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杜都督,编辑:米利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马龙又输了。
在最近结束的新乡wtt世界杯半决赛上,马龙以3:4憾负王楚钦。
有人说,34岁的马龙竞技状态已经不复从前,他早就老了。
还有人讨论“新周期新领军”的说法,用来证明龙队不再耀眼。
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对马龙来说,这只是一场输球而已。
而在成为今天的马龙之前,他之前输过太多太多场。
图源:2022年世乒联世界杯决赛
1. 马龙的强,凡人不可及
现在的马龙,已经不需要用赢一场球来证明自己了。
在2016年的吉隆坡世乒赛,比赛前,日本导播间拉出了一张中日选手六边形雷达图。
评判标准分为六个部分,能直观看出每个选手的优势与劣势。
比如他日选手吉村真晴,力量发球满格,但经验和防守只有两分;
张继科其他都是满格,力量差一格;
而轮到马龙的六边形图出现,全场惊呼,因为他每一项素质,都是满格。
是的,在对手眼里,马龙没有弱点。
图源:日本综艺《直击LIVE Good day! 水谷隼篇》
日本惯会夸人,“六边形战士”、“帝国破坏龙”、“最强中国的最高杰作”这种有些中二的名字,都出自他们之口。
而比起有情感倾向的称呼,少有人再知道他另一个专属名词:GOAT。
这是一个缩写,全拼是 greatest of all time,意味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
GOAT马龙,不是乒坛双子星马龙,不是獒龙蟒并称的马龙,而是超过前辈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乒乓球运动员。
他球迷们在他34岁生日的时候做了一张图,有中、英、日三个版本。
上面镌刻着马龙的成绩,每一行都金光闪闪。
比如,4年一度的奥运会,2年一度的世锦赛,1年一度的世界杯,拿下这三大赛事冠军的叫“大满贯”。
男乒历史上,只有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和我国的孔、刘、张、马拿过大满贯。
而马龙的大满贯,拿了两次。
全满贯,是在大满贯的基础上加上“全运会”冠军。
全运会是公认最难的比赛,即使强如大满贯选手刘国梁、孔令辉、张继科,都没能在单打里拿过冠军。
但马龙拿到了。
全满贯选手,男乒也只有马龙。
奥运纪年里,从伦敦到东京的9年,马龙拿到了5个冠军。
他也是乒史上唯一一个卫冕奥运男单的球员,和奥运乒乓史上拿金牌最多的人。
可以这样说,马龙的很多成就,都是绝无仅有、没有之一的。
虽然在他某一段职业生涯中,有人的成就能和他并肩,或者领先。
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抻长,这男子乒乓条路上更远、更稳定、更顶尖的,
只有马龙。
而马龙最恐怖的,其实是统治力。
在国乒的比赛中,马龙就是定海神针。
巅峰状态下的马龙,连续四届世乒团体赛,他拿下了22个3:0的成绩。
2011年到2012年的56场比赛,他56连胜。
连续四年半,180多场外战,无一败绩。
在长达36个月的时间里,马龙的排名一直是世界第一,无人超越。
〓 图源:bilibili@弧线
这是什么概念呢?
最高排名第三的台湾选手庄智渊曾经说过,自己打了几十年球,无论和谁打,拼一拼都有可能获胜,只有对上马龙,绝无胜利的可能。
两个字,恐怖。
因为竞技体育永远是一个刷新记录的过程,但马龙创造的这些历史,是前人没有达到,后人也几乎不可赶超的高度。
有人说,马龙以一己之力,将乒乓球运动天花板,再抬高了许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龙宛如一架,只要开机就能赢得胜利的机器。
但在到达巅峰、接受万人崇拜之前,马龙度过很长一段饱受关注,又饱受痛苦的时光。
2. 马龙向下
18岁,在不莱梅世锦赛,来自鞍山初出茅庐的小马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创下了当时年龄最小的世界冠军纪录。
之后的亚锦赛,马龙又拿下了团体、男单、男双、混双的冠军,成了中国“四冠王”。
在一段古早录像里,马龙带着青涩的傻笑,用大拇指指指自己:
“鞍山小马发扬龙马精神,抢班夺巢就在今朝!”
