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发条羊,题图由受访者刘怡提供
人,往高处走。曾经,人们的买房逻辑,也是如此。
彼时高层住宅在国内兴起,配备电梯,外观洋气,是稀缺之物。“住高层”成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楼不再罕见。按照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定义,建筑高度超过100米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当城市里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时,一方面,人在高处,城市如微缩景观般尽收眼底,一种自傲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是人们生存的空间被叠加。
就内地而言,中国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如今深圳新建住宅普遍高度都在100米以上,目前“最高住宅”层数达到67层,建筑高度是239米。
随着消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与高楼发展势头背道而驰的,是人们对“住高层”的热衷程度,一来稀缺属性已然不再,二来高层意味着高容积率、支付更多的公摊以及等更久的电梯。
在当下,住高层,更多关乎个人的选择。
住在“云端”之上是种什么体验?我们与几位现在或曾经住过超高层的深圳人聊了聊,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维持“高高在上的美丽”,并不容易
46层 小刘
2020年,我换了新工作,准备从亲戚家搬出来,在同一小区找房住。
我看中一间8平大小的房子,是46楼的超高层。窗外视野开阔,云朵像要飘进来了一样,房间里的大飘窗吸引了我,于是就租下了这间。
这个小区在高新园站附近,是南山寸土寸金的位置。这栋楼的顶层是56楼,对于一个来自小县城的青年来说,这是我曾从未听过的楼层数。
小刘拍摄
小区是2016年建成的新楼盘,基础设施与环境不错。即使住在高层,水压正常,房间无噪音、灰尘少。打开窗户,没有高楼遮挡,沙河西尽收眼底,附近有高尔夫球场和公园。不同的天气,窗外景色不同。
住上高层,我才感受到“光的通透”,像处在街边全玻璃窗的精品店,家里随手一拍,都充满意境。由于房子设计原因,没有西晒,洒进来的太阳直接可以晒被子。
46层,最开始是新鲜感,也有一点虚荣心,会发朋友圈炫耀,仿佛自己成为“云端上的人”。不过,为了维持“高高在上”的美丽,并不容易。
首先,需要面对南方的一些极端天气,台风的时候,好几次我都害怕窗户会被吹裂,风一大,楼似乎也在摇晃,莫名就有点担心,“不会就这样倒下了吧?”为了安心,我给窗户四周贴了很多米字格胶带。
小刘拍摄
其次,等电梯以及进小区漫长的路程也令人头疼。我们这栋楼是三梯四户,算是住人比较少,记得隔壁栋有一层住了六户。2020年疫情后,需要去小区外拿快递。我住在46层,头顶还有10层楼,运气不好,电梯需要等,找快递要时间,最长的时候整个路程要半小时,但凡买的东西多一点,一路提着,都很痛苦。
最重要的是,风景再美,这间房也终归是合租。90平的房子被划分成五室,客厅打断成了主卧带独卫,最多的时候,里面能住8到10个人。而我这间8平大小的房间,月租3000元。
一年的租期到了,我选择了退租。它超出了我的租房预算,如果只是为了美景与一些虚荣心而住下去,实在不值。
我觉得自己搬家比较频繁,平均一年搬一次。今年又把之前住的小单间换成了一室一厅。这回因为是俩人合租,房租均摊且能获得更大空间。我们现在25楼,也是高楼层,窗外能望到平安大厦。
在那间拥有四五十层高楼的高档小区,我前后住了三年,也是我最初来深圳的三年。
我看到了有钱人的车、房子,也知道在深圳这不算什么。从亲戚家搬出后,我自己租房,才意识到“挣个房租钱”有多难,也明白有些阶层之间的差异不可跨越,高档小区,我是买不起的。
没有谁喜欢这种居无定所的感觉,我内心一直有这样的计划:35岁前,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它可以是深圳周边一套很小的房子,我还是会选择住在高层。
在那套月租3000元的超高层,夜晚我曾坐在飘窗上休息,享受这份闲适,闭上眼睛时会想象自己是在山顶上,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灯火,连接成了一片海洋,“视野开阔,烦恼少了许多。”
住高层,如同住进小区里的“别墅房”
32层 雅芳
“妈妈,为什么我们家像高空森林一样?”搬进新家后,女儿这么问过我。
茉莉花、多肉、雪兰、朱顶红 、发财树、龟背竹、太阳花 、绿萝……它们分散在阳台、客厅、鞋柜。这些生长在32楼的“小精灵”,没有固定在某个位置,我喜欢它们在家中“肆意生长”。
图源:雅芳提供
这是我们在深圳的第一套房产,套内面积95平,公摊20%(会略微高点),首付128万。买房前,我们租的房子都是中层,住过9楼、11楼。对于我来说,住中低层的体验不算好,如同“夹心饼干”,上下都住了人,一天中能听见各种声音,小孩吵闹、汽车鸣笛、邻居装修。
决心买房时,我们看中了两个楼盘,另外一个因为需要多付20万装修费,超出了预算。当时深圳新楼盘不多,销售一直和我强调“这小区好,剩下楼层都不多了”,那时候我们能选的只有10楼以下,以及32楼与顶层33楼,因此看完我就付了定金。
