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变大200%的密码
2022-05-27 09:45

小家变大200%的密码

本文作者:逯薇,原文标题:《小家大变局,人人能设计》,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5 月 25 日晚,逯薇在多个网络媒体平台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小家变大 200% 的密码”的直播课分享,观看人次高达 260000 人。作为一位研究住宅设计的建筑师,在地产一线工作近 20 年,同时还身兼居住科普作家身份,她被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怎么做才能够让家更显大?这似乎是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居住难题。

 

在此次全网公开课中,她用 90 分钟的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显大密码揭秘——初识红蓝尺 


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家更加显大?

 

一方面,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决定了不可能每一个小家都拥有独栋的大房子。中国绝大多数城镇居住者的住宅建筑面积都在 60 ㎡~144 ㎡。而这本来就不大的面积,还会被切分成 2 个、3 个、4 个,甚至是更多的房间。

 

另一方面,住宅是这个时代中国大部分家庭资产和社会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折射,于情于理人们都希望本来面积不算很大的小家,比它的实际面积看上去更大一点、更敞亮一点、更体面一点,可以从小家显大的结果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因此,小家显大是这个时代每个中国普通小家的刚需。

 

如何在户型图中标记显大密码,仅仅用两根不同颜色的笔就能轻松搞定。


(温馨提示:全文中的户型图均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向。户型图的要求是必须能看清深色的承重墙和和浅色的非承重墙。)

 



拿出一张你家的户型图和一根红笔、一根蓝笔。户型图的要求是必须能看清深色的承重墙和和浅色的非承重墙。


首先沿着户型平行于窗户的方向,在公共空间开间最宽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是客厅——从西墙到东墙,画上一个红色箭头。然后在垂直于窗户的方向,从客厅到餐厅,南墙到北墙,沿公共空间进深最大的地方,画上一个蓝色的箭 头。


注意有三个空间不要画进去,分别是:传统封闭式厨房,开放阳台,窄于 1.5米的走廊。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小家显大底层密码的揭秘,这两个蓝色和红色的箭头,一个叫作红尺,一个叫作蓝尺。


红尺的定义是面宽方向上人的最大视距,而蓝尺的定义是进深方向上人的最大视距。红尺和蓝尺所界定的视觉范围越大,这个小家就越显大。

 

到这里,底层密码已经揭晓。你是不是认为:这不就是房子的客厅和餐厅的宽度和深度,不就是住宅的面宽和进深吗?

 

别着急,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小家。


小家显大核心密码:6m红尺营造大宅错觉 


大约在 2017 年,逯薇曾到上海浦东拜访一位可爱的小家女主人——林女士。

 

下图是林小姐家初始收楼时的户型图。这个户型看上去可以算得上是户型方正,南北通透,规规整整,所有的功能分区,各方面也都很合理,南北双阳 台。但林小姐走进房子第一眼就觉得北边的生活阳台有点浪费,开始思考北阳台能用来做什么?她觉得这么贵的房价,拿这么大的一片面积承担家务功能,有一点浪费,有一点可惜。

 


以下是逯薇对林小姐家的改造描述及拜访经过。 


林小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北阳台的传统晾晒功能,换成了一个洗衣机加一个干衣机的洗烘套装,然后将这个洗烘套装通过户型的小小改动,挪到了公共卫生间洗面干区的对面,这样做不仅洗衣服动线更加便捷,烘干了之后收纳和折叠的这样一个流程更加地快速。同时最重要的是原本只能够作为家务使用的北阳台,现在解放出来了。

 


她是一个非常喜欢做饭的人,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大火爆炒,还是说烤小蛋糕,她都特别地喜爱和擅长,所以她选择将被解放出来的北阳台改成了中厨,用一个多扇折叠的大的玻璃门把中厨和餐厅隔绝开来,又将原本的中厨能打开的地方尽量都打开,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西厨,同时拥有一个岛台,这个小家长成这个样子是不是挺漂亮的?

