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ID:nbdtoutiao),作者:张蕊,编辑:陈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一个多月来,全网围观抓“咬人水怪”,湖南、广西、广东、山东、四川、青海、江苏、云南等省份先后报告发现相似的“怪鱼”鳄雀鳝,江苏一男童还被现身小区里的鳄雀鳝咬伤3根手指,不少地方都开始“抽水捞鱼”,热心市民齐上阵,鱼网、鱼叉工具齐全,一时间仿佛掀起一股全民抓“怪鱼”热潮。
值得关注的是,河南省汝州市城市公园管理方为抓捕两条当地不曾见到过的“怪鱼”,耗时一月抽干了近30万立方米的湖水,抓捕过程引得超3000万网友在线观看。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鱼?
据专家介绍,所谓“怪鱼”,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巨型食肉鱼,名为鳄雀鳝,体长最长可达3米,鱼身呈长筒形,有鳄鱼一样的短吻,上下颚密布两排锋利的牙齿,全身遍布坚硬珐琅质鱼鳞。
如此“大动干戈”是不是有必要?这种鱼真有那么可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近期,巴西龟等也被贵州省列为外来入侵物种。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了4种水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技术指引并予以公布,提出对巴西龟等物种要加强宣传、杜绝放生到自然水域等要求。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门研究“外来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专家顾党恩进行了外来入侵物种相关专访。顾党恩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大宗淡水鱼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外来物种与生态安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在这一领域非常权威。
顾党恩透露,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将于近期公布,鳄雀鳝极大概率会名列其中。
不过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鳄雀鳝并没有人们传说中那么恐怖,目前也远没有到“泛滥”的地步,也不宜把它妖魔化。“鳄雀鳝目前还处于入侵的早期阶段,可防可控,其危害也只是在理论上比较大。”
顾党恩认为,事件在全国多地发起了一次大范围的鳄雀鳝清除活动。此外发生本次事件好比做了一次全民科普,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就不会再发生往自然水体里放生外来鱼类等情况,有助于避免新的入侵事件。
打捞到的鳄雀鳝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屏
鳄雀鳝风波存在媒体的放大效应
NBD:鳄雀鳝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它是不是像现在所说的那么吓人?
顾党恩:首先,因为以往大家对它的了解比较少;其次,鳄雀鳝确实长得比较凶猛。由于以往的过度捕捞,我们平时见一条几十斤重的“四大家鱼”都会觉得比较稀罕,要见一条这么大的“怪鱼”,那就会更加重视了。
当然,可能也有一些自媒体把它妖魔化了,说它“攻击人”或者“把鱼吃光”。因此事件存在着媒体的放大效应。
其实说“把鱼吃光”肯定是在小水体里,如果是在养殖水体或者很小的公共水体,确实可能把鱼吃光。
一般情况下,它肯定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如果你进入到它的领地或者刺激到它,也会出现被它咬到的情况,就像养猫养狗一样都有可能被咬到。
可能被别的鱼咬一下没事,但是鳄雀鳝的牙齿比较尖,被咬一下可能伤害比较大,但是也没有传说中那么恐怖。
水族箱里饲养的鳄雀鳝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屏
它只是卵有毒,有报道说它的牙齿和肉也有毒,其实是没有的。它的肉之所以没有人吃,是因为鳞片比较硬,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大家也不会轻易去吃。
NBD:像之前河南汝州一处公园的管理方为抓捕两条鳄雀鳝,耗时一月抽干了近30万立方米的湖水。有人质疑为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是否有必要?
顾党恩: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必要,因为抓捕鳄雀鳝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但如果把水抽干了,那里面什么都没了,保护对象也就没有了。
但这种方法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因为市区的湖泊人流量会比较大,只是说当地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出于对群众安全的考虑才采取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提倡。
NBD:我们关注到,这些被相关部门抓到的鱼会被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是如何进行处置?国外对鳄雀鳝又是怎样的态度?
