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 (ID:northpark2018),作者:雅婷,编辑:木村拓周,头图来自:《梦华录》剧照
一、只值0.2分的“女性主义滑坡”
六月是《梦华录》以女性话题走红破圈而又迅速遭遇争议的六月,也是“唐山打人事件”发生的六月。国产剧里的女性主义和现实中的女性境遇,于是产生了一种微妙的互文。似乎不论各种各样的口号、主题和社交媒体觉醒浪潮如何汹涌,女性能得到对待和境遇,终将走向一种令人绝望的重蹈覆辙,无论在现实,还是剧中。
从《司藤》到《我在他乡挺好的》再到如今的《梦华录》,无论开头抛出了多少个有望被改变的女性困境,国产剧里的女性进步的命运,总是要在大结局前踩急刹车。一个能被总结出来的公式大致是——
以公共舆论里被反复讨论过的话题切入,靠一些名台词和场景截屏出圈、强调作品对女性困境/进步的展现和描述,再等一些不知所云的突然醒悟和惊天秘密凭空抡出个圆满结局,最终在表面欢天喜地的收尾里,安全退回到一个指向保守甚至是封建的价值观念体系里。
这样的走向总是在引起争议和讨论,并却不妨碍这些电视剧,成为多数观众评价“还不错”的文艺作品。
《梦华录》成为最新一则例子。靠着“审美在线”、“怀旧”和女性现代生活情感经验等偏向正面的标签和特点,《梦华录》成为了今年来第一部敢在播出首周就豆瓣开分的电视剧,且它刚开分时8.3,三小时后就跃升到8.8的水平。
这之后,《梦华录》又因“以色示人才叫贱”、“发乎情止乎礼”和“双洁”等看起来“提倡”贞洁观和三六九等论的台词和剧组营销受到争议,不少观众旋即指出了《梦华录》对比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阉割与退步,女性进步的重要性也随着剧情发展再让渡于爱情带来的浪漫幻想。
但在种种批判和讨论过后,《梦华录》现在豆瓣上有46万人打分,总分仍然高达8.6。
简单的数学计算告诉我们,作为一部主打“女性向”的国产剧,《梦华录》在舆论场上所遭遇的女性主义“滑坡”,仅仅为其总体评分减去了 0.2 分。
这说明了,公式化的“女性向”国产剧们尽管备受指摘,但这个范式于大众观众仍然受用。《梦华录》在铺天盖地批评中的评分坚挺,只是重申了一种默认“共识”——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但没必要”在古偶评价范畴上要求太多。
关于《梦华录》的评论似乎本该止步于此,但我对《梦华录》的观看,以及对关于“真心喜欢看《梦华录》是否意味着价值观保守和退步”的争论感受都是复杂的。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角度来理解“古偶”?如果《梦华录》能同时具备“落后”和“广受追捧”两个特征,比起评价这部作品,我们还可以如何理解《梦华录》的走红和争议?
二、《梦华录》“虚高”了?什么是“真高”?
讨论《梦华录》8.6的豆瓣评分是否“虚高”,有一个潜在前提是,这个分数已经触及了那些被很多人公认为国剧之光的古装正剧的评分区间,如《大汉天子》(7.8分)、《雍正王朝》(9.3分)和《孝庄秘史》(8.5分)等。
尽管同为古装剧,一部带有“古偶原罪”的《梦华录》,难道其质量和水平真的有能超过其古装历史剧前辈的说服力?
