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还总梦到这件事,正常吗?
原创2022-06-24 22:40

30岁还总梦到这件事,正常吗?

作者 | 北荡苍寒


8年前的今天,凌晨12点,全家人围坐在书桌前,等待一封“判决书”。


100天前的一模考试,只考了350多分的我被班主任拉到办公室训话,“再努力三个月,争取能上二本”。


回去后班级座位按照分数重新调整,倒数前十名统统去后排墙根坐着,其中就有我;以全年级前十名进入这个重点高中前,我从没想过会变成这样——很难说是因为什么突然学习不好了,可能是因为放学偷偷去网吧,有可能是在别人写作业时看小说,也有可能是上课低头偷吃泡椒鸡爪………这些放纵的后果是让我考试时如坐针毡。


坐在最后一排跟垃圾桶和扫帚为伍,真的很羞耻。之后的我,到高考前再没去过网吧,周末上午补数学、下午自习刷题,从一模到三模,数学提了整整90分。


最终,高考成绩还要比预期要高一些,我也没想过自己可以过“一本”线,虽然只是9分。光是“一本”这俩字,就足足能让人兴奋好几天。


在报高考志愿前,我看了那一本厚厚的“志愿书”,问了很多老师、亲戚、同学。然后惴惴不安地坐到电脑面前。


直至现在,我仍会梦到那一天:


巨热的午后,蝉声很吵。我妈捧着报考指导书的手在抖,我在电脑上填了志愿:看看排名的起落落落落,又赶紧换下一个。毕竟“内蒙人报考志愿,比纽交所炒股还刺激”。


最后,因为对“一本”的执念,我选择了省内大学的化工专业。而每年高考结束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去回想那一天,也想知道一些问题的答案。


证明自己能考上“一本”,重要吗?

父母和亲戚的建议,重要吗?

怎么选,才不会错;而错了又要如何?


如果那一年,我早点看到这些“答案”。事情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回答“高考系列”问题的有文科、理科学霸、复读生、毕业半年转行的创业者。关于分数、复读、专业选择、大学规划的问题,他们的亲身经历就是最好的答案。


分数,意味着什么?


杨澜老师说:

“出分后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高兴就高兴,沮丧就释放。然后接下来这一步就是要去面对它。在已知的情况下,我如何获得最好的结果,我的选择有哪些呢?”


放平心态,冷静下来,来抽干以后为选择流的泪。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似乎每个考生家庭都有一根关于分数的标准线,过了万事大吉,不过就在犹豫是否要复读。网上关于复读的故事林林总总,有人复读一年提100分200分;有人复读多次,一次不如一次。我们都自命不凡的相信,自己会是提分的那个。


到底要不要复读?


师老师说:

“复读那一年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45人的教室坐140人,但是复读那一年反正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大家一起吃吃喝喝,一起学习挺有意思,痛并快乐着。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态,就别复读了。”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如果前两关都顺利闯过了,我们接下来面对的boss就是“填志愿”。


“数据显示,大学毕业后3年专业对口率大概在70%,但是过了5年只有30%。5年后基本上10个中间,只有3个人仍在做自己原来的专业。”


尽管如今互联网很多岗位以专业不对口著称,但并不能说明专业选择不重要。如何选?兴趣为主?还是热门行业?(休再提“亲戚建议”)专业、学校、城市的优先级排序,有没有可行性?


如果你已经是后悔的大学生、社会人,古典老师的话或许也会是你伤口的创可贴。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吗?


然而接下来又是一系列的修炼与考核:

我是我,我是谁?志趣是什么?能力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刚出校门就会大放异彩?为什么有的人碌碌无为?我们的内心最想要是什么?在这几年,你要填写的人生试卷要比高考多多了。


katekate朱朱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女孩儿,16岁被牛津录取,毕业后去了让人羡慕的高薪工作,但她又辞职了,想做一个田园数学家。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说起来,人生的所有命题,都是“选择”的合集。


想必在看这些“答案”的我们,高考已经是非常遥远的记忆,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怎么选?你的“参考答案”是什么?欢迎给我们留言。


如果你刚参加完高考,不妨在评论区晒晒分数,如果这些内容帮到你,真是再好不过了。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