当时的马龙,全世界对他投以期许的目光,镁光灯和鲜花掌声都为他准备。
媒体宣传,马龙是新一代的接班人。
刘国梁采访时候也说,马龙已可担当绝对重任,他的实力能够和王皓相媲美。
大家都期待,马龙能成为“领军人物”。
但马龙自己心里还是虚的,记者采访他,谈到他的两个冠军,马龙依然皱眉紧蹙:
“那不是自己打的。”
然而所有的故事都是这样,意气风发的少年总会受挫,饱经风霜的将军必然折戟。
2010年,在莫斯科的团体赛,女乒队员以1:3之差,爆冷输给新加坡。
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女乒九连冠梦碎,那男乒必须拿下。
然而在团体赛上,第一个上场的,世界最年轻冠军,被寄予厚望的主力马龙,居然2:3被波尔逆转,中国队十分没有光彩地,输掉了第一场。
来自:2010年莫斯科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
所有人都大失所望。
后面的马琳扳平了比分,而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张继科。
他连追三局力挽狂澜,赢下了男团冠军。
虽然结果有惊无险,但是事后刘国梁说到马龙这场球,用的词是“非常不满意”。
丢了一场重要的球,马龙这颗新星突然黯淡了下来。
与此同时,和他同一年的队友张继科,突然崛起。
来自:2010年莫斯科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
好像就是从这场比赛开始,张继科向上,马龙向下。
张继科和马龙同一年出生,两个人几乎是同时进入国家二队,后来张继科却因为犯错被退回了省队。
命运在他们之间第一次分叉。
运动员至关重要的时刻,张继科被退回省队,而马龙渐渐成为了主力。
明明大家起点相同,现在差距越来越大,张继科只能咬牙猛追。
而张继科终于战胜孔令辉、重回国家队的那年,马龙拿到了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北京奥运,马龙已经可以和王皓马琳打球,张继科依然两手空空;
横滨世乒赛马龙输给冠军王皓的时候,张继科连参与资格都没有。
即使他回到了国家队,战胜了马琳王励勤,也和马龙一起去奥地利为国征战,但是每次和马龙交手,都几乎以失败告终。
张继科急需一个机会证明自己,这次团体赛力挽狂澜,就是最好的机会——
终于2010年的直通莫斯科第二段上,张继科在决赛点就赢了马龙。
他跪地怒吼,吼的是自己压抑已久的愤懑,吼的也是自己的不甘。
而在这次团体赛上,他终于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承认。
被压抑已久的张继科,总算熬到头了。
当时张继科风光无量,他一路连胜奥恰洛夫、王皓,拿下伦敦奥运的男单冠军。
说一声“横空出世”,根本不为过。
马龙眼睁睁地张继科的崛起,看着他状态极佳,赢王励勤,赢波尔,赢王皓,拿下2012年奥运会的名额——
而他自己,第二次输给了王皓,止步四强。
男单升国旗奏国歌,张继科站在领奖台上,马龙只能坐在下面眼睁睁地看着,为他鼓掌。
刘国梁曾经说过,马龙什么时候拿冠军是有时间表的。
但是就在马龙如期走过自己时间轴时,张继科弯道超车了。
张继科愈战愈勇,拿下了世乒赛冠军,拿下大满贯,仅仅用了445天,创造了奇迹。
这种命运的参差令人唏嘘,看着一个同期的队友一步步走上来、赢过你、自己却接二连三输给王皓的时候,这种滋味更难熬。
当时大家都把马龙和张继科并称为“双子星”,但是提起这茬,马龙有段时间非常自卑:
“把我和继科放在同一层面上比,我就感觉在成绩上低他一等。”
奥运结束,两个人的差距肉眼可见地更大。
马龙一直没有自信,在他排名世界第一的时候,面对一个打了10次、赢了9次的对手,仍然肉眼可见地紧张。
赢了球,拿了冠军,球迷和对手都在夸他,他仍然在自我怀疑:我真的有这么厉害吗?是不是别人没尽全力?
