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 (ID:lanxiongsports),作者:辛颖,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在一个线上直播连线分享中,听到一个体培创始人说:“我们人才济济,有很多运动健将……”。
凭借多年对体培行业人才的关注,我对这种问题很敏感,脑子中闪过一句话,就不假思索地发到了聊天区:“体培行业不缺健将,缺将!”很多机构的创始人表示了严重的赞同。
这句话被认可,说明这可能是一个好话题,我得有更高的追求,把这个问题想透一些、说开一些,最好能启发一下大家。
何谓体培行业的“将”
将的繁体字“將”,左边“爿”是剖成一半的竹木片,代表兵符;右上边的“月”是肉,指身体,代表“人、士兵”,右下边的“寸”与手有关,可以理解为“手握兵符、带兵打仗”的人。
如果把帅比喻成CEO,“将”则可以认为是各领一方、带兵打仗的中高层管理者,也是企业的关键人才。排兵布阵可以理解为“管理“,出征打仗可以理解为做业务,即体培行业的营销、运营、教学、训练、比赛等等。
刘备作为CEO,关羽、赵云、张飞、黄忠、马超都是好的中高层。好的“将”不仅要有带兵打仗的能力,战略思维和全局观那也必不可少,更好的“将”还能带出更多的“将”——这三点分别对应着“管理力”、“经营力”和“培养力”。
不太想做泛泛的讨论,所以本文有三层聚焦:
1. 聚焦到体培行业;
2. 聚焦到体培行业的关键人才;
3. 聚焦到体培行业最影响规模化增长的关键人才。
再小的体培机构也是一家完整的企业,后台、前台的角色也都会有,只不过可能一人多职,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最影响规模化增长的关键人才呢?教练、销售顾问、前台、教务、店长/校长、市场、技术、人力、财务……你选哪一个?
其实不用选,对于重度线下的连锁服务业态,健康的规模化是有共识的——有赖于在标准化基础之上一个一个单店的复制,本质上是以店为单位的人才复制,而复制的关键是那个”将“——店长的复制。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凡是开过几家店的创业者肯定明白个中滋味,明明一两家店是很挣钱的,一旦多了就是拆东店的利润补西店的亏损,自己反倒不挣钱了。对于体培行业来说,门店或者校区就是单个的业务增长单元,它的负责人,不管你叫店长还是校长,他们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将“。
为什么体培行业格外缺“将”
理论上任何一个行业都缺“将”。
但如果一个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时候,比如5年之前的体培行业,供给跟不上需求,行业竞争没那么激烈和内卷,而且受46号文的影响,这个被大家误解为风口的行业又有资本涌入,导致那个时候“有”就可以了,“好”的问题可以往后放,增长掩盖了很多问题,包括关键人才缺位的问题。
疫情加速了这个行业内卷的到来,大家才发现,“缺将”是大问题——如果没有好“将”,再好的创新也无法落地,甚至SOP都执行不下去,更别说精细化运营了。尤其在疫情不断反扑的今天,如果没有好“将”,企业在困难时期需要的凝聚力都很难形成,更别说一起战斗来开源节流让自己生存下去了。
但是拥有好“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临时抱佛脚的事情。这不是应试教育,是真的选拔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揠苗助长起来的以后都是隐患。
一般来说,我们这种重度线下服务业的关键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引进只是辅助手段。海底捞的店长没有一个是外招的,都是从一线基层做起,最早的时候平均一个店长至少需要四年,现在缩短为两年多。
本来在2018~2019年左右,这个行业已经内卷尽显,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挣钱了(竞争的激烈、房租和人力成本的上涨),那个时期也许可以迎来一次像样的行业变革——由内而外的,不过分追求规模的增长,而转为更加精细化的运营,追求产品的打磨,追求关键人才的培养,如此组织的进化才能抵御更多未知的灾难。
行业还没来得及一次自我进化,疫情就降临了,此时生存成了第一要义,面对生死,什么内卷,什么行业变革,什么组织进化,都只能先放到一边了,能让自己活下来就已经是最好的进化了。疫情控制得差不多了,双减又来了,双减的影响研究清楚了,疫情又反扑了,这还哪有时间窗口去打磨组织培养关键人才?
