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生的李嗨森:四年不工作,我活得更好了
2022-07-08 10:00

93年生的李嗨森:四年不工作,我活得更好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典 (ID:Thinkingdom),作者:Liko,头图来自:《萤之光》


写在前面:


一旦跌入收入的谷底,失去了物质上的余裕,我们的生活是否只会举步维艰、处处受限?面对失业的风险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焦灼不安。


28岁的李嗨森,因为抑郁,在丈夫的支持下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为了开源节流,她尝试以一种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方式,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两平米的阳台种植蔬菜,利用免费的网络资源学习缝纫和理发,去公共图书馆借阅文学和社科类图书……


在家庭基础月开销2000多块的有限范围内,李嗨森和丈夫相互扶持,他们如同两只小野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以更少的花销,撬动了更大的快乐。


也许,李嗨森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样本,关于一个人如何在健康有爱的亲密关系中,找到安全和支撑,如何用低限度的开销,构筑起富足的生活。


清晨


在清晨到来前,李嗨森做了一个长长的梦。


梦里,她又回到小时候,乡下的外公外婆,把她送回城里读书,她留在父母身边,但面对外人时,却只能叫他们“阿姨叔叔”。明明自己比弟弟先出生,却莫名其妙地成了家里的“外人”?李嗨森心里闷得慌,呼吸变得愈发急促。


丈夫看她不对劲,摇了摇她的胳膊,李嗨森猛地睁开眼,丈夫侧身抱住了她。


在别人看来,李嗨森的丈夫或许不帅,他身材微微发胖,眼尾下垂,鼻子大大的。可在李嗨森眼中,丈夫“就像一只维尼熊,抱起来有幸福的感觉”。


他们恋爱时,母亲本不愿两人交往,理由是对方家的条件不够好,至少不如李嗨森家。可李嗨森对此不以为意,童年那段“被抛弃”的经历,让她一度难以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心中始终横亘着一堵自我保护的高墙,是丈夫用爱一点一点穿透了它。


结婚后,丈夫总是趁李嗨森不注意,让“小鸭鸭”躺在他的位置上睡觉,受访者提供


李嗨森还记得,丈夫第一次告白时,她听到对方说,喜欢自己快乐的样子,她犹豫了,最终坦诚了很多不愉快的过往,她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从此疏远自己,但丈夫的反馈却只有心疼和体谅:“我讲的时候他一直很认真地看着我,我感觉他都要哭了。”


两人在一起后,李嗨森因工作积郁过深,自己在网上做测试题,结果是重度抑郁。她常常想哭,忍不住时就默默流泪,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致。那个阶段,也是丈夫第一时间给了李嗨森宽慰和支持:“健康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开心,我们就不做了。”像在泥沼中被人拉了一把,李嗨森鼓起勇气,提了离职。


半年之后,两个年轻人结了婚,没有摆酒,也没有婚戒。在惠州这座不大的城市,他们搬进李嗨森家60平米的安置房,开始共同生活。丈夫4500元的工资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在有限的开销中,李嗨森想方设法把生活过得简单又扎实。


每周,她都起个大早,去市里的老菜场采购新鲜便宜的食材,一两块的菜心,几毛钱的玉米、萝卜。有时候,她瞧见操着当地方言的精明阿婆,还会悄悄跟在后面,等阿婆们讲完价,李嗨森再窜过去用方言跟一句“要一样的”,通常就能蹭到最最便宜的价格。买得多了,李嗨森也会学着阿婆,找老板多要两根葱、两瓣蒜,别看数量少,总能节省一点开支。


李嗨森常去的老菜场,受访者提供


除了蔬菜,鲜猪肉同样必不可少。李嗨森爱选腿肉,带点脂肪,大部分菜式都适合。猪肉疯涨的时候,鸡鸭鱼海鲜,也是不错的选择。李嗨森说,在禁渔期以外的时间,买当季的海鲜,好吃又便宜。她常买12块一斤的鲜扇贝,拿起扇贝,它会本能地闭合,李嗨森总是忍痛用手指顶开扇贝口,看里面的肉肥不肥,“这样做也能让壳里的水流出来,上称还可以再轻些”。


另一面,线上的购物软件,也有不少实惠的地方。比如,每天如果坚持给各平台的果园浇水,一个多月就能领到一些免费的芒果、苹果、梨……有时候,如果能利用好软件的返利、佣金和优惠券,只需支付几毛钱,就能购入香皂、杯子等日用品。这样算下来,两个人每月的食物和日用品开销,不到2000元。


虽然条件并不宽裕,但结婚后,丈夫最直观的感受却是,一头扎进生活的李嗨森,一点点明媚起来,自己也比单身时吃得更好,过得更安心了。两个人的家,像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无论外部世界的风浪有多大,他们也总能彼此搀扶着一起往前走。