输了球更要命,他看到球迷的鼓励,甚至会一阵阵地鼻酸。
运动员的状态有巅峰有低谷,那几年的马龙又想赢又怕输,屡屡发挥失常。
连续三年,马龙都没有进入世锦赛决赛,连一向夸他的刘国梁都忍不住感叹:
马龙已经三次埋葬了自己。
毕竟对于高手如云的国家队来说,如果一个人总是输球,机会不会永远是他的。
马龙和张继科两个人性格其实是极端,张继科是桀骜不驯的热血少年,马龙是典型好学生好队长。
张继科曾经劝过马龙:“你别这么乖,坏一点才能成事。”
马龙则回应:“你别这么嘚瑟,好好打球。”
2014年,国乒双子星终于会师在杜塞尔多夫。
两个人你追我赶,大比分打到3-3,最后一局张继科原本落后,紧接着连追4球,拿下两个冠军点,赢了马龙。
全场为他欢呼尖叫,张继科握拳怒吼,绕场一周,狂喜着连续踢碎了两个广告牌。
那一刻,没有人留意默默离开的马龙。
后来有人评论张继科:“这一踢,击碎的不仅是挡板,还有马龙的全部骄傲。”
来自:2014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
3. 痛苦与坚持
当时马龙很痛苦,情绪最崩溃时,马龙曾经酒后问母亲:“你为什么要送我去学乒乓球?”
小的时候,马龙不会打架,只会打球,打不过就哭着打。
肖教练曾经说他,“特别乖,真的,没有人会不喜欢他”。
后来长大了,比赛压力过大的时候,马龙已经不会哭了,目光呆滞眼神空洞,比赛打得不好,教练主动找他谈话,他也是机械性地回答。
天蝎座的马龙,习惯性压抑自己,痛苦和心酸自己消化,然后在别人面前展现完美的一面。
输了球,他在镜头面前分析的头头是道,其实自己回去,就会赌气不吃饭。
最低谷时候,地铁里的人熙熙攘攘,马龙压低帽檐,逆着人流走,队友见状拉住他,马龙说:
“真想有人过来撞我一下,我狠狠揍他。”
有人问过秦志戬,马龙输哪场球最痛,秦志戬想了想说,他每次输都痛,都在乎。
对马龙来说,赢可能是赢一场球,但是输就是输一辈子。
他的眼前好像剩下了两条路,要么退役,要么坚持。
然而第一天他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打球了,结果第二天还是第一个到训练场,最后一个走。
别人练一盆球,他就练两盆,即使他的回球像教科书一样标准了,马龙仍然要求陪练继续加码。
和他住在同一个屋子的崔庆磊说,马龙永远来的最早,走的最晚,而且回球质量巨高,必须每一拍都全神贯注。
有一次,连陪练都几乎要哭了:“都练成这样了,还不够,还要继续!”
国乒队,永远是顶尖的天才们较量的地方,比你天才的比你努力,比你努力的比你更天才。
国乓队有一场广为流传的训话:
“不就是个世界第一,有什么好骄傲的?这里谁不是世界第一?”
因为伤病,运动员的训练量都多多少少会下降,只有马龙不会。
34度的高温,马龙练完觉得不够疲惫,他给自己加练体能,再继续加跑一万米。
马龙习惯右手持拍,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下,他的右臂比左臂还要粗3厘米。
但是为了应战,他还是会练习用左手吃饭、打球、用鼠标。
许昕也说过马龙,他的技术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的准备一定是最全面的。
因为对马龙而言:“当你身处深渊,退无可退的时候,眼前就只剩下了一条路。”
4. 热爱的背面,居然还是热爱
所以,2015年苏州世乒赛,马龙打败樊振东、打败方博、赢得男单冠军的一刹那,所有人胸口的大石头都终于放下——
马龙跳上球桌,向观众致意,甚至示意周围的欢呼声更大一些。
图片来自:2015年苏州世乒赛
这对一向压抑自持的马龙来说太难得,他急切地需要欢呼声,因为他等待了太久太久。
从这时起,马龙迎来了他的全盛时代。
和张继科的里约决赛,马龙几乎站桩输出,3-0的大比分领先情况下,第四局每赢一个球就要握拳大喊。
他的头发打上发蜡,竖的直直挺挺,眼神坚定,气场强硬,他再也不是四年前的自己了。
胜利的一刹那,他双手比心举过胸前,汗水从他额前颊边流过。
解说的背景音里说:“从他四年前输给张继科的那天开始,马龙就开始了里约周期的备战……”
〓 图片来源:bilibili 星色の夜空
那一年,他28岁,和前人相比已经不再年轻。年少成名,但大器晚成。
此后的马龙,好像中国队的一支利刃。
只要代表五星红旗升起的比赛,上马龙永远是最稳妥的选项,团体赛和排兵布阵,最大程度上以马龙能赢为前提。
刘国梁也曾经说过:“不管你们上谁,我们就是马龙。”
因为180场外战不输,他的胜利,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客观公理。
