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扎堆买商业养老保险
2022-11-09 09:00

年轻人,扎堆买商业养老保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ID:zhenshigushi1),作者:姜清清,编辑:温丽虹,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为老筹谋


签定一份商业养老合同之后,张清妍暂时卸下了焦虑,迎接26岁生日到来。


保险经纪人寄来的合同,打印出来的a4纸叠成薄薄一沓。张清妍拿到手反复看了一下午,逐条阅读上面的条款。遇到陌生名词,还要打开浏览器检索。她如此严谨、认真,因为这份合约关乎她步入60岁之后的晚年生活。稍有差池,30多年后再觉察问题,恐物是人非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根据这份合约的规定,未来30年,她需要每月固定缴纳1700元保险费——这将花去她目前这份工作每月薪资的四分之一,扣除每月租金,至少在下一次涨薪前,她要过上现金拮据的生活。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她要持续缴纳这份养老保险,直到60周岁,她将按合同每月领到5000元的养老金。最让她安心的是,如果期间不幸去世,除本金外,还可以额外领取一笔丧葬费。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保险公司出问题等等意外情况,张清妍目前顾不上考虑:“对养老的恐惧已经压倒一切,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像张清妍一样,在30岁前决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年轻人不是个例。曾有西南财经大学的团队做过调研,2021年,中国“90后” 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比例达7.03%。而且,随着这一代年轻人年龄增长、收入状况改善,研究者发现,这一参保比例有快速上升的趋势。


大学毕业那年,张清妍的母亲曾反复叮嘱她,“刚毕业,工资低一点没关系,五险一金一定要交齐”,那时张清妍还满心豪气地说着:“既然留在了北京,肯定是为了赚钱的,那些都是小事。”如今听说在国企工作的同学虽然工资和她相差不多,但社保、公积金却是按最高额度缴纳,张清妍十分羡慕。 


购买这份养老保险,张清妍牺牲了一部分当下的生活宽裕感。促使她下决心的,是父亲几个月前打给她的一通求助电话。 


张清妍的父亲是天津市市郊一处乡镇的农民。年轻时务农,靠着辛勤的劳作离开了农村的土地,在镇上开了一家早餐店,之后又做起了房屋装修的生意。 


靠着年轻时的辛劳,张父在30多岁时用积蓄买了辆货车,挂靠到一家小型货运公司,做起了货运。在张清妍的印象中,她的父亲总是开着那辆货车,在高速路上昼夜不停,每次出门,隔几周才能回家休息,总是风尘仆仆,满脸疲惫的模样。轰隆隆,父亲的货车缓缓驶离家时,常崩起路面的石子。 


近几年受市场竞争激烈、疫情等因素影响,张清妍的父亲明显清闲了下来,货车没以前跑得频了,收入也随之减少。 


闲下来后,张父开始烦心起他那还差4、5年才能交满15年的社保。以前,他的社保由运输公司缴纳。疫情肆虐之下,公司朝不保夕,每次汇款总要被拖延。他年过50,常年开车对身体的劳损结果开始显现,后背疼痛难忍,医院拍出的片子显示,他腰椎部位的骨头裂了缝,他这才不得不向女儿寻求帮助,想算清自己缴纳社保还需要准备多少钱。 


接到父亲的电话求助,张清妍仔细研究了天津的社保政策。“以前觉得这些东西离我都很遥远”,张清妍说,以前她都没有留意,父亲缴纳的一直是最低一档的社保:“未来即使缴满年限,每个月退休金可能也只有2000元左右。”


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在电话里语气淡然,听出她的颓唐,反而还安慰张清妍:“2000多块也够用了,将来我和你妈打打零工,再种点地,生活不成问题。” 父亲前半辈子,秉持着勤劳致富的方式,确确实实地改造了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条件,但临近晚年,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富裕生活的生存规则陡然变化。


关乎未来的担忧不可避免地传递到张清妍身上,那天晚上她辗转难眠,不停切换手机上的银行软件、养老金计算软件,最后得出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我的退休金也没比父亲高到哪儿去”,更让她担心的是“也不知道30年后,退休金政策会变成什么样”。


