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看云”,为什么打动人心?
2022-09-01 10:36

“停课看云”,为什么打动人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ID:gmrb1949),作者:汪灿,责编:王子墨,编辑:孙小婷、朱晓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在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天空飘来一片“七彩祥云”,她冲到教室,暂停了晚读课,叫上同学们一起到走廊上欣赏美景,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能看到七彩祥云,是一件很幸福、很幸运的事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大家要一起分享才好。”李老师的这番话,以“语文老师的浪漫”登上了热搜。


“停课看云”,让很多人感到温馨、暖心,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这只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小插曲。老师作出这样的举动并不难,学生们在几分钟的短暂赏云和放松之后,很快又将回归到紧张的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它却又是如此难得,老师有随时观察身边事物、欣赏美好的习惯,又能用心引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美好,这本身不就是最好的教育么?



有位网友说得好,“教育不是填满,而是点亮。”书本知识的学习、课堂课后的训练强化固然都是教育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让学生们在该慢的时候慢下来,学会观察自然、享受过程、体验生活,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软知识”,仅仅依赖书本和课堂上是不够的,教师持有怎样的教育观、如何引导和影响学生非常重要。“停课看云”,看似让学生们牺牲了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换来的是学生们身心放松、留心自然、感受美的难得体验。


退一步说,“停课看云”也是一种“无用之用”。以语文学科为例,长期以来,作文是很多学生的老大难问题,“不知道写什么”,这背后正是很多学生长期埋头于书本,不善于观察身边的风景、人物、事件。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孩子越发失去了感知现实世界的能力,对抬头看云、仰望星空缺乏意识和兴趣。要补上这一短板,语文老师十次的说教,都不如一次带着学生“看”的示范效果来得好。另外,近些年,中小学生的近视问题引发关注,“停课看云”客观上还能让学生缓解用眼疲劳。



现实中,别说“停课看云”是另类,一些学校和教师在课间、体育课等必须开展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的规定时间,也将学生“圈定”在教室里、座位上,这一方面是受到根深蒂固的“多学一秒、多考一分”应试观念在支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安全管理的宁紧勿松心态。要破解困局,需要宏观政策层面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更清晰的学校权责界定,让学校敢于开展课外活动,也需要每一位教师更有人文情怀,对教育事业更具热忱,不断完善自我并“点燃”学生。


值得玩味的是,很多网友对此事的态度。在主流的点赞支持外,也有些网友调侃道,“不会看后要写几百字的观后感吧?”这暴露了很多人曾经历过的“童年阴影”:一些教师或许也会偶尔有“浪漫”举动,但背后仍脱离不了应试的功利色彩。这也是另一种呼吁:希望教师们能在某个小瞬间,真正卸下应试的负累,带着孩子们来一场纯粹的“心灵之旅”。



还有人说,很多年后,学生们可能忘了学到的具体知识,但一定不会忘记那个傍晚的“五彩祥云”和这位李老师。这是真的。我在读书时代,也幸运地遇到过两位这样的老师。一位是小学语文老师,她会带我们去春游,看落日,仿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另一位是高三班主任,在我们焦虑冲刺高考的冬天,他会冲进教室叫我们出去看初雪。很多年过去了,这些场景始终留在我心里。


“停课看云”体现了一位好教师的魅力,但它不应是少数孩子的幸运,而该以教育应有的样子,在更多孩子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ID:gmrb1949),作者:汪灿,责编:王子墨,编辑:孙小婷、朱晓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