 

 

我当时去参观的时候,也非常着迷于家里极好的餐厨氛围。在这张大长桌上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喝茶,同时林小姐在西厨的部分忙活着,为我们烤着好吃的披萨。那它的客厅又是什么样的呢?她将原本的南边的阳台在物业允许的范围内也封了进来,将她女儿练琴的地方放在了客厅南侧的位置。

 


在阳光好的时候,周末的情况下,她在这里喝茶聆听女儿练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小家,我当时去参观的时候也为之着迷。

 


参观完这个家之后,我回来写文章,写了一篇林小姐家的“逯薇来我家”特稿,在特稿中我写了这 4 个方面:

 

我写了空间效率,现在空间效率变得比之前要强多了;我写了懒人家政,如何才能够用电器化的方式替代过去水系化的一套洗衣和晾晒的过程;我写了她家厨房那令人陶醉的交流氛围;关于厨房,我还写了在家的 LDK 空间中,她一家人相聚融融的画面。这篇文章我写完了也觉得很得意,也得到了网络上 10 万加的点击量,这件事情就这么放下了。

 


但是当时林小姐有一句话,我无意中听在耳朵里,又无意中在脑海中间存了好几年,当时她跟我说:

 

“薇姐你知道吗?我们楼下的邻居在我家装修完之后,第一次上来我家参观, 开门的那一瞬间邻居吓了一大跳,脱口而出:天哪,你们家是 200 平方米吗? 跟我们的户型为什么完全不一样?”

 


住在一模一样户型里的邻居,为什么在开门的那一刹那,对于原本和自己家完全相同的户型,产生了强烈的显大错觉呢?这个错觉是从何而来?这平白多出来的大几十平方米的放大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她用了浅色的地板,用了通道的隔断,用了无主灯,用了低矮的细腿沙发,她没有怎么做吊顶,打通了阳台,做了开放式厨房,但是只靠这些就能够产生这么强烈的显大错觉吗?


不,这些只是显大最终的表现,而显大最底层的密码,在时隔 2~3 年,我发现了红尺和蓝尺这个简单至极却又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之后,我再回来看这个小家,一瞬间我就明白了。

 

下图为林小姐家改造前的布局,当我们平行于她的客厅阳台窗户方向,画出最宽的部分,红尺位于客厅,尺寸是 4 米,而蓝尺则相当于客厅加餐厅的总深度,尺寸是 7.6 米。

 


那么改造之后,红尺作为小家面宽方向上的最大视距,出现在了北侧。现在这个小家面宽方向上平行于窗户最宽的地方是过去的中厨,也即是现在的西厨, 再加上餐厅,红尺从南侧移动到了北侧,尺寸也从 4 米变成了 5.6 米。

 


南侧的这根红尺其实还在,只是从原本的第一红尺让位成为第二红尺。这个小家的蓝尺现在因为打通了南北阳台,所以也从过去的 7 米多变到了 10.8 米,这是第一篮尺。


与此同时,由于打开了厨房,形成了现在的西厨,它过去狭窄的餐厅和西厨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紧密,原本幽暗的中部走廊和西厨、中厨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在这里出现了第二蓝尺,尺寸达到了 4.05 米,所以林小姐家那位邻居在打开这个小家户门的第一瞬间,他看到的空间是右图这个样子的,而她邻居自己家实际是左图这个样子的。(下图)


二者之间的视线有 175% 的差距,所以她的邻居在那一瞬间势必产生了强烈的大宅错觉,脱口而出,“你们家是 200 平米吗?为什么比我们的房子显大那么多?”