“有时真的感觉就像歌里唱的,怨只怨人在风中,飘飘荡荡。”张清妍感慨。


2019年大学毕业后,张清妍进入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做行政工作,一年后,她的涨薪要求被一句“受疫情影响,公司经营困难,暂停员工调薪”驳回,直到今天,她还拿着8000元的工资,扣除房租、餐饮、交通等日常开销,几乎攒不下钱。 


父亲退休金的事情挤进了生活来,尽管拮据,她还是决定无论如何省出点钱来买养老保险,为将来做打算。 


图 | 张清妍长大的小镇


二、为年轻人设计的养老保险


那是2021年年底,张清妍的心情因那份每月1700元的商业保险,稍稍轻松起来。


签完合同的下班路上,北京的冬夜寒冷一如往常。走去地铁站,她拉紧羽绒服,忽然想起那首老歌“怨只怨人在风中”,她反复哼唱着这7个字,直至走入温暖的地铁站。


春节,张清妍回到老家,听长辈们聊起亲戚家爷爷因为没有退休金,72岁还在四处打零工,年纪过大不能进工地,又不想向儿女伸手要钱,只能找做环卫的日结工,一天劳作才能挣100块钱,老两口日子过得拮据,平时除了买药都不敢随便花钱。 


张清妍听得烦心,溜出家门,被寒气扑了满面,想到儿时常见的爷爷在严冬季节还要在外打工,一阵心酸,又越发觉得“买养老保险的钱花得值”。 


张清妍曾在某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以“适合年轻人的养老保险”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手指向上一划:“60岁起,每年多领20万” “26岁,我为自己购买了7份养老保险”……


一系列暗示周遭已有许多同龄人置办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帖子,在屏幕上流淌起来。翻阅了十几篇之后,张清妍感觉被焦虑和紧迫感裹挟。她开始从帖子内容上走神,一个思绪不自觉地开始冒泡:“等我老了,靠什么生活呢?” 


她点开其中一名疑似是保险推销员的用户头像。进入对方主页,发帖记录商业养老保险广告:“未来只靠社保很难支撑老年生活”“养老还是需要安全、稳定、专属的现金流”。


“我想了解下适合年轻人的养老保险”,张清妍本想简单咨询几句,对方却密密地自顾自说了起来:“越年轻购买养老保险越划算”“我给你算一下”“26岁开始购买,比起30岁以后再买,同样的收益,每月能省近千块钱呢”。


对话框一个个弹出来,满是意图明显的推销话术,张清妍一点也不想回复。 


“你有房产吗?”


“你有编制吗?”


这两句话跳出来,张清妍觉得每一句都直戳神经。咬咬牙,她打了字发过去:“没有。”


几番对话下来,张清妍忍不住问对方:“那你有什么推荐吗?” 


搜索触发了大数据,张清妍发现从那之后,手机软件里,不管是广告位还是网购软件,都开始频繁出现养老保险的信息。这些信息拽着她,让她无法假装忘掉养老保险这件事。 


在洞察焦虑的推销话术和大数据的密集提醒下,从开始搜索商业养老保险,到最终决定购买,张清妍只花了一周时间。 


当一个年轻人尚未意识到该为自己的养老考虑之前,设计和售卖养老商业保险的从业者,已经研究透彻了他们的疼痛之处,并为此准备好精准的推销话术和妥帖灵活的购置方式。 


25岁的山东人王安宇也在互联网上购买了一份商业养老保险。这份养老保险的投保模式类似投资基金,每月,他要往账户里投一笔钱,最低20元,一直到60岁计算收益。


简而言之,60岁之后的生活质量,取决于王安宇60岁之前往项目里投入的金钱。存得越多,60岁之后每个月发到账户里的钱就越多。


购买这份商业养老保险时,他工作收入比较富裕,规定自己每月最少存1000元以上的资金当作养老储备。2022年他辞去工作回山东老家休养了一段时间,没有收入的阶段,也可以靠每月存20元维持这份养老计划,他感慨这类商业保险,竟然比他更懂年轻人的处境:毕竟人在年轻时,最可能因为换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太多积蓄。每月20元的起投金额,靠低成本维持项目时长,吸引着部分年轻人投保。


三、老了,靠什么生存


王安宇想做的,是靠年轻时的存储,给自己安排物质条件安稳的晚年。


他来自一个大家庭,祖父母年轻时生育了三儿两女。祖父离去后,王安宇祖母的晚年生活就落到了一众儿女的身上。两个女儿已经外嫁,平日里要负责亲家公婆的晚年照料,更多时候只能在钱上出力。


