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沉迷游戏,难道现实生活不好吗?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试考虑这么一群人:
不抽烟不喝酒,不沾黄赌毒,遵纪守法。
没有太多物质欲望,因此钱足够生活就好,没有拼命挣钱的动力。
没太多朋友,不喜欢呼朋结伴,很少聚会。
也不喜欢社交,不喜欢接触陌生人。
工作模式简单,没那么多勾心斗角、人情世故需要去应酬。
不喜欢户外运动和体育活动,因为太累,身体也扛不住。
不喜欢刷短视频,因为普遍太无脑。
不喜欢成天泡在网上跟别人斗嘴,因为大家生活都不容易。
电影综艺电视剧没意思,因为整体质量太差,精品太少。
……
对于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东西,是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到快乐的呢?
这段戏言似乎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不过,我并不是想为游戏张目,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去玩游戏,而是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一个问题:
在工作和必要的生活活动之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到生活的意义?
存在主义焦虑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存在主义焦虑”。它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为了什么而活着?
这可能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思考过的一个问题:从长远来看,我们生命中的种种活动,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目的和意义的。那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做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个问题,它就很容易演变成一个结果: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你会很容易觉得:我现在的生活不够好,但好像也不算差;目之所及,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去尝试;再说,即使我去做了、去尝试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我没有什么欲望,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一种特别想实现的生活方式。那么,为什么不保持现状呢?
这就导向了一种虚无感,它会吞噬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每天都活在一个怪圈之中,无法迈出一步。
很多时候,这种虚无感会伴随我们非常久,让我们失去做许多事情的动力。经常当你回过头来回顾时,才惊觉这好几年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们只是单纯地活着,重复着每一天的生活。
那么,如何回答存在主义焦虑呢?
一个经典的回答是: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你可以为它赋予一个意义。
这个回答当然是对的,但它未免有点太简单了,很难给我们有用的指导。即使你接受了这一点,你依然会问: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我该如何给我的生活赋予一个意义呢?
其实,我们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存在主义焦虑从个体的层面,其实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为什么?因为存在就是一个系统最原初的状态,是一切的原因和起点。因此,“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指涉”或者说“后设”(meta)的问题。这种问题是没有办法从系统内部获得回答的,只能从系统外部进行回答。
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一部小说里的角色能够理解“我为什么会存在”吗?这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只有小说之外的作者和读者才能回答。
因此,这个问题在以前是如何解决的呢?答案很简单:用一个小集体,把个体跟它绑定,让这个小集体成为个体存在的根基和目的。最常见的是什么呢?家族,社区,宗教。
但到了现代,个体意识开始蓬勃发展。我们不再认为一个人必须依附于家族、社区或宗教,而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存在主义焦虑才真正成为了一个问题:失去了对这些系统的依附,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对此,我的回答其实也是一致的:
你必须找到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把自己融入进去,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够为你的存在提供意义。
高于个体的事业
什么叫“高于个体”的事情呢?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每天都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读学术专著,看研究文献。这里面,有大量的知识可能是“没有用”的,既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不能从中得到收益和回报。
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是:“求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什么,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可能没有办法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好,但它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也就是说:追求知识和智慧,就可以是一种“高于个体”的事情。并没有谁要求你选择它,而是你自主地选择了它。
同样,经常有读者问:为什么你可以好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输出,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坚持了下来?
其实,如果你把“帮助更多的人”当作一件事业的话,那么是完全不需要“坚持”的。因为对你来说,这就是一件必须去做、也愿意去做的事情,也是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
这些事情,对你的生活未必会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但它可以成为一种事业。正是对这个事业的追求和投入,使得你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小王子》里面有一段很经典的话:你的玫瑰花跟别的玫瑰并无不同,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那么重要。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
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到死亡,并没有哪个人向你下达命令,要求你必须去完成什么事情——你是完全自由的。正是因为你自由地选择了某件“高于个体”的事业,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乃至于牺牲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其它可能性,这些你所投入的事物,才构成了你生命的意义。
反过来,如果你只是出于功利和“收益”而去追求某件事物的话,那么最终一定会面临存在主义焦虑:我如此拼搏,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拥有更多的资源,获得别人的认可、肯定和羡慕……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你很难回答。因为一切处于“生活”之内的目的,都无法绕开一个问题:既然一切都是为了生活,那么生活又是为了什么?
