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名人,你曾以为早已经去世了?(二)
2022-09-16 16:02

有哪些名人,你曾以为早已经去世了?(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 (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头图来自:《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吉米·卡特(1924 ~    )


毫无疑问,吉米·卡特不仅仅是在世的美国总统中最长寿的人,也是自华盛顿之后历任美国总统中最长寿的人了。


1924年出生的吉米·卡特曾经在美国海军服役7年,期间在青岛呆了三年,那是他第一次和中国“结缘”——当时他所在舰队的任务之一,是助国民党军队运兵运粮。


退役后的卡特很快走上了从政的道路,从家乡佐治亚州的参议员做到了州长,之后成功竞选成为了美国第39任总统。


成为美国总统后,卡特在外交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漂亮动作:主持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如约把巴拿马运河还给了巴拿马;主持签订了埃及和以色列和平相处的“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并且与苏联签订了“双边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当然,对中国人来说,卡特与中国最大的缘分出现在1978年:


那一年,卡特在没有征询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宣布与台湾当局断交,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按理说,服过役,立过功,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取得过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卡特在1980年竞选总统时是很有希望连任的——但他却失败了。


导致卡特只担任一任总统的原因,后人总结出来主要分内、外两方面。


在国内方面,卡特在任内对美国经济提振一筹莫展,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12%,失业率超过7.5%。在国际方面,尽管卡特颇有成绩,但在“伊朗人质事件”中颜面尽失,遭受了很多诟病(参见【1.31】逃离德黑兰,大大失分。


结果,在连任竞选中,卡特输给了比自己大13岁的罗纳德·里根。


不过,尽管政坛不尽如人意,但卡特至少在一点上赢过了美国历史上的所有总统——长寿


退休后的卡特过着平凡的生活,在家乡佐治亚州与妻子住着一间只有两个卧室的农场小屋。根据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的统计,卡特是美国历任前总统中花费纳税人最少钱的总统。


值得一提的是,卡特对中国还是有一份特别情感在的。


早在2020年,他就公开表示希望中美能够克服分歧,改善双边关系,他认为中美两国频繁接触能促进世界繁荣。


而就在今年春节,他还致信祝贺中国民众虎年快乐,希望中美两国能重回和平建设性接触。


他今年98岁了,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能看到这一天。


米兰·昆德拉(1929 ~   )



设想这样一段场景:


在布拉格,或者在巴黎,有人说:要不明天我们去米兰·昆德拉的墓地看看吧!


我相信不少人虽然未必愿意去,但至少会相信这个墓地是存在的。


但事实上,米兰·昆德拉还健在。


这确实又是一个“曼德拉效应”——什么?米兰·昆德拉不是早已经死了吗?


何止是现在?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里,当我们中学上课时在课桌抽屉里偷偷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就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了:


他应该是像海明威那样饮弹自尽了,要不像巴别尔那样被秘密枪杀了,或者像索尔仁尼琴那样漂泊一生,最终左右不服,孤傲终老,再怎样,也可能应该像乔治·奥威尔那样因为患了某种重病——比如肺病或胃病什么的——告别人世了。


但米兰·昆德拉真的还活着,今年93岁了。


作为一名捷克人,他的作品当初在捷克被封禁,本人也被开除共产党员党籍,最终只能加入法国国籍。但在2019年,他又被恢复了捷克国籍,并在第二年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


其实米兰·昆德拉很早就开始了隐居生活——这也是很多人都以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你去搜他的照片,搜索结果大多也都是黑白照片。


他的生日是1929年4月1日,他一直很喜欢自己这个生日。


按照目前通用的说法,这个生日,至少还没成为诞辰。


冯骥才(1942 ~  )


冯骥才先生可能还真的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原因:为什么总有些人会以为他是上个世纪的人?


叫我来说,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是因为他的名字。


冯骥才这个名字,怎么看怎么像个民国时期的名字,透着一种历史的文气,感觉应该是个书画家之类的——当然,冯骥才确实从小学画。


第二个原因可能更重要,因为他的作品。


其实让冯骥才初战成名的是《雕花烟斗》,被拍成电影的是《神鞭》,扬名国外的是《三寸金莲》,这些作品并不会让人对他所处的时代产生混淆。但他有一部作品却给我们留下了时空穿梭的幻觉——被节选入语文教材的《俗世奇人》


在这部记录清末民初天津市井故事的短篇小说集里,冯骥才妙笔生花,写活了一群那个年代的“俗世奇人”:从“泥人张”到“刷子李”,从“蓝眼”到“酒婆”,让人阅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自然而然也会觉得:能把这些人物写得如此活灵活现的,当然也是他们同时代的人。


所以,觉得冯骥才先生是“上一辈”的那些人,可能要从80后往后数,因为这一代人熟悉的是“泥人张”和“刷子李”,再看到“冯骥才”这样的名字,自然就产生了固有印象。


冯先生今年80了,身体好得很。


余华(1960 ~  )



上一期推送,后台有不少人留言“余华”,我其实挺惊讶的:


余华先生才60岁出头,究竟是什么会让你们有错误印象的?


想来,可能也有原因。


一是余华成名早。他1992年写出《活着》轰动一时的时候,才32岁。之后一代又一代人看《活着》,总觉得余华年纪应该很大了。


第二还是和他的作品有关。


从《兄弟》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笔下的人物总是“苦大仇深”,艰难却又顽强地生活着。余华笔下的世界真的很苦,所以他写出了《活着》,却有读者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同样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闻名的《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先生不幸早早离世了,而有些人可能总是会把这两人搞混。


2021年末,余华通过网络视频的传播,一下子成了“段子手”:他说自己忍受不了拔牙的枯燥才去文化馆上班,说自己图凉快睡太平间,说中法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法国作家用法文写作”……他的各种段子视频在网上随处可见。


但你也看得出来,能说出这种段子,本身就说明他经历过了生活,已经完全可以用一种乐观的心态调侃生活了。


2020年的数据显示,余华的《活着》已经销售出了2000万册——这在纯文学领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事实上,凭借着丰厚的版税,余华还“玩票”做起了业余的“投资人”,成为风投基金的LP(为基金提供资产的投资者)


他说自己现在是靠着《活着》而活着。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又一个他说的段子罢了。


傅聪(1934 ~ 2020 )


来说一位真的已经过世的吧:傅聪。


说是已经过世,其实也就是不久之前:2020年,傅聪先生因新冠肺炎病逝于英国,享年86岁。


你看,从病因来看,你就一下子觉得很近了吧?


但在很多人印象中,傅聪先生也是上一个时代的人了。


这恐怕还是因为很多人知道傅聪,是缘于他的父亲,确切地说,是因为他父亲的《傅雷家书》


傅聪先生是非常优秀的世界级钢琴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但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他的形象,难免还是和《傅雷家书》中的那个“亲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家之所以惊讶傅聪先生“还在”,只是下意识觉得,《傅雷家书》最后记录的那个时代已经翻篇了。


希望是真的,永远翻篇了。


【番外】


行文至此,准备收工,手机忽然一响,一条新闻推送。


一位很多人认为早已经退役的运动员,刚刚宣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


41岁的罗杰·费德勒,无愧男子网坛一代传奇!


致敬!


罗杰·费德勒纪录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 (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