我们可以先对古装历史剧,以及那被普遍认为是“国剧巅峰”的千禧年前后,做一个梳理。
《雍正王朝》剧照
90年代之后,电视机在国内城镇基本普及,地方卫视的逐个建立并开始了市场化运营,以央视为代表的各电视台,开始向得到批准的剧集制作机构购买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爱你没商量》都是这一时期电视制作模式中出现的典型作品。
1995年时,为了进一步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广播电影电视部删除了此前“禁止私人制作电视剧”的条款。社会资金可以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后,电视剧的制作数量得到提高,但电视台依旧倾向于购买能体现官方主导意识形态,有学院派把关,能以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凝聚民族认同,讲究专业性的电视剧作品。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由此兴盛一时。
以现如今知名度较高,豆瓣评分也不低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和《走向共和》等生产制作于当时的剧集为例,这些电视剧不但历史细节详实,还有能准确指向现实和社会历史的寓意。
《汉武大帝》剧照
1999年播出的《雍正王朝》着重描写的是雍正作为帝王的统治不易,凭雍正如何应对“河南地方罢考”和“含泪杀亲子”等情节,讲述新政难、改革难且当家也能难的处境。
2001年播出的《康熙王朝》则被民间戏称为“古装版焦点访谈”,剧中康熙皇帝所做的“灭邪教”、“惩贪官”和“平定分裂”等事迹颇能在现实找到投射。
2005年时播出的《汉武大帝》,则以汉武盛世到来前为背景,剧中汉武帝崇尚的国家政策,从韬光养晦一改为先发制人,在文化、军事和政治上不断增强汉朝的影响力。
仅看解析和阐释,所谓古装剧的“巅峰时期”带来的制作精良和基于厚重历史的深刻立意,的确是值得追忆的。
但其局限也很明显:这些历史正剧的“被看懂”所带来的智性体验,在自媒体尚未出现的时代,只能有条件地面向部分观众,且这些剧集的塑造人物多为男性,剧情也聚焦在封建历史中指涉帝王的权谋斗争里,事实上也较少描写彼时早已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经验。
《康熙王朝》剧照
女性如果想找电视剧里找一个能投射私人情感体验的虚拟空间,她多半不会选择“历史古装正剧”。而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独生子女政策推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潮流变大,和以“下岗潮”为代表的体制单位规模缩小等现象出现,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挑战,女性的地位和女性做事的空间也相较以往出现了变化。
文化消费市场很快出现了新的诉求。即以女性群体为相对主力的,追求情感投射和现代生活经验的新兴观剧诉求。古装剧也自此有了较大的指向转变,从深厚宏观的历史政治关怀,开始转向了对市场化的、现代化的生活情感体验的描述。这也是古偶诞生的前奏。
《戏说乾隆》剧照
一些评论把这个转向视为电视剧创作向市场风向的缴枪投降。但换一角度,“巅峰时期”的历史正剧对女性经验的忽略,对权谋政治、宏观叙事的痴迷钻研,过于圈子化和精英色彩的创作模式,本身也有批评空间。然而碍于人们对其时代局限的宽容,或者被符号化后的敬畏,评论界对此局限鲜有指摘。
而站在生活于 2022 年的中国女性角度,这些种种局限,反衬于正剧们神化的光环之下,不可谓不显眼。
也因此,女性观众集体把《梦华录》评上了这个不容侵犯的“历史正剧高分区间”,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三、“古偶”和言情的正当性问题
“正剧潮”之后,一些同样是古装和历史题材,但更能反映市井生活变化、不完全聚焦于权谋斗争、更关心个人情感处境的电视剧,例如《戏说乾隆》和《宰相刘罗锅》等剧,开始有更好的收视率或重播成绩。
最显眼的证据可能还是《还珠格格》,作为一部言情古装剧,首播48%收视率,重播最高65%的收视,让人们真正看到了女性群体的观剧需求。到2003年,立项的长篇电视剧里,就只有17%是正剧类型了。
此后数年,国产剧也在自我革新,制作了不少如《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和《奋斗》等能面向女性体验,反映家庭和都市生活经验变化的剧集。市场重视这样的消费需求,却不正视它,面向女性的国产剧集虽然变多了,却总是和“婆婆妈妈”、“青少年幻想”以及“不切实际”相联系。
和剧集数量增多一并响亮起来的争议,有不少是同期关于引进偶像剧热潮的担忧,为了应对这样的“危机”,2004年时广电总局还曾发布规定和措施,监管境外电视节目的引进和播出,倡导“现实主义”的复归。“言情”这一类型在相当长时间里,在国产剧的评价语境中都处于较底端的位置。
《大长今》剧照
尽管人们对此类型承担的消极色彩有共识,“言情”的表征或者制作方式有变化,但却从未消失。
