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创业公司如何应对市场变化|荐读
2022-05-28 10:00

创业公司如何应对市场变化|荐读

文章所属专栏 全球科技纵览·趋势必读 第二季
释放双眼,听听看~
00:00 07:26

头图 | 视觉中国


本期首先关注爱因斯坦的“归属权”,与其说世界需要爱因斯坦独特的大脑,倒不如说世界更需要一张爱因斯坦的脸,围绕这位物理学家的肖像权争夺,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


2022 年的科技创业领域格外艰难,相比于互联网上陈词滥调的创业建议,本期提供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应对指南。


与此同时,本期还将推介以下议题:


  • 将加密技术应用于城市;

  • 数据可组合性的价值;

  • 脑机接口测试者;

  • 在某些技术面前,语言会“失声”;


“More Reading, Less Junk”,欢迎进入本周的深度阅读时间。

 

爱因斯坦的“归属权”


《卫报》|2022-05|链接|30 分钟(阅读时长)


你是否知道,爱因斯坦的照片或名字是无法随意使用的?你必须得到授权,而如果你想得到授权,则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


《卫报》这篇文章详细梳理了爱因斯坦的肖像权、名字如何成为"私有财产",它现在归希伯来大学所有,并被一系列法律"保护"着,如今,爱因斯坦死后的收入早已超过了他生前的收入,保守估计,每年希伯来大学会获得 1250 万美元的收入。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爱因斯坦之于人类的贡献,他的一系列物理学发现极大延伸了人类的思考空间,但爱因斯坦的名气更多还是依赖大众传媒,在 20 世纪初大西洋两岸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爱因斯坦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不过物理学家的身份,使得他的贡献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反而是他的形象更能唤起大众对于科学家的认知,比如那张极具辨识度的脸,文章不无讽刺地写道,与其说世界需要爱因斯坦独特的大脑,倒不如说世界更需要一张爱因斯坦的脸。


数据可组合性的价值


Dazuck|2021-03|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


无论再怎么乐观,距离 Web3 所承诺的美好时代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 Web2 的痛点入手,思考一种解决当下问题的可能性,比如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互通。


这篇文章就以"数据可组合性"为切入点,探讨 Web3 可能带来应用程序开发与构建的变化,在诸如社交媒体这样的产品中,数据(用户关系)远比产品逻辑或 UI 更具价值,而这一类数据恰恰也是用户在 Web3 时代应该拥有的"私人资产"。因此,如果以"可组合性"的角度去看,未来我们的社交关系不会被绑定在某个社交媒体应用中,而是可以自由迁移到不同应用,类似于手机通讯录或者邮件联系人。


沿着这个思路,或许我们还可以灵活地在笔记工具甚至操作系统层面实现数据的迁移,这将极大改变当下我们使用计算设备的方式。


当市场不景气时,创业公司需要做点什么


a16z|2022-05|链接|25 分钟(阅读时长)


通胀、战争所造成的影响正在蔓延,WSJ 直言,(创业公司)"The Party is Over",最新一期 Bloomberg 封面(下图)展示出互联网产业的"增长天梯"似乎已经断裂,而在中国,从京东到腾讯、百度以及阿里巴巴,即便是经过精心组合的财报数字,也无法掩盖营收放缓、利润下滑的现实。



这就是 2022 创业公司所面临的市场大环境,风险资本公司 a16z 给出了一组建议,相比于互联网上陈词滥调的创业建议,这篇文章提供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指南,比如如何评估你公司的估值、如何合理控制公司的烧钱程度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市场天然具有周期性,这意味着,市场永远在低迷不振与高歌猛进之间交替,无论是创业公司、创业者还是普通个体,终究还是需要一个更乐观与积极的心态。

 

Crypto City(加密城市)


Vitalik|2021-10|链接|35 分钟(阅读时长)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历史上伟大的帝王或王朝都创造过众多声名显赫的城市,并对人类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站在 2020 年代的时间点往前看,基于当下区块链、NFT、代币等一系列技术或潮流,人类城市会不会迎来一次新变革,我无法让你相信未来城市一定使用区块链技术,但我一直相信关于城市的探索——从决策者到商人再到普通市民——一直没有停歇,这也是我推荐这篇长文的原因所在,作者梳理了全球不同城市的实验与案例,或许会给你不同的思考角度。

 

为什么要以七天为周期组织世界


New Yorker|2021-11|链接镜像|30 分钟(阅读时长)


我们早已习惯使用一周七天的方式组织工作与生活,但这个"方法"又是谁规定的?为什么一周就应该是七天?难道是因为世界主要文明偏爱"七"这个数字?


这是一本名为 The Week:A History of the Unnatural Rhythms That Made Us Who We Are 的图书所探讨的议题,不过这本书并不好看,反而是 New Yorker 的这篇书评写得很精彩,文章通过作者使用"周历"的视角,慢条斯理地介绍了这本冗长的图书,很值得一读。


这本书或这篇书评的一个要点是:一周七天的体系在上世纪中期的"电视时代"被完全确立,电视节目表以一周七天的方式循环往复,深刻影响着欧美人的时间观念,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推广到全球各地,从而也形成了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七天为一个周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脑机接口、测试者与未知的未来


NYT|2022–05|链接|45 分钟(阅读时长)


前几年在伊隆·马斯克的名人效应下,"脑机接口"这个词迅速走红,但围绕这项技术的探索、争议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这篇来自 NYT 的长文,以一位测试者为主角,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脑机接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这位名叫 Dennis DeGray 的测试者是全球十几位脑机接口测试者之一。Dennis DeGray 在一次事故中几乎全身瘫痪,后来参与到斯坦福大学的一个项目,将几个电极阵列植入到大脑里,开始测试通过大脑的想法,控制屏幕上的光标移动,如今,Dennis DeGray 已经可以玩电子游戏、发短信和电子邮件,还能在线购物。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案例,也是人类长久以来探索大脑与身体行为关系的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为大脑植入某一类东西的伦理和道德争议,也始终伴随着这项技术的每个阶段。更重要的一点,这一类设备到底能在大脑中存放多久尚无定论,究其原因,我们对自己脖子上的这个存在,太缺乏认识了。


当一个产品无法用现有词语描述


Ineretblue|2022-05|链接|15 分钟(阅读时长)


iPhone 刚刚发布的时候,它的广告语从来不提及自己是什么,而 iPhone 的竞争对手——比如黑莓——被描述"瑞士军刀",用户只有开始使用 iPhone,才能意识到这台设备的价值,当然,你可能还是无法用现有词语描述这台设备。


类似的情景还出现在 Snapchat、(曾经的)微信、Telegram 那里,这篇文章就展示了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我有限的经历里,我时常会为如何组织语言描述一个自己喜欢的产品而苦恼,某一瞬间的语言匮乏令人崩溃,但或许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唯有真正开始使用——无论是软件、硬件甚至一种生活方式——才能理解其价值。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