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经深度178号栏目授权转载,记者:潘璐,原文标题:《当我科考时我在想什么: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做我们这一代人的尝试》,题图来自受访者:阮壮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野外考察
7月23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系一位教师在青海海西州茫崖市雅丹地貌无人区开展野外工作时失联。经过22小时连续不断搜寻,海西州消防救援支队于7月25日6时58分成功找到失联人员。目前该教师生命体征平稳。
这不是科研人员在进行野外科考时第一次遭遇危险。2021年,四名地质调查人员在云南哀牢山进行科考时因低温导致心源性休克死亡,不幸殉职。“登山必到顶峰,移动必须步行”,在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工作中,地质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艰辛和未知。
在野外科考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为什么科考地点常常在无人区?科考的意义是什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连线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阮壮,以下是他的讲述——
阮壮在云南大理弥渡县野外科考(受访者提供)
暴雨前驶离峡谷,与滚石擦肩而过
我从事科考工作有十五六年了,研究领域主要是岩石学。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不想坐办公室,想多出去看看,本科就选了地质学。
第一次跟着老师出去科考是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附近,到处都是茫茫的戈壁滩,没有任何地表参照物。那是一个联合科考项目,科考队伍派出了七八辆车,沿着干涸的河道开了好几个小时,打头的车每拐一个弯,都要把石头垒起来做个标记,不然很容易迷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对地质演化和气候环境历史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这里常年气候干旱,因为四周是无人区,所以也没有天气预报。一旦突降暴雨,雨水会瞬间从峡谷里漫上去。2018年的时候,有在新疆阿克苏温宿县进行科考的师生因为突降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遇难,我们在心痛之余,只能提醒自己小心再小心。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带着学生在阿克苏地区柯坪县进行野外考察,正在谷底和他们讲解露头地质剖面,突然发现北边的云层明显比之前低厚许多,并且刚刚还很闷热的天气突然起风了。我赶紧让学生往谷口停车的地方撤离,急速奔跑了二十来分钟……我们坐上车的时候,雨水伴着沙尘暴就往我们刚刚撤离的谷底灌去。
带着学生们进行野外考察的时候,我们会专门安排一位观察员视察周围的环境。几年前在四川广元的山区进行科考的时候,大风突然把山上一块很大的石头给吹滚下来了,几乎和我们擦肩而过——野外科考经常会碰到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
这几年报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少了一些,学生们就业方向也往选调生、环境保护走了,前几年的话去中石油、中石化、国土资源部等的比较多。跟我去野外考察的学生们都不会喊苦喊累,如果不习惯这样的工作,可能大一大二就转专业了。
为了寻找样点,手脚并用翻过一座座山
通过岩石,科考人员们能了解到当地的矿藏资源、地质构造以及气候环境变化
跑野外十几年里,除了西藏没去过,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东北……其他什么地方都去过了。我们研究岩石是没有行政区域划分概念的,讲的是一个大区域,比如这个地方有盆地,我们就会把周边的地区都考察一遍。
我们这个专业很讲究言传身教,一定要带着学生去野外实地看这些岩层构造。有一次我们和一位50多岁的老师一起备课,他一边和我们讲课一不留神就掉进两三米深的垄沟里,摔得全身淤青,韧带也拉伤了。都说做我们这行,没点磕磕碰碰反而不正常。
每次外出科考前我们会做一到两周的准备工作。专业层面上,需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层面,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地图上定点。如果是第一次去考察,我们都是拿着照片寻找样点。更重要的是保障层面,除了帽子、冲锋衣、防水鞋和背包的装备外,卫星电话、对讲机以及酒精绷带等医药用品也是必须携带的,同时还要买好保险。卫星电话是用于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进行沟通,对讲机基本是在行驶中和前后车联系用。
高速、国道、县道、乡道、土路,之后就没法开车通过了。我们在云南大理的洱源县找样点的时候,就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手脚并用地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因为有的地层被密密麻麻的植被覆盖,什么石头也看不到,有的风化得很严重,找到出露良好的地层需要很长时间。
在山里走的时候被野蜂蜇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穿着长袖,但它们会从袖口钻进去,等我自己发现的时候已经肿一片了。一般我们带队的老师都会拿着根棍子在前面的草丛里拍,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去驱赶野路里的虫兽。
野外负重30斤,日常就像给地球搭脉
科考人员用大锤敲岩石获得样本
我们去做野外考察背的包,要求结实、能装,各种设备加上仪器,通常负重在30斤左右。岩石样本就更复杂了,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采样要求,我们出远门科考的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隔几天就要把石头寄回北京研究,不然攒起来太重了。
我觉得做什么工作都是有一定风险的。像我们寻找岩层,要求出露良好、附着植被少、新鲜且风化程度低,这就意味着像干旱无植被的高原、人类活动少的无人区,这些地方适合开展研究活动。方便抵达的地方老一辈地质人都已经探索过了,我们肯定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做我们这一代人的尝试。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进行地质研究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无人机航拍成像后,我们对地表出露的岩石进行光谱分析等一系列处理,能从中获得很多信息,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去实地科考。
科考是很纯粹的工作,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饿了就从包里拿个馕,蘸着山泉水吃,累了就在旁边搭个帐篷休息。我和家人出去旅游都懒得看景点,因为十几年行走在祖国大地上,我什么景观都看见过了。
我觉得做地质就像中医的搭脉,只是我们搭的是地球的脉。一方面,我们能了解地壳中蕴藏的矿产资源,像石油、天然气以及近些年比较热门的地热资源,这能提高我们的能源独立性,不会在经济发展上被他国卡脖子。另一方面,透过石头,我们能看到过去几十亿年间气候环境的变化、生物是怎样发生演变的、生命最初的起源是什么,而当我们了解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
本文来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经深度178号栏目授权转载,记者: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