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有个四字词语,足以让全国各地的吃货们瞬间破防。
连做梦时都会流下羡慕的口水,恨不得立刻买机票飞往北方。
这个有魔力的词语,叫做——东北早市。
来,跟着我念:东,北,早,市,儿,尾音要把舌头卷起来,才能体现出一种见过世面的漫不经心。
身为一名东北人,原本我对这玩意的认知不过就是“只在早上营业的普通集市”。
我家小区楼下就有一个,但放假时因为起不来床,我愣是一次都没有见到过。
只能从每天早上我妈买回来的早餐,依稀嗅到一点热闹和香味。
刚刚逛完早市的东北人。@快乐小熊记事簿
但最近,它已经悄然升级为令年轻网友无比憧憬的人间天堂。
打开短视频平台,无数博主正在逛东北早市。
油炸糕和大果子(东北话里的油条)齐飞,洋菇娘共大西瓜一色。
网友们则在评论区里留下了嫉妒的发言。
“这就买张去东北的车票,我可以天天吃到爬着出来。”
“请问具体地址在哪里,退休了准备来这里养老。”
很难为东北早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有人认为,它不过是农村赶大集的日常版。
然而其他地方的大集通常存在与村镇或市郊,而东北早市却牢牢占据城市中心,仿佛是现代文明缝隙中一个神秘的结界。
某位去大连旅游的南方网友,曾目睹过酒店楼下那条平平无奇的双向六车道大马路,在早上6点钟变身为成为人挤人的赶集。
“我当时还以为过年了。”
@舅时光
也有人说,东北早市的本质是早餐摊和小吃街的结合体。
然而当你深入其中,会发现目之所见已经突破了对小吃的常规想象。
前脚刚路过一个凉席摊位,转身又跟现磨的大碴子粥来场亲密邂逅。
“宜家山姆还吹啥啊,真一站式购物还得看东北。”
@温暖一家
或许已经没必要细究,什么才是真正的东北早市。
反正它早就以极度狂野的气质,俘获了习惯进口超市、精品蔬菜的年轻人。
帮忙给土豆切丝、给整鸡去骨的南方摊主,曾经在服务精神领域卷到了极致;
如今,北方摊主终于靠绝对的力量压制扳回一局。
走进早市的瞬间,你会有种被巨型食物全方位包裹的快乐。
东北菜馆“量大便宜”的特色,在这里得已充分发挥。
还以为铁锅炖里围成一圈的饼子,已经是食物领域里粗糙美学的极限?
比脸还大的锅贴馒头会告诉你:天下美食,唯大不破。
是的,南方人通常会对东北饭店的巨大菜量印象深刻。
直到他们来到东北早市,才发现饭馆老板还算是收着劲儿的。
在这里,蔬菜是论堆的,饼是论袋的。
角落里那台落灰的电子秤,已经在宣告现代计量规则的全面崩溃。
@温暖一家
或许是因为早市摊位没有“库存”可言,所有货物都被摆在明面上。
其中最经典的是卡车派。
敞开的卡车货箱,是运输工具也是天然货架。
站在车上的摊主大声叫卖,颇有几分睥睨江山的感觉。
也有摊主不屑于用频繁的吆喝声,在人声鼎沸的集市上秀出存在感。
但当他们跟堆积如山的货物坐在一起时,反而形成了具有压迫性的视觉奇观。
只有当你问出一句“这啥玩意啊”,这沉默的气氛才会自动解除。
取而代之的是热情的回答,“粉条子啊,整点不?”
@花二strange
那些没有卡车的摊主,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豪横。
你甚至会怀疑他们并不是为了卖东西,只是在练习独特的奇门五行之术,需要用食物排出阵法。
半人高的笼屉排成阵,里面的馒头花卷窝头腾腾冒着热气;
卖馒头的阿姨穿梭于其中,仿佛武林高手正在穿越桃花岛。
身材纤细的小香葱,论气势天然要比大葱矮上几头;
除非它们被成捆装进大号塑料袋,又在地上被铺成一片草原。
@二美吃玩沈阳
而当你看到糯米做成的油炸糕,在巨大的炸锅里翻腾出热闹的油花;
“我终于明白了,任何一样平平无奇的食物放大10倍,都会具有无穷的魅力。
冬天,对于绝大多数集市来说都是淡季。
但东北早市却凭一己之力,打破了“人一冷就不爱动弹”这个生物学定律。(我瞎说的,生物学里没这个定律)
寒冷的天气冻住了口中哈出的热气,也冻住了食物脆弱的外表。
很多令南方人匪夷所思的食品会在此时出现。
比如猜猜下图,这些被随意放在垫布上的暗黄色的方块是什么?
不是农家自制肥皂,而是1块钱1块的冻豆腐。
@半拉牙
黄米面做的粘豆包被冻到邦邦硬,装进麻袋里论斤称。
@武哥签名
更不要说很多东北人至今离不开的冬储大白菜——除了早市,到哪儿还能看到这种进货量?
