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管K线(ID:gh_ea82de484d70),作者:李姗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五年前,许家印显露勃勃雄心,一心想要拿下全金融牌照。
彼时的恒大正如日中天,仅用了两年时间,便拿下了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金融资产交易所、保理等全套金融、类金融业务。
而随着行业监管趋严,恒大铺设的金融版图逐渐开始缺角。从恒大金服改名,到恒赢证券“消失”,再到旗下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陆续注销。
如今,为了还债,曾被恒大两度减持套现的盛京银行再次被摆上货架。
8月8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恒大(南昌)有限公司(下称“恒大南昌”)持有的盛京银行约12.82亿股股份将于9月6日被拍卖,拍卖标的物评估价为75.6亿元,起拍价为73.07亿元。
而在此之前,7月31日,中国恒大曾发布公告表示,子公司恒大南昌收到仲裁裁决书。
公告称,仲裁申请人于2021年7月为中国恒大控制的实体借款提供担保,恒大南昌则以其持有的合计约12.82亿股盛京银行股份向申请人提供反担保质押。因借款方未能还款,申请人履行担保责任并向恒大南昌主张执行该质押。
根据裁决书的内容,申请人对盛京银行该笔股份有优先受偿权,优先受偿权的范围为申请人履行担保责任偿还的金额,约为73.06亿元,及资金占用费和申请人因行使追偿权的其他费用。
简言之,恒大南昌在去年为73.06亿元的贷款提供反担保质押,质押物为12.82亿股盛京银行股份,现如今被申请执行。恒大此次将卖出其持有的盛京银行全部股权来偿债。
值得注意的是,盛京银行为盛银消费金融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60%。若此番恒大清空盛京银行,则将在失去银行牌照的同时,进一步间接失去消费金融这张牌照。
一、盛京银行沉浮
恒大所持有的盛京银行股份早已沦为资本腾挪的工具。
2021年8月17日,盛京银行公告称,该行第一大股东恒大南昌拟将所持有的盛京银行1.67亿股内资股转让给沈阳市国资委附属公司东药集团和盛京金控,交易对价为6元/股,恒大南昌此次股权转让套现超10亿元。
紧接着,9月29日,恒大南昌再次将所持盛京银行17.53亿股内资股股份以99.93亿元转让予盛京金控,占该行已发行总股份的19.93%,交易对价为5.7元/股。
上述两次交易事项完成后,盛京金控将持有盛京银行18.29亿股内资股股份,占该行已发行总股份的20.79%,成为盛京银行第一大股东;而恒大在盛京银行的持股比例则由此前的36.4%下降至14.57%。
两个月内两度减持盛京银行,恒大套现共计约110亿元。对此,恒大曾表示,“公司流动性问题对盛京银行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引入国企受让方作为大股东,有助稳定盛京银行的经营,同时有助于本公司仍持有的盛京银行14.57%股权的增值保值。”
公开资料显示,盛京银行总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前身为沈阳市商业银行,2007年2月经银监会批准更名为盛京银行,2014年12月29日,盛京银行登陆港交所。
而恒大与盛京银行的故事始自2016年。
当年年初,恒大耗资69.29亿港元,收购盛京银行H股5.77亿股股份;4月份,恒大再以10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盛京银行内资股10亿股,交易完成后恒大在盛京银行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7.24%,登上该行第一大股东之位。
不过,随后因触及港交所关于“上市公司公众持股水平不得低于25%”的监管红线,恒大不得不以69.2亿港元出售盛京银行5.77亿H股,将持有盛京银行的股份降至17.28%。
直到2019年,恒大再斥资132亿元认购盛京银行的22亿股内资股,约合收购价格6元/股,持股比例从17.28%跃升至36.4%,进一步稳固了控股股东的地位。
尽管控股了一家银行,但恒大依然难以抵挡暴雷带来的巨大冲击。2021年9月,随着恒大财富理财产品兑付出现逾期,恒大正式暴雷,万亿负债的高压下,恒大被迫“卖子”,旗下的核心资产纷纷成为了砧板上的待售物,盛京银行便是其中之一。
而值得注意的是,自恒大收购盛京银行股份之后,该行财务表现每况愈下。
乐居财经《资管K线》翻阅历年财报获悉,2016年~2021年,盛京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5.77%、15.55%、9.49%、8.06%、1.52%、0.5%,连续五年下滑。
与此同时,盛京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持续攀升。2016年~2021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9%、3.3%、5.5%、7.9%、8.8%、9.8%。同期,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的1.74%,升至2021年的3.28%,远高于截至2021年末的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3%。
资产质量堪忧的情况下,盛京银行多项盈利指标也难言乐观。2021年,其实现营业收入154.67亿元,同比下降4.9%;利息净收入123.88亿元,同比下降14.91%;归母净利润为4.0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6.61%,而此前2019年、2020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43亿元、12.04亿元,连续两年“膝斩”。
