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中国,刚刚募资90亿美元
2022-07-06 07:44

红杉中国,刚刚募资90亿美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美国证监会(SEC)文件显示,红杉中国新一期美元基金已完成备案登记,其中包括一支种子基金、一支风险投资基金、一支扩张基金和一支成长期基金,新基金将继续专注于科技、消费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投资。据悉,四支基金规模总计约90亿美元,创下了投资于中国的VC基金募资金额的新纪录。


近期美元基金“撤离中国”的声音很多,红杉中国的新一轮募资则表明国际资金对中国市场依然高度认可。据外媒报道,红杉此轮募资得到了来自美国、欧洲、中东等地一批主权基金、慈善基金、大学捐赠基金等知名LP的支持,其中既有红杉的长期合作方,也有新LP的参与。


眼下国内一级市场“募资难”,海外市场也在喊“funding winter”,估值下调、投资收缩是这半年的主题。根据CB Insights的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风险投资环比下降19%,是近十年来最大的季度环比降幅。这种情况下,红杉的新一期基金募资不可能不引起关注。越是动荡时期,市场就越关注头部机构的表现,可以说,红杉中国这次募资某种程度上有“定调”的意义。


从数字来看,红杉这次没有让市场失望。


单期基金募集9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这将是有史以来一家VC为投资中国市场而募集的最大的一笔资金。因此,即便是对红杉来说,一次性募集90亿美元也非易事。总结来说,有以下几个看点。


首先是超募。据外媒的报道,红杉此次一共获得了120亿美元的认购,另有说法是超额认购比例达50%,受到了美元LP的追捧。红杉的目标募资金额最初是“大几十亿美元”,4月的消息变成了“80亿美元”,最终募集了90亿美元,可见实际募资形势比预期的要更好。


在超募的同时,节奏也相当快,从年初传出红杉中国在募集“大几十亿美元”的新基金,到7月初基金关闭,只用了半年时间。


一级市场寒冬期,人们看到的红杉却是进击的策略。


根据SEC文件,红杉中国此次登记的四支基金分别为红杉中国扩展一期美元基金( Sequoia Capital China Expansion Fund I)、红杉中国成长七期美元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 Growth Fund VII)、红杉中国创投九期美元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 Venture Fund IX)、红杉中国种子三期美元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 Seed Fund III)



关于这一点值得多说几句。不仅是红杉,多数头部美元PE/VC的募资依然强劲。2022年初渶策资本的二期基金规模约7亿美元,与一期基金相比规模翻倍,且获得了超额认购。PE方面,春华新一期美元PE基金的募资规模据称达40亿美元;博裕资本新一期基金36亿美元并超募。


此外蓝驰创投、愉悦资本等均完成双币基金募集。虽然当下国内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但头部美元基金仍在扩大募资,表明国际LP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并未改变,美元基金仍然会在中国一级市场上活跃下去,所谓的“美元基金撤离说”至少在红杉这样的头部机构身上并不存在。


当然,还是得提一下“头部效应”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两极分化是今年一级市场的关键词,头部基金几乎都在扩张规模。不独是VC,黑石、KKR、凯雷等头部PE机构也在募集各自历史上最大的基金。


有媒体统计显示,美国排名前30的头部机构抛出的目标募资额,甚至已经超过了市场上主流机构LP的出资能力。这意味着募资市场上能够留给非头部机构的资金额度已经非常少。


甚至在“头部机构”这个阵营中,进一步的分化也在发生。从业内消息来看,今年传出募资消息的头部基金中,排第二的募资目标是“十大几亿”,不到20亿美元。在市场动荡的情况下,LP们不光追逐头部GP,而且是追逐“最头部”的GP。


另外可以注意的是,红杉此次募资,LP的认购额度达到了120亿美元。而两个月前,有外媒曝出过中国四家头部VC(包括红杉中国)的募资计划,当时,四家的募资目标总计为120亿美元。


红杉此次超募,再次证明了顶级机构规模化打法所能构建出来的长期竞争力,红杉是有免疫于市场大环境的实力的。据外媒报道,除了红杉中国此次募集的90亿美元新基金之外,红杉资本还在募集28亿美元的印度、东南亚基金,以及合计22.5亿美元的两支美国基金,今年的总募资额轻松突破百亿美元。


VC都喜欢谈论穿越周期的投资,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还得有穿越周期的募资能力。后者恐怕更难做到。而红杉能够做到,是基于数十年处于行业头部所积累的“声誉”,这大概是分割老牌VC与普通VC最大的门槛。把一期两期基金的回报数字做上去虽然难,但并非不可能。而“声誉”的建立却唯有经历时间。


前年苏世民在和沈南鹏对话的时候曾经谈到这一点,“对于40岁以上的人而言,个人声誉就代表着他们的能力。”对于一家投资机构来说,“声誉≈能力”是更不容忽视的等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