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榕树下,与被遗忘的朱威廉
2022-08-22 20:39

没落的榕树下,与被遗忘的朱威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原文标题:《网文江湖今犹在,不见霸主朱威廉》,头图来自:《一代宗师》截图


“他的梦一定就像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


——作家·菲茨杰拉德


01.


这是个很久远的故事了。久远到如今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开春风吹拂,越来越多的人奔向财富的海洋。赚钱,赚很多钱,逐渐成了评判成功的唯一标准。工人、教师、公务员,纷纷下海,想在这个大时代的浪潮里,捞一桶金,做人上人。


1997年的中国,四处弥漫着这种气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大众对钱的渴望冲向顶峰。那年圣诞节,一个叫朱威廉的人,给自己建了个个人网页,作为圣诞礼物。朱威廉应该属于被掘金者仰望的对象。他不到三十岁,就已经赚了一千万美元。他在美国的那个家,更有钱。


朱威廉是美国华裔。他爸从洗碗干起,到他十几岁时,已经在加州开了七家中餐厅。他15岁考到驾照,他爸送他一辆白色跑车。第二天被他撞坏了。他爸就买了辆一模一样的。不久,又被他撞坏。他爸很生气,骂他太败家。他只好开姐姐的商务车。姐跟爸说,弟弟太可怜了,连车都没有。


于是乎,他爸又给他买了辆新跑车。


“年轻时的朱威廉”


家境殷实,朱威廉从小不考虑生计问题,直接考虑人生价值。在美国读完书后,他不顾双亲反对,来到中国,开始第一次创业。


朱威廉很有商业头脑。彼时,中国的广告通过电视台、电台、报刊投放,没人做直邮广告,于是他成立联美广告公司,一锤子敲在了金矿上。最后,这家公司被他以 1240 万美元卖给了全球四大广告集团之一的宏盟集团。


那一年,朱威廉迷上了互联网。他建立个人主页,酷爱阅读札记、散文的他,开始在上面发文章。一个人无趣,他又贴了投稿链接,让大家给他邮箱投稿。他帮人改错字、排版,发到网上。


很快,来稿数越来越多。朱威廉一边拿着50万美元的年薪,一边做兼职编辑。


随着稿件数增加,他每天只剩下三四个小时的睡眠。但他不忍心停下。因为那么多有表达欲的普通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大家看见。如果哪天他没更新,会有人专门打电话给他,问他是不是生病了。


他投入了更多精力到主页上。有次去国外出差,他打越洋电话处理稿件,一口气花了10万人民币。在他的精心运营下,主页的独立IP 访问量,也突破10万。而在1997年,国内才有不到30万台计算机接入国际互联网。


于是乎,1999年,朱威廉干脆辞掉工作,一门心思做起了网站。


网站名字,就是他个人主页的名字:榕树下


02.


多年后,朱威廉回忆建立“榕树下”的动因,说了一句:


“当时的社会,人们对赚钱充满了很强的欲望。但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为精神的追求,保留一点空间。”


这种心态,来自他处理稿件的那些日夜。他发现许多普通、平凡的人,有很多生活的感悟、经验要表达。他们或是追求文学美梦,或是单纯喜欢写作。他们渴望才华被看见,渴望倾诉被听见。但纸质刊物,审稿严格,对文字要求门槛高,承载容量有限。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所以,“榕树下”创建后,朱威廉提出的口号叫作“生活、感受、随想”


他希望每一个平凡人,可以拿起笔写作,记录下对生命的体悟:


“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应该留下一些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榕树下登录页”


很快,无数直抒胸臆的、不加掩饰的文字,纷纷向这片新天地涌来。为了将这个浪漫的精神角落打造好,朱威廉开始广招兵马,重金投入。


1999年公司成立时,榕树下每天收到几百篇稿件。朱威廉需要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来浇灌这棵树。招聘启事发出后,几百封简历涌入邮箱,踊跃自荐。甚至有个云南来的读者,说不要工资,只要管饭就来。


朱威廉觉得对方太冲动。而且,想经营好榕树下,须看重学历、文学素养和网络资历。他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编辑团队。


没几天,一个叫励婕的宁波姑娘找上门来。大学毕业后,励婕遵从父母安排,进一家银行工作。她不喜欢。便由父母养着,自己旅游、上网。失眠的时候,就抽烟、写小说。小有名气后,她想去上海。父母不同意。


