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 (ID:liufeinotes),作者:刘飞,原文标题:《一些碎片观察和想法 202206》,题图来自:作者拍摄
1
装修定律1:装修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幺蛾子,准备再周全也没用。
装修定律2:装修完住进去,总会发现还有很多设计没考虑到的地方。
装修完成是在真正居住一段时间后,而不是家居进场散味儿完成时。放平心态……
2
抖音的社会价值如何衡量是最近一直在思考和跟朋友讨论的问题。一种观点是常见的,没有内涵的短视频在影响大众心智,挤占本来可能有价值的工作学习时间,因此抖音在社会价值上是负的;另一种观点是,这片土地上大部分人就是无聊且需要消磨时间的,抖音只是数据上揭示了这一面,不给他们抖音,他们也不会去学习知识文化建设祖国,前一种观点很精英主义,是闲操心。
现在我还没有想清楚,或者找到很充足的论据佐证哪个观点。不过比较确定的是,哪怕抖音只是提供了大部分人打发无聊的工具,这个工具也比其它的交易成本更低、可获得性更强,这方面势必是有新旧体验差的。
3
跟大厂的朋友聊起播客,一般提喜欢的都是文化有限、来都来了和凑近点看这样的,关键词都是灵魂、自我和勇敢。困惑之后发现太有道理了:忙了一天加班到半夜,口干舌燥心力交瘁,谁还有情绪听商业和互联网啊。有点儿反常识。文化生活类播客是大厂中年人的避风港,商业科技类播客是闲人的故事会。
4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是本很不错的书,把我自己的理解记录在这,原文会用“”标注。
1)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他们的叙事中,理性主义先驱战胜了愚昧的庸碌大众,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但实际的情况是相反的,工厂体系的诞生恰恰瓦解了工匠和他们事业之间的关系。工作伦理转化为纪律伦理。社会活动家 P Gaskell 说,这些可怜的穷人朋友“内在品质与未开化的孩童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劳动者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生活的能力,不会考虑自己的长远利益。是需要被改造的“人类原材料”。
2)在现代工业的第一个阶段,他们制造了生产者。尤其是男性成员,工作变成了其社会地位和自我评价的主要因素。在 1850 年的统计中,工作占据了 70% 的清醒时间。工作场所还承载了主要的社交属性。养家糊口的男性变得更有家庭地位。
3)在现代性的第二个阶段,人的第一个属性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最初作为社会定位的生产,切换成了消费(生产得好,不如消费得好)。社会阶层由消费再定义。而消费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欲望是无止境的,消费美学替代了工作伦理。“所有的人、物、事被标记在地图上。最常用的地图是美学的,而不是认知的或道德的。”工作的价值变成了产生愉悦的能力。
4)在第二阶段,工作“有使命感”变成了一种特权。那些符合“审美”的工作,有自尊、荣誉和名声的工作是精英阶层的特有标志。而其他人只能通过肥皂剧和小说来羡慕。而大部分人的工作,“老板其实不指望员工相信自己说的使命感是肺腑之言,他们只希望彼此对这场游戏心照不宣”,员工们还是会更现实点儿,追求消费主义。同时,精英们还有个错觉,要让大家都追求自由和灵活的生活,但这对穷人们是灾难性的(有点儿何不食肉糜的意思)。
5)在第二阶段,懒惰和无聊变成了原罪,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也是原罪。“失业”变成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宅在家里,无所事事,就会被说成是社会的垃圾,是要解决的问题。大家会鄙视他的“无聊”。“得体”的标准被提高了,它们来自报纸杂志、电视广告,本地乡土舆论根本无法抗衡。
6)福利国家的出现是为了对抗工作伦理,或者说对抗资本主义国家,全民应该都享有福利是主旨。有两类福利国家,区别在于:要不要给不愿意努力的人提供同样的福利(有没有经济审查,还是全民一视同仁)。福利国家现在面临衰败,因为全球化的发展,福利国家不再是好的投资标的,劳动力太贵了。
7)福利国家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剥夺了人们“选择的权利”。消费主义社会里,人都能有很多选择,福利国家里,只能过同样的生活。很有趣的是,在美国要求更加“不福利”的,都是非裔、少数群体。他们认为这些福利法案让他们的族群更加不愿意努力,是阻碍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
8)工作伦理创造了新的概念“底层阶级”under class,比如单亲妈妈、酗酒者、非法移民、辍学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没有用,他们消失会让其他人的生活更好。“从3万英尺的高空俯瞰,所有人都是蚂蚁。Auletta”,“较幸运的阶层对穷人的情绪是恐惧、愤怒和厌恶的混合物。Herbert Gans”