前段日子,其实丈夫也经历了罕见的脆弱时刻:单位调走了两位精干的同事,大量的工作全都倾轧在他一人身上。他疲惫到一度萌生辞职的念头。李嗨森没有劝丈夫坚持:“如果真不开心,就休息一下。”李嗨森说:“我当时想的是,大不了我出去找工作,况且我们还能把生活标准再压一压。”


老城角落里的菜地,受访者提供


辞职后,李嗨森原本是想在家修养一段日子,再出去找机会营生,但碰上疫情,整体大环境不好,这种状态就自然而然地顺延到了现在。李嗨森说,自己并不排斥重回职场,只是想明白了:如果因为赚钱弄垮了身体,到时候付出的反而更多。


李嗨森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和生活方式记录下来,发在了豆瓣上,她并不想鼓励大家辞职,只是希望更多的人意识到,保证最基础的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花销。如果工作已经影响了健康,还可以有一个选择:停下来,压缩一点生活成本,找个空隙梳理自己,或许能够更好地出发。


文章发出去后,引来了很多的非议。有人说,李嗨森年纪轻轻就当了家庭主妇,这样只是在过“啃老公”的生活。对此,李嗨森不卑不亢地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她为大家算了一笔账,其中包括自己买菜做饭、打扫房间等家务劳动可以兑现的经济价值:“他每月应该付我1200元,我们的月开销控制在2000元左右,对半均分,我还少要了200块。”


即便如此,李嗨森说,自己并不想这样精确“算计”自己的家庭生活,因为在她看来,有很多东西其实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比如:两个人在精神上给予彼此的支撑,“那里面就有一种无形的情感价值”。


对于“一起生活更美好了”这件事,李嗨森和丈夫一直是共同认可的,她在豆瓣日记里说:“我们是合作生活,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长处。”


午后


清晨从菜市场满载而归,午饭后稍作小憩,李嗨森爱去家附近的一所公共图书馆溜达。


图书馆很大,一共有四层,李嗨森常去的二层,是综合性的阅览室,那里的书五花八门,从畅销的经管励志、言情小说,到厚重矜持的专业大部头,或许是广东的地域特色,阅览区还有一片港版书的专区,在那里能读到很多市面上不常见的繁体字读物。


按照规定,在图书馆凭二代身份证办卡,每人每月就可以免费借阅10本图书。如果想借阅的书,碰巧没有馆藏,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云书U阅”服务,在网上下单。李嗨森说,书通常第二天就能送到家,这之后,只需要两个月内再把书返还给图书馆即可。


通过公共图书馆,李嗨森几乎实现了纸质书的阅读自由。她常借文学书和社科书,其中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对她影响很大。这本书提到,人们向往的“成功人士”的图像,其实都是由他人塑造的,人们的很多欲望与自己真正的需求并无瓜葛,过多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只会让我们浪费大量的光阴为错误的事物担忧。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李嗨森对原有生活的看法。她意识到,用尽心力地去追逐他人眼中的典范,是在耗竭自己有限的人生,她应该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如何才能夺回对生活和时间的掌控,真正做到为“我”而活。


有时候,李嗨森很欣赏家里那只从废品站带回的猫猫,每次看到它在窗边安静地晒着太阳,又或者到处抓小虫子玩,她就会觉得,猫猫才是在为“我”而活:“它总在现有条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吃饱了就不会想要更多,一直活在当下。”


李嗨森家的猫猫,受访者提供 


李嗨森也想像猫猫一样,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她跳出依赖金钱的旧有逻辑,尝试通过不花钱或少花钱的路径,达成心中所想。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也让她有了惯常逻辑之外的收获。


家里的猫猫需要吃猫草,大多数的人都会去购物网站下单猫草种子。可李嗨森却通过查资料了解到,禾本科植物其实都可以做猫草,公园里成片成片的狗尾巴草,就是一种禾本科植物。


后来,李嗨森和丈夫每次去公园散步,总会掐回一些鲜嫩的狗尾巴草洗干净给猫吃,“主子”吃得挺开心,而狗尾巴草剩下毛茸茸的部分,也物尽其用,被拿来做了逗猫的玩具。


散步的公园,受访者提供


除此以外,李嗨森还很擅长利用免费的网络资源,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她家里有一台缝纫机,可以给家里的旧衣服换换拉链,改改裤脚。前几个月,她照着教程,用自己的旧衣服,给猫猫做了一个柔软的猫窝。


小区里偶尔也有人弃置一些损毁的置物架,李嗨森会视情况把它们拎回家,先把架子擦干净,中间的隔板没有了,她就用很早之前装橱柜送的板子量好尺寸,锯完再用热熔胶或钉子做连接。