励婕连离职手续都没办,直接逃往上海。找到朱威廉,干起了编辑。


在榕树下,她一直坐在一个角落里,梳着两个马尾辫,一脸淡然。


后来,她有了一个古典文青们广为人知的名字:安妮宝贝


“编辑部合影,猜猜谁是安妮宝贝”


跟励婕一起加入榕树的,还有个叫陈万宁的设计,和叫路金波的总编。


路金波生于河南平顶山的一个小镇。在陕西西北大学读经济系,也就是贾平凹的校友。1996年,他在学校对面的网吧里接触到互联网,一路玩儿起了聊天室、BBS,成了“古城热线BBS上”的著名网友。


他还学会了网上写作。


受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影响,他以“李寻欢”为名,写出了《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靠这篇小说,坐实了在网络世界的江湖地位。


22岁那年,他进入一家网络公司。混迹于的西陆文学,以纯情外带嬉笑怒骂的风格成名。一度被封为“网络四大杀手之一”。据说,一篇调侃余秋雨、揶揄贾平凹的帖子被推荐到各大门户,连王朔看了都称赞。


此时正值千禧之交,朱威廉看到他的影响力后,诚邀他加入榕树下。


另一位设计则是自己找上门的。


那时候,他破产了。


03.


那年,为让员工安心工作,朱威廉开启了一个有钱人的烧钱创业模式。他给李寻欢他们开高达两万块的月薪。还包北京、上海两地的往返机票。


为了扩大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朱威廉还请来陈村当艺术总监。


榕树下进入了扩张阶段。编辑从七八人,变成上百个。在上海、广州、北京、重庆,拥有四个分部。朱威廉为此一掷千金。每个分部,几乎都占据了当地最好的办公大楼。编辑们的工资,也非常高。


为打造独树一帜的精神园地,他给作者们开的稿费,也远比传统杂志要高。


榕树下由此进入了全盛时期。


04.


千禧年刚过,榕树下的注册用户突破450万,每天投稿量5000篇,存稿300多万篇。这些数字,在如今的网络文学看来,不值一提。


但在那时,这是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这个“霸主”,不仅是数量上的,更多是质量上的。榕树下有专业的编辑团队,不是你想发表就能发表。随笔、小说都必须经编辑之手,才能跟读者见面。虽然它不像传统文学杂志有那么高的门槛,但也要言之有物,有一定的风格、审美。


比起什么话都能说、什么水贴都能发的论坛,这一特质(或说光环),显然更对表达者们的胃口。如此一来,无数有创作欲的人,开始到榕树下写作。


转身回望,那里面包藏了一个个日后响当当的名字:


蔡骏、郭敬明、燕垒生、苍月、慕容雪村、今何在……加上李寻欢、邢育森、安妮宝贝等四大写手,一片繁花似锦。


“榕树下签名,图自陈村微博”


长期以来,严肃文学刊物,有固定审美,新人出头,难上加难。其思想深邃、叙事探索,让有志于文学创造的人,望而却步。如当年榕树下的写手所言,你很难写出莫言、陈忠实、残雪那样的小说,但你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个有点感悟的故事,还是能做到的。这勾起了许多人的创作激情。


2000年,在上海邮政局上班的蔡骏,刚开始写作。由于榕树下的包容,他才能在网上发表处女作《天宝大球场的陷落》。同期,在四川自贡上学的郭敬明,也把榕树下当成一处精神园地,头顶“第四维”网名,在那里结交网友,码一堆心情文字。还有个四川女高中生,网名“颜歌”,在榕树下写小说。


她的文风极为飘逸。后来读者一看,《幻城》的句子风格,都是跟她学的。


多年后,颜歌拿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还当过中国青年作家学会主席。


也是2000年前后,安妮宝贝写出《告别薇安》和《八月未央》。这两本短篇集曾在网上掀起一阵旋风。人人都记住一个光脚穿帆布鞋、头发如海藻的女子。


郭敬明更是对其无比迷恋,去上海时专门问她要了签名。


还是那一年,癌症病人陆幼青连载《死亡日记》,轰动一时。这本书直白记录当事人生命最后时刻的感悟、状态,打动了不知多少人。


“这封面也很经典”


在当时,这些名字、作品,对小到十几岁,大到四十多岁的人,是一种强烈的文学召唤。因为榕树下,文学创作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期刊不再一家独大。再平凡的个体,也能用微小的心情,记录自身存在。