因而, 你会很容易陷入叔本华所谓的“钟摆状态”之中:生命就是在两种悲剧之间来回摇摆,一种是追逐欲望过程中的痛苦,另一种是达到欲望之后的空虚与无聊。
打个比方。这种“高于个体”的事业就像什么呢?数学体系里面的公理。整个数学体系都是由若干个公理所构建形成的,而公理本身是不需要证明的,也无法证明。你只是选择了它们。如果你选择了别的公理,那同样可以构建出一套新的、不同的数学体系。并没有哪一种更正确。
因此,人的超越性在于哪里?正是在于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公理”,寻找到那件“高于个体”的事业,让它成为一切关于意义的问题的终极答案。
激情与行动
到这里,一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那么,属于我的“高于个体”的事业是什么呢?它在哪里,我该如何找到它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让别人告诉你的,因为别人没有办法替代你去作出自由的选择。甚至,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用理性去回答的。它只能诉诸于什么呢?激情。
它唯一的解答是:扩大你对生活的接触面,不断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一旦你找到那种你愿意为之投入和付出的事业,你一定会知道——因为你的心灵会告诉你,你的激情会告诉你。
这是无法掩饰的,也是无法曲解的。
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囿于这种“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的状态里?很大程度在于,他们都陷入了这么一个怪圈:
我现在做的是我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对生活没有激情。
因为我对生活没有激情,所以我感觉不快乐。
因为我感觉不快乐,所以我把闲暇时间用在娱乐和消遣上,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因为闲暇时间都用来消磨和打发了,所以我没有时间去尝试新的事情。
那么,我就只能继续做不喜欢的事情,对生活没有激情……
这就是一个负面循环。久而久之,它只会不断地滋养虚无感、空虚感,让你对更多的事情产生不了兴趣,提不起精神,陷入无聊、无意义、无价值的泥淖之中。
实际上,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这个负面循环。
一个人如果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之中,他就很可能会失去行动的动力,从而更少去参与能够带来愉悦感和意义感的活动。这就使得他们进一步感到孤独、低落,从而加重抑郁状态,使得他在这种状态里越陷越深。
所以,一个反直觉,但却更有效的认知是什么呢?是:我首先要对生活投入激情,这样我才可能找到我喜欢的“事业”。
不要让生活状态去掌控我们的心态,而是要反过来,让自己掌控我们自己的心态,再去适应和调整生活状态。
你越早主动地掌控自己的心态和行动,越早去采取行动,就能越快脱离负面循环的泥淖。
延展可能性
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正处于这个怪圈里,不妨试一试下面的步骤:
1)停下来。每天找到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暂且不去做别的事情,安静地想一想:
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我对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地方感到不够满意?
我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再增加一点什么,我会更满意?
2)针对(1)里面的思考和回答,抽出一点时间,去尝试做一些新鲜的、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沉浸进去去感受。问自己:
我对它的感受是什么?
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感到开心吗?我得到成就感了吗?
我是真的愿意继续去做这件事,还是只是把它当成打发时间的无聊之举?
3)如果你从(2)里面得到了激情,你发现自己对它产生了兴趣,那么不妨问一问自己:
我是否可以为它设定一个成就,让自己想办法去实现?
我是否可以通过这件事情,去尽量影响、帮助更多的人?
我是否可以努力去推广它,让它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欢?
这三个问题是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你把它变成事业、为之努力的方向。
拿两个朋友来当例子。
第一位朋友,以前在互联网公司,做了几年之后,发现生活太平稳、太单调,接触到的人和事太少,于是辞职,靠着积蓄出去旅行。是真的穷游,不是去发达国家,而是去中东、非洲、南美这些地方。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剩下的时间接活、做外包,赚路费。
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走遍全世界的主要国家。目前已经走了二三十个。虽然这几年遇到疫情,极大地阻碍了他的计划,不过他对此还是很乐观的。
第二位朋友,本来是做影视编剧的,前几年接触到剧本杀后,欲罢不能,成立了工作室专门做剧本杀编剧。那会儿剧本杀还没有火,他的收入也没有之前高,但想法很简单:这东西好玩,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
当然,这些都是别人的道。我也希望你,可以通过上面这三个步骤,找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愿意为之付出和投入的,事业。
关注更大的世界
最后,再强调一点: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跟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联系,这不但可以给我们安全感,更可以为我们提供意义和价值感,让我们感到: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一个更宏大、更远大的目标。
心理学家 Richard Ryan 发现:当我们把焦点放在更大的范围上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会变得越强。
什么叫“更大的范围”呢?当你只关注自己时,你能够获得的幸福感是非常有限的;当你关注家人和朋友,陪伴他们、为他们伸出援手时,你会感受到更强烈的幸福感。
而当你关注更广阔的人群,意识到你的行为能够帮到更多的人时,你会体验到最巅峰的幸福感。
这种帮助并不需要非常复杂,哪怕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答一个问题,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产出。
一旦你习惯了这种模式,你就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更有意义、能够帮到更多人的事情。比如参与某个公益活动,提供志愿协助和支撑,持续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发起一些有价值的号召和倡议,等等。
就像我把写作当成一项事业,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切实地让我感受到,我能帮到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带来价值。
你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发起一些活动,去动手做出一些产品,创造一些东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你的存在,感受到你为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那么,你会发现:你所感受到的意义,将不仅仅来自于你本身,而是来自于这个更庞大、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你所投身进去的事业。
我希望,当你觉得生活非常单调、无聊,每一天都无所事事,找不到激情和快乐时——不要只是停留在得过且过,也不要只是让自己满足于消费的快乐里面。
而是动手、动脑,去创造,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去影响更多的人。生命就像烛火,要照亮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 (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