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摇滚乐也让听众躺平的时候,会是怎样一个时代?
2022-06-21 21:02

当摇滚乐也让听众躺平的时候,会是怎样一个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 (ID:iyamusic),作者:高司令,头图来自:《Yacht Rock》


众所周知,摇滚乐里有众多分类,但总的来说,它们大都具备摇滚的两个特点:那就是“躁”,还有“反抗精神”。


然而,有一种萌芽自美国 1960 年代,发端于 70 年代的“躺平摇滚”,乍看之下与这两点毫无关联,却统治了美国音乐市场近十年,成为一代美国人的BGM。


当然,“躺平摇滚”只是笔者个人的总结,它的学名叫游艇摇滚(Yacht Rock)


2005 年,由几名摇滚乐迷制作的迷你剧《Yacht Rock》在网络上线,他们发明了“游艇摇滚”这一名词,每一集介绍一首经典曲目,并以真人演出夸张“还原”了歌曲的创作过程,你可以想象它类似于恶搞版的《国家宝藏》。


然而,剧集播出之后,立刻引发巨大反响,至今,第一集在油管上观看量已超过百万。



在视频底下评论的网友,不乏游艇摇滚的粉丝,或者在那段时期成长的美国人,他们纷纷在留言中表示:


“我喜欢这个,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时代之一!”



“我曾经喜欢这些所有的乐队。”



所以,游艇摇滚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为何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共鸣?


什么是游艇摇滚?


游艇摇滚并非真的在游艇上才能听的摇滚乐,更多指的是一种氛围。


一种怎样的氛围?当你按下播放键,耳畔传来音乐时,能立刻联想到度假、阳光、沙滩、大海,内心的烦恼一扫而光,因此得名游艇摇滚。当时,许多人其实是一边驾车一边聆听这类音乐。



游艇摇滚的诞生地和大本营,就在陶喆所唱的“头上有橘色阳光”的加州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与披头士一时瑜亮的 The Beach boys 。


The Beach boys


在摇滚世界已经转向躁动不安的迷幻路线时,The Beach Boys 另辟蹊径,开启了一条巴洛克摇滚的路子,他们的音乐柔和、优美、带有海滩、岛屿氛围,制作极其精湛,这些特点后来都被游艇摇滚继承了下来。


到了 70 年代初,洛杉矶的月桂峡谷(Laurel Canyon)成为新的反主流文化的中心,许多音乐家搬进这个地区,形成了音乐合作的纽带。


其中,以 Carole King、Crosby&Stills&Nash 为首的音乐家,他们大多数早已成名,有钱又有闲,在加州怡人的气候下,音乐家们的生活都佛系了起来,自然创作出来的也是十分柔和的音乐。



当时Carole King、Crosby&Stills&Nash的专辑封面都有浓厚的居家气息


这一波音乐潮流,后来被称之为软摇滚(Soft Rock)


软摇滚以唱作歌手为核心,具有简洁、优美的旋律,以及精细的制作,很快在唱片市场上流行,其中包括国人相当熟悉的The Carpenter 、老鹰乐队。


据统计,从1970年至1974年,公告榜总共产生了122首冠军单曲,其中有75首可以归类为软摇滚。


假如将1975年之前的风格称为软摇滚,它们更多受到民谣、乡村风格影响,而游艇摇滚则更加都市,且更多受到黑人音乐(R&B、Soul、Jazz)的影响。


以老鹰乐队为例,下面分别是他们1972年的作品《Take it Easy》和1975年的作品《One Of These Nights》,明显可以听出,后者更加都市,更加Soulful了。


游艇摇滚有一大特点,就是这个流派的音乐家们常常互相合作,因此才形成了一种共通的声音。


1977年,Steely Dan 发行了他们的第六张专辑《Aja》,这张专辑是游艇摇滚史上的一张经典作品。


《Aja》


Steely Dan 是一只以爵士为基底的摇滚乐队,由两名核心成员 Walter Becker 和 Donald Fegan 于1972年组成,他们的音乐作品以高超的技术和精细的制作闻名,但旋律上并不晦涩难懂,反而特别赏心悦耳,他们的每一张专辑都类似一个合作企划,有大量的音乐家参与。


《Aja》部分制作人员名单


假如你翻开《Aja》这张专辑的制作名单,会发现有许多在公众看来默默无闻,但在音乐圈子里早就功成名就的录音室乐手,比如录制过1000首歌曲以上,跟 Aretha Franklin 等大腕长期合作的贝斯手 Charles Rainey ,以及为 John Lennon、Jackson 5 等打鼓的 Richard Marotta 等。


还有一些被归类为游艇摇滚的音乐家,也参与了这张专辑。后来,他们将这张专辑的声音(使用了许多相同的乐手)、和 Steely Dan 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一并带到了自己的专辑里。


