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 (ID:the-Bund),作者:strawberry,原文标题:《北京“小故宫”差点沦为菜地,大修5年,万众期待重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闭馆大修5年,北京万寿寺终于要在今年10月重新开放了。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其实,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刹,自建成来一直是皇家御用寺院,被称为京西的“小故宫”。
当年的皇室有多爱万寿寺呢?乾隆曾3次在这里为母亲祝寿。慈禧更是对它情有独钟,仅4年间就来了50多次。
建国后,这里成为了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藏有10万件珍贵文物。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不过,如果有人在修缮前慕名到访过万寿寺,多半要失望地感叹一句:“就这?”
因为年久失修,前几年的万寿寺早已破败不堪。屋顶杂草丛生,地砖坑坑洼洼,有一部分甚至沦为了垃圾堆积成山的大杂院。
渐渐地,“小故宫”再也无人光顾,连住在附近的居民都说,印象中“这里什么都没有”。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2017年,万寿寺下定决心闭馆,迎来了126年来的首次大修,上一次还是在光绪年间。
刚开工的时候,每尊佛像都扫出了足足4簸箕“万年吉祥土”,可想而知整个工程会有多浩大。
最近,修缮工程进入了收尾阶段。不出意外的话,还有不到2个月,我们就能重新与它相见。
贴金和3D打印修复佛像,意外挖出新的珍宝
万寿寺位于西三环边,紧邻大运河,占地3万多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
中路共七进院落,分布着寺里最重要的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等。西路以前是皇家行宫。东路则是僧人们的住所。
这次大修,寺内80%的古建筑都重获新生,还发掘出不少惊喜。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首先是万寿寺的“门面”——山门。
作为寺庙入口,这里以前是乱哄哄的售票室和值班室。如今拆除后,头顶原本被遮挡的壁画完整地显露了出来,壁画破损的地方也被修复如新。
大家第一次发现,这竟是一件绝美艺术品。蓝天彩云间,72只金线描画的红色蝙蝠穿梭其中。
这是古人的谐音梗,象征着洪福齐天的美好寓意。
进门后的第一进院是天王殿,旁边临时搭起了一座简易的小棚子,用来修复一件清代的6米长织金经幡。
丝织品和陶瓷器不同,如果修补时颜色稍有差异,就会像打了补丁,显得非常突兀难看。因此,工作人员研制出12种植物染料,包括青核桃皮的棕褐色、槐树花蕾的黄色等,并细细与清宫内务府的资料进行了比对,确保染出和古代一样的颜色。
再往里走,来到第二进院的大雄宝殿。这里的22尊佛像也已经完成了除尘、加固、修补裂缝等一系列工作。
修理组刚来的时候,佛像的金身和袈裟几乎完全是黑色的。因为过去刷的是铜粉,时间一长氧化严重,还有经年累月积攒下的一层厚厚的泥垢,需要用特殊溶液清理,然后重新贴金。
图 \ 《博物馆之城》
贴金所使用的金箔,和故宫18年大修时一样,都是特意从业内天花板南京金箔厂定制的库金,含金量高达98%,是皇家寺院才有的待遇没错了。
而佛像上一些细小的裂纹,并没有完全修补,只是简单做了加固,来保留斑驳古朴的历史感。
图 \ 《博物馆之城》
这次大修还用到了新科技。比如每尊佛像身边本应有“六拏具”,即大鹏、鲸鱼等6种动物,但万寿寺的佛像缺失了这部分内容。专家团队就用3D打印技术进行了1:1复制。
最有趣的是,修寺的过程也是不断寻宝的过程,许多穿越百年、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都是在这次大修中重见天日的。
图 \ 《博物馆之城》
佛像的缝隙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康熙朝的古钱币、民国步兵操典留下的子弹。
莲花宝座的积土中,还扫出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烧断了一截的黄纸,上面写着一手清秀的小楷。
一开始,清扫的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古代能用黄纸的,必定是皇室。仅凭这一点,大家就能判断出它的分量了,立刻交给了馆内研究。
原来,这是康熙母亲仁宪皇太后入葬清东陵后在万寿寺举办法事活动的祭文,为康熙第五子恒亲王所写。祭文本应被火化,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烧全,就保留了下来。
图 \ 《博物馆之城》
还有三进院落的一棵古树附近,也出土了新的宝贝。
修缮工程开始后,工人们在这里修消防井、铺设消防管道,突然挖到了一块大石头。
因为预感到这块石头有些来历,大家更加小心谨慎,7个多小时才挖出一个角。等石头露出了全貌,才发现这竟是一块保存完好的明代丹陛石,放在宫殿门前的台阶中间,象征帝王身份。
图 \ 《博物馆之城》
丹陛石巨大得像一张“单人床床垫”,上面刻有精美的图案纹饰,而且因为一直藏在地下,没有被砸毁、风化,很是难得。
等万寿寺开放后,这些文物都将面向公众展出,让我们有机会大饱眼福。