2009年前后,受政策吸引,很多在港台有电视剧制作经验的导演编剧开始“北上”,尝试把自己拍武侠、言情和偶像剧的经验平移到内地,开拓更大的市场。
在猛然陡增的投资和市场前,成长于本土语境里的“网文”开始被看见,随着《步步惊心》被海外翻拍,《甄嬛传》被海外引进,因为能同时承载本土原创和文化输出的任务,言情似乎拥有了一些“工具意义”上的正当性。
“古偶”的概念和脉络形象也就由此开始清晰,古偶电视剧以网文/言情为故事情节,多面向女性观众,再选取炙手可热的明星来饰演剧中主角,而由于古偶或言情多是关于群体情感投射的特殊性质,其在播出过程中也会和某一粉丝群体相绑定。
《步步惊心》剧照
在古偶于本土后续发展的时间里,既受限于全球化的政治氛围,也受限于本土文化创作汇入全球的诸多阻力,国内的网文虽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读者自发的文化输出(可参考曾被广泛讨论的网文翻译网站“WuxiaWorld”),但古偶“进步”和“牟利”的工具色彩还是被削弱了,再加上因“替身”和“抠屏”传出来的诸多制作乱象,古偶在很长时间里都和“低幼”、“粗制滥造”或“没有演技实力”联系在一起。
所以,《梦华录》的“报复性高分”,也部分建立于人们这些年对“古偶”集体负面观感之上。
四、看见评价《梦华录》两难的背后
当《梦华录》被我们在这样言情/古偶语境里来理解,确实会落入到《梦华录》“值不值”这么多好评的问题里。但进不进步的工具色彩并不是“言情”,或者说《梦华录》最重要的事情。
事实上,我们曾在《司藤》和《Tinder 诈骗王》的文章里都解释过言情的意义和价值,无论历史是否进步和变化,从“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形象变得家喻户晓开始,言情就一直存在。只是消费言情的人,多是社会上不掌握文化话语权的群体(如刻板印象中的青春期少女和家庭主妇)。
当然,我并不是认可女性可以靠消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且这或许就是问题的所在。
事实上,不论历史现实如何进步,言情从出现起就一直在大众文化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现实生活会因具体的政治实践和发声出现进步与改变,但言情始终为这个时代女性的情感空缺提供投射空间。
无论古今中外,其面向的始终是无法凭政治实践改变自身命运的女性,无论现实是如何不堪,她们都可以选择退回到这个领域,靠幻想短暂抚慰一时乃至一世都无法在现实里获得的感受。这当然关乎个人选择,但说到底,这还是现实抛下的桎梏。
回到《梦华录》,虽然主创自述这部作品改编自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但在快速解决完救风尘的问题后,又奔赴了传统言情剧里“英雄救美”、“私定终生”和“罗密欧朱丽叶”的经典剧情里,这部电视剧的底色无疑是言情的。
对于不需要被《梦华录》抚慰的群体来说,《梦华录》里要靠双双贞洁和发乎情止乎礼来确定的爱情价值,自然是可鄙的。但对于需要且能够被《梦华录》抚慰群体来说,《梦华录》里那些值得被唾弃的选择,所揭示的很可能正是我们亟须被但又没有途径可解决的现实。
联系剧中赵盼儿的择偶要求,和她在遭遇危机时,不得不等待男主出现的剧情,事实上也很难在现实里找出什么可对应的办法,我们批判主创的保守,却似乎难以在现实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一个女性被欺辱了,她去告官,可是官商相护,你只能指望有真正在乎自己的意中人是更高一级的特权阶层。当一个女性想要踏入婚姻,你不能相信男性口中的承诺,就只好苛责他之前的行径。
这里并不是要肯定《梦华录》提倡的价值观念,也不是要把言情推到一个可以和经典并存的行列。而是想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尝试着从非此即彼的批判和认同之外,找到可以达成共识的其他途径。
如果我们真的退守到了只能用“性幻想”来反抗强加的权力秩序,如果我们默认抽象的民意无法改变电视剧等文化作品的进步观念,如果最终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自己不会是特权阶层出生的女儿,我们是不是就有勇气,让肉身现形团结在一起,去改变必须要改变的事情。
因此,批评和赞扬《梦华录》都是不重要的。但看见我们在评价《梦华录》时所遭遇的两难处境背后所指向的残酷现实,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江涛.《“女性向”网文的影视改编及“网络女性主义”症侯透析》,文化研究,2021,(02)
2.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年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10)
3.《阅读浪漫小说 : 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著 胡淑陈 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 (ID:northpark2018),作者:雅婷,编辑:木村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