没有人担心,反而除了马龙自己:“外人看怎么打都会赢,因为外人不担心,所以自己更担心。”
因为所有眼睛都盯着他,所有对手都在研究他,研究他的球风,研究他教科书式的发球套路。
为了和他打一场球,水谷隼整整准备了一个月,输掉之后,激动地哭了。
刘国梁曾经说过,马龙的战术就像包粽子,把别人会密不透风地包起来,这样的战术,总要准备得更多。
有人说马龙和丁宁很像,他们身上的伤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这一次,实在是不能再硬撑。
2019年,他终于拿到了自己的大满贯,然而身体实在也受不了了。
他的膝盖已经钙化,他终于赴美接受手术,手术前他剃光了所有的头发,他说,这意味着重新开始。
图片来自:《出征》
那时候东京奥运已经不到一年了,他不确定自己那时候恢复的怎样,也不确定会不会错过奥运,做这个手术,只是因为想再多打几年。
失败、绝望、伤病都不能阻碍他的脚步,同样,荣誉头衔再多,也不意味着现下就是终点。
马龙说:“因为自己太热爱乒乓球了,所以有没有奥运会,我都要接着打。”
当原来的激情变成了成了责任、任务、痛苦,他居然还是想继续。
他已经拿遍了所有能拿到的荣誉,居然还是想打球。
马龙热爱的背面,还是热爱。
手术后的8个月,马龙都没有参与到国际赛事中。
他需要拄着拐杖来到场馆,他需要一点一滴,从走路开始重新学起。
一个人练力量,训练课以后自己加练,自己默默康复理疗。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刘国梁突发奇想,想去场馆看看有谁在利用周末加课。
结果他看到了马龙,男乒队,也只有31岁的马龙。
马龙默默加练,刘国梁在他背后默默地数,30个冲下旋转,马龙命中29个。
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
天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更努力。
而当东京奥运延期,他战胜小胖,拿到第二个奥运男单冠军时,他靠在墙上,对着空中喃喃道:
“像做梦一样。”
来自:央视频
不是梦,这是马龙应得的。
其实纵观马龙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开了金手指的爽文。
他严谨、自持、内敛,在高手如云的顶端,与最有天分的人拼天分,与最努力的人比努力。
年少成名,却大器晚成。
最困难时候永远咬着牙,看似只能从默默泄出一些痛苦,剩下的一直在承受,然后,静静等待。
〓 图源微博:@没有别的狗
马龙的一位球迷说,他的故事不像是英雄叙事,那种“只要我想,就能踏过千山万水”的意气风发;
相反,那是一种“即使知道前路多艰,我还是难以彻底放下热爱”的朴素诚挚。
遥想2016年,里约奥运会,王励勤马琳退役,国乒队一起听《you raise me up》,马龙听得流泪。
那时候他说,他觉得自己奥运撑死也就能去两年,里约一定是他的最后一场。
那时的他可能想不到,2021年的东京,自己依然还在。
而如今谈到巴黎奥运,马龙还是会对外媒记者说,I hope I can go.
图片来自:@WTT世界乒联
即使伤病和年龄不会放过任何人,即使未来一切未卜,但是对于这样一位顽强的运动员,局外人还是很难不施以敬意和祝福。
因为这个世界有过太多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们年少成名,他们一时无两。
但他们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自己的人生边界,有人与自己苦苦鏖战,却遗憾倒在了半途中;
也有少数人像马龙一样,咬牙坚持,最终抵达彼岸。
马龙,你的美好人生才刚刚开始。
毕竟,“一个时代开启了,就不会轻易落幕。”
资料来源:
1.豆瓣用户Zzzzz.豆瓣句号小组《张继科x马龙》.2022-10-03
2.CCTV5.东京奥运会赛前纪录片《出征:不问终点》.2021-07-17
3.陈思婧.博乒网.《马龙终于给力了》.2010-12-13
4.《乒乓世界》.《马龙:小马的筹码叫青春》.2009-09
5.齐鲁周刊.《马龙张继科:风口浪尖上的双子星》.2017-07-08
6.王怡薇.《老干部马龙:痛哭过才配冠军》.2016-08-20.
7.腾讯体育.《大人物-马龙:10年!中国队长是怎样炼成的》
8.《记忆中的封闭训练》
9.《马龙,迟到的皇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杜都督,编辑:米利暗