顾党恩:其实简单说,就是直接填埋,不要污染环境就可以了。
外来物种都是相对的,对我们来说是外来物种,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本地物种。
比如,我国的“四大家鱼”到了美国就变成对他们危害较大的亚洲鲤鱼,因此国外对它的态度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每个物种都跟当地生态系统有一个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它在本地早就形成一种平衡,而到了新的环境中往往会造成失衡,所以我们才需要警惕外来物种。
其实我们本土也有很多捕食能力很强的鱼类,像鱤、白鲟、鯮等等,比如鱤进入到养殖户的池塘里,它也会吃别的鱼。但对于自然水域的鱼来说,它们早就适应了鱤的追捕,在鱤捕食时,它们知道怎样去躲避,而突然来了鳄雀鳝这个外来物种,本地的鱼一时适应不了,还没有进化出一个适宜的防御机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河南汝州为了抓鳄雀鳝花费了很大精力,但如果是在广东地区,抓捕鳄雀鳝就不需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可能主要是因为当地没有遇到过先例,因此没有经验。实际上动物和人是一样的,它们也要有一个适应机制。
鳄雀鳝在自然水体还没有到“泛滥”的地步
NBD:现在鳄雀鳝的危害是什么?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顾党恩:鳄雀鳝目前还处于入侵的早期阶段,还是可防可控的,所以它的危害只是在理论上比较大。实际上证明它危害性的案例都是在比较小的水体里,没有大范围水体的案例。
比如说它进到养殖池塘里会把养殖的鱼吃光,这种例子有,但并不多见。毕竟池塘里的鳄雀鳝大部分都是人为丢放进去的。还有就是在一些非常小的湖泊水体里,它吃别的鱼会吃得比较厉害,是因为在小水体里,鱼没有地方躲。它在自然水系也一样会吃,但它的毁灭性肯定就没有那么强。
另外,还有说在一些极端情况(比如出于自我防御)下鳄雀鳝可能对人有攻击性,但这方面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NBD:鳄雀鳝在我国有没有天敌?它的繁殖能力到底有多强?
顾党恩:基本上除了人以外,鳄雀鳝在自然水域是没有天敌的。当然,处在鱼卵、仔鱼阶段时,它肯定是比较弱的。
理论上它的繁殖能力是很强,一次产卵量应该在几万粒以上,不过鱼的产卵量实际上没办法去界定一个很准确的值,不同环境、不同大小的鱼、或者同样大小不同品种的鱼都存在差异。
实际上鳄雀鳝的扩散速度并没有那么快,它的繁殖也要看条件。每个地方条件不一样,也不一定会刺激它产卵。
很多鱼繁殖都是要有一个环境刺激,如果环境适宜,产卵量就比较大、孵化率也越高;如果环境不适宜,也不适宜它繁殖。它产卵是比较多,但目前在自然水域发现它产下的卵并没有形成太大的绝对数量,孵化率也并不高。
NBD:目前,鳄雀鳝的身影已遍布全国十多个省份,这是否算得上是“泛滥”?
顾党恩:其实鳄雀鳝主要还是人为传播的。从它的分布来看,它并非像别的物种一样呈带状、面状分布,因为鱼类自然扩散是沿着水系去扩散的,植物扩散也是呈片状。
但现在鳄雀鳝是呈点状分布的,虽然全国十多个省份都有,但基本都是在城市湖泊,或者是一些公园或小区的湖泊等半自然水体里,野外的天然水体里很少。
因为鳄雀鳝是作为观赏鱼类引入我国,目前观赏鱼的消费群体主要还是在城市,而城市消费群体放生时大多会放生在城市中的水体,很少会放生到远离城市的野外水体中。
事实上,鳄雀鳝在我国还没有到“泛滥”的地步,一个外来物种要形成入侵的话,它要能够建立种群,并且能够造成大的危害,才能叫泛滥。但现在鳄雀鳝的天然种群几乎只有在广州市区的几个湖泊里有,还没有到让人恐慌的地步,在野外目前还没有在自然水域中发现有大的扩散和迁移。
而在其他地方,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够形成种群。因为每个地区目前发现的大都是一两条,数量比较少,这样它雌雄配对的概率也小,繁殖的概率也低。因为物种繁殖要有一个繁殖体压力,物种的数量越多,繁殖的概率就越大。如果只有雄的没有雌的,或者只有几条鱼,那么它建立起种群的概率就比较低。
不过虽然没有泛滥,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鳄雀鳝像别的物种一样四处蔓延,那危害就不可控了。
外来物种特别是水生生物,一旦泛滥基本上就没法彻底清除了,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河流全部抽干去抓鱼,所以在早期刚出现时就进行干预,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鳄雀鳝有望被纳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NBD:目前在电商平台上,鳄雀鳝仍然可以买到,为何不禁止售卖?这算不算非法售卖外来物种?
