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老局长,原文标题:《先皇驾崩,凛冬将至,首相更迭,大英还有多少老本可以啃?》,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979年5月4日,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迎来了它的新的主人。
和之前那些住在唐宁街10号的人不同,这次住进来的是一位女士。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不过,人们还是更习惯称呼她“撒切尔夫人”,或者“铁娘子”。
对英国来说,撒切尔夫人是仅次于“二战首相”邱吉尔的第二重要的现代政治人物。而之所以撒切尔夫人如此重要,则是因为她在位11年的所作所为。
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她,改变了英国。
撒切尔上台前的英国是什么样呢?
1978年,外有石油危机,内有北爱共和军作乱,英国的各行各业几乎都陷在无休止动荡和斗争之中。罢工、停电、商店货架空空如也,加油站前排起长龙,满街垃圾无人清扫。这些要素充斥了英国老百姓的生活。维多利亚时代的“日不落帝国”,打赢了二战的英联邦,在1978年那个“不满的冬天”里已经站在了崩溃边缘。
而当撒切尔卸任,英国已经完成了转型,牢牢地攥住了强国的入场券。
是谁奠定了当今英国的灵魂?
是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是谁让英国实现了产业升级?
是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是谁为英国种下了今日苦果?
是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想看清今天的英国局势,撒切尔夫人是绕不开的。
不过,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黑格尔说“历史上重大事件都出现过两次”,马克思对此的补充是“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则是闹剧”。
2022年10月,英国首相丽兹·特拉斯辞职。这位小时候就把自己打扮成撒恰尔夫人模样参加学校模拟选举,从政后高举撒切尔旗帜的“铁娘子小迷妹”终究没有成为第二个撒切尔。从上台到辞职,特拉斯只在唐宁街10号住了42天。这两天,印度裔的苏纳克接任了。
活脱脱的一场闹剧。
在我看来,从撒切尔到特拉斯和苏纳克,英国所经历的种种,值得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借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英国的老本”
一、英国有什么老本?
谈到英国今日的经济,网上很多评价就是:英国人又在吃老本了。这话虽然不严谨,但大致的意思是没错的:英国经济缺少新的动力,只能靠“帝国余晖”来勉强坚持。
看上去,好像英国人的光景非常惨烈,但问题是:英国人的老本,实在太厚了。
英国人的老本,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
硬实力上,英国目前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二梯队的玩家,早已完成了产业升级且在高端制造业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优势,而中国虽然从体量上占据绝对领先,但从发展程度上还处于第三梯队,尚未完成产业升级。
粗略地讲,单件产品价值超过1000万元,或者工厂每100亩投资高于10亿人民币的项目可以认为是高端制造业。具体地说,指的就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核工业、轨道交通车辆、船舶、特高压、特种装备、精细化工等产业。英国制造业虽然萎缩得厉害,但在高端制造上却依然坚挺。
集成电路方面,ARM是全球顶级的半导体知识产权提供商。全球95%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在使用ARM架构,苹果这几年的“宠儿”M1芯片就是基于ARM架构开发的。
航空航天方面,BAE系统是全球十大军工企业之一。世界排名第七,欧洲排名第一,产品包括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45型驱逐舰、机敏级核潜艇、挑战者2主战坦克、布莱德利装甲车、鹞式战斗机。
除了BAE系统,罗尔斯·罗伊斯也是英国著名的航空航天企业。它是世界第二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商,仅次于美国的通用电气,为空中客车系列飞机和欧洲各国的多种军用飞机提供航发产品,美军的F-35II也使用了罗尔斯·罗伊斯开发的垂直起降技术。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还有个汽车部门,其产品就是著名的劳斯莱斯汽车。
精细化工领域,壳牌、BP、英力士三家石化/化工公司的世界巨头都是英国公司。壳牌和BP的全球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的埃克森美孚,比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份额还高那么一丢丢。