@花二strange
在被东北早市的豪横反复洗礼后,一些南方网友在羡慕之余也不禁心生惧意。
如果是普通的北方菜市场,还敢壮着胆子让老板给自己切“一根”排骨。
但在早市摊主中气十足的吆喝下——“我就连鸡都不好意思只买一半。“
可当大家担心这样的买菜风格,会让自己被“早市刺客”狠狠背刺的时候,又被摊主口中极其便宜的价格所震惊。
甜瓜5块钱3个@小黑不饿
“这是真的吗?我在广东只吃得起福建人。”
“我悟了,真正的财富自由就是南方挣钱北方花。”
是的,相比于“量大”,便宜才是东北早市的真正魅力。
曾有南方女婿跟着东北老丈人去逛早市,路遇一个西瓜摊。
两人精挑细选了两个大号西瓜,算完帐总计8块。
“这俩加起来不得有20斤,折合四毛钱一斤。”
@温暖一家
而当东北博主把镜头,对准早市上泡沫箱装着的蓝莓。
评论区的年轻人们已经纷纷破防。
@小于姐
“你那蓝莓叫一箱,来南方才知道什么叫一盒。”
“我在深圳,1/10的量差不多要卖20块钱。”
虽然东北早市什么都卖,但最容易让人产生憧憬的,还得是热乎乎的小吃。
早市四大金刚:油炸糕、大碴子粥、豆腐脑和油条。这几样食物的单品价格,通常不会超过2块钱。
有视频博主挑战“30块钱吃垮东北早市”,结果摊主没被吃垮,他自己先吃撑了。
而吃不到的网友们只能心急地表示:“有没有人辟谣啊,北方物价真的都那么低吗?”
现擀现烙的馅饼,2块钱一个;
@哈尔滨萱妹儿
现和面现切的鲜面条,2块钱往死里装。
因为价钱过于实惠,甚至会让豆花甜咸党放下争执。
“如果豆腐脑可以只卖1块5一碗,那么我允许摊主往里面放辣椒。”
当然这价格就别指望给你装盒了,直接塑料袋提走就完事了。
严格来说,早市当然不能代表整个东北的物价。
它虽然设在城市里,但在性质上确实更像农村集市。
很多摊主都是周边村镇的农民,无需租用店面,交点摊位费就能摆摊。
所售卖的瓜果蔬菜也不会像超市那样仔细筛选,大多透着一种未经处理的质朴气息。
从后山采回的蘑菇,带着泥土和树叶子摊在地上;
@160斤大龄女
自家院子里种的花,装在油漆桶里拎过来。
@阿晴吃不多
跟低价相伴随的,往往是品相参差不齐——
你花8块钱精心挑选的两个瓜,打开后有可能是沙瓤好瓜,也有可能是差点火候的生瓜蛋子。
早市上的便宜小吃多为糖油混合物,本来成本也不高。
如果是纯肉馄饨、牛肉饼之类的“硬货”,价格照样不低。
但当你啃着便利店十几块一个的冰冷三明治,看Vlog里的东北博主抓起一沓韭菜馅饼整个咬下去;
谁能抵挡这样世俗的诱惑啊!
@姜小胖不胖
我宣布,东北早市正在造成新的人口大迁徙。
当东北人纷纷奔向温暖南国的时候,南方人居然开始梦想来东北养老。
这届年轻人,早就已经开始迷恋逛大集。
东西便宜、老板热情,遇到邻里邻居还能打招呼聊聊天。所谓“感受烟火气息”,是在冰冷大城市里久违的。
而对于习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东北早市相当于真·农村赶集的平替。
有集市的热闹,又有家门口的方便。
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虽然东北早市是天天都有,不像农村赶集可能几个月才有一次。
但它的出摊之早,也是远远超出了南方网友们的想象。
由于东北的地理纬度较高,天普遍亮的比较早。
再加上很多城市曾经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很多市民都是工厂职工。职工们需要在上班前完成采购,早市应运而生。
所以时至今日,它们的开始时间依然在……早上,啊不,凌晨三点左右。
@东北小妞山珍
很多爱熬夜的年轻人可能还没睡,而东北早市里,已经挤满了起床去买菜买早饭的大爷大妈。
比出摊早还让人崩溃的,是收摊更早。
不像广东早茶虽然名叫早茶,但你可以一直吃到下午。
但东北早市如果晚于7点去逛,那基本上是连菜叶都不会剩下一根。
7点半之前是市场,7点半之后就是大马路。
在很多东北早市视频里,会提到临近收摊时东西价格会更便宜。
摊主也热衷于用大喇叭喊“错过就没有了”“这价格我内裤都赔飞了”。气氛之热烈,仿佛是商场里清仓大甩卖的店铺。
但除非身经百战,其实很难掌握那个微妙的分寸。
毕竟商场里的清仓大甩卖可以一直甩卖下去。早市买完,就是真的卖完了。
无论在博主的镜头下多么诱人,逛早市的生活终究不属于年轻人。
“一个月最多只能去一回,因为起得太早了费命。”
就像我曾经很喜欢吃家门口早市里那对爷爷奶奶卖的油条,脆中带韧,十分美味
但因为起不来,多数情况下都只能用意念品尝。
不过也有例外,万一谁有个热衷于逛早市的妈妈。
每天都要拉着你一起,还必须赶在4点多刚开市,去买“地里刚摘的菜”。
有这么几次,保管你对东北早市彻底祛魅。
“算了,我还是在梦里逛逛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