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顾筝,编辑:韩小妮,题图来自:本文受访者
和广大上海市民一样,这段时间,上海市民生活指南的所有人都被封印在家了。
有一天,小群里探讨抢菜渠道的我们,忽然想起去年做过的一期选题《一部送餐车,看出上海有多老》,想起了近60岁的送餐员罗国明和他服务的那些更老的老人们。
当时采访的时候我跟着罗国明在新闸路上的新福康里小区爬了好多层楼,看到了接受送餐的老人的现状:
有的是90多岁的老太太,开始有记忆力、智力减退的迹象,子女轮流来值班;
有的是90多岁的老母亲和70多岁、患了脑梗的儿子,谁照顾谁还不知道;
有的是80多岁的老年夫妻,互相照顾……
那次采访,我们看到了不少小老人照顾老老人
罗国明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有的老人,就靠阿拉送的这一口饭在活命。”
这些老人是助老送餐车所惠及的对象,他们大多在80岁以上,行动困难。
他们在疫情封控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在“不会使用APP抢菜,不会团购接龙,抢不到菜”这些层级上,而是根本就烧勿动。
这段时间,他们怎么吃饭?
新福康里小区隶属石二街道,助老餐都是从石二社区食堂分发出来的。
我联系了负责石二养老事务的静安区孺实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岑彩君,刚说明想了解的情况,她就刷刷刷发给我几张照片和几段视频。
照片是大白在送餐↓↓
送餐员穿着防护服,把助老餐送到各个小区
视频里,桌子上铺着一层薄被,是镜头里两位爷叔的住处↓↓
从3月下旬起两月,送餐员就没回过家
“我们食堂工作人员从3月19日到现在都没回去过。”岑彩君说。
当时周边有疫情,食堂就采取了全封闭式的工作状态,7名工作人员睡在食堂大堂里,早上五六点当菜运到后就开始消杀、接菜工作。
食堂的工作人员完全隔离了起来,不和送菜的人接触,也不和送餐的人接触。
在做好饭菜后,他们打包好一盒盒饭,按照前一晚居委排摸的名单码好在塑料框里,放在门外。
食堂工作人员为社区老人们准备的助老餐
疫情期间,他们每天准备600客盒饭,200客提供给街道里的老人,其余的提供给基层社区工作者、周边楼宇的保洁保安等。
9点左右,送餐员来了。
上海的养老现状是小老人照顾老老人,送餐员也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
在疫情期间,石二街道为老人送餐的是两位送餐员严斌和赵巍。
同样的,他们从三月下旬起,没回过家。临时住所是居民区外的一个助老餐站点,桌子拼一拼当床。
仍然是那一辆背着铁箱的电动三轮车,送餐员全程大白装束,两人每天要跑十三四个点,一直送到11点半。
第一天没有“大白”防护服,送餐员严斌只好穿着简陋的防护服装送餐
到了小区指定的送餐点把餐放下后,送餐员要联系站长,告知助老餐已经送到。
站长接到消息后,给老人打电话:“阿婆,饭已经送到了,侬不要急,等会会安排志愿者帮侬送上门。”
“中间有一道道关口,为了确保老人吃到一口饭,需要进行一场爱心接力。” 岑彩君比食堂工作人员、送餐员们年长,她内心也很心疼他们。
送餐员赵巍现在全程“大白”装束,每天要跑十三四个点
“送餐员家里也有老人,他帮老人配足药再出来。”
“有一天食堂负责人史飞和我说自己一晚上没睡,因为那天菜的物流出了点问题,他急死了:‘没菜,老人要饿死的。’”
好在后来到清晨5点多,菜终于送到了,大家都放下心来。“这是托底保障,不能出问题。”
我试图用平时白描的语言描述这场给老人送饭的接力,但不可否认,还是有点“金光闪闪”。
隔离在家足不出户的日子,外面的世界变得魔幻。没想到,就靠着一个个个体的努力,让这些烧勿动的老人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一客热饭吃。
向每个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尽着本分,为他人维系日常生活的人致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顾筝,编辑:韩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