体培行业缺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行业的人才结构。体培机构里占大比例的是体育相关专业出身的人,80%可能都是一个常见的比例,这些人都是运动健将,过去大量时间都在体校和专业队训练比赛,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经营和管理,而做生意、管团队需要的是商业思维、组织管理和职业化素养,需要的是洞察人性。
我们选“将”培养“将“,大部分都是都从这些人里选(因为很难从外边招,一方面现场运营管理型人才最好有一线经验,一方面外来和尚不一定能念好经),这些人里面不乏想当一个好”将“的人才,但往往是心气儿到能力不到,能力的提升又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搞定,这种实践很强的现场管理岗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没经历过一家店的筹备开业、盈亏平衡、投资回收,以及各种现场管理、客户的幺蛾子问题,都不太可能磨练成一位合格的店长、馆长或校长。
因此,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人才结构导致这个行业“缺将”,也是目前的常态。
“将”是体培企业健康规模化的关键
一个行业的规模化路径取决于这个行业的商业本质。
体培是一个重度线下的培训服务行业,它具有很多线下服务业态的特点——门槛不高、人力密集型、标准化不易、复制很难,因为这些特点导致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非常分散,现在也没有一家超过1%市场份额的企业出现。
一家体培行业的增长大概率要通过开更多的场馆来实现。新开一家场馆投入的核心资产主要是场地和人力,所以经营的核心数据是坪效和人效,这两个数据昭示着行业规模化的核心资产的投入产出效率。
既然场地和人力是关键,选址自不必说,肯定非常重要,但它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充分,因为还有人力。很多人可能会说,只要有完善的SOP,再配备合适的执行人,“人力”的问题就能解决了,复制还会很难吗?
依然会很难,否则全国那么多体培机构,选址方法论和SOP早都应该比较成熟了,但为什么没有出现规模比较大的机构呢?
人力的问题并不是通过“SOP”就能完美解决了,因为你要标准化的并不只是课程和服务,更是“人”,你要复制的并不只是SOP,更是“人”,而“人”的不可控性非常大,怎么可能做到整齐划一的复制?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那么谁能保证人的标准化,也就是执行层面的标准化?答案就是那个关键的“将”——店长、馆长或校长。
当然,这个关键人才的职能并不只是一个标准化的执行监督者,他的人才画像可以简单理解为这个场馆“公司”的CEO,虽然管的人不多,但需要的能力却不低,他应该是一个管理者、经营者和培养者,这才可能是一名优秀的“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优秀的店长能带出上百个优秀的兵,相反,一个不合格的店长对一家体培机构就是灾难——我相信如果拉出体培这个行业的所有场馆运营和人才数据来看,你会对这个关键人才的理解更加深刻。
回到我们这个行业规模化的核心逻辑上来,因为重度线下服务、人力密集型以及难于标准化,所以发展的路径是先做强再做大,没有强,就没有可复制的基础,开再多的数量场馆也没多大意义,虚胖不是真的身强体壮,我们要的是健康的规模化,这个才有意义。
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单店盈利模型作为可复制的基础,但可能还不够,要再往深入想一想——其实,“课程、运营”的SOP及支撑系统是实现规模化的“60分”,确实是必选项,但还有两个必选项——选址和人才。选址一般来说即使有困难,但终可解。而人才确实是绕不开的,而且这个选项容易被“糊弄”,因为很多创始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人才的理解,尤其是那个关键的“将”,一般新店开业都是矬子里拔将军,结果导致店开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他才感觉到不对劲。
很多创始人以为他们选的那个将是人才,但可能其实只是一个“人材”,从商业模型来看,一个好“将”应该是一个“人财”,这三个词显然有很大的差别。
跳出来看隔壁的餐饮行业,疫情前的海底捞(现在还是全世界中餐第一的企业),开店的逻辑只有一个——有多少个合格的店长,才会有多少的开店计划,而不是有多少合适的地方或者多少开店的资金,如此我们就能理解这个道理了。即使是标准化很强的便利店行业,对店面经营人员也要求很高,比如便利店界的扛把子7-11、快餐界的麦当劳,如果没有解决好核心关键人才的问题,健康的规模化将是一个伪命题。
体培行业规模化发展如果有什么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将”,就是店长、馆长或校长的稳定“供应”。
如何培养“将”
我们要的是优秀的“将”,这是一件急不来的事情,前面也讲过,没经历过一家店从筹备到成熟的所有阶段出现的各种现场管理问题,不太可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一年的培养时间可能都说少了。
你的目标如果就是速成店长,速成店长的同时也会把风险速成。当然了,优秀的店长基本上也速成不了,相反可能还会为公司盲目扩张带来隐性的巨大风险,未来如果出现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坍塌的速度也会对齐当时扩张的速度。
速成不了,外招也很难(前面也说过),只能安下心来自己培养,如何做到?
