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少事多的“天坑”工作,怎么没人说它啊?
2022-06-29 09:50

钱少事多的“天坑”工作,怎么没人说它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头图来自:《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如今各行业都在越来越卷,但已经有王者悄然从厮杀中脱颖而出。


诞生不过几年,却因其“事多钱少”的超低性价比在年轻人心中打下烙印。



你要会写文、会拍摄、会粉丝互动、会直播带货、会活动策划、会商务谈判……才能勉强拿到一份税后3000的工资。


这位“卷王之王”名曰,新媒体运营。


别误会,我并不是在趁机对自己的工作发牢骚。


虽然当年跟爸妈介绍我在公众号工作,曾被全家轮番劝说“找个正经活儿干干”。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新媒体运营俨然已经成了就业市场上最火的职业之一——


或者说是太火了,以至于连我老家郊区的养猪场,都已经在招聘启示中“欢迎广大运营人才”。


之前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份某公司的招聘要求;


怎么说呢?大概相当于我和叶橙子+拍视频的穆铁柱+美工排版小杨+商务沟通同事+活动策划同事等等的N合一版本。


一方面,是主营业务五花八门的公司纷纷搭起自己的新媒体业务。HR们向毫无经验的毕业生递出橄榄枝:“门槛低、工作内容清闲有趣,速来!”


而另一边,无数曾在小公司里受折磨的运营们,又在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别来!千万别来!”



根据我一位过来人朋友的经验,在小公司当运营的经历,有点类似于宫斗剧。


只不过拿的是反派剧本——梦幻开局、惨淡收场。


他入职的公司主营业务是卖机械设备,员工平均年龄35+。


身为“懂互联网的年轻人“,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大夸特夸,俨然要成为开拓公司未来市场的新希望。


这就好比去参加秀女选拔,坐在上头的皇上冲你递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你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受到重用,从此在后宫走上人生巅峰。


没想到“公司全靠你了”的真正意思是,拿着螺丝钉的工资,干着自主创业的活。


“一个人写文案剪辑拍摄全搞定,还要求我半年涨粉50万。”



或许是隔行如隔山,或许是看多了像新东方、刘畊宏那样所谓“一夜成名”的神话。


这位在主营工作里作风保守的老板,对待这个新兴业务却变得志向高远。


在短短半个月里,他跟我这位朋友单独开了三次会。


第一次是要求他在3个平台上开6个账号,并每天更新至少四次。



第二次是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告诉他某短视频平台在哪里可以看后台数据。


“问题是我早就告诉过他在哪儿看,但他非要让我做表格汇报,直到昨天自己发现可以看数据的地方。”


第三次,是质问他为什么一个月过去号还没有起量。


“如果我有这本事早就自己做网红了。为什么要来打工呢?为了体会社畜的快乐吗?”



总之我的这位朋友,迅速走完了自己作为“宠妃”的剧情。


半年过去,他已经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专职打杂。


前台接待、会议纪要、大型活动拍照……甚至还去厂房里画过图纸。


至于“半年涨粉50万”的梦想,他和老板都抛在脑后了。


在社交平台上刷到几百个新的抱怨后,我已经摸清了年轻人对这一行的基本看法。


一句话概括中心思想:如果要做新媒体运营,千万别去小公司。


公司本身的规模有限、资金有限,所以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


“不管这刀刃是啥,反正不可能是我。”


如果是像我朋友那样“从宠妃到冷宫”,至少还享受过被重视的感觉。


更多跟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去了就注定一个人顶一个团队。



“人在食品厂。我们领导对我的定位是,所有跟上网有关的活儿都归我。”


正所谓公司运营部,一人顶一部。



B站上曾经有位UP主分享过自己的工作经历。


她的故事可以称为——“合同签的是运营没想到最后干了网红的活儿还一点都不红。”


原本的任务是照着某热门歌曲,填一首跟公司业务有关的词。


结果刚刚把文案交上去,领导发来语音:小X啊,你按照这个词自己唱一版听听。


录音发过去,她被叫到办公室。


看对方面露难色,自知唱得不好,刚想提议去网上找个音乐学院的学生。


结果领导的下一句话让她当场想要跑路:


“那什么,我们没有专业演员,出镜这事儿也得你自己来。”


人总是免不了抱怨,自己如何为工作牺牲了健康和生活。


“但没人像我这样,付出脑细胞后还得付出皮囊。”


曾经自诩是个不苟言笑的酷盖,连学校的年级晚会都不屑表演节目;



现在不得不在镜头前声情并茂地演小品,时不时还得来出反串。


从小就四肢不协调,大学时连太极拳考试都没合格。


如今却得献上“荧幕舞蹈首秀”,只为蹭一蹭网上最火的魔性舞蹈。


然后再不动声色地宣传一下自家公司生产的冰柜。


“上镜前带上头套,不露脸是我唯一的倔强。”



