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李神喵,头图来自:虎嗅
鉴于近期骑行通勤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此提出一套专门针对城市道路骑自行车通勤出行的具体方法论,这是综合不同地方骑行通勤者的见闻、经历和教训形成的一套法则,无论对于新手,还是对于老手,它或许都能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甚至让你回避一些骑行通勤可能带来的大麻烦。
玩公路竞赛自行车和骑电动自行车的人请不要看,以下内容可能对你们有非议。
1. 搞清楚我们为什么骑行通勤
在城市的交通早高峰里,或许最高效准时的通勤方式莫过于地铁,其次是骑行,通勤路程在10公里以内尤为如此。要是无法理解这一点,请去体验一下堵车。
广州的陈花花相信,即便骑行上班要比搭地铁上班早起一小时,骑到公司还要换衣服,皮肤比以前黑了八度,骑行上班依然很划得来。如果你试过坐地铁到站挤不出车厢不得不坐过两站,被人摸过不下三次屁股,被挤掉过一只鞋不得不光脚上班,那么骑行上班对你而言就不仅是一种通勤方式,而是在捍卫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骑电动自行车当然也有类似的功能,但电动车的自由范围取决于电池容量和限行区域。那种配置上符合有关法规标准要求的电动车,连个斜点的坡都可能爬不上去。而且万一哪天它坏在半路,推起来都更费劲。
2. 差生文具多
那种一说要骑行就马上把自行车、头盔、车灯、速度里程表、骑行服、手套、水壶、水壶架、防晒衣、工具箱等全都备齐的人,往往骑不了多久。
你不妨先找个共享单车尝试一次,看看你通勤的这一路骑下来消耗的时间、路况、身体受不受得了。如果试过觉得没有半点快感,那就不要以为自己能坚持下去,建议考虑别的通勤方式。
当你真正坚持下来,累积骑行里程到500公里的时候,你已经遭遇过大部分骑行通勤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配件你自然会一清二楚。
此时像水壶和水壶架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你会嗤之以鼻。
3. 通勤不要用公路竞赛自行车
你可能见过那种穿得很烧包,骑着公路车在你面前呼啸而过的骑行者,风采卓然,让你为之神往。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你骑公路车也必然有型,因为有型的不是骑公路车,而是骑车的那个人。万一你猥琐,你骑公路车只会猥琐得更有动感。
公路竞赛车顾名思义,是完全服务于竞速的自行车,它们精密、昂贵、对道路条件和驾驶者的要求都很高,简单一句话,不实用。
曾经试过骑公路车上下班的上海孙大叔表示,当你试过以公路车骑行近40公里的时速,栽进过马路上的一个坑,然后人和车一起被甩出去,或者试过被下水道井盖缝卡坏过车轮,你就会明白质量参差不齐的市区道路不是公路车该走的地方。
市区骑公路车的行为无异于市区开跑车,既伤车,也没法发挥车的高速性能。你非要这样也不是不行,但只能证明三件事:一、你有俩钱儿;二、你不懂车;三、你不懂生活。
虽然但是,公路车肉眼可见地火了起来,广州单车店老板陈某过去半年卖掉的八成自行车都是公路车,他当然没意见,因为公路车能卖更贵,未来的维护修理也有更大赚头。不过私底下他奇怪为什么突然冒出了一大堆公路车玩家:“没基础的玩公路车,可不大容易上手。”
4. 选车的关键是耐造
太便宜和太贵的自行车往往都不耐造。
太便宜的自行车是玩具,太贵的自行车是奢侈品,而骑行通勤需要的是瓷实耐造、状态稳定的自行车。
骑行时间长了你会开始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自行车这种发明至今已经超过200年的机械,相比机动车还会有如此之高的故障率。
道理很简单,一个低单价产品,做得太耐用了,还赚什么钱?