《Aja》最终获得了翌年格莱美的最佳非古典类工程专辑。专辑里的名曲《Peg》,由 Michael McDonald 担任和声,其中那段乐史留名的吉他Solo,由吉他手 Jay Graydon 弹奏,他们后来都是游艇摇滚的重要人物。


尤其是 Michael McDonald 。



1976年,加州乐队 The Doobie Brothers 更换主唱,新主唱就是 Michael McDonald ,McDonald 的标志是他那把得天独厚、婉转深情的黑嗓,此前The Doobie Brothers 只是一支民谣、乡村摇滚风格的乐队,McDonald 的加入,立刻给乐队带来了都市、灵乐的元素。


1978年,由 McDonald 和另一名游艇摇滚大佬 Kenny Loggins 共同创作的《What a Fool Believes》,收录在 The Doobie Brothers 的第六张专辑《Minute by Minute》中,单曲一推出,立刻大受欢迎,不仅登上排行榜首位,还获得了格莱美的最佳歌曲奖。


《Minute by Minute》


《What a Fool Believes》以极为抓耳的旋律和 McDonald 丝滑的人声,成为了游艇摇滚金字塔尖的名曲。


1979年,为了感谢 Kenny Loggins 的帮助,McDonald 再次与他合写了一首《This is it》,收录在了 Loggins 的个人专辑中,Loggins 凭此曲获得了格莱美的最佳流行男歌手。


1981年的格莱美,堪称游艇摇滚这一门派的巅峰。


创作歌手 Christopher Cross 的同名专辑,面对一众强大的对手(平克·弗洛伊德、Frank Sinatra)斩获了年度唱片、最佳唱片、年度单曲、最佳新人四项大奖,打破了格莱美的记录。


《Christopher Cross》


在这张专辑中,有 Michael McDonald 、老鹰乐队的 Don Henley 参与和音,还有一众参与过 Steely Dan《Aja》专辑的录音室乐手加入弹奏,其中,《Sailing》这首歌被许多人认为是游艇摇滚的代表作之一。


Intro的弦乐,如夜幕般缓缓降临的吉他Riff,全曲听完仿佛经历一次心灵马杀鸡,内心的污秽、不满、烦闷、怨怒,仿佛都一扫而光了。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禁要发问了:当时为什么会流行这样的摇滚乐?还有,游艇摇滚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反叛,它还能称得上“摇滚乐”这三个字吗?


游艇摇滚,也是一种摇滚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游艇摇滚是一种迎合了大众消费者的音乐类型,它的流行与美国的音乐电台有很大的关系。


电台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流行音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这里稍微科普一下美国的音乐电台发展史,在50到60年代初,美国流行的是 AM(调幅电台),即辐射全国、但音质较差的电台,当时,电台流行的播放模式被称为 Top40 ,即播放全国最流行的40首单曲。


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的反主流运动兴起,摇滚乐是最鲜明的旗帜。当时,青年们渴望聆听摇滚乐专辑,而各地的 FM(调频电台)作为仅辐射城市、但音质较好的电台,成为一众青年DJ实验的场所,他们动辄播放一首又长又晦涩的前卫摇滚乐,丝毫不考虑收益,但也因此笼络了许多年轻听众,各地城市电台逐渐取代一众风格保守的AM电台,成为美国人获取音乐的主要手段。


然而到了70年代初,随着购买收音机的民众逐渐增多,仍然播放实验摇滚的电台越来越难存活,因此许多电台开始控制DJ的播放曲目,在其中加入更多旋律优美,且长度适中的摇滚曲。


1973年,这类电台的播放模式被正式命名为“Album Orient Rock”(专辑导向摇滚),简称AOR。AOR模式提出的第一年,美国就创下了 114 万带有车载收音机的汽车销售记录。



AOR电台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收入,因此,许多电台高管们为了增收,将收听观众定位在 25 到 54 岁的中产阶级,这类人群具有最优良的消费能力,而根据他们的判断,家庭主妇控制着家庭的 75~90% 的收入,因此,电台应该尽可能地去接近她们的喜好。


而氛围浪漫、旋律优美、思想也不激进的游艇摇滚,毫无疑问成为了高管眼里的香饽饽,然而事实是不仅女性喜欢这类音乐,男性也喜欢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播放它们,电台的广告收入一增长,也就有更多的游艇摇滚被加入电台歌单。


1974年的车载收音机广告


那么,如此商业的游艇摇滚究竟反抗了什么?它还能算是摇滚吗?