顾党恩:按照目前的法律,生物安全法中只是对引种、放生和丢弃做了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养殖和贸易。
不过,现在跟生物安全法配套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中提到:有关部门应当对经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专家委员会评估具有较高入侵风险的物种采取必要措施,加大防范力度。
即将公布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如果把鳄雀鳝纳入进去,对鳄雀鳝的管理将会更加严格。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建议不要去售卖,也不要去养殖和贸易,因为鳄雀鳝其实可以算一个“百害而无一利”的物种,经济价值很低,可能就对一些通过非正规途径养殖的养殖户有好处,对国家而言,损害就比较大了。
我国公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部分)
NBD:刚刚您提到,即将公布的《名录》会把鳄雀鳝纳入进去。为什么以往的《名录》没有纳入?
顾党恩:以往2012年公布的《名录》里确实没有鳄雀鳝,是因为当时鳄雀鳝数量还非常少,也没有形成种群,因此不能算是入侵物种。
但是经过这两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它已经符合入侵条件了,需要进行更严格的管控。所以在去年《名录》征求意见时,我们就建议把鳄雀鳝加进去,不能等到它不可控了再去控制,后面基本上也证明了我们当时的提议是对的。
《名录》的制定是个系统工作,其实前年就开始了,因为它包括了不同的物种,审批涉及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预计很快就要公布了。
NBD:要把某一个物种纳入到《名录》中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顾党恩:外来物种成为入侵物种包括4个阶段。
首先是引种。没有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引种,外来水生生物就不可能进入到我们国家。
其次是建群,就是建立自然种群。引种后如果只是养殖在水族缸或养殖池塘里,它不可能造成危害,但如果引种后人为丢弃、放生到自然水域,像鳄雀鳝一样,它就有可能形成危害。
只有在自然水域可以越冬可以繁殖的物种,才可以建立自然种群。但是即使被丢到自然水域中,也不是所有的鱼都可以建群,比如一些热带鱼就不能建群。
第三是扩散。如果建立自然种群以后,没有扩散的能力,不能蔓延,其实危害也不大。
第四个阶段是入侵,只有那些建立了种群能够扩散,又带来危害的物种,才能叫外来入侵物种。
其实入侵物种只是外来物种中很小的一部分,像玉米、红薯、辣椒、土豆等也都是外来物种,并非所有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的。
以鳄雀鳝为例,因为它在自然水域可以繁殖了,并且出现了自然种群,虽然很小,但已经证明它具备了建群的基础,也带来了一部分危害,这样就符合入侵条件了,所以我们建议把它纳入《名录》来严格防范。
纳入名录后,鳄雀鳝养殖和贸易预计将受到影响
NBD:一旦纳入到《名录》中,会对该物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顾党恩:《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里提到要有更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具体怎么管,还要根据具体物种具体分析,并不是每个物种都一样,要根据具体物种的风险等级,再来进行更精细化的监管,而不是要搞一刀切。
比如牛蛙也是外来入侵物种,但是对它的管理要区分养殖和野外。野外该防的防,该控的控,该灭的灭,养殖的该养还是要养,但的确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养殖,而是要在一个严格管控的条件下养殖,并且要取得相应的资质,而不是想养就可以养。
就鳄雀鳝而言,纳入《名录》后养殖和贸易应该会受影响,但是现在具体的工作还没确定。
NBD:纳入到《名录》里的物种会动态调整吗?有没有纳入到《名录》之后就受到控制的案例?
顾党恩:会进行动态调整。比如说某个物种如果能控制住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严格管控了。这个动态管理更多是针对一些新物种,如果根据评估发现一些以前危害小、现在危害大的物种,就需要及时纳入进来。
但是一个外来物种从《名录》中除名的情况比较少见。因为像水生生物防控,目前还是比较难。
比如食人鲳应该是在第一批名单里的,但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监测发现,食人鲳在自然水域基本上是没有了,当时就在柳州出现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所以这个《名录》并不是想怎么列就怎么列,而是根据一个长期的实际调查来制定的。食人鲳虽然危害很大,但是国内河流基本见不到,也就是在国内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它可以越冬、可以繁殖,也就不符合入侵条件。
所以这个物种只能算是一个高危的外来物种,不能算是一个高危的外来入侵物种。按照科学定义来说,食人鲳应该就会被从《名录》中拿掉。
NBD:学界如何来做针对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就像小龙虾也是外来物种,但在中国成为美味,而有些国家为何会成为生态负担?
