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聪明投资者 (ID:Capital-nature),嘉宾:梁跃军(朱雀投资联合创始人、朱雀基金总经理),整理:关鹤九、伊娜,原文标题:《朱雀基金梁跃军最新发声:双碳空间大不意味着机会可以随便捡,警惕小市值公司的投资炒作》,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碳中和是中国率先走出全球滞胀的重要抓手。”
这是朱雀投资联合创始人、朱雀基金总经理梁跃军,在全球面临滞胀的局面下, 给出的破局答案。
当经济增长从单纯的要素驱动变成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梁跃军认为,绿色经济是其中产业优势最明显、长期空间最大、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领域。
在这一轮新能源热潮来临之前,朱雀投资早在2013年就出现在隆基的前十大流动股东中,那时隆基市值仅有30多亿。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梁跃军最新路演的精彩观点和主要内容,分享给大家:
1. 过去的高速增长,是以政府为中心,以地产基建为抓手,金融的支持主要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
2. 高质量发展下,我们是以产业或者企业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在金融的支持下,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新的循环模式。
3. 光伏投资我们关注一体化公司,因为它有较强的成本消化能力,能够应对未来产业链上的价格竞争。
4. 光伏主产业链有些投资过剩,也有一些风险,但消纳是一个很紧缺的领域,确定性反而更强。
5. 2030年储能的规模可能是现有规模的20倍以上,所以储能未来的行业增幅比光伏的可能更大。
6. 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汽车的底层结构。汽车从制造业向信息技术产业的演进,最终将会颠覆汽车产业业态。
7. 很多公司现在做的并不是创新,只是跟随性的投资,蹭短期的热点。如果技术有新变化,可能就变成了投资过剩产能。
一、碳中和是走出滞胀的重要抓手
当下,全球面临着滞胀的局面,欧美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创出了近40年的高点。但在经济增长方面,美国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的GDP是负增长,欧洲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增长压力。中国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增长速度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够走出滞胀的局面,实现稳健的增长?
我们认为,碳中和是走出滞胀的一个重要抓手。
为什么这么讲?
一方面,碳中和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未来可能达到百万亿的量级。另一方面,碳中和能够拉动终端的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碳中和的本质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当下的通胀压力很大程度来自能源价格的上涨,如果实现了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某种程度上也会缓解通胀压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碳中和的投资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二、最理想的状态是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经济有稳定增长
宏观杠杆率是一个国家,居民、企业、政府部门,三者的负债加总占GDP的比例,描述了一个国家整体的负债水平。
本世纪以来,中国、美国、欧洲、日本这些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都有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
数据来源:wind
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在2000~2007年,一直稳定在130%~140%的水平。欧美、日本在金融危机之前,宏观杠杆率是一个缓慢爬升的过程。
2007~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宏观杠杆率从140%~150%提升到了180%左右,一直到2011年。
在这之后,中国的宏观杠杆率从2011年开始到当下,从180%的水平上升到了280%。
从过去20年的情况来看,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都伴随着杠杆率的提升。
但这里面也有个例,那就是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的宏观杠杆率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恰恰在这7年,我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当时的中国经济是两位数的增长。
除了这个阶段以外,在宏观杠杆率提升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
所以,过去20年,能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但是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的只有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前的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也有它的特征,中国是在2001年加入了WTO,融入了全球的贸易体系。
可以说2007年以前的快速增长,是中国加入WTO又叠加了城镇化、工业化,这三大因素的推动,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经济有稳定增长,实际上这就是各个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
从中央的决策层来看,一直有一个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诉求。
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在2012~2017年,这5年的时间里,杠杆提升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从30%左右提升到了超过60%,企业的杠杆水平从接近120%提升到了160%。
但是,经济增长压力也很大,在2010年之后,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开始下台阶,从两位数一直到了7%~8%,后来又接近6%。
所以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注意到了经济增长和债务之间的特征,提出要去杠杆,进行供给侧改革。
2017~2018年,我们先进行了供给侧改革,另外,在经济层面去杠杆,整个资管行业进行了净值化管理,这都是高质量发展的安排。
但这些调整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
到了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了中美贸易摩擦,使得我们的外部环境面临了很大的压力。
2019年底,新冠来了,在2020年新冠彻底爆发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2020年之后,我们的宏观杠杆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其他经济体的杠杆率也有同样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依靠创新驱动而不是债务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三、高质量发展和宏观流动性支持A股走慢牛
