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NLive是虎嗅推出的一档直播节目。每一期,我们会邀请热门新作品和新产品的创作者与用户“面对面”交流。首次直播(6月9日),我们邀请到著名心理咨询师、播客“steve说”主播史秀雄,最近他翻译了乔丹·彼得森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2》,与大家聊聊“被‘困住’的生活如何破解”。以下为NLive直播内容精编,完整视频回放请点击链接。我们会分上、下篇发布,这是上篇,enjoy~
“为什么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
(图为:居家“剪发”和“种菜”,由嘉宾提供)
我一直认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意外、充满不确定性的。但是当我们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看不到复杂性,会默认为生活应该是这样子。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给我带来最大的一个影响事情是外卖和快递无法配送,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是很不起眼的事情,一旦当这一切停止之后发现你会缺失很多。平时觉得很顺利,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运气好。
恢复安全感不是忽视它,而是充分看到安全感为什么能够存在。因为很多人在用微小的努力,构筑一个足以正常运转的世界。(如果常常)觉得“为什么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会让人充满怨恨。
《人生十二法则2》中讲到,当你充满怨恨,就会强化自我欺骗。你会认为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好不公平不对的东西,当你这样看待自己和生活,就会开始骗自己,这种欺骗只会让你的心态越来越糟糕。(如果理解)意外是生活一部分,这样你在面对这些的时候,自己心态平和,不会陷入怨恨和不满当中。
当然,也不是不看去不好,不要做选择性的忽视,好和不好都要看见,我们接受它们同时存在。举个例子,有一天你突然生病了,人很容易怨恨觉得我为什么要生病?认为疾病不应该有的这种心态,第一不会让疾病快速过去,第二会让你生病期间心态非常糟糕,觉得这是有可能避免的事情。
如果说我们追求的只是正常就好,这就意味着你从经历当中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从被“困住”的经历当中最应该学到的是:没有所谓的正常,正常不是理所当然的。我认为正常只是少数的时候,正常会被各种因素打破。人际关系方面,只是出去和大家见面是不够的,而是更应该深层思考,你的网络关系到底如何?如果你开始反思,开始投入人际关系的朋友,下一次再遇到意外和混乱,就会比这一次更有勇气、更有底气一些。
这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实每一次谈恋爱分手、处在分手痛苦中的时候,是最清醒的、思考最多的。你会逼着自己想很多的问题,虽然是被逼的,但这会带来发现和成长。所以那个时候人成长最快。我不是故意要寻求分手,当这件事来临的时候,带来的影响不一定都是负面的。
人类是社交性动物,这写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图为“窗外的风景”,由嘉宾提供)
我住的小区隔壁老人有基础疾病,他们不知道怎么上网团购,我挨个去问发现几个人家里需要物资,我作为对接人把物资送给了他们,这是让我比较开心的一件事情。以前也没有见过邻居长什么样,这次不仅见到了,还有一个给予的过程,在那个期间很抚慰人心。
相比于每天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各种各样消息,和具体的人互动,这才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来说,最有效的方式。孤立独自一个人在家,无法和朋友见面,这还是蛮大的问题。我们其实是社交性的动物,这种本性是深深的写在我们的基因当中。我们心智健全和所处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和他人互动时才能看到别人关注什么,别人重视什么,我们通过他们的价值体系评判,帮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观察小孙女半岁就会用手指指各种各样的东西,当指这些东西就会看别人的反应。比如说他指一个手机或者妈妈,大家就会说那是你妈妈,她就会觉得我妈妈存在别人很重视的,如果他指的东西没有人关注,大家没反应他就觉得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价值。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和别人互动了解这个世界现实的。
为什么我们和别人的关系那么重要,因为我们是通过他人的反馈来帮我们理解看清楚现实的信息。当有一天你无法和身边人联系,只是通过微信发信息,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心理上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锚点和参照。我们今天处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又生活在高度原子化的城市中,大家彼此的联系非常少,大家孤立感很强的。一定原因是人与人必要的连接被商业服务给取代了,这看上去是一种便利,实际上是消解人的连接感。
