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没干劲的时候
2022-10-31 14:55

谁都有没干劲的时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小盖,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干劲”不是引发行动的原因,而是行动开始后的结果。如果你一直不踏出第一步,就永远也提不起干劲。不是“先有干劲→再行动”,而是“先行动→造成情绪和心态变化”的顺序。只要迈出一小步,事情就会好转起来。


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虽然书名看起来是讲上学的时候该怎么准备考试,但内容却和我们每一个职场人息息相关。书的作者是日本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刚开头的那段话,是我在搜索作者信息时,偶然看到的一个总结。


简短犀利的一段话,直戳人心。


和一个赋闲在家的朋友聊天,他说休息的这几个月,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没有热情,没有干劲。本来计划好的事情,想着等有了干劲再说吧,于是就开始习惯性拖延,越拖延越不想做,进入了恶性循环。再到后来,他索性放弃了,以没兴趣为借口。但那件事,他原本是有兴趣的啊。


实话实说,朋友的经历,我感同身受。比如说十一假期,我本来想着闲暇时间多了,可以写一些文章。但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我躺在沙发上,晒着太阳慵懒地看书、发呆、犯困,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坐到书桌前写作。我以“放假就休息吧,没有状态就等状态来了再说”为由来打发自己。


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思考,没有状态、没有干劲,到底是我们想做某件事的原因,还是做事过程中,进入心流状态之后的一种结果?我意识到,这种到底是原因还是结果的发问,能帮我跳出问题思考问题。今天早上听得到吴军的新专栏,他说很多人会将文明进程落后,归结为技术的落后。但其实,技术落后,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意识到,把某个要素当成原因,往后推;还是把它当成结果,往前推。这两种思考方法大相径庭。


池谷裕二的逻辑是,如果想学习的时候,感觉自己没有干劲儿,打不起精神。那不好意思,别废话,别矫情,先把自己摁到书桌前学习十分钟再说。“一旦开始行动,状态就会渐入佳境,注意力也能集中了。”这种现象被称为行动兴奋。


确实,没有干劲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不应该是等有干劲了再行动,而是应该琢磨,做些什么事情,才能让自己有干劲。有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想干,没有心劲,不愿意往前走一步,更多的是在自我纠结。


池谷裕二还提到了大扫除的例子,感觉他是我的嘴替。比如这周末,在正式打扫家之前,我就会经历一番拖延。“先把这集电视剧看完再打扫吧。休息十分钟后再说,毕竟是周末。嗯,躺沙发上,打开手机,和朋友视频吹会牛。30 分钟后一定起来打扫。”


墨迹半天之后,我试图说服自己,要不,明天再打扫吧。就这样,拖延到了第二天。但第二天只要进入大扫除的状态后,热火朝天的,我就想,这不挺有成就感吗?为啥昨天还那么拖延?


这就是“行动兴奋”吧。


前段时间,我在文章里还提到过劳东燕老师解决拖延和自我内耗的方法。他说,如果你遇到一堵墙,基于畏惧心理,纠结要不要爬的时候,就先把帽子丢过去;这样的话,接下来就根本不是犹豫要不要爬过去,而是怎么爬过去的问题。


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有句口头禅,我也很喜欢:办一件事,假设只有 40% 的把握,如果停在那里不动,就会慢慢变成 20% 的把握,最后变为零。但积极争取,可以将其变成 60%、70%,最后将事情办成。


我还有这样的感觉,做事情时,如果自己只是困囿于“琢磨”,没有新的变量注入,那想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进入瓶颈。左思右想,有一百个方向,有一万个担心。这种担心,反而会吞噬我的信心和勇气。更好的方法是:想到五分就开干,干到八分就整明白了。


没有干劲时、没有热情时、浮躁时、很多问题想不清楚时、有无尽的忧虑时,我告诉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可以先行动起来。


或是先把自己放到书桌前,或是先把手头上的事做好,或是往前迈一步,或是先把帽子扔到墙对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小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