简而言之,游艇摇滚反抗的就是反抗本身。


这话说起来有点拗口,我们可以先挑选几首游艇摇滚的曲目,看看它们在唱什么。


比如《What a Fool Believes》,歌里唱的是一对已经分手的情侣再次见面,男人一直对女方恋恋不忘,觉得这段恋情还有救,但女方压根已经不喜欢他,再次见面只有各种挖苦嘲讽之语。


获得格莱美年度单曲的《Sailing》,内容则更加神神叨叨,没有故事,没有对象,都是类似于“让帆船和风把我带到远方”这类虚无缥缈的歌词。



大多数游艇摇滚歌曲都有类似的特点:在欢快的律动,以及心灵马杀鸡的氛围下,都潜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


原因在于,游艇摇滚流行的时代,正是一个美国社会情绪极为低落的时代,按照作家Tom Wolfe的总结:“70 年代是一个关于‘我’的时代”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经过 60 年代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之后,理想主义者们发现,美国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坏了。


经历过嬉皮士时代的加州音乐家们也觉察到了这些变化,70年代的美国社会并不像游艇摇滚的表面那样欢乐,而是一个被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石油危机轮流拖入泥潭的社会。


前两件大家应该很熟悉,越南战争大约造成 300 万平民、 6 万美军士兵死亡,水门事件则导致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内因遭弹劾引咎辞职的总统, 1973 年的石油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进而影响到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



而这让大部分年轻人从过去积极为社会发声,转向对个人内心的关注,据 1977 年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近 1000 万美国人尝试过超验冥想、瑜伽以及信奉东方宗教等。


他们大多投入过去反对的主流生活:结婚、生子、养家,对社会形成一种冷漠、认输的态度,音乐也变为一种纯粹享乐的工具。



正是在这种深感无力的情况下,游艇摇滚音乐家站在了爆裂、叛逆摇滚乐的反面:即创作远离现实,舔舐伤口,寻求内心愉悦的摇滚。


正如 1976 年由 Hall&Oates 乐队演唱的游艇摇滚名曲《She‘s Gone》开头所唱:


Everybody's high on consolation 每个人都在安慰自己

Everybody's trying to tell me what is right for me, yeah 每个人都试图告诉我什么对我来说是正确的,是的

My daddy tried to bore me with a sermon 我爸爸想用布道来烦我

But it's plain to see that they can't comfort me但很明显,他们无法安慰我


如何安慰自己?歌曲在下一个段落给出了答案:


I need a drink and a quick decision 先喝一杯,再做决定。


游艇摇滚复兴,是不是意味着又躺平了?


1982 年,是游艇摇滚的最后一个黄金期,其代表乐队是 Toto,他们也曾是 Steely Dan 专辑的客座乐手。


Toto


在这一年,他们发行了第四张专辑《Toto IV》,专辑里的两首名曲《Rosanna》和《Africa》,分别登上公告牌排行榜第二名和榜首,成为游艇摇滚史上的经典。


其中,《Rosanna》间奏一段气势磅礴的合成器Solo,堪称乐史经典,也代表了1980年代的声音,这里的声音既指的是合成器,也指美国国内的繁荣之声。


1980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十年


同年,Toto参与制作了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专辑,他们创作的《Human Nature》也被认为是游艇摇滚的名曲之一。


翌年的格莱美上,《Toto IV》一共获得年度最佳唱片等六项大奖,《Thriller》则是史上最畅销的音乐专辑。


《Toto IV》


然而此后,游艇摇滚就不断走下坡路,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单一合成器、鼓机在音乐里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使得这一极度讲究演奏难度、制作技巧的音乐类型越来越同质化,也让它丧失了灵魂。


再者,MTV电视的崛起,使得艺人形象的重要性大大超过音乐,除此之外,新浪潮摇滚、Hip-Hop 音乐的兴起也让游艇摇滚彻底沦为边缘,直至销声匿迹。



但任凭时代情绪如何变化,总有一天会与过去重合。而游艇摇滚在音乐制作上的考究,意味着它像最精美的艺术品,永远不乏欣赏它的人。


日本的 City Pop 毫无疑问受到了游艇摇滚的影响,两者同样追求享乐主义,并且都有浓厚的黑人音乐元素,如今,City Pop 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复古潮流。


山下达郎的《Big Wave》专辑,专门前往加州录制


近年来,游艇摇滚大有重新兴起之势。


首先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网剧《Yacht Rock》,引起了美国大范围的怀旧现象,同时,音乐界又开始创作游艇摇滚,包括与过去的音乐家合作,狠狠刷了一波情怀。


比如黑人音乐家、贝斯手 Thundercat ,就在自己2017年的《Drunk》专辑里,与游艇摇滚的两个标志性人物—— Michael McDonald 和 Kenny Loggins 一同合作。


其次,你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游艇摇滚主题的电台、歌单。比如24小时不间断播放的网络电台Sirius XM。



以及Spotify上的主题歌单。



所以,游艇摇滚的复兴,是否意味着今天的人们又想躺平了? 


或许并不是真的想躺平,而是躺平的心随时都有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 (ID:iyamusic),作者:高司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