外,希腊有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有公元前五世纪的罗马陶瓶、拜占庭时期的沉船、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击落的战机等等。2021年3月,希腊政府决定逐步开放这些水下遗址,首批游客——约300名潜水者已经率先参观了壮观的水下遗址,比如在阿隆尼索斯岛附近的沉船,船上满载着超过4000只盛装着美酒的罗马陶瓶。
美国密歇根 雷鸣湾国家海洋保护区
雷鸣湾(Thunder Bay sanctuary)成立于 2000 年,位于密歇根州东北海岸休伦湖底,包含100多艘沉船的残骸,是五大湖区的第一个国家海洋保护区。游客可以乘坐拥有透明船底的密歇根夫人号,听专业导览介绍雷鸣湾地区的历史环境,也可以参观陆地上的五大湖海事遗产中心,或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深入湖底探索D.M. Wilson号,或在网站上体验360°的虚拟参观线路。
1972年,美国便建立了相当于“水下版国家公园”的国家海洋保护区系统,包括15个盐水和淡水保护区和两个海洋国家纪念碑。
佛罗里达州也从1987年开始,陆续把11处水下沉船和其他历史遗址所在的海域划定为水下考古保护区,并开辟出对公众免费的水下公园。公园中的遗迹附近会安装保护标志和水下说明牌,成为活态的水下公园。
约翰·彭尼坎普珊瑚礁州立公园1960年开幕,是美国第一个水下公园。
墨西哥坎昆 水下雕塑博物馆
与众多水下遗址博物馆不同,坎昆的水下博物馆(Cancún Underwater Museum)中的展品不来自水下——既不是沉船,也不是散落在海底的宝藏,更不是失落的海底古城,而是将在陆地上完成的雕塑作品放入水下。
这些雕塑作品由几位英国雕塑家杰森·迪凯雷斯·泰勒(Jason deCaires Taylor)和其他几位墨西哥雕塑家完成,多达500余件。其中最有名的一件作品名为“沉默的进化”,由450件真人大小的雕塑构成,意在强调人类的和谐共存。另有一件名为“人类世”的作品则是将一辆大众甲壳虫车沉入海底,如今这辆车已经成为了各类海洋生物的新家。
沉默的进化(The Silent Evolution)
人类世(Anthropocene)
若要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参观水下雕塑博物馆的游客需带器械潜入160米深的海下,但也可以选择乘坐一艘玻璃底的游船或是浮潜游览。与传统博物馆不同,水下雕塑博物馆的展品时看时新,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雕塑将渐渐与海洋环境融为一体。
类似的水下雕塑博物馆还有许多,例如西班牙的大西洋博物馆(Museo Atlántico),展示与参观方式都异曲同工,场面无比肃穆。
大西洋博物馆的雕塑群。
埃及亚历山大港 “沉没之城博物馆”计划
埃及以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旅行者前去探索。而亚历山大港的水下文化遗产也很丰富,但不为外人所知晓。例如法罗斯岛的灯塔(又称亚历山大灯塔),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14世纪时被地震毁坏,遗址留在东部海床上。沉没的古城卡诺波斯和埃及艳后的宫殿所在的亚历山大城,都长眠于亚历山大港海下。
埃及考古探险队打捞水下文物。©Christoph Gerigk/Franck Goddio/Hilti Foundation。
按照水下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博物馆将由两部分组成:水上部分展出已修复的文物,水下部分则由四座仿尼罗河帆船形状的建筑组成,围成一个直径80米的圆圈。这一水下展览平台水深7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将展出水中多达2500件的古文物。
水下博物馆效果图,其特点是海湾沿岸的内陆建筑与水中的水下结构相连。©Jacques Rougerie
亚历山大港的计划筹备已久,自20年前就开始计划,但因为战乱等因素一直未能实现,但我们有种种理由,对这座未来的世界最大的水下博物馆满怀希望。
三、陆地上的船舶:打捞出水展示
少数保存完整的沉船会被打捞出水,但由于不同船只的保存情况各异,海底环境也不同,于是针对不同沉船的打捞方案也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打捞沉船的工作是复杂且昂贵的,先是耗时数年的水下勘察、确定位置,再是主体和部分的多次打捞,然后主题展馆的建设,船只部件的组装,最后还有经年累月的残船维护。“南海一号”的打捞和保护成本就高达3亿人民币之多。
然而,这些沉船的发现和打捞是“物超所值”的,不仅在于船载的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们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这些是水下考古被人们重视的原因之一。这些人类社会精神财富将随着每年几百万计的游客的到访代代相传,背后知识和教育普及意义是无价的。
瑞典 瓦萨博物馆