工业社会之后的精细分工,剥夺了人的一部分生活体验,除了旧物改造,剪发也是一项实用又有趣的手艺。李嗨森说,如果不要求特别美观,把头发剪清爽,其实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现在,丈夫的短发都由李嗨森操持,从最开始剪一次头发需要耗时30分钟,到如今10分钟就能轻巧完成,甚至还能在前额和鬓角剪出不同的发型与层次。李嗨森感受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进步。她说,未来也许就能多一项熟练的技能傍身。



入夜


暮色黄昏,李嗨森和丈夫吃完晚饭,总爱去两平米的阳台瞧瞧。钢筋水泥的缝隙间,李嗨森在那里垦出了一方菜园。


废弃的拖把桶和红色的大澡盆盛满泥土,几株辣椒和一盆碰碰香正茁壮成长,靠近边缘的位置,藏着一小丛枸杞,一旁还有几根半掩在土里的香葱和一颗只剩根部的芹菜。


辣椒的生命力最旺盛,它一直开花、不停结果,大概每两个月就能迎来一次采摘。李嗨森说,每株辣椒苗大约能收获50根小辣椒,她们家一共3株,收获期总是多到吃不完。


正在茁壮成长的辣椒,受访者提供


比起辣椒的不知疲倦,同属茄科的番茄,则显得懈怠很多。一株番茄苗大约要长四个月,结出的果实虽有浓烈的番茄香,但个头却怎么也长不大。


李嗨森的菜园只种过那么一颗弱小的番茄,它的最终归宿是在某天傍晚被投入烧开的沸水,成了一锅撒上葱花的西红柿蛋汤。据李嗨森回忆,那顿晚餐后,她拔掉了番茄的根茎,这件事让丈夫一度特别沮丧:“我们家的一份子,走了”。


在李嗨森的菜园,“家庭成员”总是有来有往。洗衣机旁边为数不多的空间,站着一棵鹅掌柴和一簇朱顶红,它们是在小区重新规划绿化时住进来的。作为被物业铲掉的植物,它们曾横七竖八地躺在垃圾桶边。李嗨森看见,想着“这么漂亮,怎么就没家了?”,于是便把它们领了回来。


李嗨森家,没有客厅。平面图标注“客厅”的位置,实际上摆着两张置物架、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缝纫机和少量的杂物。李嗨森说,一开始家里的陈设也是按照传统的家庭布局做的,像标准的样板间那样,客厅里端放着一张沙发和一台电视。


后来住得久了,他们发现,两人都是内敛的性格,社交不多,一年到头根本没几个人登门拜访:“对我们来说,客厅是没用的。”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重置了客厅的摆设。


电视被转移到了卧室,沙发被拖进了本是次卧的书房。这样的调整,更贴合他们的生活模式,也让他们的居住变得舒适起来。睡前,李嗨森可以和丈夫肩并肩躺在床上,看看电视,聊聊家常。李嗨森一个人在书房阅读的时候,因为有了沙发,也有了可以倚靠的地方。


无论样板间是什么格局、客人到访时是什么目光,也无关房子的大小、家具的多寡,每天实实在在生活在里面的人的感受或许才最重要。


李嗨森家的书房,受访者提供


人生选择和房屋布局,有时其实大同小异。李嗨森曾羡慕表妹的生活,表妹在东莞的公立学校教书,在外人看来稳定又体面。但某次,当两人聊起彼此的近况,表妹说起工作中的失与得,还提到“一定程度上我很羡慕你”时,李嗨森突然就明白了:


表妹的工作,自己未必想做,也未必有能力像对方那样做得好,但另一方面,如果表妹真的过上自己的生活,她可能也没有办法如自己那般松弛自洽、自得其乐。


前段时间,随着李嗨森的豆瓣日记不断破圈,《人物》的记者也找到她,专门写了一篇采访稿。稿子发出来后,她的生活选择又引发了一轮激烈的讨论。很多网友说,李嗨森之所以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因为她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和一个愿意丁克的老公。


但李嗨森自己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房子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一天没了房子,她还是可以和丈夫去城中村,租几百块钱一个月的小屋子,尽力在那个范围内,找到舒适的方式,过好自己的生活:“也许没有现在吃得好,可城中村路边摊多,总能吃出不同的花样;也许没有自己的阳台种菜,但那儿的菜价恰好也便宜不少……”


城中村一角,受访者提供


关于未来,李嗨森没有太过繁复的设想。


她和丈夫都决定不要小孩了,他们两家各有一个弟弟,家里的长辈们总是更关注弟弟们的生活,对他们的选择,只念叨了一年,也就不怎么管了。


现在,李嗨森只希望尽力过好每一天,不为虚妄的未来而焦虑、担忧。如果一切顺利,等丈夫缴完社保,他们会一起搬去乡下种菜养鸡,可如果她不幸患上了大病,又或是遭遇了意外,李嗨森很坦然:


“死了就死了,也没啥好遗憾的,因为我死前的每一天,都是快乐、满足的。”


(文中李嗨森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典 (ID:Thinkingdom),作者:Liko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