有一些为了赚钱而放弃文学理想的人,突然翻出早年的作品,变成了创作者,有一些对文字不自信的人,在编辑鼓励下,一点点提高了水平,找到了生活里的一缕光,还有成熟作者在传统之外,找到新的天地。


在榕树下,有人寻求肯定,有人倾诉生活,有人寻找同类。它提供的,不光是文字,还有对文学理想的渴望,以及对生活支撑的寻求。


无数的随想、感悟、小说,从天南地北,汇向了这棵网络大树。


难怪多年后,朱威廉回忆那段时光说:


“每天收到数以千计的投稿,不仅是代表一篇篇文章,也是一种精神和力量。”


05.


网络上,榕树下以精神家园示人。现实中,榕树下编辑部大概也是那年代气氛最特别的编辑部。被陈村介绍到那里的赵波回忆说:


“那时候,榕树下的办公室,就像是陈万宁日后笔下的同福客栈。”


曾经,北京西路建京大厦第十二层,办公室里有一棵巨大的、用水泥建筑而成的榕树。绿色的枝蔓,直冲天花板。大部分编辑,就围绕这棵大榕树审稿。李寻欢和《武林外传》作者面对面坐,安妮宝贝带着她的小团队坐在角落里。办公室桌面上四处放着零食,一旁的纸箱里养着两只荷兰鼠。


在那里,陈万宁完成了许多网页的设计,其中包括给赵波专门设计的“佳人才子频道”。常年混迹北京文艺圈子的赵波,跟姜文、王朔、老狼、高晓松这些人很熟。她请老狼献过文,把王朔的文章拿到榕树独家首发。


在那里,本是一名普通编辑的励婕,深受朱威廉器重,带着小团队组成了“安妮宝贝工作室”,做采访、撰稿,致力于打造一本先锋文艺电子杂志。这为多年后安妮宝贝拉马家辉、止庵一起做《大方》,埋下伏笔。


还是在那里,在陈村帮助下,榕树下策划了第一个网络文学大赛。陈村拉来了一个十分有份量的文学评委团,王安忆、贾平凹、余华、阿城、王朔、苏童、邱华栋、马原……大家想从7000篇普通人的创作中,找到具有潜力的新人,或是给那些真正用心表达的人以肯定。


评委王朔当时就说了:


“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我的机会,使每个才子都不会被体制埋没,今后的伟大‘传统’作家就将出在这其中。”


在榕树下所引领的文艺风潮中,这并不是一句恭维。它让创作者相信,以后,人们将绕过杂志社单方面的评判,更高效、更直接展示自己的才华。即便是严肃的纯文学写作,也能在这里,点燃星火。


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获奖者是湖北女作家尚爱兰


随后,在公司组织的千岛湖旅游中,她带上了自己心爱的女儿,蒋方舟



对整个大赛最满意的,当属作家陈村。他是个喜欢新鲜、突破的作家。当时他无比兴奋,觉得以后老编辑们不再是文学的把关人,有些优秀的稿件,有些民间奇才,不会再因为编辑退稿,而错失读者。


在他的构想中,无论严肃写作,还是网络写作,无论纯文学,还是心情随笔,最终会汇集到这棵树下,形成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将突破期刊文艺审美的限制,从风格上、数量上,建立一个文学新地标。


在这种心气下,当年的编辑部,也泛滥着乌托邦气息。热爱文字的编辑,下班了还不回家,非要改稿到深夜。有人感冒了,请假回去,没一会儿又来了。觉得待在家里没意思。公司从不要求周末加班,但周末总有人去。


后来在阿里上班的蔡伟,早年在榕树做编辑。


多年来,他连银行卡密码都是榕树下的缩写:


“那里改变了我的人生。”


网站编辑“香妃子”认识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作者,结识了一大票有趣的网友。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了赫赫有名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上班期间,她离公司40公里,每天坐公交、倒地铁,一次都没迟到过。


后来她回忆说,那时,一个编辑每天改上百篇稿件,没有人喊累。大家改标点符号直到深夜,有人干脆就在办公室的地毯上过夜。


那些日夜,让她找到了她自己:


“榕树下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直到今天,我失去了为了挣钱委曲求全的能力,只会去做与文艺有关的事情。”


06.