2008年王安宇的祖父去世后,祖母的三个儿子说好轮流把老母亲接到家中照料。祖父的葬礼过后,王安宇的祖母被接到了小儿子,也就是王安宇的父亲家中生活。他的父母每天照顾老人起居饮食,带老人出去遛弯,一度,王安宇觉得这样的晚年稀松平常。


几个月后,祖母按规定去了一个伯父家中。不过几天后,王安宇就发现父亲把祖母接了回来。


“你奶奶想回来了,想看你了。”父亲没有多做解释。祖母半分也没有透露去了另一个孩子家之后的遭遇,只是回到王安宇家后,老人明显颓唐了下去。王安宇现在回想,那可能是老人在“那边”发生了一些事,磕绊的日子只消过上几天,就消磨了祖母对接下来晚年的希冀,夺走老人原本奕奕的神采。


“原本她吃饭、抽烟、喝酒都神采奕奕,回来后就变了。”王安宇说,因为复杂的原因,祖母的三个儿子并不团结,分摊祖母养老的责任更是加重了这种隔阂。在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之前,王安宇的祖母晚年过得充满心结。一次老人过寿,大伯一家没来,老人喝多了,喊起没来的孩子名字。“当时就知道,奶奶很想家完整,但是她自己家都不完整。一地鸡毛。谁说养儿防老就靠得住呢?”王安宇说。


家中条件有限,为了给祖母腾出房间,他到外地上大学后很少回家。当时想得简单,自己不回家,把屋子腾给奶奶。大学实习阶段,父亲让他回来看看奶奶,一问才知道奶奶要被送去养老院了。


“你也不管了?”王安宇问父亲,这才知道妈妈也想接姥姥到家中照顾,夫妻俩承担两位老人的养老,家里住不下了。加上祖母腿脚不方便,爬6层楼梯对老人来说是种折磨,于是家里人打算把祖母送到养老院。


他回了趟老家,直奔养老院。看见养老院全都是老头老太太,祖母的房间就是一个5、6平米的小屋,里面只放了电视、床、桌子,方便老人喝茶,每天的娱乐,就是在院子里和人发呆聊天。“看完以后心里不是滋味。我寻思着,4个孩子都不管用。”很快,王安宇的父亲不放心祖母在养老院,还是在外找了套1层的楼房安置了祖母,不过“靠什么养老”的思索,还是种在了王安宇心里。


王安宇的奶奶和姥姥都来自农村,老人有养老金但不多,每个月几百元,每年村里和大队有一点补贴,微薄的养老金,显然让她们在晚年十分被动。


来到北京第二年,王安宇接连经历了手烫伤、肾结石、智齿疼痛,不停地跑急诊,“后来急诊医生都说,怎么又是你?”再加上几次换工作,生活总是颠簸不断,他想或许可以把漂在北京的日子当作一场光怪陆离的体验游戏,等再过几年,攒够了钱,总该回老家做点喜欢的事情,只是那时养老也是个躲不掉的问题,倒不如提前做好最坏的预期和最万全的准备。


人类都会居安思危,大城市漂泊的人更没有安全感。在小城市的人看到的是怎么给下一代积累财富。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一样。”2021年,王安宇开始打算给自己买一份商业养老保险。“实在不行了,每个月存一两千,自己再买点商业养老保险。等以后老了,有个4、5千在小城市退休养老,生活质量应该也可以。”不久之后,他定下了如今这份持续投钱的商业养老金。


四、为晚年努力上班


在上海打拼的吉林人汪梓雪,在29岁这年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她想着,像自己这样退不回老家生活的人,商业养老保险是她为晚年安排的退路。


2022年中秋假期,电商从业者汪梓雪难得回家休假。推开吉林农村自家的院门,一院子新养的小鸡替父母迎接了她。为了多赚点钱,她的父母农忙之余养了这50多只鸡。


汪梓雪心疼父母临近晚年还得伺候一群家禽:“缺钱我打给你就是了,干嘛遭这罪。”没想母亲听了,认真扯过她的胳膊念道:“趁我们现在还能劳动,多赚点养老钱。你也29岁了,要多为将来做打算。”


“要多为将来做打算。”母亲的话翻起了她一年来隐隐说不出口的恐惧。她没有和母亲说,她感觉自己卡住了,到了要给未来安排好安稳生活的29岁,她越来越意识到,光凭三万多的月薪,没办法在上海安家落户,她也没有能力,像父母一样在农村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留不下的上海,退不回的老家,自己的未来不知作何打算。


更近在眼前的忧虑是,她本打算再过几年,回家乡附近的城市做点小生意,生活得轻松些,也方便照顾父母,也不知那时没有固定收入,能否攒够养老钱?