小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大概是全世界最会做“无米之炊”的巧妇。


不仅体现为对自身才华的充分利用,也体现为将生活用品无缝衔接为生产力工具。


单反预算批不下来,那就凑合着用手机拍拍。



没钱做特效,也有别的办法。


比如下图,远远看一个冰柜自己开开合合,仿佛是用绿幕技术把人“抠掉”的。


拉近才发现这哪儿是什么特效,明明就是把两个镜头裁剪后左右拼在了一起。



论想象力和省钱程度,不亚于十年前粗糙的小成本网剧。


没办法,账号虽然是公司的,但KPI却是自己的。


如今牢骚最多的年轻运营,很多都来自非媒体和互联网行业的小公司。


没人、没钱是硬件缺陷,更尴尬的是——没啥可宣传的。公司的主营业务、目标客户、品牌气质,可能跟互联网毫无关系。也不像蜜雪冰城们那么幸运,意外成了网络热梗的一部分,发啥都有流量。


社交平台上有位年轻网友吐槽,自己毕业后入职了某个中型养猪场的新媒体运营岗位,每天能从公司处得到的素材,只有今日出栏了多少头猪。


一些超市、商场的短视频账号,宣传的活动不是限时降价,就是广场舞活动;


剩下的只能靠运营们自己发挥。


面前是乏善可陈的、怎么都吹不出花的无聊项目;


后面是领导拿着名为KPI的鞭子,对着工作成果穷追猛打。


在这条看不到头的无中生有之路上,大多数打工人开始遭遇灵感难产,但也有人无师自通,学会了花式蹭热度。


网友@小小眉 说自己原本是个从来不喜欢网络热梗的人。


结果入职运营岗不到半年,“已经解锁了卡点变装跳舞、海清‘你是我的神’、潘周聃式转头、熹妃回宫Cosplay、孤勇者对暗号……”


为了像老板说的那样“风趣幽默地宣传公司的产品“”,哪怕曾经只看豆瓣,现在也要学会喊麦。


“就当自己上了一堂电影学院的解放天性课。”


大家上网冲浪的时候,可能曾经在评论区里看到过来蹭热度的官号。


不,那不是简单的蹭热度,而是运营人们的自救指南。



没资金、没话题,只能使用学生时代发传单时学到的技巧——人海战术。


遇到粉丝多一点的号,立刻飞扑上去“贴贴”。



不过卑微运营常有,而大腿不常有。


于是所谓的蹭热度,很多时候也只能变成打工人们的线上团建。


你感慨老板要求高,我感慨公司不给资源。


就像欣常在和瑛贵人组成了争宠小团体——精神支持,有;实际帮助。没有。


互联网上的确时不时就会出点“一夜爆火”的故事,但如果只把它看成是年轻人的择业选择,光鲜的表象至少要少一大半。


更别说很多小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往往只会招个月薪两三千的毕业生来“试试水”,从0做起业务+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放在一个已经饱和到近乎拥挤的行业中,注定是互相难为的局面。



刚刚走出校园、天真无邪的毕业生,原本打算安稳地当颗螺丝钉,却发现公司正在指望自己从头盖起一栋大楼。


每天面对根本完不成的KPI、一人身兼多职的分工,和热爱指手画脚的老板,却只能得到可怜巴巴的一点工资,和乏善可陈的个人成长。



我曾经在网上刷到过某连锁饭店的短视频账号,大多数浏览量都在几十几百。


只有运营小姑娘吐槽自己要失业了的视频,数据冲上了5万。


评论区好多半真半假的运营留言“蹭好运”:


“大家也给我评论一下吧,我的工作也快保不住了。”



绞尽脑汁想选题、每天为流量和粉丝发愁,或许是每个内容创作者都需要经历的,但那些大喊“别在小公司做运营”的年轻人,抱怨的更是工作内容的不合理、工作成果的不被尊重。


有人面对不合理月度目标,最终只能在“花钱买粉”和“完不成任务被扣奖金”之间反复衡量;


有人每天都会被年纪较大的同事使唤去做杂事,理由是“反正你手上的活不就是鼓捣鼓捣手机嘛,也没什么难度。”


在万物皆可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新媒体运营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流水线。


运营作为底层的“男工女工”,也就成了门槛最低的工作。



公司一窝蜂地来,再一窝蜂地走。只有待在岗位上的年轻人成了代价。


今天刚被领导画了“一周10万粉”的大饼,自费买了各种设备;


明天就因为“公司业务调整”,被毫无征兆地辞退。


刚刚更新没几次也无人在意的账号里,只留下一段“运营被辞退宣言”,就像给逝去的工作立了块墓碑。



不过细想想,哪份工作不是这样呢?


身处职场食物链底端的普通打工人,从来都只能随波逐流。


那还不如就像这个招聘启事一样,认清生活的本质——


“日结工,130元一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