过去的高速增长,是以政府为中心,以地产基建为抓手,金融的支持主要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
高质量发展下,我们是以产业或者企业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在金融的支持下,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新的循环模式。
新循环的特点就是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
科技创新需要很大的研发投入,它有很大的风险,只有资本市场才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风险资金。中央自上而下,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高度重视。
从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再到成立北交所支持“专精特新”,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未来注册制可能推广至全市场,这也奠定了资本市场走牛的制度基础。
A股市场走慢牛的第二个基础,就是宏观流动性的支持。
在2018年,我们一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去杠杆,所以整个资金面偏紧。
到了2019年之后,央行注重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了三年多的时间。
最近央行又在主动下调银行间的利率水平,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做一些降息,整体来讲宏观流动性是很充裕的。
另外,从自下而上的来观察,中国的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也有一些变化。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其中住房占总资产比重的59%,而股票和基金仅占2%。
相比之下,美国居民资产中房地产仅占27%,而股票和基金占36%,中国居民资产配置转向权益类资产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这也给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为什么我们判断A股市场走慢牛?因为高质量发展在现阶段的资本市场应该表现为结构性的行情。如果这个市场是全面牛市,它可能很难走出慢牛,比如2006年、2007年和2015年上半年。
反观A股市场过去几年,是一个结构性的演绎,所以它在指数上表现了一个慢牛的特征。
四、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表现得比较充分
过去三年多 ,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主要在三大领域表现得比较充分。
第一个领域在数字经济,包括半导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
第二个领域是绿色经济,包括碳中和、碳达峰相关领域;
第三个领域是生物经济,包括农业、生物医药。
这和它们背后的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
这几大领域推动了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也就是离不开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最核心的是上游的半导体,从全球的产业链角度来看,我们在半导体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特别是在中美冲突加剧之后。最近美国还在半导体领域对我们进行一些新的制裁。从投资的角度看,这是个风险因素。
生物经济领域,我们过去几年在种子、农业的上游也做了很多的研发和储备,但和全球巨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生物医药伴随着CXO的大火也有比较大的表现。但在真正的原创性方面,中国离世界巨头还有些差距。
绿色经济应该是产业优势最明显、长期空间最大、面临的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小的领域。
五、碳中和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全球共识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认为当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压力比较大,应该更重视经济增长,碳中和的推进是不是能缓一缓?
本世纪以来,我们最好的一个发展阶段是2000~2007年,这其实是因为中国加入了WTO,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
但是特朗普上台以后,出现了中美贸易摩擦。
实际上,全球的发达经济体,已经在酝酿一些新的贸易规则。比如碳中和最早是欧洲提的,最快从明年开始,要对出口到欧盟的部分产品核算生产周期的碳排放总量,如果碳排放超过一定指标,就要征收碳税。
如果我们不做碳中和的安排,三五年之内可能还没有压力,但三五年之后,我们的贸易就可能面临很大的压力。
所以碳中和是对未来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考量。
其次,还有能源安全方面的考虑。
今年的俄乌冲突之后,石油、天然气都出现了大幅上涨。欧洲现在因为天然气短缺,也面临着能源危机。
我们的石油、天然气对外的依存度也比较高,推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我们的能源安全问题。实现能源自主,这对中国来讲是极其必要的。
此外,实现碳中和是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碳中和的本质就是结构的转型升级,它会给经济结构、能源结构,金融结构、甚至社会结构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当然,回到碳中和的初衷,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近年来大家对气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今年北半球高温天气等异常天气不断出现,实现碳中和这也是为了人类的长期发展。
所以,实现碳中和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全球共识。
六、双碳领域的六大投资机会
1. 光伏:着重关注三大方向
去年全球光伏的新增装机量大概是170GW,目前全球用电量在25万亿度电/年左右。
预计到2050年全球电力用量在60万亿度电,假设到2050年全球电力结构中,45%由光伏提供,我们预计至少需要22755GW的存量装机,对应1140GW/年全球装机。
如果考虑电能替代以及氢能等场景的应用,进一步打开光伏装机空间,到2030年,新增的装机水平有望达到每年1000~1500GW,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整个行业的需求空间还有9~10倍。
由于光伏行业需求空间比较大,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投资相当旺盛,各类资金都在涌入。
首先,从主产业链来讲,短期供给端有些环节存在过剩问题。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光伏投资我们关注一体化公司,因为它有较强的成本消化能力,能够应对未来产业链上的价格竞争。
其次,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还有很多新的终端应用领域,比如光伏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领域等新的应用场景也会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