顾党恩:其实风险评估包括很多维度,不仅包括当地的自然气候和鱼的生理、生活习性以及它对环境的适应性,还包括一些人类的活动。
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所谓的清道夫鱼,学名豹纹翼甲鲶,它对我国形成入侵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吃它。又比如我们的四大家鱼(在美国,来自亚洲的一些鲤科鱼类被统称为亚洲鲤鱼)对美国的入侵也很突出,这也跟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们嫌四大家鱼有肌间刺,当地也不吃这种鱼。
所以说外来物种的利弊都是相对的。小龙虾对我国虽然也有部分入侵,但它只是在一些比较小的范围内形成危害,并且是总体可控的。
一般说到小龙虾的危害,主要是对云南、贵州等地的一些梯田。但总体而言,它对于经济收入、乃至粮食安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外来物种来管理和防范,但并没有作为一个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来进行严格管控。
因为外来物种也要考虑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平衡,不可能因为很小且可控的危害而把这个产业全部取消掉,当然也不可能因为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对某一个外来物种掉以轻心。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基础
NBD:如何来界定外来物种中的入侵物种和归化物种?有人认为在境内没有天敌的生物就不应该被引进,对此您怎么看?
顾党恩:归化物种就是说它已经慢慢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归化也可以叫同化。像现在的玉米、红薯,以前都是外来物种,但现在它们已经跟我们的农业、跟我们生活融为一体了。不过目前归化的鱼类相对还比较少。
入侵物种主要是指有危害的外来物种,也可以说是有长期危害的外来物种。还有一些叫暂存的外来物种,比如食人鲳,当时它在河里可能可以存在一段时间,但只是暂时存在,可能越不了冬,繁殖不了,自己就死了。
外来物种并不是没有天敌就一定会形成入侵。这个物种被引进时可能没有天敌,但后来也可能会有。比如有些昆虫取食范围比较广,本来它取食的是别的物种,但经过适应之后,它也会取食新的外来物种。
NBD:有数据显示,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损失已高达2000亿元,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这种损失,是否需要杜绝所有外来物种入境?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
顾党恩:如果杜绝所有外来物种引进的话,可能还会造成其他的损失。其实根子上还是如何去利用、控制。
并不是所有物种都要引进,一些对国家经济没有利益的就不用引进。比如我们现在养殖的很多品种是外来物种,像我们吃得很多的南美白对虾,它的种苗经常需要引进,如果不让引进的话,居民的餐桌上会少了这样的美味,相关产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外来物种入侵肯定会影响本土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本土生物多样性如果降低了,实际上也会促成外来物种的入侵。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一种方式;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外来物种入侵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影响生物多样性。
有些外来物种多了,看起来短期内生物多样性是增加的,比如突然放了10种外来物种到河里,物种数突然间增加了10种,但是长期看其他物种可能是会逐渐减少的。因此,从长期来讲,它对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一种破坏。
NBD:对于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哪些努力?补足哪些短板?
顾党恩:还是要从外来物种变成入侵物种的4个阶段去努力加以防控。
首先在引种阶段要严格管控。如果不去非法引种,就不会有入侵。
其次要做好科普,避免人为的丢弃和放生。以鳄雀鳝为例,如果引种后只是养在养殖场或者水族箱里,它就不可能会进入自然水域,也就不可能会带来危害。
这里特别强调要做正确的科普,比如现在一些自媒体文章说福寿螺、非洲大蜗牛都“摸不得”,这其实并不利于对它们的防范和治理。本来大家随手就可以把它消灭了,但你一说“摸不得”,谁还敢抓、谁还敢摸?这样就可能导致任由它泛滥。所以做正确的科普非常重要。
三是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如果我们本土的生物多样性足够丰富,很多外来鱼类进入到自然水域后,就不会那么容易泛滥。
四是要鼓动全民参与。就像鳄雀鳝,科普以后大家都认识到这个物种的危害,各个地方都开始抓捕,虽然不能完全根除,起码可以治理很大一批。
更重要的是,本次事件的发生相当于做了一次全民科普,在更多的人认识到这样一个外来物种的潜在危害之后,就不会再发生往自然水体里放生的情况,就有助于避免新的入侵事件。
记者手记:防范外来物种入侵需全民参与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人对“鳄雀鳝”这个名字拗口的物种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一场全民对鳄雀鳝的“围剿”仍未结束,由事件引发的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思考也在持续。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数量呈上升趋势,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一些外来入侵物种繁殖迅速,且缺少天敌制约,往往肆意生长为当地新的优势物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而这次“怪鱼”风波也相当于给大家做了一次全民科普,更让我们意识到,防范外来物种入侵需要全民参与。
只有让大家都认识到外来物种入侵的潜在危害,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随意引种、随意丢弃和放生的情况,而这也是个人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力所能及的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 (ID:nbdtoutiao),作者:张蕊,编辑: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