所以不要指望你的自行车能像当年的二八大杠那样坚挺几十年。定期更换零部件是必然的,但太便宜的车故障过多,太贵的车零件又太贵,对于骑行通勤而言,有一定质量,零件更换方便且不是很贵的自行车才是长久之道。
你的首选其实是山地车,两三千元价位的足够,其次选那种工艺还行,换零件修理成本也不高的普通休闲车。因为你不需要骑车骑很久就会发现,城市道路冷不丁就会有个坑洼漏洞或者沟沟坎坎,每一天都是新的越野。所以公路车那种娇气、修起来又贵的东西,不适用于这个领域。
5. 熟悉交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各省市交通管理条例中与非机动车相关的条款,都是你要着重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无数死伤事故的经验总结,不守法肯定危险。
因此,在你骑行的过程中需要知道红线在哪。万一发生冲突意外,你也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大责任。
此外,你尤其要搞清楚不同地方骑行规则的细微变化。比如西安的铁哥来深圳骑车,想当然以为没有划分非机动车道的路段,自行车直接靠右走就行了。但他被交警拦下,说他非法占用机动车道,罚款50元。
铁哥问“那我应该在哪骑”,交警指向了人行道——这就是一种地域差别。
当然,大多数规则还是全国相通的,比如酒后骑车,在哪都违法,在哪都罚50元,别问我怎么知道。
但在马路上,遵守规则的人,有时也会吃亏。比如,你会遇到一连串占着非机动车道停放的机动车,以至于你不得不占用机动车道;繁忙路口过斑马线,如果你真的按要求下车推行,搞不好会被身后飞速骑车的人撞到,或者骂你挡路……这种时候如何做选择,只能见仁见智。或许,当骑行文化尚未真正建立时,城市骑行通勤面临的依然是丛林世界。
6. 把骑行通勤当成一次情绪控制的禅修
街头是一个公平的世界,不论怎样的人你都会碰到,男女老少、聪明的、愚蠢的、自作聪明的、装傻充愣的、狂妄愚昧的、好斗勇狠的、谦卑谨慎的、以为马路是自己家开的……他们齐聚一堂。
不怕告诉你,骑行者是所有人中最弱势的,因为他们没有开车的速度快和皮厚,也没有行人那么灵活且总有专属的人行道。在有限的空间里,你还要跟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大军斗智斗勇。
你骑行5公里可能会遇到50个让你血压升高、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的人——比如,并排骑车挡了整条道还牵手的男女,迎面全速逆行且完全不打算减速让道的电动车,把孩子放在前面车筐一路狂奔的家长,开车突然间窜到你前面急刹的疯狂司机,占着非机动车道停车且突然开门的乘客,骑着车蛇行走位左右漂移的小朋友……但你都要冷静。
你头脑要清醒,目标要纯粹,你要的是从点A安全快速地移动到点B,你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让你为之困扰。
关键是,你能怎么办?吵架伤心,打架伤身。真要跟人打起来了,打赢坐牢,打输住院。
对于无解的人和事,最好的应对就是不去解。
7. 跟老人和小孩保持距离
万一非要靠近,务必减速慢行。一方面,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另一方面,骑行中倘若跟老人孩子发生冲突,后果往往十分严重。不是所有路段都有监控,你也不可能给自行车装行车记录仪,出了事你真说不清。
尤其是孩子,他们是最不稳定的群体,他们可能心血来潮便左右横跳,或者甩出一个悠悠球、踢出一个易拉罐、飞出一架纸飞机……没有人知道他们下一步是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不要以为你车技可以独步江湖,永远表现稳定不出任何意外,因为人就是一种充满意外的动物。但你必须清楚,有时候前面摆着一台迈巴赫和一台五菱宏光,你在撞上去前往哪边摆车头,命运可能就此分野。
8. 用两只手抓车把,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不要做那种骑自行车时一只手空出来打伞、提包、玩手机的人。
要是怕日晒雨淋,就别骑车。
要是需要玩手机,就别骑车。
要是需要提重物,就别骑车。
要是觉得这些话有点小心过度,觉得自己技术还行足以应付,更别骑车,至少不要上街祸害人间。
9. 学会修车
不要以为现在还像20年前那样,路边随便就能遇到个摆摊补胎打气的巧手大爷。也不要以为路边随处可见售卖、维修自行车的门店,前些年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崛起已经把这种店挤压得七零八落。随着骑行的再度流行,未来这种店可能会多起来,但目前而言,你要时刻准备面对路上突然坏车,然后前后十里地没地方可修的情况。
至少一般的漏气、爆胎、换轮胎、调节刹闸、上链条等基础的,同时也是救命的手艺,你应该掌握。
如果你的通勤距离在20公里以上,随身必带工具盒、备用内胎以及一个便携式打气筒。
实在不想修就最好骑折叠车,坏了就折起来打车带走。
10. 如果不是求偶,你不需要加入骑行俱乐部
骑行对你而言是通勤方式,是生活,但对于骑行俱乐部里那些着装绚丽,周末开车载着自行车去郊外玩竞速或者速降的专业玩家来说,骑行是一种玩乐。圈子不同,不要硬融。
骑行终究是一种孤独的运动,骑行俱乐部的存在不是为运动,而是为社交。
这也不是坏事,靠运动社交,总比靠喝酒社交要好。平心而论,骑行俱乐部往往是找对象的好地方。这里无论男女,大概率都是有运动习惯或者意愿,有一定经济能力,愿意把钱花在非生活必需的文体活动上,更懂生活情趣的高质量人类。
11. 骑行通勤是生活,不是生活方式
不管什么词,后面加上“方式”二字,便意味着更昂贵且更不实用。消费主义这东西坏就坏在,它把很多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异化成了一种奢侈品,牛仔裤如此、威士忌如此、啤酒如此、火锅如此,如今又有人把毒手伸向了自行车。
骑行通勤意味着化繁为简,打破一切关于骑行的、脱离现实的美好想象。骑行通勤是高效的,也是狼狈的;充满诗意,也十分实际;散漫自由,同时科学严谨。它应该成为你习以为常,如吃喝拉撒和呼吸一般自然的动作,当你骑上车的时候,它不应是被你驾驭的工具,而是你肢体的延伸。
12. 骑上车,呼吸,前进
“作为自行车手就必须得逍遥法外。他们必须生活在社会之外,那些交通规则虽然是为健康的人设立的,却越来越偏向于机动车辆,必须打个擦边球。自行车手受到了压迫,我们是沉默的少数派,我们的猎场总是越来越少,我们被迫挤进不相称的交通模式,我们不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我们被逼到了地下。但留神了,因为不公如此明显,谁也不要感到惊讶,愤怒和暴力终会从自行车手中跳出来。在一个美好的日子,当所有非自行车手肥胖到几乎无法自如地出入车门时,我们会不顾一切地反击。”
——阿澜·卢《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李神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