9)Ryzard Kapuscinski 说,媒体利用一些手段把穷人排除在了道德准则之外。第一,暗示亚洲整体贫穷的地方,也有四小龙这样的地区出现,因此穷是某些人自己的选择。第二,把贫穷仅仅降格为饥饿。而在很多国家地区,儿童是免于饥饿的,但没有钱上学读书。媒体只会展示贫穷,不会展示各种劳动器械。第三,贫穷的地区都是战乱和毒品,所以是巨大的威胁,哪怕他们用的武器都是发达国家军工厂生产的。
10)“过剩人口”是在落后国家制造的一种群体概念。过去不思进取的人就是这些过剩的人群,他们是地球的垃圾场。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流动,这变成了难民问题,他们涌入发达国家。除非堵死这个路径,否则这些人口在社会中的问题会持续存在。某些政府其实试图在制造民众对他们的恐惧。
11)我们现在对一些观念需要反思。比如,效率就是一件好事,无论它目的如何,也无论是否会带来副作用。又或者,凡是经济增长的东西,统计意义上只要“今天比昨天多,明天比今天多”就是好的,无视增长过程中造成的损害。
5
一个人对抗自我剥削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充足甚至有些过头的睡眠。
6
最近有时间重新看一些台湾早年的“大部头”电影,像4个小时的牯岭街。发觉我们目前的行业境况以及带给时代下的社会影响,酷似台湾在 2000 年的转变。
台湾早期是暴烈的、反抗的,到了 2000 年,经济发展开始停滞,社会陷入了“无意义”的状态。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寻求“小确幸”而不是大成就。
金马奖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获奖影片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滚滚红尘》这样有历史氛围、充满社会对抗和挣扎的电影。后来的获奖电影则有更多探讨家庭生活和人的连接,比如《当爱来的时候》《父子》《不能没有你》《桃姐》等等。
看如今的互联网行业,最后一家增长巨轮抖音和 TT 也在几年内就见底,财富分配也基本固化,年轻人更相信体验和“在地”,更反对 PUA 和公司忠诚度。比起搞钱,正念、滑雪、攀岩、露营成了新的精神追求。小红书和豆瓣变得更重要。
这几年“躺平”在打工人里很流行,2000 年左右在台湾也出现了一个同样的流行词:“咸鱼”。像五月天的那首《咸鱼》,就发行于 2005 年。
历史研究真的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啊。
7
再读《黑客与画家》,还是会为 Paul Graham 开头的这句话和这张照片拍案。
8
最近观察到一些奇怪现象。做电商的吐槽内容 APP 的推送太无耻,转头就在各个页面打断用户操作推荐加购;刷微博的时候怒喷必须下载后阅读全文的恶心行径,放下手机做晋升 PPT ,还得自我表扬各种黑魔法转化的经验;在小公司讥讽大厂的不义之财,又总想着能跟他们做一单生意狠敲一笔;在大厂打工时看不上市场盘子小于 100 亿的生意,而同时会想着做个播客写个小红书当副业。
但大家都没有认知失调,都过得特别自洽。
9
今天跟少楠还在聊,灰色产业的团队专业程度叫人咋舌。像这个卖假玉石的骗子直播平台,可以做到给用户发定向一次性链接,直播结束失效。运营 SOP 够完整,甚至把内容做了定性,叫氛围型演戏。推荐 315 晚会,真的太好看了。
10
回想起 2015 年在望京 Soho 的扫码一条街,我们戏称那是全球 O2O 集散中心,街上走一圈,注册十来个 APP,米面粮油充电宝,挂件娃娃帆布包,满载而归,后来一个大哥干脆拿着 20 块钱的一沓现金发,堪称 ROI 终结者。
那时候因为 O2O 热,海量资本入局,网上投放渠道根本不够用,员工全都变地推去街上刷单,拿数据要下轮融资,复购留存都压根顾不上了。后来一地狼藉。
刺刀一直有,不过历史重演,都是图穷才匕见。
11
阅读可以让 ego 均值回归。
很多以为天才般的幻想,发现莱姆都写过了;很多以为是独一份的人生深刻反思,发现加缪早就在第五层;以为自己多苦难和 dramatic 的经历,在读库、单读的非虚构故事时会脸红自己矫情;以为评论社会议题有多辛辣刻薄,比起毛姆来还是班门弄斧。
12
莱姆的《未来学大会》,搭配 Guillaume Perret 的《16 Levers de Soleil》阅读真的有奇效。
这张专辑是纪录片《16 次日出》的原声,也在去年奥运会闭幕式的“巴黎 8 分钟”中引用。在空间站吹奏的萨克斯声音又空旷又迷幻,跟莱姆故事里放飞的情境描绘格外兼容。
16 次日出的意思是,空间站差不多 92 分钟绕地球一圈,在空间站里一天可以看到 16 次日出日落。
13
坐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常见老板式的茶台后,好像中年人的基因就动起来了。泡进普洱,操纵着茶具,把茶碗递给对方,接下来眼看要忍不住 PUA 对面的人了。
14
与其说 Web3 需要产品经理,不如说产品经理们更需要 Web3 吧。
15
“I'm not suggesting you be good in the usual sanctimonious way. I'm suggesting it because it works. It will work not just as a statement of "values," but as a guide to strategy, and even a design spec for software. Don't just not be evil. Be good.”