2000年,无论作者、读者,还是网站编辑、个别的严肃作家,都对榕树下的未来充满期待。但谁也没想到,风暴会来得那么快。


朱威廉为榕树下花了很多钱。一开始,他打算每年花一百万,花着花着,发现一个月就要一百万,后来又变成了两百万。


他给编辑开最高的工资,给大家租最好的办公室,给作者最高的稿费。公司5000以下的单子不需要他过目签字,实际上,更高的他也懒得看。


朱威廉不喜欢算那些细账。上海房价3000元时,他爹叮嘱他多买房。他每个月从账上拿十几万美元,发工资、买服务器。等他后知后觉算了账才发现,所有人工、租金、水电、宽带费等等加起来,一年要1000万人民币打底。


“榕树下页面”


然而,榕树下始终没能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出版、电台、品牌合作等等,朱威廉都试过。可惜,当时整个互联网产业都不成熟,很多想法只能止于想法。榕树下每个月出版的书,撑死卖个十几万,于运营成本,杯水车薪。安妮宝贝负责拓展电子杂志,做出来也没办法卖钱。


当时,连给作者开稿费,都是去邮局一张张填汇款,哪有什么电子支付?


朱威廉尝试过阅读付费,但这个设想,光是技术手段,在2003之前根本无法实现,更不要提培养用户的信任和支付习惯。


眼看账上的钱越来越少,朱威廉只能想办法融资。结果同样不乐观。很多投资人告诉他,这里面没有赚钱模式,你不如去做电子商务。出版在国内又是个比较敏感的行业,导致有意向的投资人犹豫不决。


911 事件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全球股市暴跌,朱威廉回忆说:


“当时搜狐、网易账上都有几千万美元过冬,而榕树下只需要百八十万美元就能缓过来。但自始至终,我都没能筹到这笔钱。”


当时,编辑部的编辑们送了一条红内裤给他,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带榕树下熬过寒冬。然而,寒树没能等到春天。2001年,通过路金波,朱威廉把榕树下卖给了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团贝塔斯曼。据传交易价格1000万美元。


随后,他离开公司。有人选择去做了编剧;安妮宝贝蜕变成全职作家;路金波涉足出版。邢育森这个低调、神秘的人,消失在互联网网史上……


当初,一切如飓风扬起一般发生,如今又像是被飓风吹散。


榕树下此后的命运,更是“颠沛流离”。被贝塔斯曼收购后,这家集团遭遇了互联网冲击。当当、卓越、亚马逊崛起,将其逼入死角。它在中国的数十家门店相继关闭。不久,贝塔斯曼书友会撤出,离开中国市场。


榕树下又被卖给了欢乐传媒,就是后来做《欢乐喜剧人》的那家公司。这时,网文江湖已形成一片新气象,各种玄幻、修仙、盗墓、宫斗作品层出不穷。欢乐传媒看榕树下实在鸡肋,转手又卖给了盛大文学


2009年,网络文学早已走过了蛮荒期,有了男频、女频,有了神神鬼鬼打打杀杀勾心斗角,长文动辄数百万字,阅读付费系统,也已成熟。面对一个新世界,那个以“生活、感受、随想”为底蕴的榕树下,那个不具有娱乐功用的榕树下,那个试图帮很多人完成文学理想的榕树下,处境颇为尴尬。


盛大也想不到更好的盈利办法。


随着新江湖、新大神写手的诞生,榕树下迅速低迷,每天 PV 不足一万,重点作者流失殆尽,一度闹出给作者发不出稿费的风波。


曾担任其总经理的张恩超撰文感叹说:


“当年的文学霸主,如今仅余下了一个空壳。”


这期间,公司办公室一搬再搬,编辑部的人来来去去,留不住人才。


“榕树下的出版物”


为了救“榕树”,张恩超策划过怀旧活动。2009年12月25日,新版“榕树下”在马条的民谣《那年榕树下》中上线,服务器一度崩溃。那一天,“榕树下”成为微博热词排行第二。听闻此事,很多人涌入故园。


有位管理员回到曾经的板块,翻了没几页,就翻到了六七年前的帖子。


六七年并不很长,但对中国互联网江湖,已然两个世界。尤其网文在历经十年发展后,形成了自己的叙事套路、文字水平、审美风格(如果有的话),它们提供给读者的,不再是传统的精神共鸣、心灵启悟,首先需要一个惊险、刺激、猎奇的故事,而基于付费模式,字数动辄几百万。