楼层选择上,我和先生出现过小分歧。女儿倾向高楼,但先生有些恐高。去游乐园,女儿喜欢坐摩天轮,也爱玩刺激类项目,小孩觉得新奇,“陆地上的人到了高空,像有了魔法”。
窗外的日落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选了32楼。我们小区里配备有大型商超、游泳池,每栋二楼还有空中花园。一开始我羡慕别人,觉得自己买的是剩下的,享受这些基础设施没有那么便利。住了一年后,对此大有改观,反正都是同一小区,再怎么远也不用走很久,偏远高层更像小区里的“别墅房”,无人打扰,很静。
我们小区容积率不高,邻居们来我家,都觉得视野广阔。站在阳台上,一眼就能望见远处海上的大桥。
说实话,我平常没有刻意欣赏这些,更像是窗外的一切,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今年暑假,我侄女来家吃饭,吃到一半突然从餐桌跑向阳台,天空被粉橘渐变染了色,小孩用手机拍了好多照片,开心得不行。
住在高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去顶层天台方便。
老人喜欢去上面晒被子,我们也会到楼顶散心。在天台,我们挂过吊床,种了葱、韭菜、番茄苗。这些种子苗是女儿亲手洒下的,她隔段时间就会上来浇水,喜欢参与种子生长的过程,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成就感。
天台上种东西
有人说高层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目前还未遇见过这些事。不好的地方都是能预防和解决的:一是是我们这个户型西晒,但只要拉上窗帘,房间也会舒服不少;二是是台风暴雨来临,窗外声音大,偶尔会吹碎阳台的花盆,只要提前收拾好就行。
搬进高层这一年,我发现平日先生更爱坐在飘窗上办公,谁能想到之前他还恐高呢?
换到新房后,我买了更好的花架,将亚克力花盆换成陶瓷,买了更多贵的品种。以前租房的时候,我不敢买太好的,觉得随时都要搬走。有了自己的家,什么都想买好的。
我们夫妻来深圳已经12年了。都是攒钱买的房,第一套是在老家购置的,深圳的这套,首付找银行贷款凑了凑,交房、装修,全是心血。
双色茉莉、虎皮、长寿花,这些花儿,是跟着我从出租屋一起搬到新家来的。许多朋友都说,花开完了就要丢,但我舍不得,会帮它们剪枝,到了新的季节,它们又能长出来。
小时候我住在乡里,屋前屋后都是花,这个习惯一直伴随我到现在。花儿与房子一样,带给我了安全感。
这几年先生开了工厂,我们背了房贷,疫情多少影响了收益,现在算是比较难的阶段。
但每天无论多疲惫,只要能回到自己的家,我先生形容,“睡觉都更踏实了”。就像枯萎的花儿只要你用心对待,它也能长出新叶,我心里想着,只要还有贷款这一途径,只要我们还在平稳工作和生活,也没过不去的事。
从3楼到30楼,我是追逐天空的人
31层 刘怡
刚来深圳的时候,我住过城中村的3楼、老小区的6楼。
这些低楼层,给我的体验感不好。城中村底下有商铺,环境复杂,卫生不过关,楼上住户家也会多不少蟑螂。有时候还有老鼠顺着管道爬上来,有段时间,晚上总能听见外面碗筷被翻的声音。
从住3楼到住30楼,从租房到买房,一晃来深圳十几年,我就像在追天空,这是一个越来越高的过程。
图源:刘怡提供
我们目前住的高层是我爱人名下的,我自己在龙岗也买了高层的房子,当初选房的时候,我就对中介说:“如果没有高层,就不要带我看。”
我在龙岗那套房子的顶层是44楼。这个数字就太高了,尤其是那片地形整体是斜坡,真实高度绝对超过了44、45楼。我上天台看过,可以说“一览众山小”,甚至能望见京基100,朝下会有眩晕感。
我喜欢住高层,但比较抗拒买到顶层。顶层不隔热,还可能面临漏水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感觉把自己放在太高的位置了,就是那种你上面没点“东西”,“抬头就是云,没有别的住户”。这会让人有种不安全感。
我们现在居住的31层的房子,位置在福田保税区,对面是香港和深圳湾。
住在高层,像是能与大自然玩一场游戏,楼房外的那片天空充满了灵性。台风天,窗外灰蒙蒙的,能看见水汽;晴天,有晚霞和落日;天上的一团乌云,是香港在下雨,深圳这边依然明朗。这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是低层所没法看见的。
有时候我发现乌云一点点朝我移动,虽然天空没下雨,但它们像是在悄悄告诉我,“快去收衣服啦。”
图源:刘怡提供
我工作地方就在这附近,下班早,我热衷于记录每天看见的窗外不同的风景。丈夫上班离家很远,回来都是深夜了。我会等他回来把家里拍下的美景分享给他,“因为我们是同一个家”,我很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
在我们小区顶层,经常能遇见邻居们在这里里拍晚霞、日落、海。景色特别美时,天台会架有很多三脚架,还曾看见过一个60多岁的老奶奶在玩无人机。在小区封控时,我自发举办过“拍落日大赛”,最终奖品只是一束花,但也有1000多个人参与。
这场追逐天空的美好,高层人有着天然的特权。在云端,与天空互动,生活的烦恼也会随之抛向脑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发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