17世纪的瑞典沉船“瓦萨号”被誉为当今世界保存下来的最美船只。它是一艘曾装有64门大炮的大型战舰。但不幸的是,1628年8月10号,在仅仅航行了1000多米后,瓦萨号就因为船体结构原因悄然倾斜沉没。
瓦萨号船体展示。
1961年,在海床上待了333年后,古船的大部分被打捞出水。值得一提的是,98%的船体部件仍完好如初,为打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船体主体和14000多个木质零部件被分别打捞出水,后又由工人像玩儿巨型乐高一样的拼装在一起。
瓦萨博物馆外观。
但直到1987年以前,沉船都被放置在一个两层的临时建筑中,但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沉船,最远处也不过5米。1990年瓦萨博物馆正式开放,主厅展示了船体以及17世纪的考古发现。而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展厅中讲述的谜一样的沉船发现历史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打捞过程。
英国 玛丽罗斯号博物馆
“玛丽罗斯号”曾是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一员,在1510年由亨利八世亲自督建,并以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名字命名,被誉为“海上最美的一朵花”。在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后,1545年,“玛丽罗斯号”在亨利八世的注视下沉没,沉没原因众说纷纭。
“玛丽罗斯号”船体残骸展示。©Minjie Su
1971年沉船被发现了,英国开启了史上难度最高、复杂度最大、费用最贵的沉船打捞项目。唯一可与其打捞规模相匹敌的就是瑞典的“瓦萨号”沉船。
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文物。©Minjie Su
1982年,玛丽罗斯号博物馆正式开放,与整艘沉船同时展出的,还有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都铎王朝时期的约19000件珍贵文物,包括各类饮食器皿、航海用具、武器、宗教用品、服饰等,是一部微缩的海上战争史和贸易史。
“南海1号”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商船,在一次从泉州港出发的贸易旅途中,由于超载,在广东台山市附近触礁沉没。在海下长眠800余年后,1987年,人们发现水下的船身仍完好如初,更是从船上打捞出18万件文物,包括宋代瓷器、漆器、黄金饰品等,多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南海一号”在考古打捞和展览展示与“瓦萨号”和“玛丽罗斯”号都不同。“瓦萨号”采用的是双驳抬撬打捞法,而“玛丽罗斯号”则用的是吊篮打捞法。“南海一号”的钢沉箱打捞法能更完整地保存沉船的原生环境信息。
2017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开放,“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后被放置于博物馆中,成为了继玛丽罗斯和瓦萨博物馆后,全世界第三大沉船博物馆。除了沉船外,考古挖掘过程和文物保护修复作为该馆的展示重点,用动态演示还原考古挖掘的过程,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体验选择。
丝绸之路博物馆被称为“水晶宫”,展示“南海一号”及其中文物。
四、未来的水下博物馆什么样?
未来的水下文化遗产展示必定要与数字化结合:一是在实体展览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示,如运用3D动画、游戏、增强现实眼镜、触摸屏等多种方式解读展览和展品信息;二是将线下展览打造成线上展览,相对于门槛较高的水下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友好的线上展览或虚拟游览功能能够辐射更多的人群,带来的是知识、教育的大众化。
从水下考古信息传播的可达性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而言,未来的水下文化遗产展示必然要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展览不仅应该在博物馆内举行,还应在酒店、餐厅、交通枢纽、音乐厅、图书馆、沙滩等公共文化、公共旅游场所展示。
马耳他的虚拟海底博物馆页面,网址:underwatermalta.org
可以预见的是,在我国当下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考古资源、博物馆资源将充分在城市空间中的释放,引发公众对水下考古的热情,从而反过来推动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赵婧,编辑:A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