在这样一个故事江湖上,榕树下早已无处容身


榕树下不是没想过转型。但太多聚集在这里的作者,有自己的写作防线和心理追求。编辑期望他们写点流行的作品,迎合市场,却被拒绝。


盛大CEO侯小强也想过把榕树下打造成“玄幻修仙”以外的“现实主义文学”网站,但用了各种手段,还是不如预期。此时,网上读者对网文的期待,已经被修仙、霸总、后宫等故事定型。他们充值,首先是冲这样一个故事去。如果打开发现是一篇现实生活随笔,反而觉得不伦不类。


当年一枝独秀的榕树下,变成了网文世界的边缘人。


终于,2020年8月25日,网站正式关闭服务器。


曾经无数人的精神园地,变成了无法点击阅读的历史。


“如今榕树下网页,点击去是这样”


07.


榕树下面对的世界变了。离开的那些人,也在变。


离开榕树后,陈万宁跟俞白眉一起搞编剧。基于网络经验,写了个《网虫日记》,拿给王朔看。王朔懒得评价,因为写得实在太烂。不过片子还是拍了,还是黄晓明演的。此后,他又写《都市男女》,认识了导演尚敬。


一天夜里,上海安远路一家小酒馆里,尚敬说,如今的情景喜剧忒没意思,咱们应该弄个张牙舞爪的。受王朔影响的陈万宁说,喜剧本来就该讽刺,打破虚伪和庄严,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弄不了,咱只能弄古代的。


就这样,一个叫“同福客栈”的地方诞生了。


《武林外传》开机前一天,看着外景地搭起来的这家客栈,编剧来了句:


“我X!”


随后,此剧爆红。创作者一跃成名,成了炙手可热的编剧。又去《非诚勿扰》做嘉宾,名满天下。后来,远离公众,消失于江湖。


被他写进《武林外传》里的邢育森,至今网上没有他的消息,下落不明。


“‘邢育森’捧红了范明”


“三驾马车”还有一位李寻欢,在朱威廉走后,写了《粉墨登场》,宣告自己告别网文,重新做回路金波。从此,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出版商。在韩寒快没钱时,揣着5000块,跑去搭讪。韩寒抱着狗从宠物店里出来,指着路边那辆改装过的三菱,说,来,上来,给你秀秀我的车技。


此后,两人引为挚友。在韩寒要换车时,路金波总会送上大合同。


据传当年出版圈吃饭,吃到差不多,就会一起骂路金波。因为路大佬实在太精明太会搞活。他给了韩寒、王朔、安妮宝贝天价版税,以郭妮为首,打造了一个流水线生产的、可复制的文学产业,一套书赚了一个亿。


后来,他拉着韩寒的妈入股,成立果麦。再后来,果麦上市。


当初在陕西网吧里游荡、迷惘的河南小镇青年,成了大上海有名的生意人。


最后坚持写书的,只剩下一个安妮宝贝。不过多年来,她个人化、小众化的写作被送上畅销榜单后,引起诸多读者反感,早年很多喜欢她的人,突然以阅读她为耻。读者说她没进步,太矫情。


面对外界流言,改名为庆山的安妮宝贝,态度是:


“如果一个人不太想去看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会觉得这一切叙述都是多余,并粗暴而无礼地称之为无病呻吟,其实是一种浅薄的论断。”


如今的她,种花、种草、带孩子、做针线,读经典,参悟修禅,然后把自己的体悟写成她自己觉得舒服的故事。至于别人怎么看,她无所谓。


不知道如今的她,还会不会光脚穿帆布鞋。


对了,榕树下还有一个女孩儿,在网上没啥名气。她是公司前台。当初她拿着朱威廉开的高薪,省吃俭用买了房,还总劝朱老板买。


后来,她成了一名上海富婆。


08.