首先得定好培养的目标即优秀店长的画像,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想清楚,有可能最后你只是培养了一个好教练,或者一个好销售。
先说一个比较容易理解优秀店长的逻辑——一个人能当篮球教练或者销售顾问可称之为“人材”,选材的材;如果他成长为一个好教练或者好销售,可以称之为“人才”;如果他成长为一个好店长,则可以称之为“人财”。人材-->人才-->人财,就是一个店长的典型成长路径,商业上来讲,我们需要的“将”更多是指“人财”。
能力角度来看,一个优秀的店长必须在3方面有所长:
经营:对齐的是其商业和市场能力,可以理解为找对方向和保证业绩,包括但不限于场馆市场活动、销售业绩、数据分析、运营规划,靠近一线的产品创新,三方资源的对接等;
管理:对齐的是落地和打仗的能力,可以理解为执行力,包括但不限于执行落地总部决策,团队管理,日常工作的调度指挥、突发状况的协调处理,团队激励,文化的传承等;
培养人才:场馆员工培训,员工成长,(徒弟)店长培养,承担公司导师角色,自我学习、组织门店员工共创学习等等。
其次,培养不是培训,培训只是人才培养的一小部分。人才“培养”的经典721法则——10%是培训,20%向同伴学习,70%必须通过实践(轮岗、师徒、导师、行动学习等)。
尤其是这种现场管理、实践性很强的岗位,必须得“练中学”,这才是大头,集中培训虽然也可以练(分组案例讨论,沙盘演练等等),但这个练习远远不够,这个行业没有实操历练就不可能成“将”。
所以三个方面都得重视——不仅要构建企业培训体系,还得向公司内、外的同伴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边练边学。
再强调一下,这三方面不是说有意识就行,还得有相应的制度,比如在实践学习方面,必须有轮岗、师徒、导师等相应制度和SOP配套。
即使这方面你很强了,你有很完善的各种人才赋能体系了,但也不一定就可以坐拥优秀人才供应了,因为对于人才来说,“选用育留”,“选”始终排在第一位,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好“将”,把好人才的第一道关很重要,这方面看看友邦保险、海底捞等这种以人为服务载体的行业,就可以管窥一二。
除了培养,对于“将”,还需要做点啥?
对于“将”这种关键人才,不仅要解决他们胜任力的问题,即“会不会”,还要解决他们“愿不愿意”和“允不允许”,这个思维框架出自杨国安老师。
“培养”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即能不能堪当“将”的大任;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解决“愿不愿意”的问题,否则“将”培养成了很容易单飞;物质方面包含短、中、长期激励,精神层面包括价值观文化深入骨髓的影响;
制度流程、平台系统等解决“允不允许”的问题,得让“将”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性价比更好的工作上,中后台必须是帮忙不添乱的“好帮手”。
解决“将”的问题,不是单点突破,也没有一招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总结一下,体培机构如果真想良将如云,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把人才工作提升到战略人才的地位,体培行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人”;其次,必须有清晰的人才培养规划,721原则谨记在心,“育人”的事情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最后要深刻洞察到这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三方面缺一不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 (ID:lanxiongsports),作者: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