我会鼓励任何人,试着帮助别人,哪怕做点公益给某一个公益机构,支持留守儿童、去看望老人、去做公益的志愿者。只有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才不会忘记在你灵魂最深处让你感到满足的事情是什么,那种宝贵程度不是用金钱衡量的。
警惕热门词汇,它可能是另外一种“毒鸡汤”
我一直不喜欢很流行、很热门,同时又有点影响我们选择和行为的词语,它像另外一种毒鸡汤,让你觉得有这样一种选择。
当大家在听到像躺平这样很热门词语的时候,我觉得需要有一种警惕。一个词语如果很热门意味着这个词语背后涵盖的真相很复杂。它只一个是最大公约数,大家会用这个词讨论各自的人生体验。
“躺平”这样的词有很多的可能性,当每个人说“躺平”都说的是不同事情。当我们在说很热门的现象,都要想这个现象背后讲的是什么。
每一个人去做同样的事情(比如辞职),Ta的动机可以是非常独特的。当我们说:“工作不喜欢就辞职”时,这个要结合到这个辞职的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比如,如果说辞职不想干了觉得工作很糟糕。接下来的问题是,辞职之后有做一些什么事让生活变的更好吗?如果没有,在逻辑上就是不自洽的,辞职是因为生活很糟糕,辞职之后生活更差了那就说不过去了。
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2》这本书讲到,你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们生活在时间当中,当下此刻的我是一个人,下一秒的我是第二个人,再下一秒是一个人,下一个月下一年有无数的我存在。我做所有的选择不仅是为当下的我在做,我要考虑此刻做选择对未来的我怎么样,所以想想看,“责任”不光对当下的我好,也对未来每一个我都好,所以你的责任是社会责任,你对所有负责的过程。他说“要对时间纬度上存在的每一个我负责”,“他们”的利益能否最大化,这个是很建设性的理解责任的方式。
“躺平”也好,“卷”也好,这个要回到你自己来说是否负责任。你第一天“躺平”,第二天又去“卷”了,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没有达成共识。我不评价“躺平”本身和“卷”本身,如果每一个你都认为躺平是最好的选择,我100%支持你;如果每一个你认为卷是最好的选择,我也是100%支持。别人怎么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和未来的我达成共识,重点不是“应该躺平”还是“应该卷”,而是自我有没有达成共识。
人是故事性的,通过故事理解现实
(图为播客“steve说”主播史秀雄,由嘉宾提供)
说到“喜不喜欢的时候”,大家的本能反应是分析一下哪些工作是我可能喜欢的。
我在咨询当中,首先问的不是你喜欢什么工作,我会帮他抽象地想明白这件事情,我问的问题是:你小时候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当你去问故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人在小时候会有一些非常喜欢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童话,可以是爸爸妈妈给你讲他们的人生经历,这种小的故事中,往往包含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因为我们在小的时候(小学或者学龄前的年纪),这个阶段没有被外界干扰,你所喜欢的故事当中就包含“共鸣”,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当一个人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工作,先回到童年,先看小时候喜欢什么故事,为什么喜欢?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我妈妈编的故事,“有一个豌豆,那个人没有咬碎,一步一步从吃进去到排出去”。我小时候就喜欢这个故事,后来我发现生活态度就是这样的,我很喜欢冒险,去经历很有趣的过程探索和发现,我现在做的工作也恰恰是这样。
《人生十二法则2》反复讲的问题,人是故事性的。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不是通过客观科学冷静的故事,我们其实是通过故事理解现实。为什么小孩子从来不会要求你读化学元素周期表,而是去读大灰狼、小白兔的故事,因为人天生就喜欢故事。
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蕴含着“冲突”?因为这个是人的心理特性,我们在冲突、苦难、挑战当中才会受到刺激才会成长,才会变成更好的人,这个世界生活才会变的更好。这些故事,讲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讲人怎么成长的,我们喜欢故事恰恰是想得更好,所以我们会关注看上去很戏剧化的故事,它其实能给我们一些指引。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篇~
关于嘉宾:
史秀雄:心理咨询师,播客《Steve说》主播,著有《假性亲密关系》,译有《人生十二法则》第1、2部
关于书籍:
现象级畅销书《人生十二法则》作者知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教授全新力作。他根据现代读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经营亲密关系、如何突破事业瓶颈、如何化解内心的伤痛,提炼出了破解人生困局的12条基本法则,为你每一次的迷茫、犹豫和困苦指明方向。点击购买
如果生活“困住”了你,怎么破(下篇)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