从世俗角度看,路金波、安妮宝贝,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当初自己掏钱、把心和力都献给“榕树下”的朱威廉,反倒很失败。


榕树下鼎盛之时,他出去做活动,都是跟张朝阳、丁磊这样当时的一线大佬并排坐,马云、马化腾的江湖地位,八字还没一撇。丁磊甚至问过他,有没有兴趣收购163邮箱。朱威廉离开榕树后,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创业屡败屡战。当他把几个朋友的名字输入财富排行榜时,都是几十名。


输入自己名字,上面显示:查无此人。


对此,生于富庶之家的朱威廉,虽然嘴上说“人活着还是得干点有价值的事”,不以身家论英雄,但不管怎样,他最高光的、最受人瞩目的时刻,还是当初那个榕树下,后半生的他,再没怎么被人提起。


相比于财富榜上的失落,更大的失落,是他觉得榕树下生不逢时。


由于生不逢时,曾经几乎要被榕树下打开的那个世界,突然关上了大门。


曾经,在朱威廉的蓝图中,榕树下将成为杂志期刊以外的一个文学阵地,在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故事”之间铺开一个新地带,让更多人提笔写作,榕树下也将以它的人文价值来影响更多人,影响这个社会。


但他没想到,这种偏自我表达的文学网站,跟兜售刺激故事,制造爽感的网文比起来,要小众太多。愿意为之付费的人,会更少。即便在阅读付费链条已经非常成熟后,这样一个文青式网站,也很难与类型文学故事抗衡。


在他离去后,榕树下在新东家手上,日渐被新时代网文抛下。


对此,老派的朱威廉表现得不屑,他说:


“现在算什么新时代呢?当年榕树下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说自己人生被网站作品影响了。现在有谁读了玄幻文,会说被这东西影响人生吗?”


某种程度上,陈村也表达了类似的遗憾。


他说如今的网络文学,比起早期榕树下时代,不是壮大,而是更“瘦”了。因为那时,网络文学的写法、类型、叙述语态和情感表达,才是真丰富,而如今,放眼望去,所谓网文,就是修仙、盗墓、后宫、霸总…


朱威廉跟邵燕君聊网文发展史时,邵燕君说,我们研究时,常把榕树下那拨人定义为“文学青年”,把起点中文网的人,叫“故事群众”


朱威廉很直接地来了句:


“叫‘玄幻小伙’也可以。”


看得出来,无论朱威廉和陈村,还是当年榕树下的编辑,都对网络改变文学的面貌,抱以很大期许。很可惜,你对事情有你的规划,可这个世界自有规划。早年无论BBS还是榕树下,能接触互联网的人,大多数都有不错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文学素养,而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中国网民的整体结构早就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巨大的变化上,“故事群众”才是主流。


而迷醉于审美、人文、智识的“文青”们,成为了离散的流民。


对此,回顾网文20年的盛会上,朱威廉说:


“我不喜欢这个时代。所有事情变得唾手可得,人文精神面临彻底丧失的危机。”


09.


1999年年末,为迎接新世纪,榕树下在金茂大厦86楼的套房里,开了一场十万元的party。零点钟声响起,黄浦江岸,烟火升腾。大家觥筹交错,喜笑颜开。焰火漫天舞动,那一刻,朱威廉几乎就要抓住那个梦了。


那美妙的、关于自我表达的、所谓精神追求的蓝图,似乎要从云朵间穿梭而下,带着层层颤音,为中国互联网筑造一所辉煌的文学大厦。


可惜,转眼之间,朱威廉和榕树下的美梦,就怦然坠地,烟消云散。


“如今的朱威廉,也已是大叔”


他原本想在一个纸醉金迷、只顾追求财富的时代里,开辟一方心灵天地,让更多平凡的人拿起笔来,挖掘生命意趣。最终,现实给了朱威廉沉重一击。


那个曾经去榕树下办公室索要安妮宝贝签名的四川自贡少年,长大后用他的人生故事,告诉朱老板,自我表达,并不重要,赚钱翻身,才是王道。


也许他的梦想,在1999年黄浦江畔熄灭的焰火中,就已经悄然碎去。


从那里升起的,是《小时代·灵魂尽头》的序曲……


那曲调仿佛让盖茨比魂牵梦绕的女孩儿的笑声,笑声里充满了金子。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朱威廉:榕树下教会我的事》,上观

[2]《榕树下的漫长告别》,海克财经

[3]《榕树下如何开启了一个时代,又是如何走向没落?|网络文学20年》,好奇心日报

[4]《投机主义绅士路金波》,GQ报道

[5]《宁财神:不想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制片》,南方人物周刊

[6]《安妮宝贝:写作是一种庇护》,同上

[7]《朱威廉:玄幻小说才不算网络文学》,看天下

[8]《榕树下的记忆》,香妃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