——Paul Graham
16
尤利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讲到,20 世纪人类社会的伟大成就是,克服了饥荒、瘟疫和战争的问题。
2022 年转头就是个回马枪。
17
播客对创作者而言有个特点,就是播客本身的消费门槛较高,也天然过滤了一些不喜欢相关内容的用户,让被收听的效果更好乃至交流氛围更好。文字就不同,截个图就能传播,瞅一眼就能评价,很容易被误解和被批判,在没有长篇幅对话的情况下(如今常常场景都是在微信里的碎片交流,三句半论述一个事儿),无法产生更有价值的互动。
相反的,播客更不该标题党,一旦人家听了半天发现跟预期的不同,体验的糟心感会远超文字阅读和短视频。还是老老实实在标题和 shownotes 里讲清到底说的啥比较好。
18
“不妨想象正在排队的两队人,富人队伍前进得比穷人快,但穷人队伍也在不停前进,所以排队的穷人相对来说比较有耐心。但如果穷人的队伍完全静止不动,哪怕富人队伍的前进速度也减慢了,困在原地的穷人也会很快失去耐心而骚动起来。这种现象被称为“隧道效应”(tunnel effect),形容隧道中两条车道一动一静时,静的那条的焦虑和难耐。”
——《置身事内》
19
在一些不同类型的群里潜伏,发现很有趣的分层。
年轻一点儿刚入职场的朋友们,一般都在聊哪个游戏好玩,哪个餐厅好吃,什么茶好喝,偶尔骂骂老板、发发段子,探讨怎么财富自由。
在职业上升期的朋友们,聊的是产品逻辑、行业观察和向上管理方法,点评知名大佬和各式八卦。
中年之后如果还在创业或者打工,一般看不上聊互联网了,普遍聊的是政策、国际局势、近代史和敏感词。
最后有一类朋友是真的退休或半退休状态的,一般又是在聊哪个游戏好玩,哪个餐厅好吃,什么茶好喝,发发段子了。
我蓦然发现,自己在第三层了。
20
1951 年美国一个普通黑人妇女 Henrietta Lacks 的宫颈癌细胞样本在她去世后依然持续繁殖,如今已经是科研界的重要财富,被称为 HeLa 细胞,有本书《永生的海拉》就是讲这件事的。
如今已经至少有 5 个诺贝尔奖的研究是基于 HeLa 细胞的(比如 HPV 导致癌症的发现)。HeLa 细胞也跟随航天飞机去过太空。
在 Henrietta Lacks 的墓志铭上写着“她的细胞,将永远造福于人类”。
21
评价一个人的门槛是不高的,评价若准确当然能证明有一定的判断力,却不能证明在彼时彼景就能做得更好。评价几句被人交口称赞是容易的,但也不代表已经能与被评价人齐驱。
控制 ego。谨慎。自省。
22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一个说法了,叫根号法则。就是一家公司真正有价值的员工是总员工数的根号。比如十几个人的公司是 4 个,100 个人的公司是 10 个,10000 个人是 100 个。
23
机场翻到一本《读者》,估摸着有十五年没看过了。就这么薄薄一期,除了有梁晓声、王安忆、冯骥才、李碧华的老牌作家,还同时集齐了罗振宇、刘润、吴晓波和押沙龙。看出处毛估有一半是摘自微信公众号,很有趣。
24
以前怕听到流量价值转化效率人货场产业革命中台战略这些大词儿,从余杭跑到萧山,还是没用,咖啡馆茶馆都被这些话题占领。如今倒是都听不太到了,现在大都是裁员跑路交社保平仓退市和怎么开个小红书号。
25
有种优越感的获得是很廉价的,是用道听途说来的信息和观点来显得自己更高明。
比如看到有钱人分享艺术品,会迫不及待援引一些观点以证明对方品味差。比如听到有主播讲到某款游戏好,会着急用各种论据试图证明他说错了。而其实背后,很多时候是在用这种优越感掩盖对“有钱人/有影响力的人”的内心向往,用“XX 又怎样,这方面还不如我”做自我说服。
总之,警惕这种廉价的优越感。或者,多看看人好吧,别总看自己好。自省。
26
索尼在创立时,有一个《成立意旨书》,创始人井深大在里面写了这么一句话:
“索尼的工程师是为理想而工作,而不是为营利而工作,期待索尼成为‘工程师的乐园’。”
27
视频号和小红书最近开始流行一种新闻风格形式,可以统称为“朗诵复读脉脉匿名区”。
28
对于要不要写东西、要不要在网上表达,我一直是坚定支持的态度。哪怕目标不是做自媒体,创作内容也是如今环境下杠杆极高的创造价值方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不管是能被人认识,还是做自我总结。