 


而在林小姐家的这两根红尺和两根蓝尺中间,最重要的是这一根,是在北侧接近 6 米的第一红尺。

 


因为在中国传统的中小户型设计,尤其是以竖厅作为最核心空间形态的公共空间设计中,一般来说按小户型、中户型、大户型决定资源差异,决定它的面宽,尤其是客厅面宽。传统而言,小户型红尺即面宽尺寸是 3 米到 4 米,中户型 4 米到 5 米,唯有大的户型空间才能够做到 6 米甚至更大的红尺。

 


但是如果我们观察这个梯队,会发现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技巧,就是假如我们能在中小户型中间实现一根接近 6 米的红尺,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空间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超预期的大宅错觉。所以小家显大的密码中间,最核心最底层的就是这根超过 6 米的红尺。

 


 

以下分享了几个小家的案例,分析如何才能在中小户型中间创造超过 6 米的红尺,创造更大的蓝尺,让小家放大 200%。

 

6.4m红尺的诞生 

 

小家初始情况:

 

面积:70 平方米, 户型:两房,

初始红尺:客厅,3.3 米;

初始蓝尺:客厅+餐厅,6.0 米。

 


 

餐厅和厨房之间这段墙大部分是白色的,所以它的红尺有机会变成 5.5 米。

 


卫生间和餐厅之间的这道墙只有一段是承重墙,所以如果把卫生间做两分离设计干湿分区,把洗面盆单独解放出来,这根红尺就可以继续向房子的深处去拓展,达到 6.4 米。而蓝尺则始终没有变化,依然是客厅加上餐厅。

 


最终设计出来时可能会是这样:一根 6.4 米,贯穿客厅、餐厅和厨房的大红尺。

 


在设计过程中,红尺蓝尺帮助你把所有细节视为整体去统筹。这个小家会显大,是因为原本被实体的隔墙所切开的一个又一个的小空间,客厅、餐厅、厨房、干湿分区的卫生间,现在被整合成了一个视觉整体,所以小家发生了大变局。

 


红尺从 3 米多变为接近 6 米,而我们的整个视线范围扩大了 160%,小家自然会显大。

 


红蓝尺画出交流感 


小家初始情况:


面积:85 平方米户型:两房

原始红尺:客厅,3.5 米

初始蓝尺:餐厅+客厅,7.2 米

 

这是一个非常方正、分区很清晰的经典格局,在中国有着非常广泛的分布。

 


客厅和主卧之间是不能拆除的结构墙,红尺没有办法直接拓展。但是稍微往北一点,餐厅和第二间房之间是可以拆除的非承重墙,所以这个小家的红尺有机会从南边变到中部。


除了 7.1 米的第一红尺之外,还有机会在这根红尺稍北侧,玄关、厨房再加上原本的生活阳台,创造 5.7 米的第二红尺。

 

如果把原本的封闭式厨房和开放式阳台全部包起来,这个小家的蓝尺也将从 7 米左右拓展到将近 11 米。



两个均为上图户型的家庭,有着同样的目标,他们的处理手法却有很微妙的差别。


第一个小家是一对小夫妇。因为他们的父母就住在附近,所以将来有了小孩, 也不见得有增加房间数的刚性需求。因此他们选择把书房的入口从原本对着主卧室变成了对着餐厅;第二间房兼书房兼次卧,和公共空间之间有一个更开放的关系;把厨房和阳台之间原本的铝合金推拉窗打掉,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岛形的厨房关系;而中厨和第二间房,都使用了可以完全收进去的隐形门,来保证这两个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可分可合。

 


第二个小家是一个三口之家,一对夫妇和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他们则是女儿房和餐厅之间开了一扇大大的、颇有浪漫公主风的固定窗。使用了双层中空玻璃,保证隔声效果。同时在中空玻璃之间加上了一扇可以用磁吸来调控的百叶:百叶收起来,视线通透,房间半开放的感觉就出现了;当女儿需要私密的时候再按下百叶,这扇窗就变得跟墙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个户型在此之前是 6 个碎片化的图形,被一道又一道墙、一扇又一扇封闭式的门给隔开了。但是现在它们聚在了一起,由碎片整合成了一个大的共享交流空间。

 


这个小家变得比之前更加地融合、开放、亲密、显大。显大了 220%!