最后是光伏新技术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今年以来龙头公司都在布局新技术,估计到年末,新路线就能看到发展端倪,因为这些新路线会引领类似设备材料的一些新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投资机会。
尽管最近光伏板块表现突出,但是行业需求空间还是巨大,另外,未来的技术孕育着变化,新的投资机会也在酝酿。
2. 消纳:一个很紧缺的领域,确定性更强
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确定性、季节性很强的特点。同时,新能源电量季节性、时序性的分布也与负荷需求不匹配。
比如光伏是日间发电,夜间没有光源就没法发电,风电是有风的时候才可以发电,这种间歇性的电源对于电网的负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消纳成为新能源电量得以充分使用的中间一环,也是实现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
目前风光发电量占总用电量比例接近12%,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16.5%,随着比例的不断提高,电网稳定性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国家提出建设风光大基地项目的同时,政策也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并举,对接入电网能力的要求提升了。
所以,消纳这个环节,未来在输电、电力设备、电网智能化这些领域还会孕育很多投资机会。
光伏主产业链有些投资过剩,也有一些风险,但消纳是一个很紧缺的领域,确定性反而更强。
3. 储能:新能源+储能是未来最重要的能源形式
储能也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手段。
新能源是间接性发电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电网改造,把新能源的电源直接上网,但在新能源大量发电的时候,要把多余的不能上网的这些电,通过能源储藏的形式储藏起来,所以储能是必不可少的。
到2025年,全球储能需求合计预计在230GWh左右(2020年全球储能需求合计不到20GWh),未来5年的行业复合增速有望超过50%。
展望2030年,整个新能源是否能替代传统能源,和储能的成本降低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初步测算,2030年储能的规模可能是现有规模的20倍以上,所以储能未来的行业增幅比光伏的可能更大。如果光伏是10倍的行业增长需求量级,那储能可能是20倍以上的量级。
4. 氢能:未来可能有几十倍甚至百倍行业需求空间
第四个是氢能。市场对氢能总体关注度并不高。
为什么要特别关注氢能?因为氢能作为一种零碳清洁能源,具有零碳排放、能量密度高、存储时间长且无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是离不开氢能的。
一些大型的风电地面电站往往是在中国西部,光照和风场资源都是不错的。这些大型地面电站发电以后,要有上网的消纳能力,多余的电如果不能上网,就需要有储能把电量储存下来。
但是储能最大的瓶颈就是成本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某种程度上,氢能就可以解决储能的一些问题。
西部地区大型的地面电站,清洁能源在大量发电之后再消纳储能,解决一部分的电量以后还会有大量电量结余。
如果我们在当地用电解水制氢,把这些结余的电能通过氢气的形式储存起来,也是一种储能的安排。
再比如工业应用中,炼钢炉的温度需要焦炭燃烧达到很高的温度,通过电能的释放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氢能的能量密度很高,热值也很高,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为什么现在还没有用氢气去炼钢?因为生产绿氢的成本还需要进一步降低。
从应用场景来看,大型的交通运输工具比如飞机、大型的载重汽车等,氢燃料的电池未来也是一个很好的运用方向。
而且从投资角度看,它未来可能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行业需求空间。
5. CCUS:关注负碳技术,尤其是上游材料的相关机会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就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是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和再利用。
它利用负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二氧化碳,然后在化工或者工业生产中对二氧化碳直接加以利用,在石化化工、水泥建材、钢铁冶炼、火力发电等领域具有发展前景。
目前一些石化的化工企业在做相关的技术准备,有的已经在产业上做了应用。
我们关注这些领域是因为关注负碳技术,关注上游材料领域相关的投资机会。
6. 电动智能汽车
还有一块机会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投资在过去三年的资本市场演绎比较充分。产业链各个环节相关公司的估值也比较高,估值水平有的甚至达到百倍。
我们认为,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变革的方向。
历次工业革命中,汽车变革的速度是很慢的。内燃机最高的热效率在过去60年仅提升了10%,相对于目前科技进步变化是极度缓慢的。
汽车的电动化只是改变了动力系统,仍然是制造层面的变革。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则彻底改变了汽车的底层结构。汽车从制造业向信息技术产业的演进,最终将会颠覆汽车产业业态。
全球智能车龙头特斯拉,通过单独销售FSD这个软件,获得了远超销售整车的毛利率。国内FSD售价大概是6万多人民币,海外大概是1万多美金,而且这个价格是在逐年涨价的。
得益于软件的销售,特斯拉的毛利率现在已经达到了25%以上,远超大众、丰田、宝马这些过去靠规模效应取得的毛利率水平。
随着自动驾驶能力的提升,车企的业务边界会从汽车延伸到出行,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落地。如果按照目前网约车的收费标准,一台成本大概30万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空车率较低的情况下,毛利率可能会高达50%以上。网约车不需要司机后,会成为盈利能力非常高的行业。
汽车产业未来的商业模式会随着智能驾驶能力的提升不断演进。
市场对于汽车智能化硬件的投入的关注度也很高。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配置,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化过程中车企的基础硬件配置,相关的产业和公司也孕育了很大的投资机会。
总体来说,目前电动化市场反映已经比较充分,但是我们认为智能化未来带来的产业演绎空间依然是巨大的,现在还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
七、警惕一些小市值公司的投资炒作
光伏设备这个行业最近表现不错,主要是一些小市值公司。
有些公司宣布投资电池片,有的宣布投资光伏的某一个环节,很多公司公告出来以后市场也疯狂炒作。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互联网行情,当年很多公司说要“沾网”。
光伏行业的成长空间是足够大的,但并不是意味着机会可以随便捡。
过去10多年推动光伏行业前进的力量是技术创新。正是因为有了技术创新,成本才不断降低,才实现了平价上网,才有了需求的爆发。技术创新应该是这个行业的引领。
但是很多公司现在做的并不是创新,只是跟随性的投资,蹭短期的热点。如果技术有新变化,可能就变成了投资过剩产能。
所以目前对于这些小市值公司的投资炒作要留一份警惕,更多从产业的角度去观察。
这种产能投资是否代表未来的方向?是否能够把握住未来技术变革的趋势?如果是,那它就有成长空间;如果不相干,反而是孕育了较大风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聪明投资者 (ID:Capital-nature),嘉宾:梁跃军,整理:关鹤九、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