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期待《阿凡达2》的时候,是在期待什么?
2022-11-02 09:42

当我们期待《阿凡达2》的时候,是在期待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许静波(苏州大学副教授,话剧编剧),头图来自:电影《阿凡达2》预告片


有的导演注定要写入影史,他们的出现,改变了电影本身。就像卢米埃兄弟在一块幕布上投射出真实的影像;就像艾伦·克罗斯兰将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就像詹姆斯·卡梅隆让我们在影院中戴上了3D眼镜。


他们是改变电影基础设施的一群人,用传播学的说法就是电影的“物质性”被改变了。从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到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经过了32年,而现在,当《阿凡达1》过去13年后,詹姆斯·卡梅隆携《阿凡达2》归来,他会不会再次改变我们的电影物质性呢?


1. 倒逼影院基建升级


2015年,李安推出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有24帧、60帧和120帧三个版本。我选择的是上海影城的东方巨幕厅,秒速120帧版,电影票价200元一张,这个价格已经媲美一场话剧。我想体验一下秒速120帧,4K画面和28FL亮度究竟是怎样的感觉?


我不是去看故事的,而是去看技术的,看看李安究竟在卡梅隆之后将3D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


李安可以说成功了,也可以说失败了。


在观影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在看3D。一般来说,我们看3D,总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这一块影像做成立体效果了,有前后距差。但是李安此片却让你感觉自己处于日常生活之中。只是生活是立体的,胶片是二维的,用二维的胶片展现出生活感,这说明每一个细节不是为了3D而3D,这种精细感相当恐怖。


片名中所谓的“中场”,是美式橄榄球的中场休息,既然是比赛,现场自然坐满了观众,而当你盯着观众席远端的一个人看的时候,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感,并非像一般电影甚至简化成像素块。


此外,28FL的亮度是什么概念?一般来说,中国普通影院的亮度是2.5到4.5FL,李安这部电影是普通影院标准的六到十倍配置的。以往我们带上深色的3D眼镜,往往就像戴上了一块毛玻璃,模模糊糊,色调阴沉。而李安所要求的亮度给观众带来了真切的现实感。只是在2016年的时候,国内有这样高亮度的影院并不多,所以我们看的绝大多数的3D电影都是暗色版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不适合在电脑上看,也不适合去普通电影院看。李安虽然也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但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是人被自己在社会扮演的形象所禁锢的哲学话题,确实和视觉效果有一些隔膜。李安自己也说,他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日常性的故事,而不是《阿凡达》那样的奇观,就因为他认为若是3D能在日常题材中证明自己,那么在奇观中更是不在话下。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有他的雄心,但是观众不理解,所以票房惨败也就成了必然。


从《终结者》《泰坦尼克号》《阿凡达1》,一直在技术方面成就奇观的卡梅隆将会通过《阿凡达2》带来怎样的视觉革命呢?


有消息说,卡梅隆将会带来裸眼3D技术。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将会摘下眼镜来看3D影片,而且会影响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可穿戴设备的3D头盔还要不要了?元宇宙是否可以直接嵌入现实?


李安在技术上是激进的,也是妥协的,所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三个版本,最低的版本在普通影院就可以播放,虽然本质上有所不同,但是120帧版和24帧版毕竟都带着同样的眼镜,大家观感其实也差不多。而《阿凡达2》如果实现了裸眼3D技术,那么带着3D眼镜看,和不戴3D眼镜看,这完全不是一部电影。


也就是说,李安的电影没有让中国影院改善基础设施,而卡梅隆则会倒逼影院的发展从简单的增加银幕数演进成在视听设施上的真正投资。这个逻辑就跟游戏和手机与电脑的关系一样,技术引领基础设施的发展。3DIMAX之后需要有新的发展。


当年《阿凡达1》问世之后,几乎所有的影院都能播放3D电影了,而李安的迁就并没有促进真正能体现他技术的影院增加,那么《阿凡达2》的到来会不会定义一个新时代呢?我们在期待!