 


显大其实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住在这个家里的人,在公共居住空间中有更好的融合场景,更加其乐融融的家庭关系。

 

多看一眼,给小家一个天生显大的机会 

 

红尺蓝尺不同于房子的面宽和进深。

 

面宽和进深是用来描述房间本身的,是针对房的,但红尺和蓝尺是人的视觉距离,是用来描述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人的视线伴随着红尺的展开、蓝尺的展开而展开,在心理上会将被红尺和蓝尺贯穿的空间视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大局。


最初画在户型图上的红色和蓝色的箭头,将帮助你建立起对于这个家的大局观,而不是掉进一个又一个的细节窠臼中。

 

但是,如果家里的户型全部都是承重墙怎么办?

 

 



确实,没办法。如果一个家的墙都是承重墙,尤其是公共空间周围全部都是承重墙,那真的没办法。


我自己家就是一个这样被承重墙包围的公共空间,我自己也没办法,这是我家的户型图,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这个小家的红尺几乎已经没有机会再变大了。

 


我固然可以把厨房做成可分可合的交流厨房,把阳台包进来来加长我家的蓝尺,但是红尺已经永远的被限定在这两道黑色的结构墙中间,再也没有机会扩大。

 

以 70 年的建筑产权而言,在这 70 年之间,除非发生了巨大的,对于结构进行特殊加固的技术,它再也没有机会以扩展红尺的方法实现更显大。

 

我作为一个专业的居住研究者,当然希望自己本来就不大的房子看上去更显大,我努力地采用了各种各样让它显大的手法,但是那些手法都比不上最初的办法,最大的机会在我买房的那一刹那已经消失了。

 


所以我提醒大家,买房的时候一定要多看一眼,你一定要看一看你过去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结构在那个你从未关注过的黑色墙和白色墙之间,隐藏着这个小家显大的初始机会和最大的机会,这一眼很重要,这一眼会让你得到或者失去这个先天的机会。


居住,营造一个家,从来都是很贵重的,“多看一眼”的机会很值钱,不仅仅是因为你需要付出巨额的资金,背负 30 年的贷款来获得这个机会,更重要的是, 在你一生中,它很可能是你少数几次营造一个家的机会之一,这次的机会浪费掉,等到下一次机会到来,或许你需要等待 10 年。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这个机会,而不是在一开始无意之中就失去了它。

 

每个人能都实现梦想布局的小家是什么样的?

 

下图这套房子是一个主流户型,很常见,两边通透,结构方正,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不稀奇。但如果把这个小家的结构画出来,即便你是一个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普通居住者,看完以上分享,再看到这张图,也会明白在这个结构中间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无论是一位单身人士,是一对丁克夫妇,是一个带着孩子的三口之家,还是一个空巢家庭,或者是一个老年之家,你都有机会在这个中间只有一根柱子的户型上实现自己梦想中的小家布局,你有很多的机会,你有一块近乎于空白的画布,你可以画出所有自己希望的家的模样。

 

这个看上去很平淡,内核却很惊艳的户型设计,是 2014 年中国第一个百年住宅示范项目。百年住宅,是要住 100 年的房子。

 

住宅是要长期居住的,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要住 10 年、20 年,甚至于这套房子要伫立在大地上,长达 70 年甚至 100 年。

 

如果在最初它已经被墙体切成了没有办法再去改动的固定的布局,那么你如何保证在这漫长的时间轴中,它可以被每一个不同的小家住成梦想中的模样。百年住宅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体系,想要完全达到很难,但是如果只是去学习和参考其中灵活结构的这一部分的话,那么这倒并不是很难。

 

小家需要变化,布局需要自由 

 

回顾中国在过去 40 年间的小家布局变迁史。2022 年,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小家是否有资格,是否有权利,是否有愿望去获得更大的布局自由了?

