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ID:gjrwls),作者:付喆,编辑:詹茜卉,原文标题:《英王皇冠上“非洲之星”,南非能抠回来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除了哀悼之外,也出现了“讨债”的诉求。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南非便要求英国王室归还装饰在英王的皇家权杖上“大非洲之星”(Great Star of Africa)钻石。与“大非洲之星”同属产自南非的库里南钻石(Cullinan Diamond)的,还有镶嵌于帝国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上的“小非洲之星”(Second Star of Africa)。
南非网友们坚持不懈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非洲之星”的热门话题,并要求英国归还非洲之星和其他钻石。近日来,这种呼声愈来愈高,有许多南非人认为英国收购这些珠宝是非法的。
“非洲之星”与库里南钻石究竟是什么?它们与英国王室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除了南非外,还有别的国家要求英王归还掠夺珠宝吗?
“非洲之星”:库里南钻石
库里南钻石(Cullinan Diamond)是迄今已被发现的最大的天然钻石原石,重达3106克拉,于1905年1月26日发现于南非矿场,以矿场的董事长托马斯·库里南的姓命名。这颗钻石的历史颇为曲折,紧紧地将英国和南非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库里南钻石切割出最大的九颗钻石 来源/ The Cullinan by Asscher, Joseph, 1908
库里南钻石被切割为9大块及许多小块,其中9大块分别命名为库里南一至九世(Cullinan I-IX),皆为英国王室收藏。
切割打磨后的库里南一至九世 来源/The Cullinan by Asscher, Joseph, 1908
而库里南一世(Cullinan I)则是库里南钻石切割后最大的一颗,重达530.4克拉(106.08克),被爱德华七世命名为“大非洲之星”。第二大的库里南二世(Cullinan II)则被爱德华七世命名为“小非洲之星”,重达317.4克拉。
前者被镶嵌在带十字架的英国君主权杖上,后者被镶嵌在皇冠上。
镶嵌有库里南一世的君主权杖。摄影/Cyril Davenport
在伊丽莎白二世的许多肖像画中都能看到她佩戴这些钻石。
镶嵌有库里南二世的帝国皇冠。摄影/Cyril Davenport
库里南三世也不可小觑,这颗钻石重达 94.4 克拉。伊丽莎白二世经常将库里南三世与库里南四世结合作为胸针,偶尔也会被用作加冕项链的吊坠。
库里南三世与库里南四世的胸针,来源/The Jewellery Editor
如今,库里南钻石均为英国王室收藏,英国官方是怎么看待库里南钻石的来源与归属权?
据英国官方的皇家收藏信托(Royal Collection Trust)称,库里南钻石被发现几年后,由当时的南非政府德兰士瓦共和国(1852-1877与1881-1902年布尔人在今南非北部建立的国家)将库里南钻石送给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作为其66岁的生日贺礼。同时,皇家收藏信托记录称,南非赠送英国珍贵的库里南钻石是一种象征性姿态,旨在弥合布尔战争后英国和南非之间的裂痕。
经过最初的犹豫,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英国政府的推荐下接受了这份礼物。这块钻石在警察的重重护送下被带到桑德灵厄姆,并在国王66岁生日庆典时正式呈上。毫无疑问,英国官方支持英国王室对宝石的所有权,并认为王室获得库里南钻石的方法是合法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库里南钻石究竟如何到达英国的?
1905年1月26日,南非普里米尔矿区的经理弗雷德里克·威尔斯(Frederick Wells)从浅坑边缘附近取回了一枚大晶体。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大量新闻报道,其价值估计在4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令普里米尔公司的股价上涨80倍。
1905年2月2日,当地报纸开始将这块石头称为“库里南钻石”,以董事长兼矿山发现者托马斯·库里南爵士(Thomas Cullinan)命名。之后,普里米尔公司在约翰内斯堡的南非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展示了这颗大钻石。尽管他们只发放了3000张访客通行证,仍有有8000-9000名围观者前往银行观看大钻石。
1905年4月,这颗未加工的宝石被送往普里米尔(德兰士瓦)钻石开采公司的伦敦销售代理处。钻石在伦敦放置两年多的时间里,德兰士瓦政府就是否购买这颗钻石进行了辩论。
此时,南非军事领导人路易斯·博塔(Louis Botha,后为南非联邦的首任总理)将军和扬·斯穆茨(Jan Smuts)将军已承诺支持英国在南非统治。因此,两人在背后发挥了影响力,以推动南非政府购买钻石。在时任英国殖民地次官温斯顿·丘吉尔(后为英国首相)的调解下,德兰士瓦立法机构于1907年8月批准了一项决议,以15万英镑的价格购买了这颗钻石。后面的故事则与英国官方的一样了。
经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英国与南非的说法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大概意思还是南非主动送给英国王室。但南非方面中存在几个疑问,德兰士瓦政府是什么?与南非政府是什么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南非究竟是不是自愿将钻石献给英国的?
