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惠民保,怎么成了保险香饽饽?
2022-05-06 19:41

低价惠民保,怎么成了保险香饽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猛犸资本局 (ID:mengmazibenju),作者:郭逸敏,编辑:陶濯,原文标题:《惠民保迭代启示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惠民保席卷全国,成为网红保险产品。自两年前落地多个城市后,惠民保目前正由1.0向2.0进阶。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迭代升级后,惠民保产品大多“加量不加价”,投保范围、免赔额、保障责任等都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基本形成包含医保目录内、外住院医疗费用;填补重大疾病、罕见病等保障空缺,增加特药种类;健康服务也走向多元化,向远程问诊、上门护理等方面拓展。


惠民保的普惠性越发凸显,无疑是市场利好。不过,这也引发业界担忧,惠民保产品是否会面临“相互宝”等网络互助产品的运营风险,即赔付压力渐增,导致难以持续运作。


目前,惠民保仍处探索阶段,如何可持续发展引人深思。多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惠民保大受市场认可的同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应直面问题,未雨绸缪,防范可能出现的“死亡螺旋”风险。


所谓“死亡螺旋”,由美国学者在1998年提出。它是指,如投保人青年人越来越少,老年人和病体越来越多,将抬高商业保险价格。价格抬高,青年人的受益率降低,逐渐退出。而老年人受益率升高,纷纷加入,进一步抬高价格,从而导致健康体和青年人越来越少。逆向选择的最后结果就是市场崩塌,产品退出。


焦虑背后


“加量不加价”,是此次惠民保升级的主要特点。


无锡“医惠锡城”保费维持99元/元不变,总保额从280万元升级至310万元,并将质子、重离子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安徽“皖惠保”的总保额从300万元升至400万元,保费维持66元/年不变;北京“京惠保”维持79元/年的低门槛,但增加医保外住院自费费用责任、质子重离子责任、CRT-T等先进疗法。


不仅于此,多地惠民保产品还扩充了特药目录,进一步减轻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负担。云南昆明“春城惠民保”的高额特药目录药品种类提升至32种,还增加了2种罕见病用药;江苏苏州“苏惠保”特药种类从20种增至30种,还将120万元/针的抗癌药奕凯达纳入保障范围;广东韶关“市民保”的特药种类增至36种,广州“惠民保”升级版特定恶性肿瘤药品数量也扩至38种,免赔额直降为0。


普惠性强又兼具商业保险优势的产品,受到市场追捧。2021年11月1日,广州“穗岁康”开放新一年度参保,首日参保人数即突破50万人。也有消费者不愿续保。“感觉实用性不大。”广州一名当地人士坦言,此前入院治疗花费十余万元,但因自费部分为达免赔额从而无法获得理赔报销。


 “本质上,惠民保是商业保险,不能代替社保。参保门槛虽低,但理赔门槛并不低。消费者要认真阅读投保说明书,才能加深理解,这也是避免纠纷和落实责任的关键异步。”一名资深保险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惠民保具有的广泛性,可能就意味着理赔报销过程会有一定难度,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投保意愿。


惠民保成为网红产品,众多承保险企不遗余力地落地推广营销。


新版惠民保产品上线之前,不少险企就已筹备好“专属投保链接”。“我们公司前中后台的工作人员都要求推广。”一家保险企业员工透露,消费者通过险企“专属投保链接”投保,业务进入相关承保险企的客户渠道;若通过公共宣传渠道参保,承保险企则按承保比例分配业务。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部分城市的惠民保承保盈亏清算,也和各承保公司推广份额挂钩。具体来看,每个投保年度结束后归承保公司的利润中,有30%利润据各承保公司推广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比例划分。此外,每个投保年度结束后,承保公司要承担的亏损份额中,也有30%亏损部分,是根据各承保公司推广人数的排名来划分的。第一名至第四名依次承担6%、7%、8%、9%亏损。


在部分惠民保项目中,承保险企要支付“共保体办公地点费用分摊、人力成本、平台系统建设、宣传推广”等费用。有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费用在保费占比有上限安排。


尽管如此,险企仍趋之若鹜。“惠民保吸引大量市民参保,是获客良机,我们不能错过。”一名险企的内部人士称,承保险企虽知难以盈利,但仍希望借此提高客户黏贴度,并开发新客户,“我们的目标是争取盈亏平衡。”


破解可持续难题


惠民保似乎不是一门赚钱的“好生意”。


2022年1月,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提出,近年,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在各地快速发展,但该类业务由于不进行核保、统一费率、产品大都为短期险可能因为参保人逆选择导致项目不可持续,同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还设置业务最低赔付水平要求,保险公司很可能出现亏损,降低后续参与积极性。


业内人士分析,惠民保最大的潜在风险是“死亡螺旋”,网络互助平台的关闭就是明证。惠民保普惠性愈加明显,与“相互宝”等网络互助产品一样,因赔付压力增加,导致产品无法持续运作。一名华南的业内人士就明确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承保压力确实很大,2022年我们将会新增一家承保公司分担压力。”


“与网络互助产品截然不同的是,惠民保本质是商业保险产品。它有一定的大数据积累,有较为严谨的精算过程,背后还有研发、营销、理赔等专业人士操盘。”思派健康副总经理陈明东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惠民保类产品设置的“免赔额、药品目录、报销比例”等三道防火墙,可进一步保障产品持续运作。


各地惠民保产品都有70%~80%的赔付比例。这一报销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医疗费用,既减轻患者负担,又避免过度浪费医疗资源。


惠民保产品的可持续经营受到各界人士关注。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健康保险工作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发布《“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建议,在数据方面,险企不仅要对历史静态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要整合自身的数据以及非医保患者数据,为精准定价和产品设计提供科学费率。


该报告指出,险企要精细化运营,服务流程应当与医保衔接,推动一体化结算模式。险企还要充分依托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能力,了解民众需求痛点,激发健康保障需求,同时积极引入商保目录,协同各方增强与医药、健管等公司议价能力,控制超赔风险。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认为,监管机构应合理应用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管控本地“惠民保”项目,尽可能地平衡产品的普惠性和商业性。“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标准。”他还表示,政府多部门应协同助力,推动构建系统全面的“惠民保”监管体系。有关部门还应鼓励和引导险企等经营主体提高保险科技的利用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猛犸资本局 (ID:mengmazibenju),作者:郭逸敏,编辑:陶濯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