 

1982 年,那个时候中国的大部分的住宅都是红砖砌筑的砖混结构,布局几乎是完全不自由的,绝大部分墙都不能改动。到今天市场上还有这样的住宅,有些大城市的居住者可能考虑小孩教育的问题,不得不去买了那些学区房,“老破小”,要去改造的时候,实在是太为难了。

 


 

从 2002 年开始,以剪力墙作为基础结构的建筑体系,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成为主流结构形式,住宅也从低层变到了中高层,越来越高,100 米成为一个非常常见的主流高度。在剪力墙布局体系之下,我们拥有了小局部的自由,就像前面看到的那些住宅案例。

 

从现在再往后回望,到未来 20 年后,2042 年,我相信刚刚看到的那样的大跨度自由结构体系,必将成为届时中国住宅的绝对主流。我们每一个普通小家到那时候都可以拥有一个更全面的布局自由,但是为了到达明天,我们必须先从今天起步。


这很难。因为在中国建造一个住宅,它是由上下游产业链,很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而在这样一个系统中间,就像刚刚大家看到的那些碎片式的空间一样, 决定一个家最终长成什么样子。它也是被切成一个又一个的碎片,被分散在开发商那里、设计院那里、建筑师那里、结构工程师那里,总之它是切碎的,而这个切碎最终导致了你的家有布局自由或者无布局自由很可能是一个随机的结果。

 

我作为一个前地产人,作为一个建筑师,作为中国小家的研究者,也作为这件事情怀着最朴素愿望的中国居住者,我呼吁行业的各位能够给我们大家更大的布局自由。

 


中国作为全世界建造量最大的国家,在过去很多年间,我们的建造量都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每年高达 20 亿平方米,这 20 亿平方米中有 2/3 都是住宅,而这 2/3 中间有一半的结构形式都是很古板的、很传统的,可能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普通人今后是否有机会让小家显大的。而为了这个房子,我们家家户户都要背负 30 年的贷款去购买它。买的是什么?买的是一个只有一次性布局机会, 几乎已经固化的布局。


这样的房子,小家伴随着其中的居住者成长的机会是很小的。在居住过程中, 我们的家庭结构会变化,我们的人生在成长,可是我们的家却在最初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失去了跟随我们一起前行的布局机会。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实,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去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是千家万户的大事,它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画在平面图上的 1~2 条黑色的承重墙,在这其中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小家, 其中有你家,也有我家。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呼唤着我们小家的大变局,想要实现这个大变局,就必须将我刚刚已经说过的这些曾经被切成碎片的力量聚在一起,变成完整的、被凝聚的,在这其中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国这个居住大时代的我们大家的小家大变局。

 


小家大变局,有我也有你 

 

以 2021 年为分水岭,中国人的居住面临着三大宏观变量的挑战,这三个大变量对于未来的时代而言,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和变化,中国的城市化率未来将逐渐趋缓,中国的生育率现在亟待拉升,中国的老龄化率大浪将至,这宏观的数字,每一个最终都会投射在这个大时代,也最终都会投射在我们的小家里。

 


我希望将自己过去将近 20 年,对于居住这件事情,对于小家布局的理解,从专业人士才能明白的复杂技法,转化成每个普通人都能听懂,每个小家都可以轻松运用的密码语言,我希望能够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小家大变局,人人能设计。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愿望,但是这需要每一位居住者把自己作为小家的主人。

 

我希望能够通过《小家大变局》这本书的内容,让大时代的每一个居住者都有平等的权利去学习如何把房子住成家,如何让房子和人生一起在漫长的岁月里得到成长,得到进步。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教会大家小家的知识,更能够帮助这个时代所有与居住相关的从业者和居住者,让大家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中国作为世界上住宅建造量最大的国家,我们需要大家的共识。这本书中描绘了中国普通居住者的群像,我在这幅群像中看到了我自己小家的缩影,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小家的写照呢?小家大变局,有我也有你,祝愿每一个中国小家都能够越住越大,祝愿每一个中国小家都能够拥抱自己梦想中的大变局。



作者: 逯薇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24HOURS

出版年: 2022-5


本文作者:逯薇(中国居住领域作家,居住研究学者,建筑师,“住商”理念提出者,家的容器工作室创始人,微信公众号“家的容器”主理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