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梯里,会发生多少事?
2022-08-10 06:48

在电梯里,会发生多少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各布的灯塔(ID:jacob_lighthouse),作者:雅各布的灯塔,原文标题:《电梯哲学,游说、层级与管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有一个有轻微幽闭恐惧症的好朋友,两三天前和他语音唠嗑,他说之前每天上班最害怕的就是坐电梯。


陆家嘴的大楼里,从1楼到48楼,上下班的电梯是他的噩梦。


然而,因为疫情在家太久的这个好友,居然开始怀念上下班的电梯了。


我说得了吧,这并不是你家住大别墅不需要电梯的理由。


无论是否是咨询行业从业者,“电梯游说”这个有点心灵鸡汤的比喻是很多新人绕不过去的坎。


最简易的“电梯游说”说明,就是如何与电梯里的某个人快速、精准地沟通。这个人可能是你的老板、你的客户、你的投资人,而你只有10-30秒。


这个时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毕竟这个比喻被提出的时候,大家还不会在电梯里刷手机。


在我职业生涯中的前几次演练是非常失败的,本来我也不太擅长和陌生人搭话,这对内向的人非常致命。


尴尬到差点被泼咖啡。


分界点在于,我意识到,语速、清晰度并没有那么重要。人们有的时候并不关心你说了什么,而是你为什么要说。如果在你讲第一句话的时候,对方脑子里想的是“这人谁?他为什么要和我搭话?”那后面说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


以及,当这件事不再是一个任务的时候,成功率也会大大上升。


几年前,在快手的大楼的电梯里,意外遇到了快手的创始人宿华,两个内向的人在其中一个内向的人(我)鼓起勇气搭话后默默交换了微信。


你看,INTJ在“电梯游说”这件事情上,还是可以有出路的。


电梯是个很有趣的场景,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好了,别想歪)



我记得在工作的第一年,前一个月刚完成在东南亚不同国家乡村的田野调查,然后回到位于东京的客户的摩天大楼做汇报。


这种体验很神奇,在自己回国创业后遇到的很多国企、外企大楼里都有非常类似的体验。


简单来说,就是,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甚至是拒绝穿西装的人。


加上调研回来后一般都是头发长了,胡子没剃,身上还有各种虫包,以及大部分情况下的T恤和拖鞋。


那一次,我上午飞机刚到,去酒店冲了个澡后就赶到丸之内的客户大楼。这个事呢,在日本,真的就还蛮尴尬的。随着电梯的上升,我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电梯里的其他人看我的眼神越来越不一样。


1-10层,大家都是互不关心。


10-20层,能感觉到有人开始注意你,大概心里在说:“这个人怎么还在电梯上”。


20-30层,大家都不掩饰了,直接从头到脚打量你,似乎觉得进错了电梯。


从30层开始,每当有人下电梯,都会(装作不经意地)回头看一眼。


直到最后一个,他在37层下,离开时没忍住提醒了我:


“从38层开始,就是最高领导层了。”


我也开始有点后悔,如果不穿西装,至少穿的smart一点。(但也就是说说,事实证明这一点有点难改)


回国创业后在不同的企业里来来回回,可以很直接从电梯场景里看出企业层级与企业文化——甚至出现过,因为穿的太邋遢在国企被赶出来的经历。(我知道错了,我合伙人已经骂过我了)


二 


电梯的另一个场景,是关于人工智能与管理的思考。


这些思考最初的来源是2019年我在一家科技公司的项目上和英特尔实验室互动与体验研究院主管 Genevieve Bell的一次深度交流,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首先,电梯是有一定的智能基础的。


在你按下上下按钮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它“经历了”一些复杂的计算,然后把最适合、最迅速的电梯送到你面前。这有点像指令,委派了一个任务,从2层到8层,它就会把你送过去,不需要特别担心完成率的问题。但它当然也并不完全智能,比如它并不会因为早晚高峰而变得“更聪明”。


其次,电梯是有预警机制的。


试想你待过的任何一部电梯,是不是都有一个红色按钮?我自己偶尔在电梯里放空时在想的是,这究竟是一个物理按钮?还是一个数字按钮?如果,整个电梯是由人工智能控制的,这个按钮的权限会高于人工智能吗?或者反之会交给人工智能来判断?


如果在没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理论上我是不是不能按这个按钮?如果按了会有什么惩罚?谁有权利来判定“突发事件”和“惩罚”?在企业管理中,也有这样的红色按钮吗?同理,什么样的员工、在什么权限下,可以按这个按钮呢?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与电梯的交互机制是什么?


在近几年,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刷卡输入目标楼层”来代替“上下按钮”的交互手段。那未来呢?我们可以语音控制吗?我们可以眼神控制吗?它们(电梯们)会互相交流吗?它们会根据每个人的人脸、信息来预判我们要去哪吗?在企业中,这个问题也可以转化成组织的沟通手段、沟通载体与组织的主动性。而这样的变化,不光光是电梯,未来的汽车(一部分已经出现了)、红绿灯、家居控制都会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改变。


Genevieve Bell作为人类学家中代表性的跨界商业策略咨询师,往往比一般咨询师更能洞察企业中更为本质的东西。


她在智能电梯的假设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如何衡量电梯的绩效?”


如果电梯有OKR、KPI,会是什么?


在2022年的时间点,可能还有一个听起来更有趣的问题:


“这个电梯,可持续吗?碳排放高吗?”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关于人工智能与组织管理类比的终极问题。如果有一台“全知全能”的电梯,那么它的意图是什么?


注意,不是目的,是意图。


这些问题并没有清晰的回答。


但回答这些问题中的思考,给了我们关于人工智能与组织管理的未来想象力。在咨询工作中,我也经常以此为例,与企业家交流关于组织管理的安全性、数字化、智能化与目标性。


现实往往比咨询分析更加精彩,2021年的时候服务的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在办公室里跟我说:“雅各布啊,你是我用过的顾问中唯一一个不在电梯里和我搭话的。”


他不过是想在电梯里歇口气。


毕竟走出电梯,往往就是杂芜喧嚣的商业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雅各布的灯塔(ID:jacob_lighthouse),作者:雅各布的灯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