英国在制药领域也颇为强势,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都是英国企业。
软实力上,由于整个近代工业化社会都发源自英国,历史上占有大量殖民地,英国实际上享有许多“隐形优势”。事实上,时至今日,英联邦仍然有53个成员国,总人口超过23亿,16个国家仍然将英国君主视为国家元首。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这些传统的英联邦国家不说,印度和巴基斯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些彼此之间关系微妙的国家实际上也都是英联邦成员......相比之下,欧盟一共也才5.1亿人口,仅有27个成员国。
虽然现在英联邦国家各过各的,英国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干涉成员国的内政,是一个极度松散的邦联组织,但在政治和文化上,“英联邦”这样的一个共同想象仍然可以带来强大的政治、文化、经济影响力。时至今日,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距离英国万里之遥的国家仍然把英语视为官方语言,英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进行商务活动不仅不存在语言问题,某种意义上还会有些“自己人”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虽然绝大多数英联邦国家都属于“最不发达”的穷国弱国,并不能像“儒家文化圈”的东亚三国这样互相之间在产业上实现互补,但这些国家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英国虽小,但并不用担心原材料的问题。
除此之外,英语也是英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在国家科研学术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在几乎一切理工类学科中,几乎一切论文、书籍、报告都是用英文书写的。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在不发达国家的也得到了普及,英语的影响力比以前似乎更大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里,也有34%的网民在使用英文,即便是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主宰的拉美地区,英语也成为了年轻人使用最多的语言。
拉美地区:离美国最远,和英国打过仗的阿根廷人英语最流利,离美国最近,和英国几乎没有瓜葛的墨西哥人英语流利度最拉垮。
千万不要小看了语言的地位,如果今天是中文获得了如此强势的地位,阿里的淘宝将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电商app,你在北京的家里可以直接买到来自尼日利亚的工艺品,并且可以毫无障碍地和店家交流。
腾讯的微信和QQ也会成为超级社交App,公众号的读者将会来自全球各地。抖音和快手将吸干全球一半用户的注意力,周杰伦将成为远超迈克杰克逊的超级巨星。中国的电影、游戏、电视剧、书籍......等等产品都将获得空前巨大的市场。
这也就是我觉得英国人不争气的原因。软实力如此优越,却硬是没有诞生什么有巨大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如果换成中国人,估计现在拉美安第斯山下Amigo们已经在喊“么么哒谢谢老铁送的火箭”了。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二、英国工业为什么衰落?
相比起美国这个吸引了全球科技人才和金钱的“超级资本怪物”,位于大西洋海岛上的英国可以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叫“去工业化”。
撒切尔上台之前的英国,实际上还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尽管70年代的英国大环境极其糟糕,但彼时的英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制造业在英国经济中也占有极大的比重。
1970年,制造业在英国GDP的比重仍有近40%,四分之一的劳动力都在制造业。但到了1990年,制造业的GDP占比只有16%左右了。到了今天,制造业在英国GDP里的比重仅有8.7%。
两相对比之下,显而易见,英国人实际上早已经在“去工业化”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了。
谁在英国的“去工业化”的路上出力最多?
答案还是撒切尔。
撒切尔的主张就是大名鼎鼎的“新自由主义”。信奉市场万能,反对政府干预。总而言之,是希望赋予资本尽可能大的自由。对外,这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流向成本最低、效用最高的地区或行业;对内,这意味着卸下福利等等社会责任,电力、交通等公共事业开始私有化。
于是,英国的工业悲剧便开始了:资本累积全球最高的英国并没有将资本投资在本国的工业,而是大举进入金融和对外投资。过度的海外投资减少了英国本土制造业可以使用的资源。一旦人人都知道搞金融来钱快,谁还愿意安安心心搞生产呢?