前殖民地的阵痛:库里南钻石的所有权之争
谁拥有“大非洲之星”和南非开采的其他贵重宝石一直备受媒体关注,而南非人则与英国的想法完全相反,他们坚信英国从南非手中偷走了钻石,英国获得钻石的手段是非法的。
尽管英国方面声称,库里南钻石是时任南非政府作为友谊与和平的愿望赠送给英王的(a gift of goodwill),但这时的南非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非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统一国家,而是群雄争霸,其中势力大的是开普殖民地、德兰士瓦共和国(自称南非共和国)与奥兰治自由邦。此时,开普殖民地已经沦为英国殖民地,包括南非南部的开普敦及其邻近地区。
德兰士瓦与奥兰治自由邦位于南非中部与北部,都由荷兰移民后代阿非利卡人(布尔人)建立。两个政权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于1899-1902年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第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
南非殖民时期的势力分布示意图
战争持续了三年多,英国先后投入40多万兵力,共阵亡2.2万余人。最终,英国在巨大损失与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
战后,英国殖民者与当地军队在共同压迫和奴役黑人的前提下妥协合流,形成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集团。1910年,开普敦、纳塔尔、德兰士瓦、奥兰治合并组成南非联邦(Union of South Africa),成为大英帝国在南非的自治领地,南非由此沦为英国殖民地。
虽然,此时的南非政府还没有正式公布“种族隔离”(Apartheid)政策(南非白人政权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实行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种族主义政策)。但是,这种种族主义政策早为南非联邦成立之前就被殖民当局广泛推行,只是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制度化法律体系。
而回到南非政府将钻石送给爱德华七世的时间,正是上文提到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集团的行为显然不是以南非人民的利益为首要任务,而是以献媚英国统治者为最高意志。他们又怎会将宝贵的库里南钻石留在它的出生地南非,而不用于讨好英国国王呢?
最开始,英国皇室没有主动索求钻石,而是英王受温斯顿·丘吉尔的劝说后才决定收下钻石。从丘吉尔的人生经历可知,他此时正担任英国政府的殖民地次官,与南非本就有来往。而丘吉尔本人曾在1899年9月以记者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他被后来的南非总理路易斯·博塔所俘虏。路易斯·博塔极力主张布尔人与英国和解,因此,丘吉尔并未与博塔交恶,两人甚至有一定的私人交情。在路易斯·博塔的影响下,丘吉尔促成了南非政府赠送钻石一事。
总的来看,南非政府的赠送行为本身就体现了英国殖民者干涉南非内政外交的行为,体现了殖民政权对殖民地的压迫,很难断定其中南非的自愿成分有多少。难怪今天的南非人民坚定地认为钻石是被偷盗的,而不是南非人民自愿献给英国的。如果南非人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会同意赠送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当我们将目光转回到现在,南非声讨钻石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从官方到民间,南非国内从各种方面讨论了库里南钻石的归属问题,而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将英国“偷盗”钻石与殖民主义的罪恶联系在了一起。
许多南非政府官员认为,库里南钻石只是英国对南非殖民统治伤害的一个缩影,一位南非前省长声称:“英国继续以牺牲人民为代价,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矿产中获益……由于她和她的祖先造成的压迫和破坏,我们仍然处于可耻的贫困之中,我们仍然处于大规模失业和犯罪率上升的境地。因此,库里南钻石必须立即运回南非。”
还有人认为南非政府应该对英国追责,南非议员武约·祖古拉(Vuyo Zungula)认为,南非应该解除与英联邦的联系并通过新宪法:“南非现在应该离开英联邦,我们要求英国赔偿他们造成的所有伤害,根据南非人民而非英国大宪章的意愿起草新宪法,并要求归还所有被英国偷走的黄金和钻石。”
南非学者也公开反对英国的“合法说”。南非大学非洲政治学教授埃弗里斯托·本耶拉(Everisto Benyera)告诉媒体:“殖民交易是非法和不道德的……我们认为整个德兰士瓦政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采矿集团都是非法的。”他争辩说,“接收被盗的钻石并不能免除接收者(即英国人)的责任。非洲之星是血钻……私人(矿业)公司、德兰士瓦政权和大英帝国是更大的殖民网络的一部分。”
王冠的制作过程。来源/东方卫视新闻截图
南非人民更不例外,要求归还非洲之星并将其安置在南非博物馆的请愿书已收到 6000 多个签名。一位南非网友在社交平台写道:“现在是时候将我们的非洲之星——库里南一世带回南非了。那是非洲伟大的象征,是非洲天神祝福的力量。它展示了非洲是多么富有,但你(英国)甚至不会厌倦窃取它的资源。”