我自己,身边不少朋友都是受益者。当然更有说服力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搜索引擎 9238”这个 ID,年纪不小的朋友估计还记得。俞军老师在真正到百度乘风破浪之前,就一直在新浪社区里通过写作和辩(chao)论(jia)锻炼逻辑能力和沉淀思考。
29
下一代互联网的名字,比起 Web 4,我确实更喜欢 Web 5。倒不是风水问题,虽然这对诸位江湖术士来说也挺重要。更重要是斐波那契数列看起来舒适,也更高级。最期待 Web 7,因为是我的幸运数字。
30
有人问段永平,有个很好的投资机会,想借钱把握住,时光不等人。段永平回答,人生就是会错过无数机会,不管你借不借钱。但借钱可能会再也没有机会。
人生就是会错过机会,就是会不断失败,先认清这点才行。为 fomo 甚至只是未来可能的 fomo 投入太多杠杆,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力情感上的,都得不偿失。
31
有朋友是从 Facebook 等硅谷公司回国创业的,长年做 SaaS 平台,做监控的解决方案。最开始的想法都是通过顾客在门店的行为做分析,比如顾客停留多久、什么动作、是否喜欢等等。推广艰难,企业主大都不买账。
这两年终于找到突破口,从顾客分析转做员工分析。店员有没有偷懒,店员有没有打瞌睡,店员有没有主动接待…… 行为识别后还能实时发声提醒,监管效果极佳。商务谈起来变得格外顺利,如鱼得水。
感觉跟我前阵子写的《聊聊飞书》一个底层的道理。
32
今天读到百度贴吧历史的一段往事。
一开始百度“艾斯吧”是艾斯奥特曼的爱好者的聚集地,随着海贼王越来越火,波特卡斯·D·艾斯的粉丝也涌入了同一个吧,逐渐替换了原来的这批人。
有个哥们,用了五年时间,通过发海贼王相关的帖子积攒影响力,成功当上了吧主。上任当天就大幅删掉了海贼王相关的帖子并把贴吧头像也给换了。艾斯又成了奥特曼。
想到他五年的日夜里,忍辱负重咬牙切齿表达对海贼王艾斯的爱。不觉有些动容了。
33
对于寻求建议和给建议这事儿,慢慢摸索到了一个大概率不会错的标准,就是:多谈信息,少做判断。
遇到职业困境,别找前辈问,我该去大厂还是创业。应该问前辈自己在大厂什么体验、为什么选择创业、职业发展是怎么思考的。
我在这上面吃了不少亏。按照前辈建议去做,一般也复制不了对方的路径,反而很拧巴,继而很南辕北辙。
相对的,也别给别人很廉价、很快餐式的建议,诸如你就该马上离职、你就应该 All in Web3、你的产品在这加个按钮就好了。尤其在对方很信任你又没有分辨建议的经验时,是会很有破坏性的。
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再怎么看还是不过时。遇到重要决策的时候,牢记在心。
34
提交订单页也要见缝插针地塞广告位卖,而且还关不掉。如果不设置自家产品,默认就推跨店的。
我脑海里已经有高 P 老板们在地盘争夺会议上的腥风血雨、各种收益预期和分桶实验的数据看板,以及上百页包装精美的汇报 PPT 的画面了。
不管商家是不是觉得流氓,消费者是不是觉得不适,反正今年 4 月全量了,已经算是薅了“增量”,负责的产品和运营KPI 肯定完成了,该晋升的也都晋升了。
35
《详谈:吴骏》读罢,意犹未尽。书里论述三顿半的理念足够全面,从产品,到品牌和营销,到用户,到线上线下,到组织管理,还有 ego 这样的心态,都讲到了。
印象深刻的有很多点,比如定位是长出来的,不应该是分析出来的。比如反复提到张小龙的产品理念。比如从一百年的历史看,喜茶、三顿半、泡泡玛特,都只是一个活动,称不上品牌。还有对被广泛吹捧的奈飞手册的警惕(奈飞在近期股价大跌后,手册失去了光环)。
书本最后一段,李翔老师用了大仲马的一句话做结尾。这句话恰好是我右臂的纹身——等待和希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 (ID:liufeinotes),作者: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