对比一下英国和德国的数据,我们就能轻松地看出来两个国家的区别。
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全球企业研发2500强》榜单,英国总计121家上榜,德国总计124家上榜,但英国前十大研发费用的企业研发总额不足200亿欧元,而德国前十大研发企的研发总额则高达600多亿欧元。
且从行业来看,前十大企业中,德国有5家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大众、戴姆勒、宝马、博世、大陆),1家电子电气企业(西门子),3家制药企业(拜耳、勃林格殷格翰、默克),1家软件企业(思爱普)。
英国方面则有2家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3家银行(巴克莱、汇丰、劳埃德)、1家航空军工企业(罗尔斯·罗伊斯)、1家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德尔福)、1家快消企业(联合利华)、1家石油石化企业(壳牌)、1家电信运营商(BT)、1家软件企业(阿特莱森)。
显然,德国的制造业属性极强,前十大企业里有九家都从事制造业,而英国更多元一些:制药、军工、汽车、快消、金融......都有涉及。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巴克莱银行不需要本地的工人,联合利华更喜欢把工厂设在靠近消费者的地方,罗尔斯罗伊斯和GSK、阿斯利康需要的是高端人才,不是底层工人。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给英国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低端就业问题。
金融和先进制造等行业的繁荣并不能照顾到低端的劳动力市场,当英国的产业资本向外转移,英国本土那些教育水平不高的工人算是遭了殃了。
社会福利在减少,公共服务私有化,传统制造业下滑,这就是当时的英国底层工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后,许多英国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开心地奔走相告:The bitch is dead!(那个*子终于死了!)
三、尾声:英国的故事对中国
有什么借鉴意义?
在我看来,英国故事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软实力的积累和产品出海。
第二,传统制造业不可忽视。
先说说软实力的部分吧。说实话,英国的硬实力虽然也不错,但这也就是一个“欧洲服务器前三名”的水平,拿到“亚太大区”来看,到底还是弱了一些。
在我看来,我们最应该“馋”的其实是英国的软实力。以英语为基础的超级大市场。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普及中文,毕竟这么一百多年下来,无数文件都是英文写成,英文的地位已经难以动摇。
事实上,语言其实并不算大问题。普及率高固然有利,但关键还是能不能用起来。真正能用好英语语言霸权的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人。
中国文化作品现在正在出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不少中国游戏厂商都在给产品套一个外国文化的皮,然后拿出去赚老外的钱。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是兄弟,就来和我一起复兴阿拉伯帝国”。
在我看来,电影也好,游戏也好,如果背景是中国的固然值得高兴,但其实不在中国也不要紧,讲好一个故事就很不错了。Netflix是纯纯的美国公司,但《鱿鱼游戏》却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子韩国味道,可见只要是好故事,甭管在哪里都会成功。
再说说传统制造业的事情。
众所周知,生产力不断在发展进步,产业必定要升级,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应当永远从事低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定会存在产业外流,本土部分产业萎缩的事情。我们自己现在都在清理各种低端产能。
因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不论信奉什么都一定会遇到的问题。
中国的制造业目前也处于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想突破封锁。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不管是土地还是劳动人口或者资金,总归不是无限的,很多时候甚至都难说宽裕。这就导致我们也需要权衡,一边是急需发展的高端制造业,一边是容纳了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制造业。两个“制造业”对中国都很重要。
面对这道选择题,英美的选择是“新自由主义”。整个世界经济都被证券化、金融化,那么本土只要做最简单的金融业务和高端业务就好了,脏活儿累活儿交给亚非拉的泥腿子们干就行了。
但我们显然不能如此,中国虽然也希望发展高端制造业,但绝不可能放弃规模庞大、就业人口无数的传统制造业。这不仅是一个生意问题,更是一个要命的“敏感问题”。手心手背都是肉,高端制造业赚钱,但惠泽的人太少。低端传统制造业虽然不太赚钱,但却能惠泽绝大多数人。
如何能平衡这“高端先进”和“低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关系,恐怕会成为未来几年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 (ID:junwu2333),作者:老局长
虎嗅长期关注出海,在急剧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为大家提供一手资讯、链接头部企业。点击链接留下您的交流与合作诉求,我们将与您联络,同步最新行业动态和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