总的来看,女王之死提醒了南非民众库里南钻石的来龙去脉,即英国在南非殖民的屈辱历史。这一事件不仅激化了普通民众对英国殖民历史的负面情绪与对前殖民者的痛恨,也引起了人们对如今英国政府的不满。
对南非人民来说,钻石本身的价值固然重要,但他们要求英国归还“大非洲之星”的行为不仅只是声讨一件珍贵的物品,而是希望从曾经屈辱的历史中走出来,拿回该有的东西,从而焕发新生。
愈演愈烈:印度要求英王归还“光之山”钻石
无独有偶,与南非同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印度也未置身事外。早在2009年,印度独立领导人甘地的后人曾呼吁英国归还光之山(Koh-i-noor)钻石。而随着英女王的去世,这种呼声愈加强烈。光之山的故事与库里南钻石同样精彩。
光之山曾经是世界上最大颗的钻石,重达105卡(21.6克)。目前,这颗钻石镶嵌在英国的伊丽莎白王后冠(Crown of the Queen Mother)正面的十字架之上,这顶王冠由白金制作而成,被保存在伦敦塔内,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镶有“光之山”钻石的王冠。来源/东方卫视新闻截图
光之山的历史十分悠久,流转于许多国家、朝代与君主之手,见证了印度乃至中亚的王朝更迭与历史发展。传说中,印度卡卡提亚王朝(1083-1323)的一位国王将钻石镶嵌在首都瓦朗加尔的一间庙内的女神眼中。
随着王朝更迭,光之山为印度德里苏丹国所拥有。当1526年莫卧儿帝国打败德里苏丹国后,光之山落入首位皇帝巴布尔之手。巴布尔的后代沙贾汗,那位建造泰姬陵的皇帝,曾将此钻石镶嵌在他的孔雀宝座之上。之后,沙贾汗之子奥朗则布篡权,废黜了沙贾汗,并将他监禁在阿格拉堡之内。传说沙贾汗将光之山放在窗旁,因此能透过钻石的反射看到泰姬陵。
1737-1738年,伊朗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纳迪尔沙远征印度,蹂躏了印度西北部诸省,并且攻占和洗劫了首都德里,孔雀宝座及其上的光之山也未能幸免。传说中,光之山之名就是由纳迪尔沙所创。
1747年,纳迪尔沙遇刺,光之山落入了阿富汗国父,杜兰尼王朝开创者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清史稿》中称其为爱哈默特沙,俗称“珍珠汗”)之手。1830年,流亡的杜兰尼后代逃亡至拉合尔,将光之山送给锡克帝国的君主兰季德·辛格。
1839年,兰季德·辛格去世,并遗命将光之山捐献给寺庙。但是,天不遂人愿,旁遮普省落入英国之手。英国签订的拉合尔条约中称“(光之山)由君王兰季德·辛格手中取得,以光之山为名的钻石,拉合尔君王将会放弃,并且奉献给英女王”。1850年6月,兰季德·辛格之子亲自前往英国,将光之山送赠给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自此,光之山离开了印度,来到了英国。
初到英国的1851年,光之山便在英国水晶宫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中展出,但效果不佳。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王子决定重新切割钻石,切割后的光之山被镶嵌在一个维多利亚女王经常佩戴的胸针之上。
当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光之山与剩余碎钻被一起镶嵌在一个全新的皇冠之上,陆续为历代英国王后所佩戴,直至今日。
1947 年,自印度脱离英国独立以来,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政府都声称拥有光之山,并要求将其归还。由于对钻石合法所有权的四方争议,各种妥协方案已被提出以解决争议:其中一个方案是将钻石一分为四,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各分一颗,最后一颗由英国王室保留;另一个方案是将这颗宝石收藏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之间的一个特殊博物馆中。然而,阿富汗与伊朗则被抛在脑后。
英国政府坚称,光之山是英国根据1849年最后一次拉合尔条约的条款合法获得的,因此拒绝归还。英国政府也拒绝上述妥协方案,并声称钻石的归属是“不容谈判的”。
网友们对英国政府的态度毫不买账,甚至将伊丽莎白二世加冕时佩戴的珠宝一一指出,许多都来自前殖民地。虽然英国官方均称这些珠宝的来源是合法的,却不能服众,他们直至今日仍然觉得这些珠宝是被“盗走的”。
图中标注了来自多个英国前殖民地的珠宝被镶嵌在英王的诸多珠宝上,来源/推特
在罪恶的殖民征服过程中,曾经的大英帝国对殖民地国家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南非的库里南钻石与印度的“光之山”钻石仅仅是冰山一角。各国声讨追回本国文物的努力从未停止过,而这一努力如今有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一直以来,许多非洲国家在为追回被殖民军队掠夺的文物而奋斗。比如尼日利亚和其他非洲国家一直在努力追回外国在军事占领期间缴获的文物,如今这些文物大多保存在欧洲等地博物馆。2022年8月,伦敦的霍尼曼博物馆和花园(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同意归还1897年英国军事行动期间从尼日利亚南部贝宁王国掠夺的72件藏品。
虽然印度企图收回光之山钻石与南非收回“非洲之星”等库里南钻石的计划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尼日利亚的成功追讨,对南非与印度来说,是个好消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ID:gjrwls),作者:付喆,编辑:詹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