二、盛银消金动荡
事实上,当年恒大不惜耗资数百亿将盛京银行纳入麾下,正是因为看中了其身后的金融牌照,而盛京银行控股子公司盛银消费金融(下称“盛银消金”),这也是恒大金融布局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在盛京银行之前,银监会在全国共计仅发放了13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可见此牌照的含金量之高。
资料显示,盛银消金成立于2016年2月,注册资本3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张珺,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
目前,盛银消金是由盛京银行、大连德旭经贸有限公司、顺峰投资商业有限公司分别持股60%、20%和20%,而恒大通过盛京银行间接持有盛银消金8.742%股权。
入股盛京银行后,恒大与盛银消金在业务上曾有过交集。借助恒大的地产场景优势,盛银消金推出了车位分期产品恒大业主车位贷,该产品面向恒大楼盘新老业主,对于需要购买车位的用户提供分期贷款服务,利率为11.85%~12.2%。
早前二者进行合作,恒大为盛银消金带来不少流量,但如今恒大危机,再加上盛银消金即将脱离“恒大系”,其资源优势也势必受到影响。
实际上,近些年来,盛银消费金融不仅在规模方面一直原地踏步,在业绩方面更是远不及竞争对手。
盛银消金作为东北地区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尽管有先发优势,但其并未把握机会,创建不久便被晚成立一年的哈银消费金融远远甩在身后。
目前,哈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已由最初的5亿元增至15亿元,而盛银消金仍停留在3亿元;在资产总额上,截至2021年末盛银消费金融为48.04亿元,远低于哈银消费金融的136.38亿元。
年报显示,2021年,盛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20.36%;实现净利润8047.01万元,同比增长50.06%。业绩虽大幅度增长,但整体仍排在消金行业“尾部”。
与此同时,盛银消金的不良率创下新高。2019年、2020年,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24%、0.09%,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值却跃升至0.74%。
此外,近些年来,盛银消金的人事动荡亦备受市场关注。据统计,成立六年以来,盛银消金已更换三任董事长、三任总经理、四位董事、四位监事以及两位监事长。频繁的人事变动反映出公司治理的不足,而这或也是盛银消金同业竞争乏力的重要原因。
三、金控梦碎
据了解,恒大涉足金融领域始于2013年。彼时,其通过多个附属公司陆续从二级市场共买入华夏银行5%的股权,成为华夏银行第四大股东,然而一年多后选择清仓。
直到2015年,恒大的金融版图正式开疆拓土。当年,恒大分别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并于中国邮政集团战略结盟。相比寻求外部合作,恒大更倾向于拥有自己的金融公司。
同年11月,其耗资39亿元收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50%股权,后更名为恒大人寿;在恒大人寿的基础上,还成立了恒大金融集团。
次年,恒大入股了盛京银行。与此同时,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恒大金服也于2016年3月16日正式上线,为恒大旗下的P2P平台。另据报道,恒大还在同一年收购了广西集付通,曲线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随后将该公司更名为广西恒大万通支付有限公司。
仅两年时间,恒大便陆续拿下银行、保险、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金融牌照。在2017年工作会议上,许家印便直接提出,2017年恒大金融集团的目标是实现参股或控股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公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全牌照。
然而,随着监管趋严,其铺设的多个跨界金融板块接连“出事”。
2018年初,恒大金服被查出未取得从事金融业务的资质(金融信息中介、理财产品等),已涉嫌非法金融,该问题被曝光后,恒大金服开始停发线上定期理财产品,只保留基金代销产品。
P2P清退大潮下,无标可发的恒大金服改名恒大财富,而此后拉开恒大暴雷大幕的,正是恒大财富理财产品的违约。
与恒大金服一同消失的还有恒大此前布局的恒赢证券,2016年10月,这家券商出现在申请牌照的队伍当中,而次年6月就消失在证监会公示的名单中。彼时,恒大方面曾回应称,证监会对券商牌照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可见,恒赢证券早已被“劝退”。
除此之外,恒大还在2020年注销了广州恒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恒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西安)有限公司、恒大保理(深圳)有限公司3家全资子公司,金融版图锐减。
而今,恒大持有的盛京银行全部股份悉数被摆上货架,连同其间接持股的盛银消金也将随之远去,其所剩不多的金融拼图或将再丢两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管K线(ID:gh_ea82de484d70),作者:李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