太后庆寿专属场地还曾作为战俘营
在北京故宫、天坛等一众历史建筑中,万寿寺显得并不起眼,但它其实有着辉煌的过去。
它始建于唐朝,原名聚瑟寺,在明代改为了万寿寺,主要用来收藏经卷。
明朝万历皇帝还曾经将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移到万寿寺,作为镇寺之宝,足见万寿寺的地位。
永乐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但后来又被搬去了觉生寺(今大钟寺)。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到了清代,顺治、康熙、乾隆都对寺庙进行过一定的修葺。直到现在,山门上方还有顺治二年御赐的石匾“敕建护国万寿寺”。
乾隆更是凭一己之力,把万寿寺打造成了一个太后生日party专属场地,曾3次在寺中为母亲庆生。
每到祝寿这天,文武百官齐聚万寿寺,让它成为京郊地区当之无愧的首刹。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光绪年间,寺庙意外失火,被毁了个七零八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无人理会,这里成为了一片菜园子。
直到光绪二十年,为了给慈禧太后庆祝六十寿辰,重修万寿寺为行宫,它才恢复了曾经的风光。
寺院出门不到10米就是大运河,慈禧每次走水路去颐和园,一定会路过这里,就要下船到庙里歇歇脚。有时拈香礼佛,有时在西院的行宫吃些茶点。
“京西小故宫”的名号,就是这样来的。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摄影 \ 曹宏安
清王朝覆灭后,万寿寺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沉浮。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万寿寺变成了收容德国在华军事人员的战俘营。
1919年西苑俘虏收容所里的下士照片与今天万寿寺的对比。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1934年,万寿寺的前部被改造为一所学校,收留东北沦陷后流亡的学生。
此后,它又是劳工厂、又是大杂院……越来越破败。
到1990年代,王小波在小说《万寿寺》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这座寺院已经彻底破旧了。房檐下的檩条百孔千疮,成了雨燕筑巢的地方。”
“院子里有几棵白皮松,还有几棵老得不成样子的柏树……门前的泥地里混杂着砖石,掘地三尺也未必能挖干净。”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这样一个见证了历史的重要地标,曾有着皇家古刹的威严,与故宫齐名,中间有一段时间却因年久失修被遮蔽了光彩,实在令人心痛。
好在经过5年漫长而艰难的大修,我们终于能看到它的新生。
开班教授修家具和刺绣,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新修成的万寿寺,不仅环境焕然一新,还将开放第一批5个展览。
自1985年以来,这里就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藏有许多明清时期的艺术品,但之前因为馆舍条件有限,其实并没有多少机会展出。
因此,大家都非常期待重修后的这些展览。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万寿阁的“吉物咏寿展”。
所谓万寿寺,自然有着源远流长的寿文化,而万寿阁又是明清皇室为长寿祈福的重要场所,因此,万寿阁一楼将展出70多件与“寿”有关的文物。
比如明代的犀角雕八仙庆寿纹杯,慈禧所书的“颐寿”字轴,还有首次公开的乾隆御笔《岁朝图》等。看得出古人真是很努力在追求健康长寿了!
万寿阁二楼则被打造成了学者书屋,向公众开放专家学者捐赠的藏书。在博物馆平台预约后,就能进去阅读。
馆长介绍,书上还有不少老专家写下的批语,看了会很有收获。
万寿阁的后院将作为书画馆,展出古代帝王、皇室成员闲暇时搞的文艺创作。因为纸制品比较脆弱,展览每3个月就会更换一次主题,让文物有机会休眠一段时间。
图 \ 北京艺术博物馆
而曾经是大杂院的东路方丈院,修缮后变成了“家具馆”,48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家具将在这里首次亮相,包括一件精美的清朝皇室雕花穿衣镜。
为此,万寿寺还专门请来两位老师傅,在展览开始前,将这些古家具一一修复。以后,这里会变成一间木作教室和一间榫卯教室,老师傅们则会留下来授课。
下次去北京玩时,可以报名到万寿寺学习修家具,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黄花梨、紫檀等木材,想想就觉得太有趣了!
如果你对织绣更感兴趣,寺院里还新开了一间锦绣坊,教授刺绣、纺织、染色等技艺。
全新的万寿寺,不仅“修旧如旧”,还原了鼎盛时期皇家古刹的风采,更让这段遥远的历史真正活了起来,让我们能够走近它、与它互动。
这座“小故宫”,未来也许会和故宫一样,成为新的文化IP。
(部分信息来自《博物馆之城》、文汇报、新京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 (ID:the-Bund),作者:strawb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