回到上海,汪梓雪立刻联系了熟悉的保险经纪人,询问购买养老保险的事宜,此前她曾因长期加班、压力过大,一口气买了终身的重疾险,经纪人告诉她,“要先估算每年养老所需金额,再确定投保额度。”保险经纪人计算一番,告诉汪梓雪,就算在家乡小城养老,要想过上她想象中不用劳作、衣食潇洒的老年生活,每月至少也需要一万多元的养老金。


她还要尽可能保持身体健康,因为前面那笔账没有把生病所需的医疗费计算进去。


在一份2021年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年轻一代(18~34岁)预计安享退休需要储备接近155万元。


得知此事,汪梓雪的第一反应是“还好我不打算要孩子,这就算是比同龄人多赚一两百万吧”。


在她看来,像她一样出身的年轻人,就算年轻时做着高薪工作,想凭打工攒下155万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纠结了几天,汪梓雪在她认为自己所能承受的额度范围内,选择了每年缴纳10万元保险金的方案。连续10年,60岁后每年可领取至少14万元养老金。


“没机会背房贷,倒是背上了养老贷。”汪梓雪语带自嘲。原本,她计划在上海打拼到32岁,就回老家发展,开一家超市,每天做做饭菜,晒晒太阳度日。买了养老保险后,为了保证未来10年每年能按时、按额度缴纳养老保险金,汪梓雪将离开上海的时间向后推了3、4年:“没想到为了能真正退休,还要继续在写字楼里拼命。”


突如其来的大额支出让汪梓雪手头拮据,一方面,她延长沪漂打工的年限,另一方面也开始缩减支出。以前工作到深夜,她靠网购解压,在网上下单购买一堆衣服、化妆品。买了养老保险之后,她基本不网购了,只在网上买必需日用品,还要控制总额不能超过200元,和同事朋友的聚餐也是能推就推。


2022年9月,最新款苹果手机上市,汪梓雪短暂地冒出了换手机的念头。摩挲着办公桌上屏幕碎裂的手机,犹豫了几秒,放弃了抢购。“换个屏幕,还能再撑两年”,她想。


一来二去,同事知道了她买养老保险的事,都来了兴趣,年轻同事询问她买了哪家公司的保险,也在考虑购买,一旁年长的女同事点头附和:“我已经给儿子都买好了,等他老了每个月能拿8000元养老金。”听得汪梓雪在心里连连咂舌:她儿子才上小学啊!从小就有长辈置办养老金,她现在才发觉这样的生活十分值得旁人羡慕。


此前,保险经纪人告诉过汪梓雪,其实很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已经把为孩子购买养老保险当作理财手段,很早便为孩子配备了养老金。而且家庭收入越高,越舍得在养老保障上花钱。“毕竟现在房子都不保值了,不如买份保障。”保险经纪人感慨地说,意味不明。


张清妍倒是在购买了保险后,突然对养老生活有了实感:“每个月看着买保险的钱从银行卡里划出去,才觉得养老真的是我要面对的问题,有保险还不够,还得有存款。”如今的日常消费能省则省,“2022年我还没买过一件衣服,包包全挂在二手网站上卖掉了,现在出门只背帆布包,外卖也尽量不点了,除此之外还要每天记账......”张清妍一项项历数着自己的“省钱计划”,尽管节省下来的钱有限,但她称之为“现阶段能为养老做出的唯一努力”。


她甚至开始不自觉地查看起养老院的价格、配置,关注各类有关养老的政策、新闻。有关未来的担忧与憧憬混杂在一起,提前向她砸来,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一篇“山东乳山养老海景房”的文章,里面描述了怀揣海边养老梦的老人们高价购买了乳山海景房,从此不得不忍受房价连跌,生活不便的遭遇。她关掉网页,只感到一阵空虚。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ID:zhenshigushi1),作者:姜清清,编辑:温丽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