电影《阿凡达2》预告片


多元化题材的开放


1998年,一位在解放前的上海看过《乱世佳人》《一曲难忘》《魂断蓝桥》的老人给《泰坦尼克号》的引进按下了绿灯,由此创造出保持1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纪录。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总会带来一定的时代风潮。


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来自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引进片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日本的《小偷家族》“柯南系列”、韩国的《我的野蛮女友》、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等来自其他国家的作品,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法国、罗马尼亚、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的电影百花齐放,托起了上海电影译制厂和老配音演员的黄金时代。


电影是一种视听的享受,家中的设备再好,其实也不如电影院的氛围感来得好,本质上说,观众还是愿意走进电影院的,但如果可供选择的片源过于单一的话,那么就只能用网络看片或者其他的休闲方式来替代。


并不是说开放美国片就是电影市场多元化。恰恰相反,我们过去二十年几乎被好莱坞包圆的经历正好证明了影院购片经理的路径依赖,从而使得整个市场观影单一化。在很多城市,年轻人自发组成了小众观影群,其实就是对这种过于单一化的购片模式不满。


那么,《阿凡达2》又会带来什么呢?


科幻主题、美国电影、超长时间、新技术加持,这是对当下电影市场类型的极大丰富,如果能像当初《泰坦尼克号》那样带动一大批海外电影入华,给中国观众以更好的选择性,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我们期待《阿凡达2》能将近年来逐渐单一化的电影市场供给改换一个面貌。我们的主力观众在互联网时代长大,其画像早就不是前几年津津乐道的“小镇青年”,他们有能力观看和欣赏更多元化的电影作品。如果影院不给这个途径,他们自有途径。


电影《阿凡达2》预告片


华人在片中的地位


《阿凡达2》里有杨紫琼。


实际上,国际大片中有华人或者中国影星并不在少数,梁朝伟、王学圻、范冰冰、李冰冰、甄子丹、章子怡和刘亦菲等,都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影片中主演或者客串其他题材作品,毕竟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真正在影史意义的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却难以见到。


在周润发闯荡好莱坞的9部电影和成龙的11部中,前者的《卧虎藏龙》和《安娜与国王》,后者的《尖峰时刻》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作品,也只有《卧虎藏龙》具备一定的影史意义,然而这也是一部中国题材作品。如果不算早期臭名昭著的“傅满洲”形象,真正由华人在具有影史意义作品中参演的重要角色基本是没有的。


在以CG建构的主角担纲的《阿凡达2》中,杨紫琼也许依然是一个可有可无,只是提供人设丰富性的一个角色。我们期待,在这部讲究视觉的电影里,卡梅隆是否给杨紫琼在“打星”之外提供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表演空间。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世界中,但是在世界电影的参与度上却做得远远不够。尚且有一些影星闯荡好莱坞,但是在欧洲却极为罕见。以往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拿奖的中国影星,除了张曼玉的《清洁》,基本上都是靠国产片获得这一成就。


并不是说国产片不重要,而是我们应该深度参与到世界电影制作分工的大格局中,既有现在已经成为一定规模的技术分包,资本加磅,也要有一些剧组重要职能,如导演、编剧、演员、作曲的参与,以及在电影中呈现中国美学的世界作品。


现在中国制造“出海”成为共识,然而艺术不能为出海而出海,它本身要具备春风化雨的属性。


我们拭目以待杨紫琼在《阿凡达2》中的表演,也希望她的出场不是卡梅隆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而得来的。


在一次座谈中,复旦学者王德峰谈中国的艺术院校还缺乏两个专业,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文学。中国的教育往往把艺术单列,作为艺术工作者,仿佛艺术成为了一门技术,这样也许保证了下限,设立了门槛,却难以获得更高的成就。我们的艺术教育需要像王老师那样在哲学、文学,甚至在外语上有所加强。艺术靠灵感,但是灵感来源于积累的质变。我们尚且缺乏世界级的舞台剧编导演,更难说有底蕴在电影上,特别是影史级作品上有所突破。


这三种期待,说的是对《阿凡达2》的期待,但其实更是对中国电影本身。无论是影院设备、市场类型,还是人才的全球参与,中国电影需要在新时代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许静波(苏州大学副教授,话剧编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