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很多东西,从远距离去看,和从近距离去看,结论是迥异的。
昨天从宏观角度讲了讲为啥基建是一个独苗,今天我不想说那些大道理,我就想分享一个我自己置身事内时候,各个不同利益参与者,对于基建的看法。
文中故事可以说是虚拟的,但它也是真实的,我把我经历过的对话,在不同地点,杂糅在了一起。
虚拟的故事无所谓发生的地点,同样的情节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都经历过,这次我们把故事放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雪山下的城市。
当时我们在讨论一个位于哈萨克北边的基建项目,就说在科斯塔奈吧,项目是一条公路。哈萨克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1500万人分布在2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广人稀,实话说,公路修起来的回报率很堪忧。
首先我问科斯塔奈的朋友,边境州没有很多支柱产业,财政压力大,这个公路要怎么修呢?他们表示愿意用州的财政担保,但这很困难,因为州的财政不足以担保这么大的项目,每年他们的财政都做不到盈余,我如何相信还款呢?
他们提出,如果财政担保不够,能不能用地方的商业银行担保。哈萨克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一个地方商业银行拿出去可以顶他们一个国家,这也很正常,重庆的人口是他们国家两倍还有多。他们说的地方商业银行,是一些哈萨克全国性银行,在当地的分行。
其实也很难,因为这些银行全球排名也在1000名以后。而且当时我也很坦诚,这并不是第一次我看到想找国家银行借钱的地方政府,但大部分其实都借不到。
科斯塔奈的朋友就很无奈,说他们经济底子薄弱,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财政盈余,然后存钱肯定没有借钱快。那他们也有发展的欲望啊,难道一辈子都要这样穷下去?
我说,哈萨克有一个萨姆鲁克卡泽娜基金,是他们用国有的石油和能源公司盈余成立的发展基金。要不考虑从哪里找点钱出来?
哈萨克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并不是每一个州都有丰富的资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富得流油,而资源不丰富的地区有时候电厂锅炉炸了都修不起,贫富差距就这么大。
看到这里,我想问,如果有一天,萨姆鲁克卡泽娜基金作为资源丰富地区的代表,发善心,帮贫穷的地区修一个基建项目。解决他们没有信贷的燃眉之急。
你觉得,科斯塔奈的朋友会出来告诉你说“这笔钱我不要,因为我的基建项目回报率太低了,对国家长期发展没有帮助”么?
这是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德黑兰。
当时我们有一个司机叫做Safi。Safi是一个很英俊的男孩子,在瑞士读了酒店管理,他的父亲原来是伊朗石油公司的中层干部,后面在政治斗争中失利。然后Safi从云端跌落人间,他成为了酒店大堂前的一位的士司机。
Safi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我们沟通起来没有障碍,德黑兰堵车非常严重,然后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聊。
Safi最大的不满在于,他觉得酒店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文化,这点我很理解,他是在瑞士学酒店管理的,人又年轻,肯定有很多看不惯的地方。他也认为酒店里面很多人都是靠关系爬到那个位置的。
当时我就有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其实Safi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曾经在国家石油公司任职的父亲,那么大部分伊朗人是没有办法去瑞士留学的。
一来二去熟悉了之后我问过他一个问题,我说你对当前的生活并不满意,我也非常理解,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你还会去瑞士留学么?知识和眼界到底给你的是快乐还是遗憾?
他的回答我一直都记得,看过美好的东西会更难忍受痛苦,但美好的记忆可以维持很久。这一切依然是值得的。
我们当然也讨论了尝试做的一些项目,铁路、地铁。伊朗因为当时处在禁运当中,所以任何工业产能的投资都非常困难,生产出来东西卖不出去总是头疼的。而且伊朗又有石油出口,所以实话说我觉得他们政府也没有对解除禁运这个东西100%上心。所以伊朗的产能一直不足,产能不足就导致通胀很高,通胀很高就导致投资更难。
最后大家就只能做基建投资。因为基建投资没有产出,不会产生多余的产能,又可以提供劳动岗位。伊朗青少年当时超过20%的失业率,而且全国大部分经济都在首都(总部都在首都),所以德黑兰聚集了全国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波斯波利斯、马仕哈德这些地方更惨。路上有些时候可以看到卡车装着从外地来德黑兰讨生活的农民兄弟。
在基建项目中,伊朗要求50%的资金要交给当地公司承建,当地公司又不生产工程设备,等于是土建部分的占比被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然后伊朗的高速公路收费巨低接近于免费,也没有项目回报率。
那么我问你,你打开伊朗的一个项目可研,里面IRR几乎没有因为道路是免费的,成本巨高,但伊朗石油公司或者他们那八个银行愿意担保。这时候你会去问他们说“项目回报率这么低,为什么要修公路”么?
我想你肯定不会,你看过那些坐在路边等工作的伊朗工人就知道,如果你的产品没法出口,你能投资的东西就那么几样。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产能被卡死的话投什么呢?
Safi过得并不快乐,我也看得出来,他说自己最大的不快乐是一身本领无处施展,但我觉得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在里面。人一旦看过美好,就总想着美好可以持续下去。
而伊朗除了那些坐在街边,在德黑兰南边郊区,风沙中等工作的工人之外,也有很多美好的地方。北边山坡是富人区,里面你可以找到意大利、法国料理。在西边是农家乐,真的有类似曲水流觞这样的活动,不过水里面流动的不是酒,伊斯兰不喝酒,是冰西瓜。有在欧洲接受良好教育的博士和你探讨美国的页岩油技术,当时那还是个很前沿的东西。
伊朗有自己成熟的汽车工业,也有成熟的化工工业。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给自足的油气资源,农产品需要进口,但这些都无助于高企失业率的走低。城市里面的伊朗人和农村的伊朗人,首都的伊朗人和剩下的伊朗人过得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世界。
而德黑兰无力去抹平这种差距,他们可以修基建项目,但基建项目没法让其他地方富裕起来,在总产出受限的情况下,如果首都要去支援地方加产能,那么不仅是出钱的问题,还有挤出自己产能的问题。
我遇到的大部分伊朗知识分子都觉得需要和美国搞好关系,解除禁运,进入国际市场,然后可以获得长久的繁荣。但我当时觉得它们已经落后时代了,他们生产的马头牌汽车,和当时中国的吉利可能差不多,但现在估计已经被甩开几条街了。国际制造业是不会等人的,他每天都在发展,追求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
实话说,能够加制造业产能,至少说明你的水平是国际先进的。而如果不能加制造业产能,就要在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里面选一个去增加了。这就是伊朗当时的困难,他们的油气工业发达,但没有沙特那么厉害,原油开采成本也更高。其他工业在中东算厉害的,但和全球先进比起来有差距,就很尴尬。
我希望今天这两个故事可以给大家一些收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培风客 (ID:peifengke),作者:奥德修斯的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